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四 古代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2.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重点) 3.把握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可是,却总有一些时代的落伍者跟不上社会潮流,造成自己处于受窘的地位。落伍者们的可悲在于:他们往往自我感觉不错,却就是跟不上趟。古代的那个买履的“郑人”、另一个刻舟求剑的“楚人”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正所谓“旁观者清”,品读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之后,你也许能领悟些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生存的道理。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古代寓言二则》。 二、自主预习 1.资料助读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作者韩非子。韩非子(约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察今》,《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写作背景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那些有思想有见识的文人,为了宣传自己的理论,阐释自己的观点,或者为了更好地劝谏当朝统治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常常通过在自己的文章中借用民间口头创作的小故事或者编写一些小故事的方式来叙事说理。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很强的讽喻性,同时又生动形象,人们喜闻乐见,后来就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中的一种体裁——寓言。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寓言保存下来。如在《孟子》《庄子》《韩非子》以及《吕氏春秋》《战国策》等书中,就运用了不少当时流行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突出了哲理性和对事理的说服力。其中有不少作品,在后世被传为警句、格言。本文所选的两则寓言,便是在当时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是为阐明自己的见解或政治主张而作的。 3.朗读课文,掌握字音。 买履(lǚ) 自度(duó) 涉江(shè) 遽(jù) 坠于水(zhuì) 契其舟(qì) 吾忘持度(dù) 遂不得履(suì) 宁信度(nìng) 三、合作探究 (一)把握重点词语 1.词语的特殊用法 特殊用法 词语 原句 分析 通假字 坐 置之其坐 同“座”,座位 反 反归取之 同“返”,返回 古今 异义 市 至之市 古义:集市;今义:城市 求 求剑若此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是 是吾剑之所从坠 古义:指示代词,这,这儿;今义:判断动词 契 遽契其舟 古义:用刀刻;今义:契约 一词 多义 之 至之市 动词,到……去 入水求之 代词,它,指剑 是吾剑之所从坠 结构助词,不译 度 先自度其足 动词,量长短 吾忘持度 名词,指量好的尺码 者 楚人有涉江者 代词,……的人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代词,……的地方 而 而置之其坐 表顺接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表转折,却 2.把握文言句式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②试之以足(介宾短语后置,以足试之) ③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信自,相信自己) ④楚人有涉江者(定语后置,有个渡江的楚国人) (二)学习《郑人买履》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又愚蠢的人。 2.朗读课文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郑人”怎样的心情与神情?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怎样的语气? 明确:发现自己“忘持度”时,郑人内心会充满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会表现出执迷不悟的神气。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疑惑的语气。 3.《郑人买履》开头“郑人有欲买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致?为什么? 明确:“欲”可解释为“想要”,“且”可解释为“将要”;“买”与“置”意思相近。这两句话整体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 (三)学习《刻舟求剑》 1.“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明确:将“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进行对比,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 2.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四)比较阅读 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明确: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象做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四、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过程:自度足→忘持度→归取之→不得履 《刻舟求剑》 过程:剑坠于水→遽契其舟→入水求之 五、课外拓展 如果你想热心帮助郑人,请你给他一个忠告。 示例:郑人啊,你买鞋想到量尺码,这没错。但是不能脱离实际,把尺码当作买鞋的唯一依据啊。以后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要灵活变通。认识来自实践,方法源自实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的特点。 2.探究寓言的寓意。(重点) 3.学习课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寓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本课“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两篇寓言故事寥寥数语,情节极其简单,却极富哲理性,让人百读不厌。 本课的两篇寓言的寓意分别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自主预习 课文中的“郑人”和“楚人”的言行都十分荒谬可笑,请默写出体现他们可笑言行的句子。 明确:郑人:宁信度,无自信也。楚人: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合作探究 (一)主题归纳 大家一定听过许多寓言故事,这是你们的文学启蒙,也是人生启蒙。它们是一个个分明的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们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了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请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明确:(1)《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一个愚蠢的郑人“欲买履”而“度其足”,“至之市”又“忘操之”,终因“及反”“市罢”而“不得履”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行为,让人们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中明白了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不能墨守成规的道理。 (2)《刻舟求剑》:舟是动的,而坠入水中的剑不会随舟一起前游。寓言中的楚人不知道船和剑的状态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该故事让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明白了情况变了,处理事情的办法也要跟着变,才能取得好效果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二)写法探究 《郑人买履》中作者是怎样刻画那个买履者的形象的? 明确:(1)刻画买履者的动作表现他的死板、愚蠢。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宁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 (2)用典型的语言表现他的固执。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用可笑的结局进行嘲讽。“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获的结局。 (三)认识寓言特点 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什么是寓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寓”即寄物,“言”即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四、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从实际出发,让事实说话 五、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寓言故事,回答下面问题。 狐狸和葡萄 饥饿的狐狸越过果树的墙头,看到了成串成串的熟透了的葡萄。狐狸的视线一落到葡萄上,眼睛和牙齿都发亮了。多汁的葡萄在阳光照射下亮晶晶的像碧玉一般,唯一的遗憾是葡萄都挂得高高的,狐狸无论怎样也挨不近抓不着,眼睛瞅得见,可牙齿咬不着。 狐狸白费了一个钟头劲,只好走了。它愤愤地说道:“算了,这些葡萄看上去挺好,实际上都没有成熟!它们没有一个不是酸的!我又何必叫牙齿酸得咯咯地发响呢?” 1.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很形象地刻画了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酸”的心理。请说说文中用了几处对比? 2.寓言故事讽刺了哪一类人? 答案:1.两处对比。枝头成熟诱人的葡萄和狐狸吃不到葡萄反说葡萄因没有成熟而发酸形成鲜明的对比;狐狸刚看到葡萄时垂涎欲滴的样子和吃不到葡萄时说不想吃葡萄形成对比。2.达不到目的反而自欺欺人的人。-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寓言 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季 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一 单元 古代 寓言 教案 苏教版 初中 语文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873101.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87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