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杜甫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文的这三首诗是杜甫在不同历史时期写的,学习时,在读读背背的基础上用心把握作品风格的变化,并体会作者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诗歌的背诵比较喜欢,但理解其中的语言及意境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应在 课堂上组织好合作与探究的活动,助其感悟诗中所含的意蕴。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背诵课文,准确掌握重点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增体味诗歌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准确掌握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诗歌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杜甫的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评价任务: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的背诵情况;通过诵读了解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情况。 七、教学课时:二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望岳》 本课时教学目标 能背默前两首诗歌,流利翻译,把握诗歌主旨。 授课过程 一、 导语:(2分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著名大诗人杜甫的两首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两首诗,一起来感 悟一下诗人远大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朗读,正音:(3分钟) 岱、夫、眦。 三、学生再次朗读,背诵诗歌。(4分钟) 四、学生分小组探讨字词、句子意思,教师统一订正:(7分钟) 字词: 割:划分。 决:裂。 凌:登上。 绝顶:极顶,最高峰。 诗歌大意:泰山到底有怎样的景象呢?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景色。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看那山中云雾迭起,禁不住胸怀激荡,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总有一天我要登上那泰山的最高峰,放眼望去,周围的群山都会变得更加渺小。 五、简析诗歌:(8分钟) 1、 背景:736年,诗人离开长安,到兖州(今山东)省亲------其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 2、 内容简析: 全诗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1)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一二句是远望所见。 三四句是近望所见:第三句写泰山的秀美,是虚写;第四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割”字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的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五六句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七八句含义:不仅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3、主旨:这首诗歌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透露了诗人早年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 《春望》 六、生齐读诗歌,并正音:(2分钟) 抵、搔、簪。 七、学生再次朗读,试背诵诗歌。(3分钟)(不做硬性规定,看学生个人能力) 八、学生分小组探讨字词、句子意思,教师统一订正:(3分钟) 字词: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事 三月:几个月 抵:值 浑欲:简直 翻译: 国家残破,山河尚存,京城的春天凄凉,草木丛生。感伤时事看见花就想落泪,怅恨离别,听到鸟叫就心惊,战火连续几个月,一封家信值万两黄金。愁白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插不住簪子。 九、简析诗歌:(8分钟) 3、 背景:756年,安史叛军攻下长安,唐肃宗即位,杜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俘虏,因官职低微,未被囚禁,本诗写、于次年三月。 4、 内容简析: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背景,突出了荒凉的氛围。 颔联:触景生情,寄情于物。 颈联:表达作者忧国思乡之情。 尾联:反映作者忧愁难解。 本诗分为两层,前两联以写景为主,后两联以抒情为主。 5、 主旨:哀叹春城败象,表达诗人热爱国家,思念亲人,忧国忧民,渴望安宁幸福生活的愿望。 十、课堂练习(5分钟) 默写原文 第二课时 一、 教学目标:(2分钟) 准确掌握实虚词含义和用法。 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 导语(3分钟) 昨天,诗人杜甫带我们游历了雄壮的泰山,兵荒马乱的长安城,今天他还会带我们到一个石壕村的地方。那里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发生了一幕人间悲剧啊!假如被搬演上舞台,一定会让全场观众哭成一片。 三、 写作背景(5分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和情节生动而流传得最广。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教师补充说明:这个背景使我们了解到,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的情况,而《石壕吏》讲述的这个故事是作者亲眼目睹的当时生活中真实的一幕。 (多媒体展示) 三、整体感知(12分钟) 1、 字音: 壕(háo)邺(yè )戍(shù)逾(yú)妪(yù)咽(yè) 2、 主旨 通过对石壕村老翁一家悲惨遭遇的叙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 3、篇章结构和段意 第一部分:(1段)故事发生:写差役夜里到石壕村抓人。 第二部分:(2、3段)故事经过:以差役的一呼一怒和老妇的一啼一苦,形象地表现了兵役制度的残暴,具体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第三部分:(4段)故事结局:照应开头,写老妇被抓、诗人告别的凄凉情景。 四、 精读研讨(15分钟)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时间(暮 ) 地点(石壕村) 事件(有吏夜捉人) 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 老妇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 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或:妇(苦) 吏(怒) 作者(悲愤) 2、老翁为什么要“逾墙”? 明确:战争残酷、年老力衰。 3、“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老妇”的致词可分为几层?致词的内容是老妇一口气说 下去的吗? 明确:作者。三层。 第一层(前六句):听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应征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一家人已经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 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 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 4、 事的结尾一段暗示了什么?你对独与老翁别作何感想呢? 明确:暗示老妇被抓服役。以我“独与老翁别”,写出了老妇被差役带走后家中冷落凄惨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的蛮横残暴,以及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 诗歌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诗人对战争(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捕吏的凶残表示愤慨等。 五、拓展延伸(3分钟) 讨论:官吏来老妪家捉壮丁,如果要捉一个去,你认为谁去好?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谁都不该去。作者目睹了石壕村老妪一家人的不幸,它告诉人们战争使人民经受着太多的苦难,这不是老妪一家的不幸,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六、课堂小结(3分钟) 《石壕吏》这首叙事诗是一首心忧天下,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曲。哭唐的泪水,一半源于杜甫,走进杜甫就像走进一座大山。让我们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音乐声中学生齐背这首诗。 七、作业(2分钟) A、课后习题 B、做本课《伴你学》 八、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吏夜捉人→妇前致词→独与老翁别 吏(怒) 妇(苦) 作者(悲愤)-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诗三首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30课《杜甫诗三首》教案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878256.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87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