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唐诗精华(下)第13课《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唐诗精华(下)第13课《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唐诗精华(下)第13课《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题破山寺后禅院 1教学目标 1 品味诗歌幽静空寂的意境。 2 理解诗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2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通过布置预习自学,借助工具书网络等媒介,能自主理解把握诗歌内容。所以这首王维的代表作用一课时进行讨论赏析品味。 3重点难点 1 品味诗歌幽静空寂的意境。 2 理解诗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课前预习 1 了解有关资料——关于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往往通过描写山水景物、歌咏田园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它源于东晋,在唐朝犹甚,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诗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观描述,往往或隐或现、或多或少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即借景抒情,比如《题破山寺后禅院?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它用幽深清寂的境界,表达了诗人的揽胜之喜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田园诗则以描绘美好的田园景色和悠闲的村居生活为特征,比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王维、范成大、杨万里等。 2 字词积累 (1)掌握课文注释,注意写法、读音、词义: 禅房、空人心、籁、钟磬 (2)补充字词: ① 注意加点字的写法 通幽、万籁俱寂 ② 注意词语的意思: 竹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园林曲折幽深。后作“曲径通幽”。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万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寂,没有声音。 3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可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 4 问题思考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3)透过这些景物,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4)说说你对“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理解。 (5)我的问题 5 熟读并背诵古诗。 活动2【讲授】学习赏析 一、预习交流 1 关于山水田园诗 2 作者简介 常建(出示图片):唐代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道路不顺利),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就像我们这首诗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样)。由于诗人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寺,以排解心中忧愁,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作的。 3 朗读古诗 关注字音、停顿、情感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二、赏析 (一)基础理解 1 古诗讲了一件什么事?(预习:梳理思路) 教师引导:首先,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谁啊?(作者)作者去做什么了?(去游览破山寺了),在破山寺中有没有见到一些景物呢?(有,见到了高林、曲径、禅房等),看到了一些景物,有没有听到一些声音呢?(有,听到了钟磬音),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听到这些声音,心情是什么样的呢?(愉快)。总结一下,就是作者到破山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 ① 诗意梳理 入寺——寺内环境——山光水色——钟磬声声 ② 情景梳理 日升——境幽——愉悦——清寂 2 解释词语意思,检查预习。(主要由学生回答) (1)古寺:破山寺。 (2)初日:早上的太阳。 (3)曲径:弯曲的小路。 (4)幽处:幽静的地方。 (5)禅房:僧人的房舍。 (6)悦:形容词用作动词,使……高兴 。 (7)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 (8)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9)万籁:各种声音。 (10)寂:寂静 (11)但余:只留下。 (12)钟磬:(出示图片)一种器具。 (二)诗歌赏析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1 哪个词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哪个词点明了出游的地点?(出示入古寺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清晨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古寺点明了出游的地点。(板书:清晨、古寺) 过渡:清晨作者进入古寺,远远地望去,作者看到了什么呢? 2 破山寺远远望去是什么样的呢?(出示高林图片,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初日照高林。 3 (出示古寺、高林图片)作者一大早来到古寺,这时,有没有很多人呢?(没有)没有人也就是说没有喧闹。突出了破山寺什么样的环境呢?(静)(板书:静) 4 齐读首联,体会破山寺(清)静的环境。 过渡:作者感受到这样(清)静的环境,不禁向前走去,作者走的路是什么样的呢? 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1 作者走的路是什么样的呢?(出示曲径通幽的图片) 预设学生回答:竹径。(请学生齐读这句话) 2 竹径通幽处。这一句话里,有一个成语:曲径通幽。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 过渡:作者走在弯曲的小路上,要去什么地方呢? 3 作者的目的地是哪里? 预设学生回答:禅房。 4 禅房在什么地方呢? 预设学生回答:花木深。(板书:深) 5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颔联,想一想,颔联体现了怎样的环境,用诗中的字来回答。 教师引导: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这个幽静的地方就是禅房,所以,颔联体现的环境特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说……大家看到这样的景色心情怎么样呢? 预设学生回答:幽。(板书:幽) 6 学生自由朗读颔联,体会幽静的环境。 过渡:(出示高林、曲径、禅房花木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你看到这样的环境心情怎么样呢?(快乐、舒服)同样的作者也觉得很快乐,很舒服。我们一起读读颈联,找一找体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关键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 找一找体现作者心情的两个关键字。 预设学生回答:悦、空。 教师总结:山光使鸟的性情愉快,为什么呢?(因为景色优美)这样的景色使鸟都觉得愉快了,那么人呢?(更愉快),作者写鸟的愉快是为了体现自己心情的愉快;“明净的潭影”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呢?(美)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心中的俗念消除,没有了俗念就没有了负担,心里觉得很轻松,就像刚刚同学们说的心里舒服。所以,同学们刚刚找到的两个字非常正确。(板书:悦、空) 那么,作者看到的这样优美的景色就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雅(美丽)。作者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心里觉得快乐,觉得舒服,那么,作者对这种环境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呢? 预设学生回答:喜欢。 教师总结:所以这一段描写了(幽)雅的环境,以及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爱。(板书:雅、喜爱) 2 根据板书,试背颈联,体会作者的心情。 过渡:作者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时,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呢? 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 作者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预设学生回答:钟磬音。 2 齐读尾联。 3 有一个成语出自此句。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4 教师引导:周围很安静,只听到了钟磬的声音,就像我们平时说的,屋里很安静,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到,突出了屋内环境的静。同样的,尾联也是突出了破山寺环境的静,用诗中的一个字回答,是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寂。 5 教师总结:所以,尾联描写了破山寺寂(静)的环境。(板书:寂) 三、小结 1、这首诗描写了一种幽雅寂静的环境。 古诗 关键词 环境 作者 首联 清晨 古寺 静 颔联 竹 幽 深 幽 颈联 悦 空 雅 幽雅寂静 喜爱 尾联 寂 音 寂 2、通过对幽雅寂静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通过对破山寺幽雅寂静环境的描写,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环境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齐读诗歌感受幽雅寂静的环境,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野的情怀。 活动3【练习】课后巩固 1 诗中描写破山寺院清幽环境的诗句是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 “ 山光悦鸟性 , 潭影空人心 ”两句,写出了诗人宁静的、寻求与自然交融的心境。 3 尾联先说“万籁此俱寂”,后说“但余钟磬音”,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是以有声衬托无声的写法,以钟磬之声衬托幽静之境。 尾联的这种写法我们在六年级所学的古诗中还能找到例子,请把它们写出来。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4 请说说诗中“幽”“深”的表达作用。 这两字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征,并引人猜想其究竟幽深到何种程度,体现了诗歌语言的精妙。-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题破山寺后禅院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唐诗精华下第13课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三 单元 唐诗 精华 13 题破山寺后 禅院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唐诗精华(下)第13课《题破山寺后禅院》教案2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878435.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87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