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pdf
《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pdf(1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媒介批评 第十五辑ME D I A C R I T I C I S M一种描述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陈路彭民权摘要:世纪初至清末,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来华传教士编纂出版了近 部汉英双语词典.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的 华英字典 是世界上首部汉英双语词典,也是晚清来华传教士编纂的汉英双语词典的典型代表.来华传教士的汉英双语词典编纂,直接开启了中国两百年的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历史.从来华传教士汉英双语词典中对中国文化关键词的阐释可以看出,在跨文化交流的语境下,关键词的输出对文化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在“西强我弱”的中西文化对话格局下,加大中国文化关键词的输出迫在眉睫.关键词:晚清;
2、传教士;词典编纂;中国文化关键词关键词是近些年比较热门的一个词语.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关键词搜索在数据库中的运用越来越频繁,这一词语更是耳熟能详.但对学界而言,这个词语的流行,显然是西方理论输入的结果.年,英国知名学者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雷蒙威廉斯出版了 关键词 一书,对英国的新左派运动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世纪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学界的诸多理论成果被陆续引进国内,众多西方著作被翻译成中文,雷蒙威廉斯的 关键词也在其中.随着西方文论,尤其是 世纪西方现代文论在中国文艺理论知识谱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西方文论流派轮番在中国学界流行开来.新世纪以来,西
3、方文化研究理论对中国学界产生不小的影响,雷蒙威廉斯在 关键词 一书中采用了历史溯源与文化政治的视野来考察流行词汇的方法,也逐渐为中国学界所熟知.关键词对于学术研究之意义,也由此为学界所接受.关键词及其代表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在人文学科的各大分支中被使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关键词不仅是重要的词语,是语言的重要元素,也折射了历史进程中的文化流变.从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角度而言,关键词的传播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媒介.但令人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关键词的对外传播并不理想.相比西方文化关键词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华文化关键词的对外传播无论从历史还是当下的现状来看,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中国
4、与西方的跨文化传播中,一直存在“西强我弱”的格局,“西知我”远远不如“我知西”.这在中西文化关键词传播中表现得也很明显.一百多年前,随着西方列强的扣关,西方文化随着坚船利炮进入华夏,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从一开始的惊诧、排斥到逐渐接受,经过了漫长的一百多年.虽然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更早,宋元以来,中国的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早早就输入了西方大陆,对于西方文化艺术、生活风俗等的影响不可忽视;但西方人更早接受的是中国的物质文化.而西方人对中国产生强烈感受,还是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位后的事情.由于语言的阻隔,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多,而且更多的了解都是通过西方媒体有意识地“引导”得来的,不仅片
5、鳞半爪,而且颇多误解.无论从语言的熟悉度还是文化的接受度来看,“我知西”远远超过“西知我”.这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需要极力改变的现状.而文化关键词的输出,是一个可以陆建德:词语的政治学(代译序),英 雷蒙威廉斯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第页.迅速改变现状的思路.实际上,中国文化关键词的输出,早在晚清就已然开始.一、晚清的汉英词典编纂早在 世纪初期,中国文化关键词就开始了对外传播.而开启这一进程的,是当时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第一代来华传教士不同,世纪初以来的来华传教士开始从语言、文化的层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正如有学者所说:世纪初英美新教团的来华
6、,可看做是在 世纪已然中断的天主教扩张运动之后,以一种新的方式再次衔接上了传教的链条.重新开辟的这一传教的通道,不仅声势更为浩大,而且在很多方面都显示出与第一波传教运动的明显差异,这也包括在风土化意识与语言种类的操持上.显然,第二代来华传教士对中国的了解更深,他们对于中国语言与文化的掌握程度也远较第一代来华传教士更高.更值得注意的是,世纪初以来的来华传教士意识到语言、文化等的掌握对于融入当地社会、更好地传教的重要性.为了给更多的后来传教士及在华西方人带来便利,这一时期不少来华传教士有意识地编纂汉英词典并出版.“从 世纪初叶到清末不到 年的时间里,以西洋传教士为主体,辅以少量世俗西方人及中国知识
7、分子的词典编纂者共编纂出版了近 部各种类别、规模的汉英、英汉双语词典.”年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 o b e r tM o r r i s o n,)的 华英字典 面世,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汉英双语词典.年美国新教传教士卫三畏(S a m u e lW e l l sW i l l i a m s,)的 英华韵府历阶 出版,年卫三畏的 汉英韵府(今译 汉英拼音字典)出版.年,英黄卓越:世纪初期的“方言热”:来华新教士的语言工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元青: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兴起与发展,近代史研究 年第期.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国传教士麦都思(W
8、a l t e rH e n r yM e d h u r s t,)的 英华字典 出版.年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W i l h e l mL o b s c h e i d,)的 英华字典 出版,年他的 汉英字典 出版.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R e v J u s t u sD o o l i t t l e,)的 英华萃林韵府 出版.年英国翟理斯(H e r b e r tA l l e nG i l e s,)的 华英字典 出版.此外,还有多部英汉双语词典,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正如前面所述,晚清传教士之所以热衷于编纂汉英双语词典,其目的正在于方便西方人的来华传教.掌握了汉语词汇,自然更容
9、易融入当地,并能迅速地掌握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教.从今天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来看,来华传教士的双语词典编纂活动,早就预先选准了信息传播的传送者与接收者.通过汉英双语词典这一媒介,传播西方文化信息的传送者能够很好地掌握词典所载的汉语词汇,用接收者所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汉语词汇进行叙事,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可以说,正是因为众多汉英双语词典的编纂出版,一代又一代的来华传教士能够很容易地将西方文化输入华夏大地,从而长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观念.除了来华传教士有意识地进行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工作,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开始了学习西方的历程,中国人的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工作也随之展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
10、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震撼了中国人的心灵.不一样的政治制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异样的文化,都让当时的中国人眼花缭乱.坚船利炮的威力更令当时不少的中国人坚信“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人开始了主动学习西方的历史.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学习,首要前提就是掌握语言.因而,中国人也开始编纂出版汉英双语词典.年中国外交官邝其照()的 字典集成 出版,年他的 华英字典集成 出版.年,谢洪赉()编译的 商务印书馆华英音韵字典集成 出版,它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纂的分音节英汉双解词典.年颜惠庆()等编的 英华大辞典 出版.这部词典“是中国第一部以辞典冠名的英华辞书”,也陈路:马礼逊 华英字典 词汇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11、博士学位论文,年,第 页.沈国威:近代英华华英辞典解题,关西大学出版部 年,第 页.是“近代中国由留学生主持编纂的第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双语工具书”,“标志着中国人开始自主编纂汉外辞典取得了成功”,对近代以来大型辞典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华大辞典 在印刷质量、收词数量以及词条收录水平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好评如潮,直到 世纪 年代仍持续再版.正如前面所述,在中西文化对话的历史上,一直存在“西强我弱”的格局.这种“西强我弱”格局的形成,在很长时期是因为西方的强大所导致的.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擅长学习的族群,挨打后的中国人很快就开始了寻找落后的原因的历程,也迅速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一百多
12、年落后挨打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人不断学习西方的历史.这种长达百年的学习历史,也导致了西方形象始终处于强者地位.即使中国经济实力跃升世界第二,远超诸多老牌的欧洲列国,这种话语、惯例上的强弱形象仍然难以在短时期内改变.而这种积重难返的形象惯例,也与晚清的词典编纂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晚清时期大量的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开启了中国两百年的英汉词典编纂传统.晚清来华传教士的汉英双语词典被大量编纂出版,是为了方便西方人来华传教,其目的是向中国人输入西方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而中国人在 世纪末期以来掀起编纂英汉词典的热潮,是为了学习西方、了解西方.无论是西方人编纂汉英双语词典,还是中国人持续不断的英汉双语词典编纂
13、,都是为了西方文化的接受.这种双方同向用力,直接加速了西方文化输入的进程.中西跨文化传播中的“我知西”远超“西知我”的格局也由此形成,并持续至今.二、首部汉英双语词典中的汉语关键词 世纪初以来不到一百年时间,有近 部汉英双语词典编纂出版.足见来华传教士对这一工程之重视.考察这诸多传教士所编纂的双语词典,从中梳理所载的汉语关键词,无疑是一项艰辛但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首部汉英双语词典,即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的 华英字典 为例,来探讨孙增德: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迹 颜惠庆与清末民国的文化事业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第 页.沈国威:理念与实践:近代汉外辞典的诞生,学术月刊 年第期.
14、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世纪初西方人对汉语关键词的理解与阐释.关于马礼逊及其 华英字典 的研究,国内外相关学者一直没有间断,且内容广泛涉及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学、中国近代语言学史、语言词汇学、圣经翻译、汉语教育、西方汉学史、近代印刷出版史、近代报刊史等多个领域.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这部字典开本大小,共 多页,收入 多词条,内容极其丰富,其收录词条及例句解释涵括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历史人物、孔孟经典、教育与科举制度、古代科技、戏剧音乐、民俗民谚等,堪称一部介绍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也有重要的作用.从词汇分类上来看,马礼逊的 华英字典 收录的汉语词汇主要分为
15、三大部分:古语词、新词、熟语.华英字典 所收录的四万多条词条,大部分都是传统典雅的文言词,也就是古语词.古语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又包括文言词和历史词.文言词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这个语境下人们日常交际或书面表达使用的词语,主要来源于古代文言作品,还有一部分来自古白话作品,所表示的事物或观念还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只不过现在基本已经被现代汉语词汇代替.历史词是指表示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存在过的事物、观念及现象的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消失.内容上包括反映古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古器物的名称、反映古代政治生活的古代典章制度名称、古职官名称等带有鲜明的时代标识及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从 华英字典 的收词可以明显看得出来
16、,原封不动的古语词还是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新词指的是在某一时期新近产生、出现、使用的词.记载晚清社会观念变迁的新词新义,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群体思维方式和认知理解程度,也动态性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汉语词汇的发展演变过程.虽然有些词语被弃置不用,但从词汇演变角度而言,它们却以不同形式“活”在后来的语词中.华英字典 中还收录了大量的日常用语和民间流传使用的俗语,保留了属于下层百姓的语言实质与观念,为研究当时下里巴人的语言使用情况保存了实据.华英字典 不同于中国传统字书在释义时只引经据典的编纂方式,因其主要面向的是西方人,所以大量引用民间流传广泛的俗语,共收录 条成语、条谚语和大量的习用语以及准固定语.
17、我们对 华元青:晚清汉英、英汉双语词典编纂出版的兴起与发展,近代史研究 年第期.英字典 的关键词考察主要集中在文言词和历史词上.因为,这两类词才是承载中华文化的关键词.(一)儒家文化关键词 华英字典 中直接保留了许多上古、中古和近代汉语中的文言词和历史词.这些古语词的大量存在,一方面是由于马礼逊在编纂这部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汉英双语词典时,不仅参考了诸多中国现存的字典,如 康熙字典 玉篇 尔雅 说文解字 正字通 字汇 集韵 广韵 等经典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字书,而且还参考了许多中国古代传统文献,如 论语 孟子 左传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资治通鉴 红楼梦 等,保留了前代的一些流传
18、至马礼逊时期的古语词;另一方面马礼逊也在 华英字典 中保存了许多 世纪初期清朝时期词汇的历史面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词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朝代的不断更替,以及汉民族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大部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充分体现了汉语词汇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特点.在众多文言词和历史词中,儒家文化词汇显然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主体地位,马礼逊 华英字典 的释义条文中不仅包含大量的 论语 孟子 礼记 尚书 等书中的例句,且对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进行了全面完整的解释和翻译.“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部分.“仁”就
19、是指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核心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马礼逊 华英字典 对“仁”的阐释不仅繁多,而且内涵丰富.其对仁的阐释,不仅引用了“仁者,天地生物之心也”,而且还有“好生曰仁”的解释.不仅如此,“仁”条下,有“仁德”“仁爱”“天心仁爱”“仁民爱物”“仁心”“仁闻”“仁政”等词语的解释,还有“陛下恤念臣下之劳,足见仁慈”“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朱子曰:仁者,心之德,爱之理”“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巧言令色鲜矣仁”“程子曰: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仁义礼智信”等中国古文中常见的与“仁”相关的语句阐释.上述引文中“仁者,天地生物
20、之心也”一句出自程颐;“仁民爱物”出自 孟子尽心上;“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出自 礼记礼运;“朱子曰:仁从晚清汉英字典看中国文化关键词传播 者,心之德,爱之理”出自朱熹;“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出自 周易;“巧言令色鲜矣仁”出自 论语学而;“程子曰: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出自 二程遗书;“仁义礼智信”出自 孟子告子上.从马礼逊关于“仁”的释义和引文中,可以充分揭示“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含义,上述句群引例不仅能够进一步补充和释义,又能够提供其他学者关于“仁”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儒家看来,“信”不仅与人的个体道德修身密切相关,是人立身处世之基
21、,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为政之本,是治国安邦的基本要求,统治者应该重视诚信,取信于民,这样才能赢得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因此,“信”在儒家学说中也是重要的伦理准则.马礼逊 华英字典 对“信”的阐释也十分详细.马礼逊首先对“信”的多种含义进行解释,然后通过“信实的人”“信行君子”等词语点明“信”的用法.不仅如此,马礼逊还对“言不渝也诚在言前信在言后”“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乃人之本,人若无信,则言行皆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等与“信”相关的中国古文进行了阐释.马礼逊在“信”条下引用的上述文句,“言不渝也,诚在言前,信在言后”出自 六书故;“子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晚清 汉英 字典 中国文化 关键词 传播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