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 2.学习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 识字、解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 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 19日病逝于上海。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序号标出分别标出描写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内容,并标出过渡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1.校正读音: 确凿(záo) 菜畦(qí) 攒(cuán) 拗(ǎo) 桑葚(shèn) 蟋蟀(xī shuài) 臃肿(yōng zhǒng) 脑髓(suǐ) 书塾(shú) 博学(bó)蝉蜕(chán tuì) 缠络(chán luò) 竹筛(shāi) 觅食(mì) 渊博 (yuān) 鼎沸(dǐng) 人迹罕至(hǎn) 绣像(xiù) 锡箔(bó) 2.积累词语: (1)确凿:确实。 (2)似乎:副词。有“好像”、“仿佛”的意思,表示可能,不确定。 (3)倘若: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注意]多用于书面语。 (4)缠络:缠绕联结。缠、络同义(缠绕)。 (5)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6)牵连:本课指牵扯,纠缠。 (7)高枕而卧:成语。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也叫高枕无忧。 (8)得失:本课指成功和失败。 (9)和蔼:形容态度温和的样子。蔼:态度亲切。 (10)恭敬:对长辈或客人严肃而有礼貌。恭敬同义。 (11)质朴:朴素踏实,不做作。 (1Z)渊博:学识精深广博。渊:深;博:丰富。 (13)陆续:动作或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地进行。 (14)相宜:适合。 (15)倜傥;洒脱,潇洒,不拘束。 3.任选五个词语组成一段富有创意的话: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9)百草园的生活; 部分(10~结尾)三味书屋的生活。 课堂探讨: 2.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对比意味。 3.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井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4.本文的结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浑然一体。标题概括了全文的内容,正文分别写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中间用一过渡段衔接,两部分的内容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本文的构思对我们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作用? 二、理解散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对本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向来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表达了怎样的中心思想?为什么? 明确: 观点一:本文通过幼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生活的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理由:采用对比的方式,将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对比,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从而巧妙地表达了中心。 观点二:表达了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乐趣。 理由:前后并没有对比关系,是中年的鲁迅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百草园中的生活无疑是充满情趣,但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童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乐的老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2.本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和表达中心思想的方式对我们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作者,积累了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特别是关于课文主旨的讨论,让我们明确了对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对我们将来的阅读了一定启示。 布置作业 深入理解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通过理解语言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上节课我们大体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中所透露出的鲁迅形象与我们平时所了解的怒目金刚式的鲁迅形象大不相同。其实真实的鲁迅除了横目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还有富有生活情趣的一面。 鲁迅先生十分珍惜时间,却从不把参加体育活动和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看作是浪费生命,恰恰相反,他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作是增长知识,变换方式积极休息的手段。 种花。鲁迅一生喜爱花草,即使没有栽种的地方,也爱在书桌上摆一盆绿色的生命。少年时,鲁迅就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像《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合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他对花凝视良久,想构思一部《杨贵妃》的剧本。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看戏。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目连戏中自告奋勇地扮演了一个角色。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时,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后,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鲁迅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新戏。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篆刻。鲁迅先生喜好篆刻,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他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99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在鲁迅的著作中,《蜕龛印存(代)》是鲁迅论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贵资料。它也是我国印学宝库中难得的理论之作。 猜谜。小时候,祖母常教他猜谜语。事隔30年后,他还在《长命灯》里,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番。鲁迅还常幽默地用“谜语”来写信、题书名和做笔名。鲁迅用过的一百几十个笔名里,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圉”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之意。 养鱼。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鲁迅先生很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顾虑到缸面的水苔太密,会影响鱼呼吸,他常暂搁手中“金不换”笔,仔细地把这些东西除去。 习武。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学过柔道,回国后在绍兴府中学堂执教。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白形同鬼魅的东西在前挡道,鲁迅赶前去飞起一脚,直踢得那家伙跄踉倒地,抱头鼠窜,原来是一个装神弄鬼的盗墓贼。 绘画。鲁迅先生童年时就喜欢绘画,三十年代曾为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设计过封面,也为自己的文章画过插图。“君无常”画像就是他于1927年6月25日亲笔作的一幅,至今保存在他的《朝花夕拾·后记》里。 养壁虎。鲁迅先生饲养过壁虎。著名书法家沈尹默五十年代写的《追忆鲁迅先生》诗云:“雅人不喜俗人嫌,世顾悠悠几顾瞻;万里仍旧一掌上,千夫莫敌两眉尖;窗余壁虎干饭香,座隐神龙冷紫髯;四十余年成一瞑,明明初月上风帘。”(李盛仙)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品味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富有情趣的生活。 探究固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理解散文的内容及语言。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拟出写景的线索,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 不 必 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植物)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 (动物) 单 是: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动物) 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 (植物) 描写方法:用特殊的句式有条理地写出了14种景物和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详略结合,突出重点: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前一个“不必说”写景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整个段落由整体到局部,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多种视角结合: ①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多种修辞手法结合: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蚌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 明确:表达了对百草园的由衷喜欢。 抓住景物特点,景中寓情。作者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来突出景物特点,使百草园的景物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春末的菜花,盛夏的鸣蝉,秋天的蟋蟀,加上捕鸟的冬季——这一切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丰富而美丽的四季风采,从中表达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阅读描写先生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⑵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 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这种教育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⑶“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3.课堂探究: 1.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2.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刀Il。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3.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与百草园相比,哪个好玩? 讨论并归纳:当然百草园好玩。百草园很大,这个园很小;在百草园有许多动植物,有许多好看、好听、好吃、好玩的东西,能自由自在地玩耍。而这个园只能爬上花坛上去折腊梅花、寻蝉蜕,最好的工作只不过是捉了苍蝇喂蚂蚁,又必须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玩的伴又不能太多,时间也不能太久。 4.三味书屋里读的是什么书?作者写这些教学内容有什么用意? 讨论并归纳;读书,习字,对课。读的书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逼着学生死记硬背。作者这样写表达他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5.怎样理解少年鲁迅背着先生画画这个问题? 讨论并归纳;因为私塾只要求学生读书,不许做别钓活动。画画是少年鲁迅的艺术爱好。背着先生画画,表现了少年鲁迅发展个性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私垫教育的不满。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课文有怎样不同的理解? 2.你学了本课有哪些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从……到……”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要注意借鉴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中的写作技巧。 总结固趣 全文主要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起来,百草园的生活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在三味书屋,学的是脱离学生实际,艰深难懂的教材,内容陈旧,方式落后,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作者在叙述描写中渗透着强烈的爱憎。 布置作业: 预习《爸爸的花儿落了》,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老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三味”书屋名称的来历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到十七岁在这里求学,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长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 “三味书屋”之味: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所提到的“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音希海,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叔父寿洙邻则说:“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此说影响甚大,鲁迅的三弟周建人也倾向之。然而,寿宇还是不认同。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这第一点‘布衣暖’非常重要,这是我祖先峰岚公、韵樵公的思想核心,产业的失败,使他们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质,他们认为在祸国殃民的清王朝当官就是为虎作伥,是害人害己。于是,把三味书屋的办学方向也作为子孙的人生指南,不许自己的子孙去应考做官,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寿宇说,寿镜吾生前曾对他说:“这三味的含义不能对外人说,也不能见诸文字,这是祖先韵樵公定的一个家规,因为‘三味’精神有明显的反清倾向,一旦传出去可能要招来杀身之祸。”这也是后来人们主观臆测出来众多说法的主要原因。 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使学童在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干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故事 一 一、他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很赞赏,大家都仿效起来。 二、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防止同学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阔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4个字。 三、鲁迅读书时,还要帮助家里做些事,特别是为父亲的病经常上当铺跑药店。有一次,因多做了些家务,读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备,他就在书桌的右下角用小刀刻了个“早”字,用以鞭策自己。此后,他就再没有迟到一次。 二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那么,鲁迅在三位书屋里的对课情况到底如何?张能耿编著的《鲁迅亲友谈鲁迅》中记载了这样几则在三味书屋里对课的故事。 鲁迅不但读书多,而且能够把学到的知事贯通起来。如每次对课,他都言必有据,对仗工整,立意新颖,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有一次,寿镜吾先生出了“独角兽“这样一个三字课题,让学生嘱对。 寿老的这个上联,直叙一物之名,无其他言辞成分,含义思单调。这类对联对得上不难,对得佳不易。 寿老出联后,有人对“二头蛇”、“三脚蟾”的,也有对“八脚虫”、“九头鸟”的。还有一高姓同学竟对了个“四眼狗”大家听了斗哄堂大笑起来,寿镜吾先生很气愤,质问道:“‘独角兽’是麒麟,‘四眼狗’是什么?你有没有见到过?”唯独鲁迅根据学过的《尔雅》,对了个“比目鱼”,寿镜吾听了十分称赞,说“‘独’不是数字,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字,但是有双的意思,可见是用心对出来的。“独角兽”其形类似麒麟,乃传说中天上的吉祥之物。“比目鱼”是海中佳品,也是世上的稀罕之物。两物体相对,确为恰切。 又有一次,寿老师出的课题是“月中桂”。于是先面的同学纷纷议论开来。最后,有的同学对“雪里梅”;有的同学对“风里柳”。而鲁迅站起来却对了个“星里麻”。“这‘星里麻‘是什么意思呢?”寿老师疑惑地问。鲁迅回答说:“星有牛郎织女的分别,织女不是织麻的吗?”说得寿老师点头称是。 还有一次,寿老先生出了一个五字课题“陷兽入阱中”。 学生们面面相觑,不知所对。一向善于动脑筋的鲁迅,从不轻易遣词,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他一连拟了几个对句,皆不中意,故未出口。当他想起《尚书》上说的“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的句子时,脱口道出下联:“放牛归林野”。这一对句,来源有根基,炼句不牵强,工稳妥帖。又受到了寿老现身的赞赏。 其实,鲁迅除了在三位书屋里面有对课的故事,笔者还收集到了儿时鲁迅的一则对课故事。陈云坡在《鲁迅家乘及其轶事》中说:“周庚铭,字花塍,秀才,在他四弟兆蓝教书停顿时,曾教鲁迅三个月书,这事周岂明讲过,鲁迅的文章却不曾提到。他出一个三字课给鲁迅对,课题是‘汤婆子’,鲁迅敏捷地回答‘竹夫人’。”汤婆子是一种取暖用具,用铜或锡制成的扁形瓶。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四:“有制大锡罐,热水注满,紧覆其口,彻夜纳入被中,可以代炉,俗呼“汤婆子”, 竹夫人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江南炎炎夏季,人们喜欢竹席卧身,用竹编织的竹夫人是热天消暑的清凉之物,可拥抱,可搁脚。这样,一个是冬天取暖用的工具,一个是夏天纳凉用的工具,真是对得天衣无缝,巧妙之极。 后来,鲁迅常常运用儿时学过的对课方法命文题,定书名,增加文章的战斗性和幽默感,他在《南腔北调集.题记》中说:一俯一仰,居然又到年底,邻近有几家放鞭爆,原来一过夜,就要“天增岁月人增寿”了。静着没事,有意无意的翻出这两年所作的杂文稿子来,排了一下,看看已经足够印成一本,同时记得了那上面所说的“素描”里的话,便名之曰《南腔北调集》,准备和还未成书的将来的《五讲三嘘集》配对。我在私塾里读书时,对过对,这积习至今没有洗干净,题目上有时就玩些什么《偶成》,《漫与》,《作文秘诀》,《捣鬼心传》,这回却闹到书名上来了。 可见,对课对鲁迅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其实,除了这种耳濡,还有目染。在鲁迅的故居里面,有很多对联,但是哪些些对联是在鲁迅时代就有的,我们无法一一详细的考证了。但可以肯定存在的是清朝梁山舟写在三味书屋里面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大羹有味是诗书。以及现已不存的《松鹿图》旁的那副对联:此处正安吟榻好;不如且入醉乡来。这些对联字字珠玑,想必鲁迅对鲁迅有一定的影响。难怪冰心在《再谈我家的对联》中说:这些挂在墙上的好对联,孩子们天天眼里看着,口里念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于他(她)们人格的培养,是有很大的好处,其效果决不在“言教”和“身教”之下! 鲁迅的塾师 寿家台门是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家的住屋。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教书认真,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他曾对鲁迅说过:“周树人,希望你继续努力。”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家台门由寿镜吾的祖父峰岚公于嘉庆年间购置,总建筑面积795平方米,前临小河,架石桥以通,西有竹园,整幢建筑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闻名中外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年级 语文 下册 百草 园到三味 书屋 教案设计 新版 新人 初中 语文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865733.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86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