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诠释学”的类型与研究方法.pdf
《“中国诠释学”的类型与研究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诠释学”的类型与研究方法.pdf(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70山东大学学报(哲会科学版)2023年第6 期第17 0-18 1页“中国诠释学”的类型与研究方法黄俊杰摘要:“中国诠释学”建立在中国文化独特而自成体系之“一本性”之上,有其自成一格之“中国性”,见之于经世致用之精神、政治之取向以及生命增上之愿景,不能简单视为“(西方)诠释学在中国”。中国诠释学至少有“实践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政治诠释学”三种类型,三者都是不同程度的“实学”。在中国实践诠释学中,“诠释文本”与“使用文本”合为一。诠释者身处的时空条件所塑造的“历史性”特别彰显,诠释者的“主体性”浸润在“历史性”之中。中国的生命诠释学,主要表现在诠释者与经典的“相互参与”,尤其是“古”与“
2、今”的相互参与,以及诠释者的“理性”与“信仰”的相互参与。在作为政治诠释学的中国诠释学中,“治道”或“政术”远多于“政道”或“政理”,而且“道德判断”大于“事实判断”。中国诠释学的研究方法在于将经典诠释言论加以“脉络化”,重视经典诠释者的时间、空间脉络,以及思想的内在脉络,经由细绎二千多年来中国经典诠释言论的思想史研究进路,而提出具有厚度的现代中国诠释学。关键词:中国诠释学;实践诠释学;生命诠释学;政治诠释学;实学D01:10.19836/ki.37-1100/c.2023.06.015一、引言20世纪9 0 年代以后,中文人文学术界有关建立“中国诠释学”的呼声高涨,相关研究风起云涌。这股学术
3、风潮在9 0 年代以前,国内外学界已有相当的酝酿。远在19 6 4年加贺荣治先生就有专书研究魏晋时代的经典解释史,我在19 8 9 年曾尝试通过孟子学解释史,而试探建立中国诠释学之可能性,汤一介(19 2 7 一2 0 14)先生19 9 8 年提出创建“中国解释学”的建议,李清良先生2 0 0 1年中国阐释学专著问世,周光庆先生2 0 0 2 年有书研究中国古典解释学,洪汉鼎先生主编的诠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系列丛书,也从2 0 0 2 年开始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傅永军先生2 0 0 3年创办中国诠释学年刊,台湾大学在过去将近2 0 年,出版了两百多本有关东亚儒学研究专著,其中以儒家经典诠释学
4、的著作数量最多。国外汉学界从2 0 世纪9 0 年代以后,研究中国诠释学的专书之出版也如雨后春笋,凡此种种都反映了“中国诠释学”研究的新动向。洪汉鼎先生曾说:“我国传统的经典注释或经作者简介:黄俊杰,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欧洲研究院院士(台北10 6 17;chun_chieh_)加贺荣治:中国古典解释史魏晋篇,东京:劲草书房,19 6 4年。HuangC.,“T h e M e n c i u s a n d H i s t o r i c a l H e r me n u e t i c s ,清华学报(台北)19 8 9 年第2 期。汤一介:能否创建中国的“解释学”?,陈平原、王守常等主
5、编:学人第13辑,载汤一介著、乐黛云、杨浩编: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19 年,第335一338 页;汤一介:再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 0 0 0 年第1期。李清良:中国阐释学,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1年。4周光庆: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洪汉鼎主编:中国诠释学第一辑,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 0 0 3年10 月。Van Zoeren S.J.,Poetry and Personality Reading,Exegesis,and Hermeneutics in Traditional China,St
6、anford:Standford UniversityPress,1991;Henderson J.B.,Scripture,Canon,and Commentary:A Comparison of Confucian and Western Exegesi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Tu C.(eds.),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The Hermeneutics Traditions in Chinese Culture,New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
7、,2000;Wagner R.G.,A Chinese Reading of the Daodejing:Wang Bis Commentaryon the Laozi with Critical Text and Translatio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3;Tu C.(eds.),Interpretationand Intellectual Change:Hermeneutic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New Brunswick,N.J.:Transaction Publishers,20
8、05;佐藤太郎、郑吉雄编著:中國古典解释七分析:日本臺湾學術交流,札幌:北海道大学出版会,2 0 12 年。171中国诠释学”的类型与研究方法学显然具有明显的诠释学特征,自孔子说“述而不作始,中国的学术研究事实上就走了一条诠释学之路。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是否能找到补充当代哲学诠释学的东西,或当代哲学诠释学是否将会对我们经典注释学开启新的视角,这都是值得我们深人研究的问题。近30 年来“中国诠释学”的新动向,正是在于深入中国经典诠释传统,“念述先圣之元意,思整百家之不齐”,开启诠释学研究的新境界。本文聚焦以下两个问题,探讨源远流长的儒家经典诠释传统中所形塑的“中国诠释学”的类型,及其可能的研究进路
9、:(1)什么是“中国诠释学”?“中国诠释学”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各有何种表现与问题?(2)建构“中国诠释学”的研究途径何在?为什么?为了分析以上两个问题,本文第二部分首先讨论“中国诠释学”的“中国性”及其特质,并分析“中国诠释学”的3种常见的类型。本文第三部分探讨“中国诠释学”的表现及其问题,第四部分思考研究“中国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与程序,第五部分综合全文论述,提出本文之结论。、“中国诠释学”的“中国性”及其三种类型所谓“中国诠释学”的提法,首先必须解答:“中国诠释学”的“中国性”何在?为什么不讲“诠释学在中国”?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体之两面,如果解明了“中国诠释学”的“中国性”,也就说明了“中国
10、诠释学”的学术合法性,第二个问题也就豁然开朗了。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可以从19 58 年“当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19 0 9 19 9 5)、徐复观(19 0 419 8 2)、张君励(18 8 7 19 6 9)、唐君毅(19 0 9 19 7 8)等4人,联名发表的中国文化与世界: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宣言说起。19 58 年“当代新儒家”所发表的这篇宣言,在2 0 世纪中国知识界的中西文化之争的背景里,向西方知识界呼吁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正视中国文化的“中国性”,宣言说:中国文化之性质,乃指其“一本性”。此一本性乃谓中国文化,在本原上,是一个文化体系。此一
11、本并不否认其多根。此乃比喻在中国古代,亦有不同之文化地区。但此并不妨碍,中国古代文化之有一脉相承之统绪。殷革夏命而承夏之文化,周革殷命而承殷之文化,即成三代文化之一统相承。此后秦继周,汉继秦,以至唐、宋、元、明、清,中国在政治上,有分有合,但总以大一统为常道。且政治的分合,从未影响到文化学术思想的大归趋,此即所谓道统之相传。以上这一段话中,所谓的“一本性”,张灏(19 37 一2 0 2 2)先生译为“undifferenciatedness,指中国文化洪汉鼎:总序,收人诠释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丛书各册之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2 年起。范哗撰、李贤等注:后汉书第3册,北京:中华书局
12、,19 6 5年,第12 0 9 页。这篇宣言收人唐君毅: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台北:三民书局,19 8 9 年,第12 5一19 2 页;此文有英文节译本,收人ChangC.,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 Thought,New York:Bookman Associates,1957,Appendix,pp.455-483。4“一本”一词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日“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孟子所谓“一本”指人本为父母所生这项事实而言。德川日本儒者西岛兰溪(17 8 0 一18 52)释此句云:“本者,物之所从出也。”(西岛兰溪:读孟丛钞,
13、载日本名家四书注释全书第13册卷5,东京:凤出版,19 7 0 年,第2 32 页)所谓“一本”与周代以降中国社会一直以父子关系为主轴,有其密切关系。孟子所谓“一本”的伦理思想,所反映的是中国社会以父子关系为主轴的社会现实。戴震(17 2 4一17 7 7)在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理说中,“合血气心知为一本”,以“自然”与“必然”为一的思想,指涉范围较广。当代新儒家宣言中所谓的“一本性”则指中国文化一脉相承之延续性而言。唐君毅: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第137 页。(引文中着重号为作者所加,下同)6Chang H.,“New Confucianism and the Intellectual Cris
14、is of Contemporary China,in Furth C.(ed.),The Limits of Change: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an China,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England:Harvard UniversityPress,19 7 6,Pp.2 7 6-30 4。此文有中译本:林镇国译: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收入周阳山、杨肃献编: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保守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 8 0 年,第36 7 一39 7 页。172
15、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之“自成一格”(suigeneris)的独特性,尤其是中国文化之自成体系,绵延不断,与西方文化不同,唐君毅先生所著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对中国文化的“一本性”尤三致其意。这篇宣言所强调的中国文化的“一本性”是在与西方文化对比的脉络中说的,我们在2 1世纪的今日不能持之太过,以至于将东西方文化心同理同之处,误认为是南北海之马牛风。20世纪当代新儒家之所以特别强调中国文化的“一本性”,是由于他们在2 0 世纪神州板荡、动乱乖离之中,致力于追求生命的意义感。张灏说:在现代中国,精神迷失的特色是道德迷失、存在迷失和形上迷失三者是同时存在的,而不在于任一项的各别出现。位于现代中国
16、之“意义危机”的底部,是此三种迷失的合。惟有从这个背景才能把握到:新儒家学者在许多方面将自己关联于传统。他们的思想大多可视为“意义的追求”,企图去克服精神迷失,而精神迷失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之中许多敏锐灵魂所感受到的问题。当然,精神迷失的问题并不单为新儒家所遭遇,而是为全中国各派别的知识分子所共同面临。使他们特别地认同于儒家“宗教道德象征”的因素,可以在他们对“科学主义”的反动的脉络中寻到。20世纪新儒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一本性”之解明,以解决2 0 世纪中国的精神之迷失。2 0 世纪中国知识人对生命的意义感的追求,也表现在钱穆(18 9 5一19 9 0)先生抗战时期于19 39 年在云南宜良撰
17、写国史大纲时,特别强调中国史之特殊性,他将一部西洋史比喻为硬地网球赛,将中国史警喻为一片琴韵悠扬,这种中国历史的“中国性”,不能求之于西洋史的模式之中,因为“网球家之生命,不能于音乐史之过程中求取”。从中国文化的独特而自成体系之“一本性”观之,“中国诠释学”自有其自成一格之“中国性”,不能简单视为“(西方)诠释学在中国”,乃是人人共喻之义。“中国诠释学”的“中国性”尤见之于经世致用之精神、政治之取向以及生命增上之愿景。那么,具有“中国性”的“中国诠释学”在思想史上,主要表现为哪几种类型呢?我认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诠释学,至少有以下3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实践诠释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诠
18、释学,重“行”远过于重“解”,重实践(praxis)远过于理论(theoria),博文必求其落实于笃行,子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者是也。论语全书“仁”字在6 5章中共10 5见,孔子(551一47 9 BC)回答弟子问“仁”,虽然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有不同,但是孔子回答时重点均落在“行仁之方”,而不在“解仁之义”。孔子主张“行”先于“言”,“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孔子又对子贡(52 0 一?BC)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孔子理想中的“君子”的德行是“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因为“古者言之不出,耻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因为“其言之不作,则为
19、之也难”(论语宪问)。孔子教学特重言行相应,德业不二。儒家主张“博学”必须落实于“笃行”(中庸),实为实践诠释学之思想基础。萧公权(18 9 7 一19 8 1)先生尝论中国政治思想史特重致用云:“致用者,以实行为目的,故每不措意于抽象之理论,思想之方法,议论之从违,概念之同异。意有所得,著之于言,不必有论证,不求成系统。是非得失之判决,只在理论之可否设张施行”,中国思想重视致用之特征亦见于中国的实践诠释学。检核中国实践诠释学的内涵,最具启示性的指标之一,就是看历代经典诠释者,如何解释论语学而中“学”这个字的涵义。孔门教法首重学习,“学”乃论语开卷第一字,“学”字在论语全书中共6 4见,论语诠
20、释史中“学”字解释之主流意见在仿效一义。朱子(嗨庵,1130 一12 0 0)解释孔子之唐先生说:“此书乃以我所知之西方文化思想中之异于中国者为背景,以凸出中国文化之面目”,参见唐君毅: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序,台北:正中书局,19 53年,第4页。张灏:新儒家与当代中国的思想危机,载周阳山、杨肃献编: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一一保守主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 8 0 年,第37 5页。钱穆:国史大纲引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 9 6 年版,第10 页。萧公权师:中国政治思想史下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 8 2 年,第9 46 页。173“中国诠释学”的类型与研究方法“学而时习
21、之”的“学”之义云:“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朱子又说:“所谓学者,有所效于彼,而求其成于我之谓也。以已之未知而效夫知者,以求其知;以已之未能而效夫能者,以求其能。皆学之事也。”朱子解“学”之涵义云:“以已之未能而效夫能者,以求其能”,是典型的实践诠释学精神。朱门高弟陈淳(北溪,1153一12 17)主张“学”乃经由效法先觉者之所为,而以去除气质障蔽为其目的,回复本然之性。金履祥(仁山,12 32 一130 3)主张“学”是取法圣贤之所为,必须在事上磨练。许谦(白云,12 7 0 一1337)发挥朱注,以“学”指效法先觉,但此“先觉”指
22、古人而非今人,而其事则见诸经典。明末大儒刘宗周(山,157 8 一16 45)说:“学之为言效也,汉儒日觉,非也”,“学”训为“效”,重点在实践之工夫,不是概念的推衍(“觉”),刘宗周虽重“心之本觉”,但他强调的是经由“学”而去除气质之病,以达到“学以复性”之目标。在中国实践诠释学传统中,宋明时代经典诠释者虽然常常讲论“心之本觉”或“心之本体”或“本然之性”之类问题,但均重视在“心”与外境互动中之“历事练心”,工夫重于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实践仍为首出。第二种类型是“生命诠释学”: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生命诠释学,具有2 项特征:(1)研读及诠释经典的义理,乃是为了回向读者的身心,使自已的生命浸
23、润在经典义理之中,并被经典义理所转化,所以解经之目的乃是为了涵养德行,而不是为了炫其博雅。中国经典诠释者关心“如何受经典感召”这个问题,远过于“如何了解经典文本”这个问题,程颐(伊川,10 33一110 7)说“如读论语,旧时未读是这个人,及读了后又只是这个人,便是不曾读也”,就是指读者身心必须与经典中的圣人之意合而为一。朱子读书法特别强调读书应达到“亲切”之境界,“且将先儒所说正文本句反复涵泳”,使经典之义理经由反复涵泳而含纳入解经者的身心之中。王阳明(147 2 一152 9)区分读经有“讲之以口耳”、有“讲之以身心”,他所谓“讲之以身心”,就是指将自己的生命经验与体认,读人经典诠释之中,
24、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这种解释经典的方法正是中国生命诠释学的最大特征。(2)因为中国的生命诠释学,具有以上所说回向自已身心之特征,所以生命诠释学虽然时或涉及本体论或宇宙论甚至知识论问题,但莫不落实于当下即是的人生课题,2 0 世纪当代新儒家精神导师熊十力(子贞,18 8 5一19 6 8)先生所说“体神化不测之妙于人伦日用之间 一语,最能说明这种生命诠释学的特质。中国经典诠释者虽或涉及“极高明”之层次,但终不离“道中庸”之关怀,汤用彤(锡予,18 9 3一1964)先生说:中国之言本体者,盖可谓未尝离于人生也。所谓不离人生者,即言以本性之实现为第一要义。实现本性者,即所谓反本。而归真,复命,
25、通玄,履道,体极,存神等等,均可谓为反本之异名。汤用彤所谓“言本体者不离人生”,原指魏晋时代中国佛教徒对般若学的解释而言,但中国经典诠朱熹:论语集注卷1,四书章句集注,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 0 16 年,第6 1页。朱熹:论语或问卷1学而第一,收入朱熹:朱子全书第6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年,第6 0 7 页。陈淳:北溪大全集卷18,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 7 1年,第3一5页。4章一阳辑:金华四先生四书正学渊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16 3册,济南:齐鲁书社,19 9 7 年,第6 43页。5许谦:读论语丛说,续修四库全书第153册,上海:上海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诠释 类型 研究 方法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