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pdf
《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pdf(3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張劍華【摘要】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主要有“以樂從辭”“選辭配樂”“由樂定辭”三種。“以樂從辭”的創作機理是“聲依永,律和聲”,這與“由樂定辭”的創作機理正好相反,“由樂定辭”的創作機理乃是“永依聲”。“選辭配樂”的創作機理是選既成之辭配入既成之曲,既有對辭的“拼湊分割”,亦有對曲的“填實虚聲”。“元狩、元鼎”與“開元、天寶”是三種創作模式轉折的兩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伴隨創作模式之變更,辭樂關係也隨之發生一定的微妙變動。【關鍵詞】音樂文學創作模式以樂從辭選辭配樂由樂定辭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主要有“以樂從辭”“選辭配樂”“由樂定辭”三種。以樂從辭,或稱“依字行腔
2、”,是在辭樂相配的過程中,辭居於主導地位,樂處於被動地位,按照“聲依永,律和聲”的機理,創作出辭樂相配的音樂文學。選辭配樂,或稱“采辭入樂”,是辭與樂俱已存在,二者處於相對平等地位,無主次之别,只需相互揀選匹配,或割辭成篇配入樂曲,或填實虚聲以合辭式。由樂定辭,或稱“依調填辭”,是在辭樂相配的過程中,樂居於主導地位,辭處於被動地位,按照依曲調填辭的方式進行創作,並形成辭樂相配的音樂文學。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就詩體音樂文學而言,先秦是“以樂從辭”爲主,兩漢魏晉南北朝是“以樂從辭”與“選辭配樂”並重,隋唐五代兩宋是“選辭配樂”與“由樂定辭”並重,元明清是“由樂定辭”爲主。另外,歷代民間歌謡是“以樂
3、從辭”爲主;曲牌體戲曲是“由樂定辭”爲主(明代魏良輔改革後之昆曲需另論),板腔體戲曲和説唱音樂文學則是“以樂從辭”爲主。因此,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雖有一個基本的發展脈絡,但論及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還需限定具體之時代和具體之文體。一、三種主要的創作模式(一)以樂從辭“以樂從辭”的創作機理。“以樂從辭”是先秦音樂文學的主要創作模式,延及兩漢則與“選辭配樂”並爲音樂文學的兩大創作模式。那麼,“以樂從辭”的創作機理是什麼?宋王灼 碧雞漫志歌詞之變曰:“古人初不定聲律,因所感發爲歌,而聲律從之,唐、虞三代以來是也,餘波至西漢末始絶。”王氏此論,正是指音樂文學的“以樂從辭”。所謂“感發爲歌”,即是隨感而發,
4、任情吟嘔,聲腔隨感情而起伏,聲調隨氣息而升降,全憑歌喉,純出天籟;“聲律從之”,即是依字行腔,因腔成調,協以律吕。尚書虞書舜典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歌永言,指歌唱乃是延長言説或朗誦的聲調;聲依永,是指歌聲隨語言的吟詠而變化;律和聲,是指音律的調配以歌聲的起伏爲準則。宋史樂志引國子丞王普言:“按 書舜典,命夔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蓋古者既作詩,從而歌之,然後以聲律協和而成曲。”王普所言,可視爲對“聲依永,律和聲”的恰當注腳。宋朱熹答陳體仁曰:“蓋以虞書考之,則詩之作,本爲言志而已。方其詩也,未有歌也,及其歌也,未有樂也。以聲依永,以律
5、和聲,則樂乃爲詩而作,非詩爲樂而作也。”宋張炎詞源音譜曰:“古人按律制譜,以詞定聲,此正聲依永,律和聲之遺意。”明李東陽懷麓堂詩話 曰:“古、律詩各有音節,然皆限於字數,求之不難。惟樂府、長短嶺南學報復刊第十六輯宋王灼撰,岳珍校正 碧雞漫志校正 卷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年修訂版,第頁。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卷三,清嘉慶刊十三經注疏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元脱脱等 宋史 卷一百三十,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宋朱熹 答陳體仁,見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三十七,朱子全書第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年修訂版,第頁。宋張炎 詞源 卷下,叢書集成初編 本,北京:中
6、華書局年版,第頁。句,初無定數,最難調疊;然亦有自然之聲。古所謂聲依永者,謂有長短之節,非徒永也。故隨其長短,皆可以播之律吕;而其太長、太短之無節者,則不足以爲樂。”以上所述諸條,皆强調“聲依永,律和聲”,此即爲“以樂從辭”的創作機理。“聲以永,律和聲”,就是“依字行腔”。朱子語類尚書曰:“聲依永,律和聲,以五聲依永,以律和聲之高下。”我們之所以將“聲依永,律和聲”認定爲“以樂從辭”的創作機理,乃是基於對早期音樂文學的發生實際進行深入考察的結果。法國學者孔狄亞克人類知識起源論之“論音樂”説:“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音律就是富於變化的,嗓音的一切音調變化,對音律來説都是自然的,因而就不會没有偶然的
7、巧合,在音律中時而出現一些使耳朵感到舒適的片段。於是人們就對這些片段留心注意,並養成了重複這些片段的習慣,關於和聲的原始觀念就是這樣萌發的。”也就是説,在詠唱語辭的過程中,嗓音富有節奏而起伏的變化與樂器產生的音階遞進的變化,都共同遵循著發聲體的共鳴原理,這是音樂文學的創作能够按照“以樂從辭”的機理進行創作的物理原理。中國古代先賢也有類似論述,只是並不如西方學者表述得那麼清楚。例如梁劉勰文心雕龍聲律曰:“夫音律所始,本於人聲者也。聲含宫商,肇自血氣,先王因之,以制樂歌。故知器寫人聲,聲非學器者也。”張載經學理窟禮樂曰:“古樂不可見,蓋爲今人求古樂太深,始以古樂爲不可知。只此虞書詩言志,歌永言,聲
8、依永,律和聲求之,得樂之意蓋盡於是。詩只是言志。歌只是永其言而已,只要轉其聲,合人可聽,今日歌者亦以轉聲而不變字爲善歌。長言後卻要入於律,律則知音者知之,知此聲入得何律。”明王陽明傳習録 卷下曰:“書 云詩言志,志便是樂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樂的本。聲依永,律和聲,律只要和聲,和聲便是制律的本。何嘗求之於外?”由此可知,把“聲依永,律和聲”作爲“以樂從辭”的創作機理,乃是中西學者共同的體認。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明李東陽撰,李慶立校釋 懷麓堂詩話校釋 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第頁。宋黎靖德編 朱子語類 卷七十八,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法)孔狄亞克著,洪潔求等譯 人類知識起源論
9、第二卷第一篇第五章,北京:商務印書館年版,第頁。梁劉勰撰,范文瀾注 文心雕龍注 卷七,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年版,第頁。宋張載 經學理窟禮樂,見章錫琛點校 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明王陽明撰,鄧艾民注 傳習録注疏 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頁。“以樂從辭”的創作過程。按照以上所言創作機理,“以樂從辭”的創作過程又是如何發生的呢?實際僅需三個步驟:作辭、詠歌、協律。第一,若有所觸,發言爲詩,實爲其創作的起點。禮記樂記曰:“故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説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
10、,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無論是“説之,故言之”,還是“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都是心有所觸,感物而動,欲要表達一種志趣、宣洩一種情緒、抒發一種感受,故不自覺而賦詩言志。如果將“志”分爲情志和理志二類,此處則更傾向於前者。古人初皆無意於述作,故所作之謡謳歌詩,一任“人”的自然性與“文”的自然性兩相結合,也唯有這樣的語辭,纔天生地具有可歌可唱的潛質。如吕氏春秋季夏紀音初篇 所載 候人歌 即爲其例:“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此歌雖僅有一句四
11、字,但對於彼時情景而言,正是有感而發。若反復吟詠,真可想見塗山之女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和苦苦等待戀人歸來的切膚之思,頗能催人肺腑。第二,詠歌從之,形之於聲,實爲其創作的過渡。歌詩在尚未被之於聲律以前,徒歌是其主要的傳播形式之一。文獻通考王禮考曰:“古謂徒歌曰謡,是其比也。其所謂徒者,但有歌聲而無鐘鼓以將也。”所謂徒歌,就是無樂器伴奏的清唱。它在“以樂從辭”的音樂文學創作中,是樂歌的前一階段,也是樂歌創作的源泉。徒歌就是“聲依永”,就是按照語辭的字讀語音進行詠唱,形成一定的音腔。語辭的特性可分爲音與義兩個方面。就“音”而講,詠唱語辭時唇齒舌鼻喉之發音部位,及其所發出的聲調,是音腔產生升降曲折的主要依
12、據;就“義”而講,語義是語辭與語辭之間產生組合關係的紐帶,也是音腔產生節奏感的依據之一。另外,再參合氣息吐納和生理節奏也是必不可少的。沈洽 音腔論 謂:“凡帶腔的音,都可稱嶺南學報復刊第十六輯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卷三十九,清嘉慶刊十三經注疏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漢毛亨傳、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 毛詩傳箋 卷一,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秦吕不韋編,許維遹集釋 吕氏春秋集釋 卷六,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元馬端臨 文獻通考 卷一百十八,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爲音腔。音腔是一種包含有某種音高、力度、音色變化成份的音過程的特定樣式。”徒歌在傳唱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相對固定的音腔,
13、這是其配器成曲之基礎。因此,徒歌僅是音樂文學創作動態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以徒歌指代某一類歌詩或謡歌,則是持靜態地態度看待這類作品。詩經中的風詩和大部分漢樂府歌詩在被採集到宫廷以前,多是徒歌。它們作爲街陌謡謳,在市井小巷、山野僻鄉口口傳唱,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也是徒歌賴以傳播和保存的方式。第三,因腔成調,協之聲律,實爲其創作的結束。宋書樂志曰:“凡此諸曲,始皆徒哥,既而被之弦管。”晉書樂志亦曰:“凡此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從“徒歌”到“被之管弦”,就是從清唱到合器樂曲的歌唱。這一過程主要是根據徒歌詠唱所形成的音腔以定調配器,又稱之爲“稍協律吕,以合八音之調”。稍協律吕,不過是將那些從巷
14、陌採集來的徒歌和聲曲折,納入到宫廷五聲音階或以五聲音階爲基礎的七聲音階系統,以便符合用樂的禮制和標準;以合八音之調,就是爲徒歌配備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相應的樂器,並確定樂曲的調性。“合八音”並非八音盡用,而是根據樂歌的文思和樂思,擇其相適宜者配之。事實上,爲這些徒歌所配之樂器多是絲竹革木,而非金石鐘鼓。其因有二:其一,絲竹所奏的樂音更接近人聲,也較易於協調婉轉的音腔,使辭意暢達,曲盡其美,辭曲相協,悦耳動聽;其二,金石多用於祭祀典禮之樂及宫廷宴饗之樂,其樂音凝重而缺少變化,不如絲、竹、革、木之靈動活潑,統治者務求快耳目之欲,自然會有所取捨。這些街陌謡謳被採集到宫廷,雖不免用於觀民風、
15、知厚薄,然其主要目的仍在於滿足統治階級的政治教化和娱樂享受。以下舉 詩經 爲例,對先秦“以樂從辭”創作模式的運作過程略作説明。“詩”在上古的發展,主要經歷三個階段。詩譜序孔疏曰:“然則 詩 有三訓,承也,志也,持也。”“詩”與“志”在上古相通,聞一多歌與詩 説:“志有三个意義:一記憶;二記録;三懷抱。這三個意義正代表詩的發展途徑上三個主要階段。”又説:“古代歌所據有的是後世所謂詩的範圍,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沈洽 音腔論,載於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第四期(年),第頁。唐孔穎達 詩譜序疏,見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卷首,清嘉慶刊十三經注疏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而古代詩所管領的乃
16、是後世史的疆域。”詩經可以説是“詩”發展到第三個階段的產物,也即“詩”與“歌”合流的產物。詩經之“頌”“雅”“風”實又可看作“詩”發展之三階段的縮影,詩經中時代越早的篇章,其“史”的特徵就愈加明顯,時代越晚的篇章,其“歌”的特徵就愈加明顯。就“頌”詩而言,它是 詩經中時代最早的篇章,它的各篇叙事性最爲强烈,故其“史”的特徵也最爲明顯。如周代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祭祀歌舞 大武,即取 周頌 之篇章連綴而成。據筆者研究,大武 六成,實際配詩僅三篇,其第一、二、五成配詩依次爲維清武酌,其餘各成本無配詩(參見拙撰 周代歌舞 大武 配詩新證,即刊稿)。維清叙武王祭文王木主於畢,武 叙姜尚協助武王伐紂,酌叙周公
17、斟酌先王之道而與召公分陝而治。“周召分陝”乃成王一朝之事,此事闌入 大武,足證 大武乃武王崩後始成。大武 乃是功成作樂,以樂舞象徵既成之歷史功績。就其辭樂關係來講,則是先辭後樂;就其歌唱腔調來講,乃是依永成調。何以見得?就其形式來講,“頌”詩多以一篇爲一章,篇章結構呆板方正,字句也較爲整齊工穩,缺乏活潑的要素,如用以托腔或甩腔之“兮”字即少見;就其功用來講,“頌”皆用爲歌頌先王先公之功績,屬於祭祀類樂歌,當歸之先秦雅樂範疇;就其配器來講,“頌”詩所配之器以鐘、鏞、磬爲主,多爲編組類拙器,音樂“聲緩”且缺乏靈動。由此可以推斷,“頌”之樂歌乃“聲依永”而成,其創作屬“以樂從辭”。“雅”詩乃是介乎“
18、史”與“歌”之間的文體,因此,其“史”跡未盡退而“歌”性未足熟,“大雅”更近於“史”,而“小雅”更貼於“歌”。如“大雅”之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記述周族起源、遷徙、發展、壯大、鼎盛的歷史,其樂歌創作模式與“頌”殆同,故不煩贅證。“小雅”多爲公卿列士獻詩,其内容则是“言王政之得失也”。太師採擇諫詩,依詩創曲,弦歌諷誦,以聞於天子,漢書食貨志 謂之“獻之太師,比其音律”。就其辭樂關係來講,是先辭後樂;就其歌唱腔調來講,是依永成調。據晉書樂志 通典樂典,“小雅”之鹿鳴一曲,直到魏晉之際尚有杜夔傳本,其後 詩經 樂歌則失傳。鹿鳴 爲國君或諸侯宴享臣子或賓客所用之樂歌,屬於周秦之雅樂,故其音樂典正而雍容,
19、介於“頌”之平典與“風”之活潑之間。相較來講,“風”詩最具“歌”的性質。“風”詩的入樂歌唱,最足嶺南學報復刊第十六輯聞一多 歌與詩,見 神話與詩,聞一多全集第一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版,第、頁。説明“以樂從辭”的創作過程。所謂“風”者,則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乃是國人發乎情的自然吟謳,其產生之初不過是“謡”或“徒歌”,其爲采詩之官收集起來之後,又不免被加工整理、稍協律吕。從今本詩經看,它雖然可能經過周太師的整理,但仍然保持著原始歌謡的某些質樸風貌,比如其篇章大多較爲短小,重章復沓、對歌互答之跡仍存;其句式在散漫之中蘊含整齊,句中雙聲疊韻、虚詞韻語等音樂性語言的使用,促成其更加
20、便歌美聽。從辭樂關係來講,它是先辭後樂、樂從辭生;從其歌唱腔調來講,是依永成調、稍協律吕。故“風”詩之入樂歌唱,亦是“以樂從辭”。(二)選辭配樂“選辭配樂”的發生契因。“選辭配樂”能够成爲音樂文學的一大創作模式,其重要前提是音樂已經十分繁盛,能爲唱辭提供足可匹配的樂曲。就中國古代音樂史來講,中古時期楚聲、清樂和燕樂先後成爲主要音樂形態,兩漢魏晉南北朝又是邊地胡樂和佛樂大量輸入的時代,至隋唐時期胡樂和佛樂的輸入達到高峰,均對中國古代音樂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一,楚聲的興起。漢代建立以後,雅樂淪替,既散佚嚴重,又得不到統治階級的重視,因而日趨式微。漢書禮樂志曰:“是時,河間獻王有雅材,亦以爲治道非禮樂
21、不成,因獻所集雅樂。天子下大樂官,常存肄之,歲時以備數,然不常御,常御及郊廟皆非雅聲。”同卷又曰:“漢興,樂家有制氏,以雅樂聲律世世在大樂官,但能紀其鏗鏘鼓舞,而不能言其義。”漢因秦制,又且統治階級持重楚聲,故楚聲在宫廷内外悄然興起。漢書禮樂志 又曰:“高祖時,叔孫通因秦樂人制宗廟樂。高祖樂楚聲,故房中樂 楚聲也。孝惠二年,使樂府令夏侯寬備其簫管,更名曰安世樂。”漢高祖既定天下,過沛而作“風起”之詩,令沛中僮兒百二十人習而歌之,無疑也是楚聲。上之所好,下必甚焉,至武帝立樂府,楚聲連同其他俗樂一起匯成一股巨大潮流,席捲朝野,勢不可擋。其二,清樂的流行。清樂即清商樂,是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俗樂之總稱。
22、隋書音樂志 曰:“清樂,其始即清商三調是也,並漢來舊曲。樂器形制,並歌章古辭,與魏三祖所作者,皆被於史籍。屬晉朝遷播,夷羯竊據,其音中國古代音樂文學的創作模式漢班固 漢書 卷二十二,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漢班固 漢書 卷二十二,第頁。分散。苻永固平張氏,始於涼州得之。宋武平關中,因而入南,不復存於内地。及平陳後獲之。”樂府詩集清商曲辭題解曰:“清商樂,一曰清樂。清樂者,九代之遺聲。其始即相和三調是也,並漢魏已來舊曲。其辭皆古調及魏三祖所作。自晉朝播遷,其音分散,苻堅滅涼得之,傳於前後二秦。及宋武定關中,因而入南,不復存於内地。自時已後,南朝文物號爲最盛。民謡國俗,亦世有新聲。”隋開皇置七
23、部伎,清商伎是其一;大業中,煬帝又定九部樂,清商樂也是其一。唐高祖稱其爲“華夏正聲”,至貞觀中,太宗定十部樂,清商樂又列爲其一;至武后朝,清商樂猶存六十三曲。其三,胡樂的輸入。胡樂之入傳中原,以漢張騫鑿通西域,得摩訶兜勒 曲爲最早。晉崔豹 古今注音樂曰:“横吹,胡樂也。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 摩訶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爲武樂。”晉書樂志曰:“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惟得 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爲武樂。”兩處文字小異,其大意殆同。諸胡樂中,以龜兹樂對中原正聲影響最烈。苻秦之末,吕光征討西域,攻破龜兹城,盡擄其文物聲伎,龜兹樂遂東傳
24、至中原。齊末隋初,龜兹樂分爲 西國龜兹 齊朝龜兹土龜兹三部。隋書樂志 曰:“龜兹者,起自吕光滅龜兹,因得其聲。吕氏亡,其樂分散,後魏平中原,復獲之。其聲後多變易。至隋有西國龜兹齊朝龜兹 土龜兹 等,凡三部。”因西域諸國虜語與中原多有不通,故所傳胡樂多爲器樂曲。龜兹樂以羯鼓和琵琶爲主要伴奏樂器,或鏗鏘鏜鎝、洪心駭耳,或音韻窈窕、極於哀思,頗受中原人的喜愛。這些廣爲流傳的器樂曲爲選辭配樂準備了充足的條件。其四,佛樂的東進。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土。東吳孫權年間(),祖籍月支的僧侣支謙建立絃唱佛偈唄讃音樂;晉武帝年間(),中山人帛法橋、月支人支曇侖、康居人法平裁製新聲,建立佛經轉讀音樂;東晉太元十一年
25、(),慧遠結交名流,兼化道俗,逐步建立起用於僧講和俗講的宣導制度;北魏太武帝統一北部中國(約)以來,大批用於寺嶺南學報復刊第十六輯唐魏徵等 隋書 卷十五,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宋郭茂倩 樂府詩集 卷四十四,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晉崔豹 古今注 卷中,叢書集成初編 本,北京:商務印書館年版,第頁。唐房玄齡等 晉書 卷二十三,北京:中華書局年版,第頁。唐魏徵等 隋書 卷十五,第頁。會供養的西域樂舞經龜兹、于闐等地傳入中原,形成“佛曲”音樂。至此,原始佛教的三類主要音樂,即樂伎供養音樂、佛陀説法音樂、僧侣誦經音樂等均已傳至中原並產生了影響。隋初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煬帝厭其聲淡,曲終復加解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音樂文學 模式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