2024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pdf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4,Vol.41,No.10.HumanResourcesDevelopmentofChina6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课题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北京 100037)摘 要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人才的战略地位和社会价值贯穿历史实践始终,对于城市而言,能否吸引和留住与其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及社会面貌。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人才政策,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搭建交流平台、优化城市服务等方式,展现了吸引人才的决心与诚意。然而,人才究竟青睐怎样的城市?目前,关于衡量城市人才友好程度的系统性量化指标仍然缺乏,相关领域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估标准。本研究依托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技术,从人才吸引力与人才发展生态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涵盖人才向心力、人才输送力、人才净流入等十大核心指标的评估体系。通过对多源异构数据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了不同城市和区域在人才竞争中的动态趋势及其驱动因素,并为各级政府优化人才战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关键词 人才友好型城市;人才吸引力;发展生态;大数据1 引言“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马抗美,2024)。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才无疑是城市发展最关键也是最急缺的要素,谁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做出了系列战略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2017 年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2022 年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DOI:10.16471/ki.11-2822/c.2024.10.001收稿日期:2024-9-10通讯作者:李直,邮箱:lizhihrdchina.org 电话:010-68339280报告组委会:主任 欧晓理;委员 胡继申、李震、刘辉、彭剑锋、杨伟国、李燕萍、唐宁玉、徐芳、江涛、陈建成、李直、李际平、邢伟、熊辉报告课题组:组长 刘辉;副组长 祝恒书、周景博;组员 武晗、张乐、孙莹、王晶、朱琛、张开颜、任巍第 10 期第 41 卷7远发展大计。2024 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综合来看,我国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人才战略布局、人才队伍培养、人才管理体制、人才国际交流方面提出了一系统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方向目标和重大举措,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各大城市纷纷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提出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并出台了相关人才政策。例如,北京市提出了“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政策,旨在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上海市提出了“居转户”和“浦江人才计划”等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落户提供便利,针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支持,提供包括资金资助、住房保障等方面待遇。深圳市重点实施“孔雀计划”,吸引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国际高层次人才。广州市推出了“蓓蕾计划”和“菁英计划”,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资金、住房等支持。杭州市出台“人才新政 27 条”和全球引才“521”计划,涵盖购房补贴、安家补助、创业支持等方面,并针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引进,提供综合性支持。苏州市提出“姑苏人才计划”,重点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涵盖政策友好、平台友好、创业友好、就业友好、服务友好等方面。这些政策充分反映了中国各大城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为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而采取的积极措施,旨在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推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时代背景下,通过科学、客观的方法量化城市的人才友好程度,进而客观分析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和发展生态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帮助各城市了解自身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还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把握人才市场的动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引进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然而,当前关于城市人才友好程度的系统性量化指数尚未建立,相关领域缺乏统一的量化评估标准,使得各城市在制定人才政策时,由于缺乏有力的量化依据和指导,难以有效评估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和留存能力。为此,亟待制定一套科学、系统、全面的人才友好程度量化评估标准1,以更好地支持城市制定精准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城市提升人才吸引力、竞争力,为坚定落实党中央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猛,在智能人才管理(Qin,et al.2023;Guo,et al.2022;Qin,et al.2018;Zhang et al.2021;Sun,et al.2021;Qin,et al.2023;Ye,et al.2022)、智 慧 城 市(Xiao et al.,2023;Zhou et al.,2021;Xiao et al.,2021;Li et al.,2020;Zhang et al.,2020;Zhou et al.,2019)领域大放异彩。这些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客观地评估各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和发展生态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手段。首先,从数据来源看,大数据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如招聘网站、搜索引擎、移动设备位置数据等),获取关于人才从一个城市、地区或行业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实时信息,能够动态捕捉人才的流动趋势。其次,从时效性看,与传统统计方法相比,大数据可以提供更为实时的人才需求信息。例如,基于招聘平台的职位发布和简历投递情况,可以分析出哪些地区或行业在特定时间段内对人才的需求增加,进而反映人才流动的趋势(Zhu et al.,2016)。最后,从量化方法看,可以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精准量化人才流动的方向和规模。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城市之间的求职搜索数据,可以发现人才流入和流出的主要方向,并量化每个方向的流动量。可以看出,大数据方法在反映城市人才友好程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数据方法在人才流动性分析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Zhang et al.,2020;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课题组: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 10 期第 41 卷8Zhang et al.,2019;刘善仕等,2018)。基于此,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联合业界和学界的多家权威机构,发起了“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项目,旨在通过深入挖掘互联网求职搜索数据、互联网招聘数据和社会现状数据,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发展生态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全面性的人才友好型城市量化评估指数体系,对各城市的人才友好程度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估。研究报告将系统解析我国城市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发展生态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全面揭示区域人才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同时,本报告也为学术界和产业界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和研究参考,为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持续深化实施贡献力量。2 数据、分析方法与指数体系2.1 数据说明本报告中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公开的互联网搜索数据、互联网招聘数据以及国家和地方统计局的社会现状数据。其中,互联网搜索引擎(如百度等)每天承载着数百亿次用户搜索。基于互联网搜索引擎,处于特定地区用户搜索目标地区的职位信息,即可产生从用户所在地区到目标地区的求职意向记录,综合海量的用户求职意向数据可以近似估计全国范围内的人才流动情况。而后进一步通过 AI 特征画像技术对求职群体进行画像分析,更细粒度揭示我国人才流动的特征。此外,为了丰富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体系和分析内容,本报告还结合了互联网招聘平台公开发布的招聘数据,包括岗位发布数量、所属行业、职位描述等详细信息,从供需两侧更全面地呈现各城市的人才市场状况。同时,研究小组还参考了国家和地方统计局公开发布的各类城市信息,如常住人口数、人均可支配收入、CPI 等。通过对上述多源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本报告旨在构建一个科学、系统的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估体系2,为各级政府和城市管理者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和科学的决策参考,助力各城市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制定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人才政策,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2.2 分析方法本报告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综合运用信息抽取、数据融合、特征画像、自然语言处理和图挖掘等 AI 技术,从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发展生态两个维度对我国城市人才友好程度进行深度量化解读。2.3 指数体系关于城市建设与人才吸引之间的关联研究是学界的经典课题,相关研究成果极为丰硕。例如,有些研究从人才流动和人才发展两个角度分析了各城市图 1 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总体框架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 海量数据处理,千亿条记录 多尺度全方位刻画人才友好指数计算城市-人才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 科学的指数体系 10 大特色指数(吸引力指数 x6 发展生态指数 x4)大规模数据挖掘 NLP、知识图谱等多种Al技术 用户画像分析第 10 期第 41 卷9对人才的吸引力(崔少泽等,2021)。有些成果着重阐述了城市交通、房地产对人才吸引力的影响(兰宗敏等,2021;李嘉等,2013;林晓言等,2015;王高峰,杨浩东,2022)。也有研究人员提出城市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环境、公共服务水平、科教创新环境对人才的吸引至关重要(段智慧等,2023;叶晓倩等,2019;Hu et al.,2020)。本报告通过调研国内外的相关文献,综合考虑各城市建设人才友好城市的相关政策,确立了人才友好型城市的指数体系。具体而言,本报告基于海量多源异构数据,综合运用大规模数据挖掘、NLP、知识图谱、用户画像等多种 AI 技术,从人才吸引力与人才发展生态两个维度,提出了十大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构建了一套基于客观数据的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和指导性的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体系,指数构成详情请见表 1。具体而言,该指数体系主要着眼于城市人才吸引力和城市人才发展生态两个方向。其中,人才吸引力指数基于课题组发表在 Nature Cities 上的科研成果(Sun et al.,2024),通过对大规模劳动力迁徙网络的量化建模,动态评估城市人才供需结构变化,从而量化不同城市的人才吸引力大小,包括以下 6 个指标:人才向心力指数:基于人才的求职意向构建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网络,并用 HITS 算法对网络进行分析,将算法输出的“Authority”指标表示城市的人才向心力。该指标通过人才流动网络刻画了城市对人才吸引的强度,详细计算方式见附录。人才输送力指数:与人才向心力指标相对应,将HITS 算法输出的“Hub”指标用来表示城市的人才输送力。该指标刻画了在人才流动网络上城市内人才输送到其他城市的强度,详细计算方式见附录。人才净流入指数:给定时间内,城市人才流入意表 1 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数体系构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数据来源与计算方法人才吸引力指数1.向心力指数基于人才流动网络分析计算2.输送力指数基于人才流动网络分析计算3.净流入指数城市人才流入意向统计量和流出意向统计量的差值4.聚集度指数城市人才流入意向统计量和城市常住人口数量的比值5.保持度指数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和城市人才流出意向统计量的比值6.本地就业指数城市所有具有求职意向人才中倾向在本地求职人数占比人才发展生态指数7.公共服务友好度a)医疗:三甲医院数量、人均床位数等b)教育:小学数量、学位数量等c)文体:图书馆数量、健身中心数量等8.生活品质友好度a)环境:空气优良指数等b)住房:房价/人均可支配收入等c)消费:CPI 等9.职业发展友好度a)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数b)人均就业机会指数c)社会平均工资指数10.产业创新友好度a)人均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创新指数b)人均数字素养创新指数c)人均绿色职业创新指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课题组: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 10 期第 41 卷10向统计量和城市人才流出意向统计量的差值。人才聚集度指数:给定时间内,城市人才流入意向统计量和城市常住人口数量的比值。人才保持度指数:给定时间内,城市常住人口数量和城市人才流出意向统计量的比值。本地就业指数:当前城市选择在本地求职人数和当前城市所有具有求职意向人数的比值。以上指标中,人才净流入指标是绝对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城市规模有一定相关性,能够直观显示不同城市人才净流入的强弱,是经典的人才吸引力分析指数。除此以外,其他指标均为相对指标,它们的数值与城市规模不相关,具有良好的可比性。人才发展生态指数基于课题组关于城市活力评估方面的前期科研成果(Liu et al.,2023;Xiao et al.,2024;Cao et al.,2023;Li et al.,2023),通过多源城市数据的综合建模,动态评估城市活力和人才发展生态,包括以下 4 个指标:公共服务友好度:本指标从医疗资源(三甲医院数量、人均床位数等)、教育资源(小学数量、人均学位数量等)、文体设施(图书馆数量、健身中心数量等)等维度刻画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对人才的友好度,相关数据基于国家及各地统计局公布的公共服务相关数据。生活品质友好度:本指标从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等)、住房(平均房价等)、消费(CPI 等)等维度刻画城市的生活品质对人才的友好度,相关数据基于国家及各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以及互联网公开数据。职业发展友好度:本指标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就业机会(人均岗位发布量等)、社会平均工资等维度刻画城市对人才职业发展的友好度,相关数据基于国家及各地统计局公布的职业发展相关数据和互联网招聘大数据。产业创新友好度:本指标从人均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创新指数、人均数字素养创新指数、人均绿色职业创新指数等维度刻画城市对产业创新的友好度,相关数据基于国家及各地统计局公布的产业创新相关数据和互联网招聘大数据。本报告首先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信息抽取和网络计算等技术,从互联网数据中提取相关指标数据。接着,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校验,包括异常值检测、缺失值补全和归一化处理。在此基础上,利用层次化分析法对上述 10 种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城市的人才友好度。根据计算结果,本报告评选出了 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总榜单(全国 50 强)。此外,基于指数体系中的 6 个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和 4 个城市人才发展生态指数,本报告还分别形成了 2024 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分榜单(全国 50 强)和 2024 年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分榜单(全国 50 强)。3 城市榜单3.1 人才友好型城市总榜单如图 2 所示,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 50 强(排名不分先后)包括:合肥市、芜湖市、北京市、重庆市、福州市、厦门市、佛山市、广州市、惠州市、汕头市、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南宁市、贵阳市、海口市、三亚市、保定市、石家庄市、洛阳市、郑州市、哈尔滨市、武汉市、长沙市、常州市、南京市、南通市、苏州市、无锡市、徐州市、南昌市、大连市、沈阳市、济南市、青岛市、威海市、烟台市、太原市、西安市、上海市、成都市、天津市、昆明市、杭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宁波市、绍兴市、台州市和温州市。从上榜城市类型看,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 50 强中有 4 个是直辖市,20 个是省会(首府)城市,合计占比 48%。这表明直辖市和省会(首府)城市在政策支持、资源集中度和发展机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提供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和就业机会。从上榜城市所属省(区、市)看,除直辖市以外第 10 期第 41 卷11的上榜城市来自 20 个省(区、市)。其中,广东省和浙江省各有 7 个城市,并列榜首;江苏省有 6 个城市,排名第三;山东省有 4 个城市。从上榜城市所属城市群看,14 个城市来自长三角城市群,6 个来自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各有 4 个城市,并列第三。可以看出,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在吸引人才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从上榜城市所属区域看,33 个城市来自东部地区,占比 66%;中部地区有 8 个城市,占比 16%;西部地区有 6 个城市,占比 12%;东北地区有 3 个城市,占比 6%。这表明东部地区凭借其经济和发展优势,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 50 强)(按所属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及城市拼音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序号省份城市序号省份城市1安徽省合肥市26江苏省南京市2安徽省芜湖市27江苏省南通市3北京市北京市28江苏省苏州市4重庆市重庆市29江苏省无锡市5福建省福州市30江苏省徐州市6福建省厦门市31江西省南昌市7广东省佛山市32辽宁省大连市8广东省广州市33辽宁省沈阳市9广东省惠州市34山东省济南市10广东省汕头市35山东省青岛市11广东省深圳市36山东省威海市12广东省中山市37山东省烟台市13广东省珠海市38山西省太原市14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39陕西省西安市15贵州省贵阳市40上海市上海市16海南省海口市41四川省成都市17海南省三亚市42天津市天津市18河北省保定市43云南省昆明市19河北省石家庄市44浙江省杭州市20河南省洛阳市45浙江省嘉兴市21河南省郑州市46浙江省金华市22黑龙江省哈尔滨市47浙江省宁波市23湖北省武汉市48浙江省绍兴市24湖南省长沙市49浙江省台州市25江苏省常州市50浙江省温州市广东省,7浙江省,7江苏省,6山东省,4其他,26东部,33西部,6中部,8东北,3长三角城市群,14珠三角城市群,6京津冀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4其他,22(a)上榜城市所属省份(b)上榜城市所属地区(c)上榜城市所属城市群上榜城市区域分布图 2 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 50 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课题组: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 10 期第 41 卷12吸引了大量人才,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重点城市也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综合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凭借综合优势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才友好型城市,苏州、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表现不凡。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经济发达区域,吸引人才表现可圈可点。东部地区凭借其经济和发展优势,吸引了大量人才,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部分城市也呈现出较强的人才友好度。这些城市在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发展生态方面的优异表现,不仅推动了城市自身的经济发展,也为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的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力支持。为进一步揭示人才友好型城市的人才吸引力与人才发展生态分布,图 3 展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 强指数分布。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和苏州等城市在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发展生态方面均表现出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顶尖人才友好型城市。这些城市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基础、优越的生活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广州市苏州市杭州市南京市成都市西安市天津市武汉市宁波市郑州市青岛市长沙市厦门市重庆市济南市合肥市无锡市珠海市佛山市沈阳市常州市大连市中山市南宁市惠州市南昌市金华市嘉兴市太原市南通市威海市三亚市福州市石家庄市昆明市温州市洛阳市贵阳市烟台市绍兴市台州市徐州市保定市海口市哈尔滨市汕头市芜湖市60657075808590951006065707580859095100人才发展生态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图 3 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 50 强指数分布第 10 期第 41 卷13环境和完善的公共服务,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为城市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此外,天津和郑州等城市虽然在吸引人才方面表现优异,但在人才发展生态方面尚有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以提升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厦门、武汉、长沙和合肥等城市在提供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方面表现亮眼,但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机会来增强其吸引力。青岛、宁波、济南、成都和西安等城市在人才吸引和发展生态两个方面均表现良好,未来仍有提升空间。3.2 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如图 4 所示,2024 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全国图 4 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全国 50 强2024 年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全国 50 强)(按所属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及城市拼音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序号省份城市序号省份城市1安徽省安庆市26江苏省苏州市2安徽省合肥市27江苏省无锡市3北京市北京市28江苏省徐州市4重庆市重庆市29江苏省扬州市5福建省厦门市30江西省南昌市6广东省佛山市31辽宁省大连市7广东省广州市32辽宁省沈阳市8广东省惠州市33山东省东营市9广东省江门市34山东省济南市10广东省汕头市35山东省青岛市11广东省深圳市36山东省日照市12广东省中山市37山东省威海市13广东省珠海市38山东省烟台市14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39山西省太原市15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40陕西省西安市16河北省保定市41上海市上海市17河北省石家庄市42四川省成都市18河北省邢台市43天津市天津市19河南省洛阳市44浙江省杭州市20河南省郑州市45浙江省嘉兴市21湖北省武汉市46浙江省金华市22湖南省长沙市47浙江省宁波市23江苏省常州市48浙江省绍兴市24江苏省南京市49浙江省台州市25江苏省南通市50浙江省温州市(a)上榜城市所属省份(b)上榜城市所属地区(c)上榜城市所属城市群上榜城市区域分布广东省,8江苏省,7浙江省,7山东省,6其他,22东部,35中部,8西部,5东北,2长三角城市群,15珠三角城市群,7京津冀城市群,5山东半岛城市群,5其他,18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课题组: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 10 期第 41 卷14图 5 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 50 强(a)上榜城市所属省份(b)上榜城市所属地区(c)上榜城市所属城市群上榜城市区域分布50 强(排名不分先后)包括:安庆市、合肥市、北京市、重庆市、厦门市、佛山市、广州市、惠州市、江门市、汕头市、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北海市、南宁市、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洛阳市、郑州市、武汉市、长沙市、常州市、南京市、南通市、苏州市、无锡市、徐州市、扬州市、南昌市、大连市、沈阳市、东营市、济南市、青岛市、日照市、威海市、烟台市、太原市、西安市、上海市、成都市、天津市、杭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宁波市、绍兴市、台州市和温州市。从上榜城市类型看,包含 4 个直辖市,但省会(首府)城市数量有所减少,安庆市、江门市、北海2024 年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 50 强)(按 所属省份、自治区、直辖市及城市拼音首字母排序,排名不分先后)序号省份城市序号省份城市1安徽省合肥市26江苏省常州市2安徽省芜湖市27江苏省南京市3北京市北京市28江苏省苏州市4重庆市重庆市29江苏省无锡市5福建省福州市30江西省南昌市6福建省泉州市31辽宁省大连市7福建省厦门市32辽宁省沈阳市8广东省东莞市33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9广东省佛山市34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0广东省广州市35青海省西宁市11广东省惠州市36山东省济南市12广东省深圳市37山东省青岛市13广东省中山市38陕西省西安市14广东省珠海市39上海市上海市15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40四川省成都市16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41天津市天津市17贵州省贵阳市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市18海南省海口市43云南省昆明市19海南省三亚市44浙江省杭州市20河南省郑州市45浙江省湖州市21黑龙江省哈尔滨市46浙江省嘉兴市22湖北省十堰市47浙江省金华市23湖北省武汉市48浙江省宁波市24湖南省长沙市49浙江省绍兴市25吉林省长春市50浙江省温州市广东省,7浙江省,7江苏省,4福建省,3其他,29长三角城市群,13珠三角城市群,7粤闽浙沿海城市群,4长江中游城市群,3其他,23东部,28中部,7西部,11东北,4第 10 期第 41 卷15市、邢台市、扬州市等城市入选。从上榜城市所属省(区、市)看,全国人才吸引力 50 强城市来自 15 个省(区、市),广东省有 8 个城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各有 7 个城市,山东省有 6 个城市。从上榜城市所属城市群看,长三角城市群有 15个城市,珠三角城市群有 7 个城市,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各有 5 个城市,反映出这些经济发达区域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强大优势。从上榜城市所属区域看,35 个来自东部地区,占比 70%;中部地区有 8 个城市,占比 16%;西部地区有 5 个城市,占比 10%;东北地区有 2 个城市,占比 4%。可以看出,人才吸引力榜单中,东部地区城市占比略有增加,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占比有所减少,显示出东部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3.3 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榜单如图 5 所示,2024 年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 50 强(排名不分先后)包括:合肥市、芜湖市、图 6 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全国 50 强指数分布深圳市杭州市北京市广州市上海市南京市厦门市珠海市武汉市长沙市佛山市合肥市成都市福州市苏州市三亚市南昌市宁波市青岛市西安市海口市大连市东莞市惠州市昆明市中山市沈阳市无锡市贵阳市南宁市常州市济南市金华市泉州市桂林市温州市重庆市郑州市天津市哈尔滨市呼和浩特市嘉兴市芜湖市乌鲁木齐市绍兴市湖州市十堰市长春市鄂尔多斯市西宁市505560657075808590951007577798183858789919395职业发展友好度生活品质友好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课题组: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 10 期第 41 卷16北京市、重庆市、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东莞市、佛山市、广州市、惠州市、深圳市、中山市、珠海市、桂林市、南宁市、贵阳市、海口市、三亚市、郑州市、哈尔滨市、十堰市、武汉市、长沙市、长春市、常州市、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南昌市、大连市、沈阳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西宁市、济南市、青岛市、西安市、上海市、成都市、天津市、乌鲁木齐市、昆明市、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金华市、宁波市、绍兴市和温州市。从上榜城市类型看,包括 4 个直辖市,泉州市、东莞市、桂林市、十堰市、长春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西宁市、乌鲁木齐市上榜,这些城市通过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吸引了大量人才。从上榜城市所属省(区、市)看,广东省和浙江省各有 7 个城市,并列榜首,江苏省有 4 个城市,福建省有 3 个城市。从上榜城市所属城市群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在提供良好发展生态方面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分别有 13 个和 7 个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其他城市群的表现相对突出,显示出这些城市群在提升人才发展生态方面取得的进步。从上榜城市所属区域看,东部地区有 28 个城市,占比 56%;中部地区有 7 个城市,占比 14%;西部地区有 11 个城市,占比 22%;东北地区有 4 个城市,占比 8%。这表明东部地区在发展生态方面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西部和东北地区在提供良好发展生态方面有了一定提升。4 指标分析4.1 重点城市指标分析:北上广深遥遥领先,省会(首府)及副省级市优势明显图 7 展示了北上广深、省会(首府)及副省级市3各项指标得分情况,包括流动性指数、公共服务友好度、职业发展友好度、生活品质友好度和产业创新友好度。北上广深在除生活品质友好度外的其他所有维度上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在公共服务友好度、职业发展友好度和产业创新友好度方面表现突出,显示出强大的综合优势。省会(首府)和副省级市在大部分评估维度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在公共服务友好度和职业发展友好度方面表现良好。4.2 城市之间的人才流动趋势分析:人才流动趋势日益明显,北上广深依然是主要的人才聚集地,省会(首府)及副省级市对人才的吸引力逐渐提升。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水0.0025.0050.0075.00100.00公共服务友好度职业发展友好度生活品质友好度产业创新友好度流动性指数北上广深全国平均0.0025.0050.0075.00100.00公共服务友好度职业发展友好度生活品质友好度产业创新友好度流动性指数省会、首府及副省级市(除广州、深圳外)全国平均图 7 北上广深、省会(首府)及副省级市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分析(b)省会(首府)及副省级市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分析(a)北上广深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分析第 10 期第 41 卷17平提高,人才流动趋势日益明显。基于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用户的跨城市求职意向情况,本报告构建了人才流动求职意向网络,并基于图聚类算法分析了人才流动意向的区域性特性,区域性流动可视化结果如图8 所示。本报告发现,山东、福建、海南、新疆等自成人才流动簇,其整体流出意向较小;成都/重庆聚集川藏人才;东北三省人才大量流入北京;郑州聚集河南人才;京津之间的廊坊,以及杭州、宁波之间的绍兴,人才流失严重;咸阳人才大量流入西安。2023 年下半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城市间人才流入意向在城市间的分布如图 9 所示。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的中心性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说明它们依然是主要的人才聚集地。同时,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对周边地区人才的吸引力也很强劲,特别是苏州、成都、天津等呈现较强的人才流入意向。图 10 展示了不同等级城市跨区域人才流动/总体人才流动比例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北上广深的人才跨区域流动意向提高,说明劳动者更倾向于流入其他中小城市,而中小城市跨区域人才流动趋势有所减图 8 人才跨城市求职流动意向聚类可视化4注:基于百度地图调用相关 api,使用代码制作。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课题组: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 10 期第 41 卷18图 9 城市间的人才流动意向大小可视化5注:基于百度地图调用相关 api,使用代码制作。图 10 2023 年下半年至 2024 年上半年城市人才跨区域流动同比增长率-0.04-0.03-0.02-0.0100.010.020.030.04北上广深省会、首府及副省级市其他城市增长率第 10 期第 41 卷19-0.2-0.15-0.1-0.0500.050.1北上广深省会、首府及副省级市其他城市增长率图 11 2023 年下半年至 2024 年上半年不同城市人才向心力同比增长率图 12 人才友好型城市公共服务现状上海市深圳市北京市广州市苏州市杭州市南京市成都市西安市天津市武汉市宁波市郑州市青岛市长沙市厦门市重庆市济南市合肥市无锡市珠海市佛山市沈阳市常州市大连市中山市南宁市惠州市南昌市金华市嘉兴市太原市南通市威海市三亚市福州市石家庄市昆明市温州市洛阳贵阳市烟台市绍兴市台州市徐州市保定市海口市哈尔滨市汕头市芜湖市60657075808590951006065707580859095100公共服务友好度(分指数)城市人才友好度(总指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课题组:2024 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第 10 期第 41 卷20弱,说明处于该区域的劳动力本地就业倾向提升。图 11 展示了 2023 年下半年至 2024 年上半年不同城市人才向心力的变化情况。北上广深对人才的吸引力下降明显,省会(首府)及副省级市人才向心力略微下降。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其他城市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低的生活成本,对于当地人才的吸引力正在逐步提升。4.3 公共服务现状:特大城市领跑,各地区省会城市优势明显图 12 展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在公共服务友好度和总体人才友好度上的表现。总体来看,总体人才友好度较高的城市通常也具备较强的公共服务水平,这表明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在公共服务友好度方面表现卓越,为人才提供了优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中,北京市作为国家政治和经济中心,拥有相对完备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因此在公共服务能力方面遥遥领先。上海和深圳同样表现优异,位居前列,这表明它们在综合发展水平、公共服务质量和人才吸引力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广州和杭州的公共服务友好度仅次于北京,这得益于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先进的医疗服务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些城市的高质量公共服务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巩固了它们在全国城市中的竞争力。武汉、成都、南京、西安、郑州、长沙、济南、沈阳、合肥、石家庄、贵阳等省会城市在公共服务能力和整体人才吸引力方面表现均衡,表明这些城市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还在吸引人才方面具备一定的综合实力。它们在提升公共服务和环境质量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潜力,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人才吸引力。总体来看,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未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城市生活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将是各城市进一步增强人才吸引力的重要方向(冉景亮,成浩源,2023)。通过加强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提升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水平,各城市可以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从而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4 生活品质洞察:东部城市优势显著,中西部城市有待提升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城市的生活品质已成为影响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扈爽,朱启贵,2022)。居住环境、空气质量、交通便利程度、休闲娱乐设施、文化氛围等因素均对生活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图 13 展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的生活品质洞察。总体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在人才吸引力和生活品质两个维度上普遍表现较好。这反映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公共服务和生活品质较高的整体优势,使得东部城市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力。中部和西部城市如洛阳、贵阳、昆明等,虽然在总体人才友好度上稍显不足,但其具备较高的生活品质友好度,表明这些城市在为人才提供高质量生活品质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通过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这些城市未来有望显著提升其人才吸引力。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在总体人才吸引力指数上遥遥领先,但生活品质友好度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特大城市的人口过于集中,导致生活成本上升、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从而影响了生活品质。因此,大城市需要在保持高人才吸引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深圳、广州、杭州和苏州在总体人才吸引力和生活品质两个维度上表现均衡,说明这些城市注重吸引人才,也注重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活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这种平衡的发展策略使得这些城市在人才竞争中表现出色。未来,各城市若要进一步增强人才吸引力,应注重改善居住环境、优化城市规划、丰富文化氛围(罗勇根等,2019;Putra Dewantoro&Fitrianti,2021;Zheng et al.,2019)。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还能为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第 10 期第 41 卷214.5职业发展优势:北上广深领跑,新兴城市潜力待挖城市的职业发展前景与人才吸引力息息相关,其受到工作机会、工资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图14 展示了人才友好型城市的职业发展优势。总体来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大城市凭借其经济实力、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