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团结:河西走廊绿洲文明“层累叠压”地名文化初探.pdf
《地名团结:河西走廊绿洲文明“层累叠压”地名文化初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名团结:河西走廊绿洲文明“层累叠压”地名文化初探.pdf(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2023年9月Sept.2023克拉玛依学刊JOURNAL OF KARAMAY第13卷 第5期Vol.13 No.5地名团结:河西走廊绿洲文明“层累叠压”地名文化初探*李春斌(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辽宁大连116081)摘要:陆地文明时代,世界枢纽地之一在敦煌,而河西走廊是“活着的敦煌”。通过对河西走廊“皇城”“党河”“石羊河”“疏勒河”等历史文化地名来源的梳理解析,发现河西走廊地名具有明显的“层累叠压”现象。“皇城”是突厥语、蒙古语、汉语的“层累叠压”,“党河”是大月氏等民族部落语言、蒙古语及蒙藏汉三合语而成的“层累叠压”,“石羊河”是匈奴语、羌语、汉语的“层累叠压”,而“疏勒河”则极大可能
2、是当地民族部落语言、突厥语、汉语和蒙古语的“层累叠压”。这种“层累叠压”呈现的是农耕和游牧不同族群在同一地理空间内的文化交流和整合。这些族群从原来互不相识的异质文明,经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动、挤压、平衡、妥协、整合,最后形成不同族群公认的华夏新秩序。这个新秩序的形成标志之一,就是流传千古、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当地“地名”。基于河西走廊枢纽通衢“文明粘性”的特性,其所反映的“地名团结”,真实地反映出历史华夏“汉胡互化”“华夷同风”的民族融合面向,其所展现出的“地名团结”是观察和诠释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的重要切入点,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信息肉眼可
3、见的“活化石”,还是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石榴籽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新秩序愿景中,更是对世界陆权时代曾经联通世界、兼容并包、合作发展等人类美好历史记忆的重新激活,也是当前我国为人类共同的世界新秩序重塑所作的重要努力。关键词:河西走廊;地名团结;层累叠压;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C912;C07文献标识码:ADOI:10.13677/65-1285/c.2023.05.03*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辽代法律文化研究”(L21BZS005);“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研究”(L16BMZ004)的阶段性
4、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3-04-04作者简介:李春斌,厦门大学法学博士,辽宁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西学院“祁连学者”特聘教授,台湾中正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河西学、边疆学、论语学、女性学等与法学的交叉研究。地名学是研究地名的由来、语词构成、含义、演变、分布规律、读写标准化和功能及地名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关系1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学科。河西走廊地名属于文化地名学的研究范围。河西走廊的很多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河西走廊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河西走廊很多地名,对社会共同体民族心理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维
5、护地区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河西走廊地名的相关研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更是构成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地名活化石”。河西走廊诸多地名具有普遍的“层累叠压”现象,真实反映出历史华夏“汉胡互化”的民族融合面向,其所展现出的“地名团结”是观察和诠释民族交融、民族团结的重要切入点。由于河西走廊是“活着的敦煌”,具有典型“文明粘性”的特征,使得河西走廊地名具有明显的“层累叠压”现象。所谓“文明粘性”,是指在一种文明形态上,叠加多种性质不同的文化形态,从252023年克拉玛依学刊西北中国与丝路文明而聚合并显示文明的多元共生性,并最终形成一种独立的、多元一体的文明类型。河西走
6、廊的“文明粘性”,同时在内外部团结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雪域高原的高原文化、草原沙漠的游牧文化、西域中亚的绿洲文化。从这种内外部团结中,形成民族互动、民族团结、民族交融的新秩序,从而最终形成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所谓“层累叠压”,是指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具有文明粘性和处于文明枢纽地带的河西走廊,在历史进程中,由于民族战争、冲突、征服、融合等均极为频繁,从而使得同一地理区域被不同民族占领的现象不断发生,将这种具有时间性的历史信息承载于河西走廊特定地理空间,在地名上就表现出同一地理区域在历史上的多种称谓。这些称谓,有的外露、有的掩盖、有的适时变更、有的
7、沿用至今,从而形成地名的叠压、层累、覆置、堆积,显示出明显的“层累叠压”特征。这种明显具有时空交错哲学意蕴的时间民族空间属性的地名“层累叠加”现象,反映的正是一个时间民族的空间特质。一、“皇城”:“斡耳朵古城”“牧马城”“黄城儿”“皇城”等地名的层累叠压在河西走廊中部永昌绿洲有一名为“皇城”之地,其地名就具有明显的“层累叠压”特征。“皇城”历史上先后叫“斡耳朵古城”“斡鲁朵古城”“干耳朵城”“牧马城”“黄城儿”“皇城滩”等。据明代洪武二年(1369)2编纂的 元史太宗纪 载:“太宗八年,分赐诸王贵戚斡鲁朵”。“斡鲁朵亦名斡耳朵,即诸王之宫卫,亦即永昌城”。3清代顺治丁酉年(1657)凉镇志永昌
8、卫古迹 载:“避暑宫,城南一百二十里,地名黄城儿,译语谓斡耳朵城,俗传永昌王避暑于此,其遗址尚存。”“永昌王墓,城南一百二十里,地名斡耳朵城,俗传元宗室永昌王葬处,其西又一墓,俗呼为娘娘坟,意为妃墓。”成书于清代乾隆十四年(1749)的 五凉考治六德全志第三卷圣集 永昌县志地理志 载:“斡耳朵古城,县东南一百二十里。俗传为永昌王牧马城,地名黄城儿。唐家沙沟南八十里,有永昌王避暑宫,遗址尚存。注云:斡耳朵古城,遗址在今永昌皇城水库南岸,为元永昌王阔端所筑”。4西陲今略 载:“黄城儿”在詹詹口南八十里。5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修 永昌县志卷二 建置志 古迹 载:“永昌王宫殿原址在 干耳朵古城
9、,今之皇城滩是也。其南居一舍有避暑宫,土累累犹可识,邑城中大卫又有邸基,盖自初封以来,历年多宜其频建,但未知孰为先后,至武威西北三十里之永昌府为其行宫也。6清代宣统元年(1909)知县杨鼎新、教谕雷致远总纂的珍稀古迹永昌县乡土志 载:“斡耳朵古城.今皇城滩是也”。1993年编纂的 永昌县志 载:“斡耳朵古城(古名黄城儿),位于今永昌县城稍偏西南直距39公里的皇城水库东南角,临水库。为元朝永昌王阔端所筑的牧马城,并筑有永昌王避暑宫,附近有永昌王墓及王妃墓,遗址均存”。7(见表1)表1“皇城”地名流变(制表:李春斌)当前地名皇城皇城皇城皇城皇城皇城历史名称斡鲁朵斡耳朵王之宫卫永昌城避暑宫黄城儿斡耳
10、朵城斡耳朵古城牧马城黄城儿永昌王避暑宫干耳朵古城皇城滩避暑宫斡耳朵古城皇城滩斡耳朵古城黄城儿牧马城语言类型突厥语蒙古语汉语突厥语蒙古语汉语突厥语蒙古语汉语突厥语蒙古语汉语突厥语蒙古语汉语突厥语蒙古语汉语出现时间明朝洪武二年(1369)清顺治丁酉年(1657)清乾隆十四年(1749)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清宣统元年(1909)新中国1993年资料来源元史 太宗纪凉镇志 永昌卫 古迹五凉考治六德全志第三卷圣集 永昌县志 地理志永昌县志 卷二 建置志 古迹永昌县乡土志永昌县志根据珍稀古籍 突厥语大词典 的明确记载:“斡耳朵”,古突厥文,转写为“ordu”,汉语意思是“皇城”“宫城”。8也转写为“
11、orda”“orda”“ordo”“ordon”“horde”等,蒙古语为:,又称斡鲁朵、262023年 第5期斡里朵、兀鲁朵、窝里陀、斡尔朵、鄂尔多等,是突厥、蒙古、契丹等游牧民族的皇家住所和后宫管理、继承单位。最早见于唐代古突厥文的碑铭。“斡耳朵(ordu)”原系突厥“牙帐”之意,后转为“宫殿,王城”之意。比如可汗们居住的喀什噶尔城被称之“ordu knd斡耳朵城”。“干耳朵”古城,显然是“斡耳朵”古城的讹写。“干”的繁体字“幹”与“斡”字相近,传抄人不明“斡耳朵”实际上“ordu”的汉语音译,故照猫画虎,以讹传讹。将“皇城”改为“黄城”,以“黄”代“皇”,实因地方志编修纂写者具有强烈的“
12、夷夏之防”“胡汉之别”的传统“中原正统”观,将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视为夷狄、化外,不承认其地是具有政权属性的“皇城”,而异写为只有颜色意味的“黄城”。至于叫“牧马城”“避暑宫”,则是站在地方志书写者的角度,就该地所具有的功能进行的表述。“牧马城”,意味着该地具有很多草场,是牧马的宝地。实际上,当今“皇城”遗址所在地,正是现在金昌市永昌县和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处,该地正好处于历史上吐蕃六谷部“东大河谷”和“西大河谷”的中间地带,水源和牧场资源优渥。叫“避暑宫”,则是对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并依照时令进行冬夏“转场”的“行国”“四时捺钵”等社会特征的表述。显然,从最早的古突厥语“斡耳朵”古城,到
13、后来蒙元政权蒙古语“斡耳朵”城地名的沿用,然后再到汉语通过“皇城”“黄城”“牧马城”“避暑宫”等不同称谓称呼同一地理区域,反映的正是同一地理空间不同时间段地名的“层累叠压”现象。这种“层累叠压”呈现的,恰恰是不同族群在同一地理空间内的文化交流和整合。从原来互不相识的异质文明,经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动、挤压、平衡、妥协、整合,最后形成不同族群公认的新秩序。这个新秩序的形成标志,就是流传千古、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族文化信息,具有深厚的民族融合、民族团结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当地“地名”。河西走廊中部永昌绿洲的“皇城”就是最为典型的例证。二、党河:“敦薨之水”“氐置水”“甘泉水”“党金郭勒”“党河”等地名的
14、“层累叠压”作为河西走廊最大的三条内陆河,敦煌市母亲河“党河”的地名来源,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地名“层累叠压”现象。现在称的“党河”,根据 汉书地理志 载,西汉时名“氐置水”9,而根据 山海经 则知汉代以前旧名当为“敦薨之水”,而“敦薨”实乃民族部落语。有学者研究认为,“敦煌”应是“敦薨”一名的别译,初为民族部落名,后成为地名。“煌”和“薨”读音极近,初译写成敦薨,后来译为敦煌。此“敦煌”一词,就是 山海经北山经 中“敦薨之山”“敦薨之水”所记敦薨一词的异译。以“敦薨”命名山名、水名、渚名、薮名,说明这个地区居住着一个人口较多的民族,这个民族,称“敦薨”。敦煌和敦薨是同一语源,最早是一个民族的称号
15、,后来又以此命名地名,西汉开敦煌地,又以此为郡、县名。这两个地名虽然所指区域不完全相同,实际上是根据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居住的不同地方而称的。10有学者则进一步指出,有理由认为“敦薨”当为月支语或乌孙语。自战国以来“薨”字亦变音读“黄”,而“黄”与“煌”同音,故知“敦薨”与“敦煌”同音。西汉时期“敦亮”与“敦煌”字异音同,互为对应,当非巧合。山海经 所载的“敦薨”,无疑即张骞所说的“敦煌”。盖因“薨”字非吉(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故讳言“薨”字),张骞因将“敦薨”改写作“敦煌”。后在此地建县建郡,遂名“敦煌县”“敦煌郡”。东汉应韶不知“敦煌”原为月支语或乌孙语之“敦薨”,乃就汉语“
16、敦煌”二字望文生义。11又据 P.2005 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阳开渠”条透露,约在前凉时期,此水已名“甘泉水”,取代了汉代“氐置水”旧名。1“甘泉水”之名从北凉一直沿用到北宋。元明两朝,敦煌旧有居民陆续内迁,蒙藏及畏李春斌:地名团结:河西走廊绿洲文明“层累叠压”地名文化初探272023年克拉玛依学刊西北中国与丝路文明吾儿人先后入居,而其主体民族为蒙古族,故地名以蒙古语改名。于是改称“甘泉水”为“党金郭勒”。“党金”,蒙语,泛指敦煌南境的党河南山(祁连山脉西段);“郭勒”,蒙语“河流”之谓。清代雍正年间,从西北56州县迁来民户2 400户至敦煌。新来移民皆操汉语,乃据汉语习惯简称“党金郭勒”
17、为“党河”。(见表2)表2“党河”地名流变(制表:李春斌)当前地名党河党河党河党河党河历史地名“敦薨”之水氐置水甘泉水党金郭勒“党金”,蒙语,泛指敦煌南境的党河南山(祁连山脉西段);“郭勒”,蒙语“河流”之谓。党河语言类型大月氏等民族部落语言汉语汉语蒙古语蒙古语按照汉语习惯简称出现时间西汉之前西汉前凉-宋元明清代雍正年之后资料来源山海经 北山经汉书 地理志敦煌遗书 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李正宇: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地望考兼论“敦薨”即“敦煌”,敦煌研究,2011年第3期同上换言之,“党河”这一地名经历了从汉代之前以民族部落语言命名的地名“敦薨之水”,到汉代的“氐置水”,再到北凉至北宋的“甘泉
18、水”,复到蒙元明代时期的蒙古语“党金郭勒”称呼。“党金”,蒙语泛指敦煌南境的党河南山,祁连山脉西段。“郭勒”,蒙 语“河 流”之 意。用 蒙 古 语 音 译 为“”。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党金”“丹增”都属于藏蒙语言合成词,即“党”“丹”为藏语,而“金”(果勒)是蒙古语,后来又有藏、蒙、汉三种语言合成词的现象。也就是说,“党金郭勒”这一地名本身就是蒙藏汉三种语言的合成,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地名学证据。至于清代雍正年间大量汉族居民内迁而将“党金郭勒”简称“党河”,呈现出从民族部落语言、汉语、蒙古语到蒙古语汉语简称的地名流变,所反映的正是“党河”这一历史地名的“层累叠压”。可见,这一著名历史
19、文化地名,揭示了党河流域曾经被当时的民族部落“敦薨”占据的历史事实。后来地名变更为蒙古语的“党金郭勒”,则反映了当时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间的战争、征服、贸易等重大历史事件。清代雍正年间汉族居民迁入而用汉语习惯简称蒙古语“党金郭勒”简称为“党河”,则反映了历史上汉蒙满等不同族群共同管理和使用敦煌母亲河“党河”这一基本事实。三、石羊河:孤奴河、羌谷水、马城河、白亭河、五涧谷、三岔河、石羊河等地名的“层累叠压”历史上,在河西走廊分布地域最广、存续时间最长的民族部落当属羌族,因此,河西走廊地区留下了大量的羌语地名。作为河西走廊三大最重要水系之一“石羊河”名称的由来,就与羌人有关。汉书地理志 载:“武威郡
20、(故匈奴休屠王地)县十:姑臧(南山,谷水所出,北至武威入海,行七百九十里。)”11。这里的“谷水”也叫“羌谷水”,乃羌人放牧的牧场和水源所在地。“酒泉郡县九:福禄(呼蚕水出南羌中,东北至会水入羌谷)”9。这里的“羌谷”就是姑臧的“谷水”。根据谭其骧先生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 的梳理:河西走廊武威绿洲的“石羊河”,自西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标为“谷水”,南北朝至唐代为“马城河”,五代十国为“白亭河”,宋辽夏金时期未标,元代为“五涧谷”,明清时期均为“三岔河”。史籍中首次出现“石羊河”一名,见于乾隆 甘肃通志水利卷“凉州府”条载:“大河:在镇番县东南二十五里,其源有二,一为石羊河,发源于凉州城西北清水
21、河滩之尾海藏寺”。12乾隆 五凉全志镇番县志 则直接出现了“石羊河”一名,称“镇番水源有二:一发于武威县之石羊河,二发于武威高沟堡之洪水河。石羊河东收清水、白塔,西收南北沙河各余流,汇入东北”。有学者认为,“石羊河”命名权是不同地域比如武威县和镇番县通过证明自身水权合法性的依据,14从社会学社会功能学派的角度而言,该解释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该解释依然282023年 第5期没有说明“石羊河”命名的源流。(见表3)有学者指出,“石羊河”古称“孤奴河”,汉时称“羌谷水”,近代才叫“石羊大河”。“孤奴”为匈奴语,“羌谷水”为羌语,这显示了不同语言在不同时段上的层化现象。14这是很有道理的。表3“石羊河
22、”地名流变(制表:李春斌)当前地名石羊河石羊河石羊河石羊河石羊河石羊河石羊河石羊河历史地名孤奴河(羌)谷水马城河白亭河五涧谷三岔河石羊河语言类型匈奴语羌语汉语汉语汉语汉语汉语出现时间西汉之前西汉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朝唐代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元代明、清乾隆前清代乾隆后资料来源张力仁:层化的河西地名张力仁:层化的河西地名;谭其骧先生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中国地图出版社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乾隆 甘肃通志 水利卷“镇番县”条从表 3 可以看出,石羊河从匈奴语的“孤奴河”,到羌语的“(羌)谷水”,再到不同时代的“马城河”“白亭河”“五涧谷”“三岔河”,直到清代乾隆年间 甘肃通志水利卷“镇番县”条
23、出现的“石羊河”,才将这个地名彻底定名。这实际上反映出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古羌民族部落、匈奴民族部落及汉民族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现象。这对于维护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促进河西走廊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连祖先之根,养先祖之根,展现古今社会生活的延续性,保持历史文化底蕴,增强历史文化自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实际上,除了“石羊河”,河西走廊直到现在仍然有大量的地名与羌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地名已经构成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地名活化石”。比如今河西走廊金城郡(今兰州)永登县境内的“伏羌堡”,天祝县境内的“镇羌河”“镇羌滩”“镇羌驿”等,武威
24、城东的“黑羌塘”(今大河驿西盛家庄)、羊下坝,城北的羊同(今永昌镇)、红羌(今洪祥乡)等地名15,皆与羌人有关。前文所述吐蕃六谷部西大河谷的支流“平羌沟”,直观可见,与羌人有关。根据笔者2021年寒假期间,对河西走廊中部武威-永昌绿洲地方乡贤的访谈,河西走廊张掖绿洲山丹的“绣花庙”,其实原来叫“定羌庙”,也与羌人有关。该庙在山丹硖口古城东面差不多二十里处,原来是中原王朝平定羌人而建,庙里有关羽、王进宝将军的画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将原来“定羌庙”改为现在的“绣花庙”。根据 山丹县志 的记载,清代诗人谢历曾有 登定羌庙城楼有感:“定羌古戍独登楼,临眺无端怅远游。烟雨一天凭对酒
25、,英雄千古几封侯?塞鸿飘渺长空远,羌管悠扬野草秋。为问汉家教射客,到今何用姓名留”。16更不消说,人所共知的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 凉州词 中所唱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了。可见,这些历史地名、历史典故及诗歌中反映的历史人文信息,是当地历史与现实联通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对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厚重历史,意义重大。除此之外,现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一个名为“泱翔”的藏族乡及“泱翔寺”。检拾史料,我们发现,“泱翔”的历史记载应为“卬羌”,而非“泱翔”。“卬羌”,才是正确写法。实际上,该“泱翔”藏族乡,是来自古代羌族西羌的古老部落名,是羌族的一个叫“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名 团结 河西走廊 绿洲 文明 层累叠压 文化 初探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