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的思想源流、概念内涵与当代发展.pdf
《“药食同源”的思想源流、概念内涵与当代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食同源”的思想源流、概念内涵与当代发展.pdf(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药食同源”的思想源流、概念内涵与当代发展王旭东1,2(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23;2.上海中医药大学人文科技研究院,上海 201203)摘要:健康中国战略推进过程中,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引发了医学模式的改革,中医“防治结合”“治养结合”思想及其“药食同源”理念受到空前重视。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药食同源”理念的认知尚不清晰,优秀传统哲学对世界、对物质的认知被当代“药食两用”政策裹挟,定义不清,内涵不明,外延缩窄,呈现出工具化、庸俗化现象。学界和政府应遵从中医本质,明确药食同源理念内涵,充分发掘中医文献资源,借鉴民间饮食习惯,完善现行药食两用品种管理办法,使优秀的药
2、食同源理念成为促进民众健康的源泉。关键词:药食同源;中医哲学;健康中国;中医特色中图分类号:R24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482(2023)09-0809-05DOI:10.14148/j.issn.1672-0482.2023.0809引文格式:王旭东.“药食同源”的思想源流、概念内涵与当代发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39(9):809-813.The Ideological Origin Conceptual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and Food homologyWANG Xu
3、-dong1 2 1.Institute of Literature in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2.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the g
4、uiding ideology of prevention first has led to the reform of the medical model.The concepts of combination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combination of treatment and maintenance and medicine and food hom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receiv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However at present the
5、academ-ic community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medicine and food homology is not clear.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philosophys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material is constrained by the contemporary dual use of medicine and food policy with inconsistent con-notations and narrow extensions pr
6、esenting a phenomenon of instrumentalization and vulgarization.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adhere to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medicine and food ho-mology fully explo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resources
7、learn from folk dietary habits improve the current management methods for dual-use varieties of medicine and food and make the excellent concept of medicine and food homology a source of promo-ting public health.KEYWORDS medicine and food homolog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ilosophy healthy Chin
8、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racteristics 近年来,中医知识体系中“药食同源”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行业之外,农业、食品、文化、旅游908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年 9 月第 39 卷第 9 期J Nanjing Univ Tradit Chin Med Vol.39 No.9 Sep.2023收稿日期:2023-08-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1&ZD056)通信作者:王旭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哲学、养生康复学研究,E-mail:wxdnjtcm 等诸多行业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政府、资本、社会、民众各个
9、层面都在不遗余力地热捧。这固然与健康中国 2030 年规划纲要中的战略导向有关,更重要的是人们自身的需求,随着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饮食卫生和营养知识逐渐普及以及公众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保健和养生。医学界“医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也使得民众意识到防病重于治病,开始回归自然,寻找更好的自然疗法。由此,“求药于食”应运而生。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身边有着一座收藏极为丰富的宝库 中医学及其丰富的食疗食养知识。1“药食同源”的源流与内涵作为专业的学术名词,“药食同源”是近年来中医界学者总结历史经验和相关理论后提出的新概念,是由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的“医食同源”概念延伸而来。而广泛使
10、用该名词,进而成为流行用语,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管理办法,即“药食两用”管理办法颁布后的现象。至清末民初的中医古籍中,至今尚未发现“药食同源”“药食两用”的说法。其原因,是“药食两用”一词在现代科学语境下,将“药”“食”两类不同性质物质糅合为混合概念,语义学上不符合逻辑。现代科学视角下,药就是药,食就是食,绝无可能混合。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世界的认知一直遵循着整体宏观、以辩证逻辑为特征的思想方法,如此,有些物品既是食物,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是药物。为了解释逻辑冲突,现代人自然要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于是,历史上药食混用的事实,便被总结为“药食同源”理论。
11、其最基本的依据,便是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1,以及周礼天官 中“食医”的职业分工2。虽说药食同源的专业名词出现于现代,但是,药、食互用,药食一源的现象,却贯穿了整个中医发展史乃至整个中华文明史。除了上述周礼 外,黄帝内经等经典文献中,食物的养生医疗功效,与食物的果腹充饥功能同样重要。药、食不分,除了当时认知能力限制外,更重要的是我国先民对宇宙、世界的认知。春秋战国时期,“气”一元论是社会主流思想,“气”是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成分,类似于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范畴”。“气合而有形,因变而正名”3,亦即宇宙物质的“同源异构”,所有物质概莫如此,均由“气”按照不同变化而形成不同物类。凡“气
12、”组成的所有物质,均按五行特征进行划分和归类,因此,没有物种的区分。在中医五行学说中,动物、植物、矿物,乃至季节、气候、色彩、声音,都能通过五行而发生联系。这种认知世界的视角,形成了古人“万物皆能为我所用”“万物皆可为食”“万物皆可入药”的观念,只要“同气”,即可“相求”,衡量的标准在于“气”之相合,五行之生克。由此可见,早期人类是没有“药”“食”的区别的。而“神农尝百草”,从来都不是寻找药物的行为,而是为了生存寻求食物,淮南子:“令民知所避就”,明确地告诉我们,神农尝百草不是在寻找药物,而是告诉老百姓要避开哪些不能吃的食物。思想的初始是万物皆可为食,但却并不是所有草木都能果腹,也有气味相左,
13、性猛毒烈的不能食之物,必须有所“避就”,这些避就之物,也就成了特定时期才能吃的东西,亦即生病时的食物 药物。“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这是药物、食物进行概念区分的开始,初始的界限很是模糊,总体上是从食物中排除有毒之物,而有毒物质便成为药物的过程,即药物是食物的派生、衍生产物。2 药食同源理论现代运用中存在的问题2.1 药食同源理论的缩窄化现象既然“药食同源”为“药食两用”名录提供理论依据,就不应脱离思想的本原,药食同源理念的本质是“万物皆可入药”,中医前辈也是按照这一原理而进行医药实践的,现代的中医食养食疗、预防保健也应遵循这一基点。但是,现行的“药食两用物质”管理办法,是将药物名录
14、中具有食品功能的物品挑选出来加以管理。如此一来,与中医原有药食两用理念完全不同,且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中医药食同源理论被严重缩窄。在本草著作中,米谷稻粱、鸡鸭鱼肉皆有性味功效,历代食疗本草、食物本草中,有治疗功效的种类多达数百、上千种,从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到明清两代无数类似著作都是如此,明代托名李杲的食物本草收载品种多达 1 689 味,而现行药食两用物质品种仅一百余味,范围与古籍相差甚远。这主要是两者的思想基点不同,现有名录忽视了传统医学和养生学的思想基础和客观事实。2.2 药食两用名录的肤浅化现象目前的药食两用名录筛选出中药品种中可以作为食物使用的种类,列出管理名单,但却并没有完全018南
15、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 年 9 月第 39 卷第 9 期做到充分、合理的基本原则,还存在诸多不妥之处。在药食两用名录中,大量常识性食物种类被纳入管控名录,如山药、扁豆、芝麻、百合等,这些品种在普通人的认知中不可能是“药物”,即便用于养生保健,也常常不被看作“药物”。因此,可以说其药物属性是管理者人为赋予的,而赋予这些品种食物以“药物”特性,则是依据这些品种出现在药典或类似规范性文件中。药典 之类法规中纳入食物品种,使其成为“药物”,原因不外两个,一是尊重中医传统和民间生活实际,二是遵循“成分相对清晰”的原则,选择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相对明确的品种。后者决定了药典之类规范性文件只能是选择性收录
16、。作为药物管理法律,药典并无不妥,但是,仅仅在药典之类法规文件中挑选药食两用品种,其选择的范围就过于狭窄,失之粗放。再如,在生活中,普通人对药食两用物质的理解,基本上倾向于“可食”,即纳入药食两用名录的物质就是可以日常食用的物质。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例如,人们基本上不会将人参、白芷视为食物,最多只是作为食物的添加剂使用。这就已经将药物属性为主的物质导向维系生命,补充营养的必须物质。这一导向性选择,使得药物属性、食物属性更为模糊。亦即,现行管理名录不仅存在缩窄化现象,以中医理论标准衡量,更存在刻舟求剑的思维模式,使其肤浅化。3 药食两用管理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3.1 背离了中医天人一体的基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源 思想 源流 概念 内涵 当代 发展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