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散文诗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散文诗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散文诗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散文诗两篇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学习这两首散文诗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爱。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篇末含蓄的语句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四环节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金色花》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参考资料:泰戈尔: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吉檀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一种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2、轻声读一遍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做上标记。 【2】读完后,①借助工具书,读准并掌握做标记字词的读音或意义。 ②注意标注重音,把握语速、节奏和感情 合作释疑 与小组伙伴交流一下标记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在标记有争议的地方说明理由,达到意见基本统一。 展示评价 1、各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可读某一节也可读全文) 2、听读后,临近的两个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 第二循环 自学质疑 1、 教师范读课文(配乐—班得瑞钢琴曲《初雪》)。(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 练读,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根据听读和自己的体会,说说各节表达的朗读情感: 合作释疑 1、与小组伙伴交流你对这首散文诗朗读情感的理解,并选择两节读给小组伙伴听听。 2、小组内通过交流对这首散文诗的朗读情感达成一致意见。 展示评价 1、各组的____号进行朗读展示,要求:读出文章的情感美。 2、展示后,老师简要分析朗读时各节应体现的情感和各组朗读表现并评价打分。 第三循环 自学质疑 默读诗歌,感知诗意,思考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谈谈读过诗后的整体感受,说出你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用“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 【2】细心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一朵怎样的花? (2)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3)“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4)“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5)“‘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这一句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请同学们说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 (7)诗人为何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黄的色彩象征什么?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合作释疑 与小组伙伴交流你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并虚心请教小组伙伴,修改完善答案,准备展示。 展示评价 1、按照老师的分工,请各组的__号口答展示,小组伙伴帮助他及时修改完善。 2、老师在听答中评价打分。 参考答案: 【2】(1)(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2】(2 ) (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愿望: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 (3)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 【2】(4) (回报妈妈的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 (5) (妈妈寻找孩子的焦急和找到孩子后的惊喜心情;“我”为妈妈做好事保密的高兴和调皮。) 【2】(6) (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2】(7) (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巩固提高 让学生根据以下板书内容对课文进行复述并总结文章主题,然后让学背诵课文。 板书 : 金色花 泰戈尔 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 母子情深。 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 第二课时《荷叶 母亲》 第一循环 自学质疑 1、请同学们阅读课下注释并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参考资料: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和“小诗”,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写母爱与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语言清新淡雅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轻声读一遍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在课本上做上标记。 【2】读完后,①借助工具书,读准并掌握做标记字词的读音或意义。 ②注意标注重音,把握语速、节奏和感情 合作释疑 与小组伙伴交流一下标记的朗读节奏和重音,在标记有争议的地方说明理由,达到意见基本统一。 展示评价 1、各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课文。(可读某一节也可读全文) 2、听读后,临近的两个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 第二循环 自学质疑 1、老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班得瑞钢琴曲《童年》)(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学生仿读。)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合作释疑 1、与小组伙伴交流你对这首散文诗朗读情感的理解,并选择两节读给小组伙伴听听。 2、小组内通过交流对这首散文诗的朗读情感达成一致意见。 展示评价 1、各组的____号进行朗读展示,要求:读出文章的情感美。 2、展示后,老师简要分析朗读时各节应体现的情感和各组朗读表现并评价打分。 第三循环 自学质疑 细心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诗向我们展现了哪些内容?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 2、围绕“红莲”,作者描写了哪几个情景? 3、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的情景? 4、作者情绪怎样变化,有什么作用? 5、篇末“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诗中的荷叶和红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合作释疑 针对以上问题请同学们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法,有分歧的地方小组进行讨论解决,做好展示准备。 展示评价 老师让每组的组长从以上各题中抽题,根据所抽题目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其他小组可以补充。教师根据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分。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不容易掌握的问题老师进行讲解。 参考答案: 1、风雨中荷叶为红莲遮挡风雨的画面;联想到了为我们遮风挡雨的母亲。 2、三看红莲:雷雨到来之前的红莲——雨打红莲——荷叶覆盖的红莲。 3、做铺垫,将花与人紧密联系,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4、作者的情绪: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5、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6、荷叶——象征为儿女遮风避雨、无私奉献的母亲。 红莲——象征在母亲的关爱、呵护下逐渐成长的儿女。 巩固提高 让学生根据以下板书内容对课文进行复述并总结文章主题,然后让学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荷叶 母亲 冰心 三看红莲:雨前红莲、雨打红莲、 叶覆红莲 三种情绪: 烦闷、 不适意、 不宁心绪散尽-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散文诗两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散文诗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一 单元 散文诗 教案 新版 新人 初中 语文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散文诗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895224.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895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