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2010建筑技术政策纲要B.doc
《19962010建筑技术政策纲要B.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62010建筑技术政策纲要B.doc(3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996-2010年建筑技术政策纲要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相关行业赖以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l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进程中,建筑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筑技术政策是国家对建筑科学技术和产业经济发展进行宏观指导的政策性规定,是提高建筑业 产业进步的行动准则,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和实现建筑业产业发展任务的重要手段。 近十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巳初步显示出支柱产业的作用。 “八五”期间, 建筑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2%,实际工程量比“七五”时期增长51% , 至1995年底,建统业从业人数已突破3000万人(2007年,3085万人),已有一支较高水平的勘察、设计、施工、生产监理和科研队伍。90年代,在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形势下,建筑业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具备了解决建设中各种复杂技术的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建筑工程建设任务,促进了建筑业产业规摸的发展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但是,建筑业长期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根本转变,一些建筑企业素质还不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建筑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还较低,机械设备老化、且有效利用程度低,就整体而言,技术进步和技术更新的速度缓慢。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1O年,是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 要求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 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OOO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建筑业在此经济发展战略中将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前景, 到2O1O年,我国城乡新建住宅将达150亿平方米,公共和工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建筑业提供广阔的市场。建筑业的主要任务是以建设城乡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基础设施为重点,加速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建筑业的生产工艺与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提高勘察设计及建筑施工水平,使建筑业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并在国际建筑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充分发挥建筑业在带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中起到先导产业的作用,2010年使建筑业成为名符其实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本建筑技术政策纲要,将作为振兴建筑业,促进建筑技术进步的宏观指导性文件,确定我国 1996—2O10年十五年的建筑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技术路线和重大技术措施。 一、加强建筑产品观念,制定建筑产品评价准则 1、建筑业要树立和加强以建(构)筑物为最终建筑产品的观念,各环节要重视最终产品的质量保证和功能的改善,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改造和更新,推动建筑材料、制品、设备的开发研究,促进建筑业的技术发展。要注意到建筑产品的商品属性、环境属性和文化属性的内涵,树立最终建(构)筑物是物质和精神有机结合的产品观念。 2、要研究制订建筑产品评价准则。根据建筑物(群)的用途及要求,对使用功能、安全性能、技术性能、经济效益等质量特性及艺术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重视对建筑物综合效益的评价,通过对建筑物评价指标的分析比较,研究不同方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建设的决策提供依据。 二、切实重视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设计水平 3、建筑设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强化设计工作是建筑产品的先导和依据的认识,确保设计工作必要的周期,提高设计工作者的精品意识。 4、建筑创作应本着“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方特色”的原则,鼓励多种建筑风格的存在和不同流派的发展、繁荣建筑创作,加强建筑创作理论的研究,要配合城市规划、积极做好城市设计、使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优美的整体环境。 5、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设计产品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设计产品的质量,为加速建筑产品工业化的发展,建筑产品的配件应不断完善其标推化、系列化、定型化的程度。以保证建筑产品的效益和质量。 6、积极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提高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采用现代化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提高设计能力,建立各类建筑产品的技术经济指标数据库和网络,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开发用于综合评价建筑设计方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三、开发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建筑产品 7、根据社会需求,为不同居住对象提供多种类型的商品住宅,以适应住宅商品化的发展。住宅设计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改善使用功能,充分利用空间,并具有适应变化的灵活性。 8、住宅区应在保证生活、提高环境质量及节约用地的前提下,综合考虑土地投入、能源消耗、基础设施、建筑造价等多方面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的指标。 9、村镇建筑要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加强规划设计和管理,注意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确定合理用地标准,保证房屋的工程质量和村镇的环境质量,注意生态建筑及洁净能源的采用,重视农村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的社会化生产供应。 10、加强公共建筑的研究,贯彻“双百”方针,繁荣建筑创作,坚持精心设计,鼓励采用高新技术的开拓创新精神。 11、工业建筑要提高其灵活性和适应性,改进和完善建筑构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和定型化,认真研究既有工业建筑的改造和新兴工业园区的开发。 12、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降低地面建筑的容积率,扩大绿化,改善环境;要作好地下空间与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规划,注重地下空间的防火、防潮、通风、采光,确保其使用功能。 13、努力开拓智能建筑(具有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通信自动化系统(CAS-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S—Office Automation System)的建筑物简称为3A建筑。有的还提出防火自动化系统(FAS—Fire Automation System)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S—Safety Automation System),因此又有4A和5A之说。)、生态建筑(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施工(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建筑产品的设计研究。 四、搞好建筑环境设计,提高环境效益 14、所有建筑产品的创作设计,均应从总图规划、环境设计、建筑高新技术、生态学应用等方面综合考虑,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及整个城市的协调关系,摆正自我的定点位置。 15、重视居住区环境设计,为住户创造必要的日照与通风条件,控制居住区内的噪声、电磁波干扰和强电场辐射,防止大气污染,研制高效率的新设备,寻求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规划形态和建筑构造,切实改善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 16、积极改良生态环境,从节地、节水、节能、无公害、少污染、多植被考虑,合理组织安排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形成科学的良性循环系统。 五、加强建筑标准化工作 17、健全建筑标推化组织机构,完善建筑标淮化体系,包括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或施工、检验或验收等标准、规范、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发挥标准化工作在加强科学管理、组织工业化生产、规范建筑市场技术行为、保证建筑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8、继续完善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推相结合的建筑标准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建筑技术法规与建筑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 19、继续重点制定有关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强制性标准;加速制定供建设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自愿采用的各种推荐性标准。 20、继续完善房屋建筑的摸数协调体系,加速制定各类建筑制品和设备的产品标推,提高建筑制品和设备的定型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程度,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 21、推动企业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 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的特长制定高水平的企业技术标准。建立、健全实施标准和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的组织机构,以增强本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2、结合国情认真研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承担国际标准化工作。 23、加强标准实施和实施监督工作,继续建立、完善工程和产品的安全和质量监督、检测机构,逐步建立产品准用证制度和质量认证制度,实施企业自控、行业管理、政府监督、社会监理、用户评价相结合的质量监督体制。 六、提高建筑的综合防灾能力 24、提高建筑物综合防御地震、火、风、洪水和地质破坏灾害的能力,根据当地不同灾种的风险程度和建(构)筑物重要性等级提出合理的设防标准。 25、在建筑规划和选址阶段应充分掌握灾害的背景资料和风险程度,采取相应对策;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应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加强防灾质量控制;制定和执行灾后鉴定、评估和恢复重建的技术措施。 26、对多、高层建筑,应采用行之有效的抗震、抗风结构体系,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同时应积极研究隔震减振、消能和控制振动技术,结构和非结构构件的抗震、抗风技术,逐步推广应用。加强建(构)筑物的震害预测研究。 27、积极开发无毒、不燃、难燃材料、制品和设备。建筑设计与施工应严格执行防火标准规范,高层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尤应注重防火安全设计。 28、重视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的规划和防灾设计,尤其注重防火、防水、防震、要切实考虑灾害发生时进行紧急救援和疏散避难设施建筑。 29、村镇建筑要因地制宜,采用合理、经济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要有利防灾,便于灾后自救和恢复重建。 30、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地理信息技术对建(构)现物进行综合防灾管理,将防灾管理提高到动态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先进水平。 七、 重视建筑产品的节能工作 31、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必须执行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保证冬季室内热环境、改善夏季热舒适条件和坚持卫生标准的前提下降低单位建筑面积的能耗,提高用能效率,要重视改善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的室内热环境,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尽量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要扭转片面强调降低造价忽视使用功能和污染大气、浪费能源的倾向。 32、对于节能建筑,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朝向,采用合理建筑体型及窗墙类型,推广保温隔热性能好的围护结构,重点推广外保温墙体。耍积极开展对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 33、优先采用节能型采暖、空调设备,合理确定供热(冷)指标。加强管道保温,改善水系统的水力平衡提高其运行效率和自动化程度。逐步实行住宅供暖系统按户计量取费,以及在新建筑中采用双管采暖系统并安装温控阀和热量计量。 34、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加速制定各项建筑节能标准,其中包括室内热环境标准,能耗定额标准等基础标准;民用建筑采暖能耗检测,空调能耗检测等通用检测方法标准;空调制冷机房远行等管理标准;已建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标准,各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及夏热冬冷地区民用建筑节能及湿温热环境设计标准等。加强对节能标准的实施和节能工程质量的监督工作。 35、研究开发节能保温门窗、门窗密封技术,遮阳隔热技术,外保温墙体成套技术,内保温墙体的墙面防裂以及热桥处理技术,屋面高效隔热保温防水技术,用户可自行调节的按实耗热量计量的仪表,采暖系统、节能型供热制冷系统设备、蓄冰空调系统设备、供热制冷系统远行调节及水力动态平衡技术、开发利用太阳能技术等。 八、加强建筑勘察工作,提高勘察技术水平 36、普及光电测量与电子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卫星大地定位系统(GPS),提高控制测量作业效率与观 测质量。研制自动化施工测量仪器,开发变形测量数据处理技术、全面提高工程测量水平。 37、发展和应用卫星遥感(RS)及航空摄影测量技术,普及大比例尺地面测绘数字制图系统, 推广使用数据库技术,提高地形测量水平。进一步推广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拓宽非地形测量应用领城。 38、加速测绘产品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有重点地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 39、建立工程应用的3S[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RS(remote sensing)]技术体系,以适应重要工程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加强数值模拟技术在勘察工作中的应用。 4O、岩土工程勘察应与设计、施工、检测、监理密切结合,不断加强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结构与专业体制,为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服务。 41、提高岩土工程勘察测试的质量与水平,积极引用与开发功能强、性能好、智能化、适用可靠的测试、监测和物探仪器,确保勘察测试资料和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与适用性。 提高岩土工程的分析评价水平,注意总结地方经验,制定相应标准,组织开发CAD技术和建立岩土工程数据库。加强岩土工程环境、地下空间利用、地下水控制等的研究,拓宽岩土工程服务领域。 43、发展地下水探、采、灌工程集成技术,将水文地质勘察与地下水开采及人工回灌工程有机结合起来,降低地下水开发成本,提高含水层调蓄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44、完善地下水环境评价及预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提高水环境监控和综合治理的能力与水平。逐步实现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水质处理一体化。 45、开发地下水监测、预测与控制一体化技术和装置,加强地下水规划、保护和管理,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46、加强城市规划前期勘察及城市工程地质环境的预测预报与地质灾害的综合性防治技术; 开发低质量环境及有灾害背景城市的综合性防治技术;建立低质量环境及有灾害背景城市的灾害防治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DSS);做好城市规划前期地质灾害与土地利用的工程控制新技术,最大程度降低和缓减城市地质灾害产生的损失,保证城市规划与地质环境取得最大程度协调一致。 九、推进建筑基础工程技术及施工工艺的进步 47、积极研究开发地基处理新技术、新方法及检测新技术;利用工业废渣、地方材料,因地制宜地开发应用随石桩、灰渣桩、素混凝土桩等复合地基配套技术,低成本、高质量处理一般建筑物地基;采用强夯法、排水固结法、振动碾压法、堆载预压法等处理新建筑区路基的大面积堆填和天然松软地基。 48、开发和完善高层、超高层和高耸构筑物大直径高承载能力灌注桩的成桩方法与工艺,推广桩底桩侧后压浆结合超声检测新技术;开发减少泥浆污染的钻孔压灌桩及挖掘、挤扩钻扩等成桩法新工艺新设备; 积极推广泥浆处理技术与设备;因地制宜发展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发展疏桩复合桩基和浅层处理与疏桩结合的复合桩基技术;研究开发可靠的成桩检测技术。 49、研究开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共同作用设计计算方法与CAD软件,优化高层建筑基础选型,合理进行基础设计;提高土性参数测试技术,发展变形控制设计理论方法,注重工程调试资料积累,提高基础工程设计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50、完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补强、纠倾、移位技术,完善相应设计及施工标准,经济可靠地实现建筑物增层、改造、修复。 51、开发和完善不同地质、环境、深度条件的基坑开挖支护和地下水控制技术;因地制宜发展土钉、排桩、地下连续墙、锚杆、水平支撑、拱墙支护等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支护与永久性机构结合及逆作法、 半逆作法施工技术;研究解决施工中的环境监控和工程安全问题,实现信息化施工。发展各种降水、回灌技术及基坑截水、隔水技术。 52、发展地下室混凝土自防水技术,开发高效防水堵漏新材料和通风去湿、防火配套技术,提高地下空间建造技术和使用功能。研究发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顶管等地下施工技术。 十、发展先进适用的建筑结构与工艺体系 53、改进砖混建筑,提高抗震性能及保温隔热性能,改进施工工艺,完善配套机具,提高构配件标准化、通用化及工业化水平。 54、推广行之有效、经济实用的多层建筑结构体系。多层建筑要积极发展混凝士空心小型砌块,因地制宜地改进与完善框架轻墙、轻钢轻墙、内浇外砌等建筑结构体系,积极研究开发大开间、大空间(户内无承重墙)住宅体系。 55、对于高层建筑,应根据不同要求,分别选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筒体等结构体系。积极推广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与预制叠合梁板技术。 56、积极开展对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研究,根据不同情况可选用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筒 体、筒中筒、巨型框架等结构体系,重点发展钢和混凝土混合的结构体系,积极发展钢结构体系。 57、单层房屋建筑要努力改善传统的板、梁(架)、柱体系,积极发展各种新型建筑体系,适当发展大柱网灵活厂房,推广定型化轻钢房屋体系。多层工业建筑,推广采用现浇柱与预制梁板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体系,现浇整体预应力框架体系。 58、大跨度屋盖可采用钢结构和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大跨公共建筑要推广应用网架、网壳、悬索、压型钢板结构等空间结构体系。逐步开展膜结构的应用研究。 59、研究解决钢结构和现场施工中的电脑放样、切割、焊接、除锈、涂漆等先进工艺与设备。发展药芯焊丝自保护焊、惰性气体保护焊、自动半自动焊接设备、高强螺栓电动扳手和各种先进的检测装置。 研究开发张力结构和预应力新型钢结构。 十一、合理使用钢材、木材、水泥,改进施工及应用技术 60、推广应用高效经济的低合金钢筋,以及Ⅲ级钢筋、冷轧带肋钢筋、低松弛钢丝、钢绞线等,研制推广H型钢、闭合型钢、冷弯型钢、稀土钢、彩色涂层钢板、镀锌板、锌铝合金板和模板用冷轧钢板和环氧涂敷钢筋等,研究解决钢结构的防锈技术、防水防火涂料技术,以满足建筑用钢的发展需要。 61、提高冷轧带肋钢筋在预应力中小构件和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中的应用,广泛采用低松弛的高强钢丝、钢绞线,采用先进的锚夹具和张拉工具。粗钢筋连接应广泛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继续发展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水平钢筋窄间隙焊和套筒冷挤压连接、锥螺纹连接,研究开发等强度钢筋螺纹连接技术。 62、合理利用木材,大力推广木质原料资源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发新型无味、无毒、防火、无蛀虫的建筑用人造板材,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竹材、植物茎、籽壳等资源。 63、合理使用水泥,推广散装水泥,结构工程应使用性能稳定的425、525及以上标号水泥或高性能水泥,增加高强、低碱、低热及其它特种水泥的生产与应用,严格执行水泥检验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64、重视建筑材料资源再生利用的研究,积极开展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和建筑废料的应用研究工作, 研究开发无污染、无公害的建材新产品,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十二、发展预拌混凝土,提高混凝土技术水平 65、推广预拌混凝土,提倡应用流态混凝土使用搅拌车和混凝土泵。对运输、通讯和泵送施工机具,应注意配套,提高效率。大中城市均应建立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的预拌混凝土工厂,加速预拌混凝土的年增长幅度。完善预拌混凝土生产,施工的标准和规范、规程。 66、调整、改造现有混凝土预制构件厂,以城市县镇为单位,抓好构件厂的合理布局、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及生产工艺设备的综合技术改造,加强生产管理和质量监督,提高产品质量。 67、重视砂石生产的组织管理,严格贯彻执行砂石质量标准,建立工业化砂石生产供应基地,建立砂石质量的市场控制机制,切实提高砂石质量。 68、积极开发和应用各种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提高粉煤灰、磨细矿渣、F矿粉等活性矿物掺合料的应用比例,以满足现代化建筑工程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外加剂、掺合料质量的检测和监督。 69、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牲及混凝土的各种施工性能。承重结构混凝土平均强度等级达到 C40;重视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的研究工作;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结构轻骨料混凝土,开发纤维混凝土、 聚合物混凝土、水下不分散混凝土;研制开发轻质、高强、大流动度、免振捣自密且具有良好体积稳定性及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发展按高性能混疑土的指标设计与检验结构混凝土。 70、新型模板应向体系化、标推化、材料多样化、生产工业化、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发展钢模、钢框木(竹)胶合模板与快拆支撑体系,研究改进大模、爬模、滑模、筒子模、飞模、压型钢板、隧道模等模板工艺技术与设备,发展提模技术,提高现浇混凝土施工工业化水平,满足清水混凝土的要求。在继续推广门式、碗扣式支架的同时,研究开发安全性好,使用方便的支架与爬架。 十三、改革墙体和屋面,提高热工与防水性能 71、外墙与屋面应提高保温、隔热、防水等性能和装饰效果,内隔墙应满足要求,厨房卫生间应解决隔墙防潮、地面防水问题;各种墙体和屋面均宜减轻自重、耐久可靠、方便施工。 72、禁止毁田烧砖,限制粘土砖的使用,要提高空心粘土砖的质量。应因地制宜利用地方材料,积极研制与推广新型墙体材料。 73、发展混凝土空心小型砌块、加气混凝土和利用轻骨料与工业废料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保温复合墙体和性能良好的轻质隔墙,扩大无机纤维(矿棉、岩棉、玻璃棉)制品等高效保温材料在墙 体中的应用,开展新型泡沫砌块的研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外墙保温、隔热防水性能。 74、屋面工程要积极采用高质量高性能的防水、隔热、耐久轻质的复合材料,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及 防水性能,各种形式的屋面都要切实解决屋面渗漏问题。开发新型彩色屋面瓦材。 75、发展防水性能良好,且易于施工的聚合物改性沥青与高分子防水材料,逐步取代纸胎沥青油毡。 研究开发倒铺法屋面,应用冷粘、自粘及热溶粘结等工艺。 十四、大力发展化学建材,加速开发中、高挡产品。 提高各种塑料管材、管件、门窗及各种新型化学建材,如地板、墙纸等装饰制品的质量,配套发展和改进内外墙、地面等建筑涂料、粘结剂和密封材料;研究开发无公害、防污染、防开裂、防脱落等高性能的建筑材料。 77、合理使用饰面砖、马赛克和大理石、花岗岩、铝合金、不锈钢等板材制品和各种吊顶材料,合理使用各种玻璃(包括功能玻璃和深加工玻璃)制品;研究开发聚碳酸板材及配套材料。 78、研究发展各种防火材料,尤其是防火、放毒化学建材,制订相应的检测标准和使用条件,建立国家级检测机构负责测试鉴定。 79、合理采用建筑幕墙,完善玻璃幕墙、金属幕墙、石材幕墙和组合幕墙的制作与安装工艺,解决其耐久性和安全使用问题,研究开发建筑幕墙使用的各种配套零附件及五金件和粘结密封材料。要加强对使用期建筑幕墙的检测、维修、更新的监督管理。研究开发装饰工程使用的小型机具和墙面清洗剂。 十五、发展建筑安装新技术、新工艺 80、依据结构特点和现场条件,大型结构构件和屋盖(网架、 桁架、薄壳等)安装,可选用整体吊装、分段用装。空中滑移、整体顶(提)升等施工方法。发展由计算机控制的集群千斤顾同步提升技术,采用具有我国特色的桅杆整体吊装技术和无锚点吊装技术。 81、发展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氩弧焊、药芯焊丝自保护焊等焊接工艺和大型容器专用的全位置自动 焊。采用可记录超声波深伤、热磁场探伤、 γ射线全息照相等检测技术。发展圆柱型储罐倒装施工和干式气柜建造技术。 82、提高管道安装的工厂或现场预制水平,开发复塑型管材和管材加工设备。研究开发水下穿越、不挖土敷设、长距离输送、胀插连接等管道施工新技术。 83、提高通风空调的风管及配件的机械化制作水平,发展柔性连接和无法兰连接,研制开发先进的调 试仪器,提高调试水平。 84、提高电气仪表安装调试水平,发展快速接头、高效油压钳和导电酯等导线连接技术,研究开发集 成化自控仪器安装调试技术、电梯预检预调及整机调试技术。 十六、提高建筑企业的机械化装备水平 85、建筑企业的机械装备应按专业或工种配套,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要调整装备结构,提高装备素质。在企业的装备更新改造中,应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以高新技术的产品取代质量低、性能差、能耗高、污染严重的机械设备。建筑施工中的繁重体力劳动、危险作业以及对工程质量和安全影响大的工序和工种,应优先实行机械化、逐步实现自动化,开发与应用机器人。积极发展手持动力机具和工具式脚手。 86、机械装备要发展社会租赁,建筑企业应控制自有机械的比重,通过租赁来调剂企业间装备的余缺 ,提高设备利用率。大中城市和施工任务相对集中的地区及专业部门,均可组建机械设备租赁企业。 十七、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 87、运用现代管理知识和手段,对建筑企业的经营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监督机制进行逐步改革,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的目的。企业应运用系统工程、网络计划、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编制施工设计,统筹安排施工技术方案和计划进度;要进一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贯彻 GB/T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88、建筑企业管理现代化要依据企业性质、资质等级与管理的实际水平,贯彻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的方针,逐步与国际接轨。一级企业在工程招投标、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和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普遍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并达到微机联网,利用系统集成管理软件进行企业和项目管理综合。二级及以下企业,利用已有的软件成果对50%以上的工程项目进行专项应用管理,有条件的企业达到微机联网。 89、大力普及建筑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应用技术,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施工企业经理、项目经理和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财会等人员,都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化管理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并作为上岗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十八、加强建筑设备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90、加强建筑设备产品的开发,各类建筑设备产品都要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实用、安全可靠、系列成套,符合标准化和环境协调的要求。 91、采用计算机、现代通讯、自动化、集中监控及管理等新技术,推行机电一体化,提高设备系统运行的安全可靠性和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新产品要为方便维修创造条件,为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使用、维护等技术条件,以保证设备完好率,提高设备的有效寿命。 92、室内给排水卫生设备,要重点开发普及型、节水型的住宅卫生洁具和五金配件。积极开发用于高级宾馆等的高档成套卫生设备;开发适用的太阳能热水器,生活热水加热器(锅炉);开发高效率、无动力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开发各种材质的管材及管备件。卫生设备产品力求做到防渗漏、防污染、低噪声、洁净卫生。 93、住宅厨房设备,要重点开发普及型产品系列,优先开发技术先进的排油烟装置;重视解决厨房内各种管线的合理敷设问题,研制开发复合材料管线的暗埋应用技术;重视整体设计,厨房家具设备在尺度上要符合建筑模数和设计要求;要逐步实现厨房设备商品化供应和专业化组装服务。 94、供暖通风空调设备,要发展利用不同能源的供暖成套设备和用热按户计量控制装置;开发为过渡地区[中国过渡地区 (亦称夏热冬冷地区 )位于寒冷和夏热冬暖地区之间 ,绝大部分处于长江流域。]改善室内环境的供暖空调设备;重点发展水源热源等各种热泵;发展变风量的节能型空调设备(含通 风机及水泵)及各种热能回收设备,开发家庭用的小型中央空调系统;重视开发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用的通风设备。 95、供配电、照明及自控设备,要开发安全、可靠、节能、无污染、多功能、系列化、维护方便的成套电器设备(包括高分断能力型高压真空开关、高压环网开关柜、非晶配电变压器、大容量低压智能型断路器的多功能附件等);重视防止电器火灾、电击危险、雷电以及其它浪涌电压袭击的产品生产;开发节能型光源、灯具及调光、控制设备,积极推进绿色照明工程;研制采用微电脑的各类建筑设备的自控和管理系统成套设备。 96、通讯设备,要研究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计算机网、话音网、视像网技术一体化,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终端,研究相关的应用技术,发展开放式网络系统;加速开发安全防范所需的各种保安监控配套产品。 97、消防、防排烟设备,要按照高可靠性和耐久性的要求,开发推广自动喷洒、自动防排烟等成套设备,开发火灾自动报警及控制系统的配套产品,提高消防产品的自动检测故障能力和无故障时限。 98、运载设备,要大力开发安全性大、舒适感好、自动化程度高的电梯、自动扶梯等运载设备,特别是高品质的高层住宅用客梯;逐步推广液压电梯及调频调速调压技术,研究开发速度大于2m/s 的高速电梯以及多层住宅使用的经济型电梯;开发智能化功能控制系统,开发机械化、自动化的停车库设备;开发高层建筑的擦窗设备。 十九、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技术 99、工程勘察设计应大力推广与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全面提高CAD技术的应用水平,逐步实现网络化、集成化和智能化。 100、建筑施工要采取有力措施,开发与完善经营管理与施工技术的应用软件,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施工(CAC)技术。 101、加速完善全国建设信息系统(金建工程),增强建筑业信息的收集、存贮和处理能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行业的信息决策管理系统,提高管理水平。 102、应用计算机技术,逐步实现城市规划、防灾、建设和管理的科学化,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GIS)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103、研究开发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系统,实现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全过程的计算机应用集成化,提高行业的技术与管理水平。 104、健全建筑业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公共的网络通信技术,逐步加人中国骨干网和全球互联网,开发数据保密和本地化的研究,制定数据保护和安全政策。 105、以市场为导向,制定自主版权软件的开发政策,建立软件开发基地,发展专业软件的开发队伍, 开发建筑业各领域商品化软件,加速形成和发展建筑业软件产业。 二十、加强科技管理,规范技术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06、加强行业科技主管机构的政府职能作用。健全行业、地方、企业(包括设计、施工、工厂等企业 )三级科技工作体系,实行分层次管理。政府加强宏观指导,重点支持面向行业研究开发机构和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择优支持有特色的地方或基层研究开发机构;建立与健全专业性的试验、示范基地;大型企业应逐步建立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技术开发中心。 107、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包括设计、施工、工厂)、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 108、加强科技管理工作。实现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的应用研究开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产、 学、研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以经济建设市场发展需要为对象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计划管理、成果管理和成果转化工作。国家的科研经费分别按项目实行科研合同制、科研基金制。市场需要的技术开发项目实行有偿合同制。 109、加强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建筑技术市场。保护专利权、著作权和商标权,建立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培育科技市场机制,发展咨询、推广服务等中介机构,形成转化网络。制定技术市场的法规制度,繁荣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与商品化。 11O、大力发展新型科技产业,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科研成果开创新的技术领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注重发展住宅产业,计算机软件产业、化学建材产业、水工业、建筑节能设备和制品业、建筑维修改造业。 111、加强科工贸结合的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引进技术和人才,开拓外资引进渠道,开展科工贸技术合作,组织国际技术培训、国际学术交流和国际展览活动,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 二十—、加强人才培养和智力开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12、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带头人、技术业务骨干和大批高级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建立与建筑业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教育体系,为建筑科学技术进步提供智力支持。 11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高级职业教育的同时,重点发展初、中级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大批以工艺技术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技术人才,形成一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技术和管理队伍。 114、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普及教育,重视职工技术培训工作,促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知识更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推广生产和管理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 115、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适应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改造现有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注:该纲要以国家建设部1997年11月29日 “建建[1997]33O号”文批准颁发)-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9962010 建筑 技术 政策 纲要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