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32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2023.08 第 3 期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翟文娟1,翟惠晶2,张雪霞3,丁伟4(1,3,4山东英才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4;2齐鲁工业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3)摘 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和责任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学校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作为学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齐心协力共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互动发展,发挥全员协同、全过程协同、全方位协同育人合力,改善
2、“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单向发展的现状短板,构建并完善“大思政”育人格局。“课程思政”融入在每个课程之中,能够进一步发挥教育本身的育人作用,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的提高。高校把立德树人的思想作为根本任务,发挥各课程的育人功能,需充分发掘课程思政的资源,教会学生学习的同时,培养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展“大格局”,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大思政课”服务,在全社会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网络教育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旨在启发广大思政工作者网上网下融合发力,让“大
3、思政课”无处不在。本文通过对专业知识学习与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融入思政进行分析与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素养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关键词:中国新闻;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传播一、课程融入思政的教学模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关键在于教师。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育人能力,注重凝聚校内外思政队伍力量,在加强队伍建设上多管齐下,在增进互动协同上谋划篇章,提升育人合力。课程思政是专业思政的基础,专业思政是立足于课程思政之上,进一步升级而来的,两者呈现的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专业思政教育的时候是离不开课程思政的,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育育人的道路上
4、,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占据着主要的地位,而其他课程则是配合其协调发展,各个高校要想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仅需要我们抓住人才培养的根本性问题,还需要坚持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点来发展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社会培育学习好,思想好的人才时往往是离不开政府精神的指2023 年第三期133导的。“课程思政”的核心思想,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把立德树人当作根本任务,运用并发挥好课堂的育人主渠道功能,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和改革中,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格局,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产生协同效应,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爱国爱党,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5、和接班人。党性原则是我国媒体基本属性原则之一,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科学调整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商业属性,才能更好的做好新闻工作。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中,学校部署建设校党委领导、各二级学院党委书记协同,思政课、综合课与专业课队伍一体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让能讲思政课的人讲好思政课。构建数量充足、职称年龄结构优化的思政教师队伍,学校加大内培外引力度,通过职称评审单列、增设思政课教师专项补贴、打通校内教师流通途径、扩大校外引才力度等,着力充实、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校内外共同参与的课程思政队伍。二、课程融入思政的教学目标 新闻史面对这个纷繁复杂但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大时代,面对
6、这个时代正处于艰难转型和改革中的中国新闻事业,吸收学界研究之最新成果,所述内容力求反映当代新闻学研究之最高水准,所引例证皆为近年来最及最有代表性案例,以体现“当代”之特色。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以新闻史为基础,思政资源丰富。其中,意识形态教育功能是该课程主要的功能之一,它是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促进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成为社会栋梁的重要课程依据。立足于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效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此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讲述我国新闻工作的诞生与发展,通过讲述在不同时期下我国新闻工作者、新闻媒介、重大事件来让学生对新闻行业的整体发展过程有一个相对清楚的认知。学生通过对中国新
7、闻事业史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自身的爱国热情和为新闻工作奋斗的信念。所以,我国高校在开展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将着重点放在新闻事业的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新闻事业的历史使命,一方面是新闻事业的政治价值。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将目光聚焦于新闻工作者的爱国情怀,新闻人身上的品格魅力和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对该专业有清楚的认知和认同,让学生在学习中坚定自己学习新闻传媒的信念,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学习新闻人的精神。开展好中国新闻事业史,以期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第一是知识目标,可以促进该专业的学生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通过知识目标,学生较为充分的了解了新闻传播类的专业特性,提
8、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和国家的觉醒与反抗,民族的斗争与独立,发展和富强相伴随的。闭关锁国的中国与革命后高举自由民主大旗的西方之间的强烈“反差”,必然要在交流中以某些方式达到平衡,中国近代报刊没有在历史悠久的国土上自行产生而是由外国人“引入”,作为是外国传教士的传教工具,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反映的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也是新闻自由精神的强有力的生动体现。从 19 世纪末的第一份国人办报纸开始,我国报人就主张报刊应是“议论时政、监督舆论、主张言论自由,他们十分强调报刊“通上达下”的作用,这同时也是在抵抗洋人在华办报,控制舆论,抵制西方人对国家的侵略;第二是能力目标,学生利用马克思主
9、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分析,在实际的新闻传播中坚持该理念指导实践工作;第三是价值目标,学生们借助于对新闻前辈工作方法和思想作风,传承前辈们的优秀的职业精神,在学习中提高了学生们的“两同一怀”,即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与爱国主义情怀,大大加强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学习。综观中国新闻事业史所展现的新闻精神核心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社会公众服务,蕴藏在新闻精神背后的是公共精神和民主精神,而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则构成新闻精神的主要内容。学生们对中共党报理论的学习实际上是对自身思想的更新,在学习中国新闻事业史中,学生加深了对专134JOURNAL OF EDU
10、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2023.08 第 3 期业的认知,坚定了专业主义信念,培养了良好的职业操守,深化了职业理想。三、课程融入思政的实施路径推进中国新闻事业史教学方法进一步改进,以求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这就要求着我们要重点关注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上的能力,对教师进行侧重培养,整合师资力量,积极与学生互动,促进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与职业观,以便更好的完成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深化教育育人的影响。学习和研究中国新闻事业史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和基本规律,尤其是了解中国从古到今新闻事业的基本情况、特点和发展
11、趋势,从而开阔视野,鉴古察今,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借鉴经验教训,培养从宏观上把握新闻事业发展规律的能力,以便做好新闻传播工作,更好地建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坚持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思政的特色化 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的课程思政不仅仅只是简单的与思政课程相结合,而是应该立足于学校实际,与学校特色相结合。高校在开展学生实习工作的时候,教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引导学生们对实习地的环境和人文进行新闻采写,还要在初始阶段对学生们的实习地进行线上调研,赶赴实地进行考察,促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实习地的人文环境、传统文化,培育孩子们的家国情怀,为他们写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立足于新闻
12、传播课程思政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们了解新闻传媒类岗位的要求,明确岗位发展的新目标,新方向,进一步完善学生们的文字工作能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能力以及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结果导向思维进行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学习。(二)坚持教学内容上的专题化与微观化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不仅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而且时间也比较长,当前的教材编写大多是根据革命史的顺序来进行的,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将新闻发展历史与不同时期的革命历史相对比,方便学生了解事件背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内容设计上,老师们可以借助于专题整理的方法来详细的展示教学内容,举例来说,梁启超先生的报刊经历了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几
13、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老师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将报刊作为立足点,整理不同时期所用的媒体特点,进行专题化、微观化教学,而学生们就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进行课前预习,整理不同阶段的历史资料,促进课堂活动的开展,积极与老师进行配合,以便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三)坚持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呈现飞速增长趋势,中国新闻事业史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时候需要把握好这一契机,坚持传统思政教育与互联网技术并行发展,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们讲述中国新闻事业史的知识,将线上线下教学进行混合,不断变化教学方式,不仅提高学
14、生们的学习热情,促进良好课堂效果的形成,而且还深化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两大特征-时代性与先进性。教学评价机制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时代教育下也要进行变革,在平常的作业或者一些考试上可以适当降低其所占份额,借助于互联网增加线上学习和实习评分,促进学生们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新闻传播岗位的工作要求,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实践之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早日成为专业化的复合型传媒人才。社会氛围会影响到新闻从业人员的价值立场和事业理想,进而影响到新闻事业的价值取向。梁启超的“耳目喉舌”理论,邵飘萍的新闻救国思想,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倡导的五四新文化民主与科学精神,这源于中国近现代
15、历史上启蒙和救亡的时代主题。对于媒介的受众而言,时代的文化氛围决定了受众的精神需要,迫使媒介的重心向这种需要所在的方向转移。在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下,受众就是传媒的顾客和上帝,媒介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获得受众的肯定。当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发生变化的时候,新闻事业的面貌也必然随之变化。在教学过程中2023 年第三期135要注意时代发展的变化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四)师资力量整合与培训 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奖惩机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一项课程的好坏是与老师分不开的,对于培育专业新闻人才的学校来说,要十分重视老师们的思政教育培训,如今不少学校的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新闻事业 课程 建设 理论 实践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