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doc
《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doc(4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总结 必修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六个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成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六个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成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整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成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成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伴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备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依照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重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重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互换】 1、 岩石分三大类: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能够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原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自身,重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体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导致地表高低不平。地质结构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重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体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减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①吸取作用:具备选择性,臭氧吸取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红外线。对可见光吸取的极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明显。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抵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取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偿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因此极地属于降水量不小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体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极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步骤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停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赔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中高纬度(重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赔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停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因为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目前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份;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目前的环境。因此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因为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抵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薄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明显,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区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区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区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区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尤其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区分异:在高山地区,伴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情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应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约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知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取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进作用。△柴草为重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重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重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重要原因及危害。 必修2(人文地理)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加 1、影响人口增加的重要原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加模式。另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加。 2、人口增加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加:非洲人口自然增加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加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加过慢:人口老龄化——激励生育、接收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原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便宜劳动力。 (2)弊:①导致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期期,某一地区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连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原因:资源情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区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 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效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通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区功效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行政原因 3、 城市规模与地区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区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区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原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 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效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 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能够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出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停增多; 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升,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迟缓,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热岛效应、 雨岛效应 、城郊热力环流 、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 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 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进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进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 例如: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五、地区文化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区联系】 一、农业区位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原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尤其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区上扩展。 3、技术原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能够提升单位面积产量。 二、重要农业地区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重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重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宽广,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性: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 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 型 地 域 亚 洲 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 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 (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 种植历史悠久,老式经验丰富 重要特点 特点 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 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 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 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 历史悠久,老式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重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重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 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 灵活的生产选择:依照市场确定是多个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区类型 地区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重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 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 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浇灌都变化了下垫面性质,变化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性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浇灌:变化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原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原因 (1)自然原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原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约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百分比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便宜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 ②水源 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原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进;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备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某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称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重要原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原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区位选择标准 重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 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 接近原料产地 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 需消耗大量能源 接近能源基地 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 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 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 瓶装饮料业、家俱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 需投入大量劳动力 接近有大量便宜劳动力地区 一般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 技术要求高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 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区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区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原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便宜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减少成本,提升利润) ① 能够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 减少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 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区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足发挥不一样地方的区位优势 (如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 当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以便、快捷、便宜; ② 当代化的通信技术和伎俩——世界的“同时性”。 六、老式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原因:老式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宽广(铁矿石重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 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② 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③ 环境污染严重等。 3、处理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连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重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 重工业基地 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接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 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接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 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重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原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的影响: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导致大气污染。 (1)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量砍伐森林,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2)酸雨:燃烧煤炭排出大量SO2所致。我国——硫酸型酸雨,发达国家——硝酸型酸雨 (3)臭氧层破坏:厂矿企业、家庭等使用冰箱、制冷设备等,排出大量氟氯烃。 (4)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排放出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在紫外线的作用下,会发生光化学反应。 ★ 治理思绪: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① 改进能源消费组成:开发利用水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② 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③ 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寻找替代品 2、水污染: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导致水体污染——重金属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 3、固体废弃物污染 九、生产活动中的地区联系——包括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 1、重要性:沟通不一样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动。 ①政治意义——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②经济意义——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经济发展。 2、重要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 3、通信:包括邮政(传递信件、物品等)和电信(传递声、像、图等,包括电报、电话、互联网)。 4、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稳定的商品起源区,②稳定的销售区,③交通发达。 十、交通运输布局 1、重要区位原因:经济原因;自然原因(地形、河流、自然灾害等);技术原因 ★ 线路的总体走向决定于经济原因,而某一段的详细走向也许取决于地形、地质或技术条件。 2、区位原因变化:过去自然原因是最重要的影响原因;伴随科技进步,经济原因越来越重要。 3、上海港的重要区位原因:水域条件(航行条件,停泊条件),陆域条件(筑港条件,腹地条件,以城市为依托) 4、机场建设:①要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确保排水;②要避开低湿地点; ③要有良好的地质条件,以确保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保持适当距离:用地广、城市有烟幕等。 5、公路建设: ①平原地区:少占好地,避开沼泽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 ②山区: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弯曲,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充足利用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 十一、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一般会形成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①不一样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南方以水路交通为主,聚落临水布局 ②不一样环境对聚落空间布局的影响 ★北方地势平坦开阔,聚落多呈团块状,形态比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区,聚落沿河流、铁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呈带状。 (3)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河流航运的起点、终点、与其他交通线的交点处常形成城镇。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如运河航运地位的变化与扬州的兴衰、城市中心的迁移。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的影响: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运输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伴随高速公路的发展,许多商业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结合部。 ★伴随交通运输和当代物流业的发展,出现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市场、超市、连锁店等。 ★伴随城市交通的改进,人们出行范围扩大,某些多功效的大型购物休闲中心诞生。 ★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购物、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得到发展。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1、崇敬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反抗性增强; 3、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展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友好发展 二、人类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①可再生资源:核心在于“合理开发”——控制开发强度,保护和促进更新 ②非可再生资源:核心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替代品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加。 (1)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消耗资源的速度超出其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原因是: 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②经济技术水平低,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三)重要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气候变暖—— ★重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②酸雨(雾、雪)——“空中死神”:pH值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危害:对水体,对土壤,对生物,对建筑物的影响。 ③臭氧层破坏 (2)水污染: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各种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响卫生传输疾病 ★处理: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填埋;堆肥(发酵、高温杀菌);焚烧(发电)等 2、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种锐减 现实状况: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生物的作用: ①经济方面—为人类提供食物、木材、工业原料等。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组成生命支持系统。 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垦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浇灌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整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加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 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浇灌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效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沙漠化的体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重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防治的重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备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处理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进耕作和浇灌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派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浇灌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浇灌(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连续发展 (1)可连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裔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连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连续发展 (3)可连续发展需要遵照的标准: ①公平性标准: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一样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连续性标准: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标准: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议和行动,应有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定产品对环境影响的老式措施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 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定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中国的可连续发展道路 1、 中国走可连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庞大的人口压力: 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 生态极危机辨别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 中国可连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 3、 生态农业是具备中国特色的农业可连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沼气的利用——原料起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 地理必修3(区域地理) ●区域和区域差异 考点 详解 区域的含义 是指地球表面的某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照一定的指标措施划分的空间单元,这些空间单元之间的界限有明确的,也有过渡性质的。 区域差异 1、区域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性,利用区域比较法研究;区域内部有整体性,利用综合分析法研究;2、区域比较的措施:(附表在后) 区域比较的措施 大项 小项 内容 自然地理特性 位置 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相邻关系 气候 1、气温特点;2、降水特点;3、气候类型概括;4、特殊气候现象。 地形 1、地形单元;2、地势特性;3、重要地形类型;4、特殊地貌景观。 水文 1、重要河流水文特性;2、重要湖泊水文特性;3、其他湿地水文特性。 植被动物 1、地带性植被;2、经典动物;3、特殊物种。 土壤 1、地带性土壤;-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年高 地理 学业 水平 考试 知识点 总结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