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两把双刃剑——赏识及惩罚.doc
《教育中两把双刃剑——赏识及惩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中两把双刃剑——赏识及惩罚.doc(2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教育中的两把双刃剑——赏识和惩罚 [ 录入者:adm_dhz | 时间:2009-11-24 09:20:24 | 作者:杨琳琼 | 来源: | 浏览:1445次 ] 我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说他们遇到的“麻烦”孩子,经验并不丰富的我听完之后,往往会很理论地说“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吧”,可是我往往会听到接下来的感叹“唉,批评惩罚、表扬鼓励都试过了,没有多少作用”;而在我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断给某个学生鼓励,发现他的闪光点,可是作用依旧不大,学生并不“领情”;也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说“惩罚有时还是很有效的”。对一向赞赏“赏识教育”的我,多少有些困惑——赏识是否完全是对学生有利的?教育中究竟能不能惩罚?为此我读了不少有关的资料,也进行了思索,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是教育中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们,因为他们是两把双刃剑,唯有用好“利”的一面,才能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 一、 赏识教育的利弊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赏识、表扬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正强化”,可以鼓励学生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在教育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赏识教育的好处是不能否认的。我很赞成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以赏识为主,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赏识都是有好处的。 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一两次排名下降、考学不利就产生消极的念头。张某在进入高中后不久就来找我,由于进入高中后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占优势,老师很少关注自己,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厌学情绪很严重。张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成绩还是其它方面都是最好的,听了太多的表扬的话。进入高中之后,没得到原来那种关注,一下子心理落差很大,无法面对。被过分赏识的学生往往很脆弱,耐挫能力很差。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可能后遇到更多的失望。” 教师表达赏识的方法不对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表扬部分学生 “很聪明,很棒”,无形中伤害了另外的学生的自尊,他们会想“我怎么这么笨”;教师只表扬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表扬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学习只顾结果不能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导致厌学、抄作业、作弊等等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也不能是盲目的,如果能够注意一些赏识的艺术,就可以趋利避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 赏识的艺术 第一:对事不对人 很多教师表扬学生时喜欢笼统地说“你真聪明”、“你好棒”等。这些语句表扬的是学生的人格特点,而不是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好在哪里,从而达不到帮助学生强化某个好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自身的价值得依靠他人的评价,成人之后往往不能够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表扬学生时要说清楚学生是哪件事值得被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受到赏识的,从而形成正强化。而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从而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 第二:不能过度和廉价 赏识过度了、夸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真诚,表扬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而赏识过于廉价了,学生不会认为赏识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从而使教师的赏识渐渐缺乏“含金量”。所以,教师的赏识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泛滥,该表扬时才表扬,表扬时注意准确性,才能够使表扬保持好的效果。 第三:对每个学生要公平 一个学生做了某事,得到了表扬,另外一个学生做了相同的事,也一定要表扬。教师作为普通人,也会受到自己的心情的影响,而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喜欢程度,所以有时会犯“不公平”的错误。不公平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巨大的伤害,学生容易是非模糊,而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会因此降低。 第四:不要比较学生 很多教师喜欢通过比较来体现学生的差距,从而激励差的学生表扬好的学生,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最终的效果往往是“抬高了一个,压倒了一片”。对于被抬高的学生来说,虽然被表扬了,但可能给他增加了一点同学之间的尴尬;对于被压倒的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表扬时目标明确,不要通过比较来表扬。 第五:在意学生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如果教师只赞扬学生的表现结果,那么学生会觉得老师只看重结果,于是他们会开始努力地追求结果,于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只注重结果,从而会助长一些为了结果投机取巧的行为。另外,由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有优秀的结果,那些得不到赞扬的学生会很沮丧,他们得不到任何的鼓励,对学习的过程也失去了兴趣。而且在结果至上的引导下,学生还可能会对挑战和困难屈服,因为他们会害怕面对不好的结果。而如果教师在意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那么他们很容易在过程中找到乐趣,也能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挖掘学生不明显的优点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别人赞美我的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我一点都不激动。但如果谁夸我的小提琴拉得棒,我肯定会兴高采烈。”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总是表扬这个学生一些他习以为常的优点,效果是不大的,而如果教师能够用独特的眼光挖掘出这个学生一些平时鲜有人提的优点,学生会觉得老师很关注自己,且眼光独到,效果会更好。 三、教育要不要惩罚 赏识教育是现在我国教育倡导的教育主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一个理念渐渐深入教育者的心中。我承认这是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赏识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提倡赏识,是否就可以完全不要惩罚呢?作为教师的我,一度有些谈“罚“色变,因为媒体上也报道不少老师体罚学生的方面例子,那些都是师德缺乏的例子。然而我也看到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似乎越来越不能经受挫折,也越来越不懂得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想,过分的夸奖而不惩罚,是否会将“爱”变成无益的“溺爱”?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踢足球时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赔偿125美元。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想这样的惩罚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受到这样教育的学生当有一天他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吓坏,也不会在面对责任时不知所措甚至逃之夭夭。 但是对于惩罚我们一样要慎重,因为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教育也可以伤害。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这里说的惩罚绝对不可以等同于体罚,惩罚的原则是不能心理、身体虐待,不能让学生觉得难堪,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在尊重学生和为学生着想的基础上进行惩罚。惩罚的结果是让学生受益。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麦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于是杀了校长的宠物狗,校长决定给麦以惩罚,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而这名受到惩罚的小学生由此对生物有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一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校长的惩罚保护了麦的好奇心,又对他的错误给予批评,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惩罚以教育为目的让学生受益非浅。 在华东师大的李伯黍、燕国材老师在他们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对于教育中的惩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明确惩罚目的,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惩罚;二、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先说明原委;三、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四、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五、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这一点尤为重要。由此我们看到要惩罚就要尊重学生,也要花些心思找到最能帮助学生的方式方法。 四、结语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声中,得到爱的力量,是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我想巴德.舒尔伯格是幸运的,我想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如此幸运。以赏识为主、辅以惩罚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用好它们“利”的一面,避开“弊”的一面,用好赏识和惩罚的艺术,让学生在赏识中自信、快乐地成长,也在每次触动心灵的惩罚中学会责任和坚强。 参考资料: 《人格心理学(第六版)》(美)伯格 著,陈会昌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教育心理学》李伯黍、燕国材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教育该有“两张脸”——惩罚教育与赏识教育并重(转) 什么是惩罚教育呢?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惩罚要因人而异、适度;越要惩罚,越要体现尊重。从这一点而言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并不只有赞赏教育,惩罚教育与之并重。 想想现在的教育,高不成低不就的,什么样的尺度叫批评?什么样的尺度叫体罚?犯错的孩子不批评?批评以后永远成不了好孩子?因为有一句名言引导着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形势下,老师不敢批评孩子,恐怕孩子的一言半句引起家长的误会,更担心的是家长的反映学校的处理。我记得有这样一件事,一直抹不去我的记忆:有一天班主任石老师突然来找我说:因为蒋校长不在,所以家长找到班主任了,很气愤地反映你们音乐老师就因为孩子没带音乐书不让他上音乐课,由此孩子一个人在校园逛,其中的危险性你们要负责。听了以后我很哑然,低年级的音乐课我是不让学生带音乐书进教室上课的,只是安排课余时间学生自习,即使音乐书不带也不影响上好课。虽然觉得很委屈,但我不多言,事实胜于雄辩。终于有一天,家长主动跟我赔礼道歉了,那是为了证明孩子在墙壁上乱写字的过错是因为孩子有患幻象症,他会想象一件事,我知道家长这样做是为了袒护。这件事并不是教师所为,孩子的偏言就引发了家长的过激行为,那更不要说批评教育了。 一样的家庭教育,这个例子很让人深思。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是在1920年,12.5美元可以买125只鸡。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就是里根。这是他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现在总说孩子没有责任心,实际上,很多时候是父母从小就剥夺了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的机会。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能力越差,这样的事情现在太多了,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回想我们自己长大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我一直想说,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教育方式,但不代表教育的全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对此也提出了另一种看法。他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 “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面。多年来被人们公认的教育手段,却常常此消彼长,得不到平衡。我们曾经过多地强调惩罚对于孩子教育成长的规训作用,我们又矫枉过正,一味以“奖励”作为手段,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赏识教育”的理念。其实,人们经常把教育的工作比作园丁的工作,园丁既要浇水、施肥,也要修剪旁逸斜出的枝叶。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通俗意义上的“规矩”。“规矩”就是社会化。而每个孩子最终都是要适应社会需要的。当孩子进入社会,不可能总能享受到父母或者学校所给予的“赏识”。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大多家长,对孩子一味溺爱,甚至要求老师像家长一样地对自己的孩子加以溺爱,进而导致孩子肆无忌惮,受不得挫折和委屈。其实我们要做的,并不是一味去宽容孩子,纵容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教育理念,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受到奖励或者惩罚,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理解力、受挫力,培养出更大的爱心与宽容心,让他们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能主动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只有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命运交由他人主宰,将来,他才能经受住社会越来越残酷的考验。 惩罚,是学校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邹科惠《科学教育家》论文一等奖) 双击自动滚屏 文章分类: 研究成果 发布者: zxy 发布时间: 2010-12-31 点击: 719 惩罚,是学校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 江苏省常熟中学 邹科惠 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当然,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我曾经拜读过教育家、全国优秀班主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魏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用到了很多惩罚学生的例子,读后让人难忘,你不得不佩服魏老师那高明的惩罚。所以,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它还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现介绍几例魏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所做的尝试,: (一)惩罚唱一支歌,在愉快的氛围中,并没有削弱惩罚教育的效果。 (二)惩罚犯错误的同学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三)发罚写说明书,这比一般写检讨书效果好,写检讨书往往千篇一律:“我犯一个大错误……,给别人集体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我大错特错……,请老师原谅……,今后一定下决心改正,决心做到以下几点”等等,这样做浮皮潦草,不能触及内心深处,不容易找到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写说明书基本使用心理描述的方法,描绘出心理活动的3张照片,每张照片上都有两种思想在争论。第一张照片,犯错误前,两种思想怎么 争论;第二张照片,边犯错误,两种思想怎么交战;第三种照片,犯错误之后,两种思想作何感想。 (四)罚写心理病历。有的错误有较深的思想根源,病情较重,反复较多,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写好心理病历。心理病历包括五个部分内容:疾病名称、发病时间、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几个疗程。学生犯错误写心理病历,有利于他跳出自我保护的小圈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冷静地选择改正错误的方法。 (五)罚其喊口号,更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魏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效果自然不言而喻。想必很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尽管在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不打不成器”、“小树不修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古训都提到惩罚的育人作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人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下面就惩罚在教育中的运用谈一些看法。 一、惩罚的作用 惩罚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的出现。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惩罚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矫正功能:为学生行为与学校要求不一致时,老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其有效。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是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罚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 (二)威慑功能: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如呆字生小做作业,教师惩罚该学生,其他学生便不敢犯该学生的错误。惩罚维护了制度的威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山穷水尽。很多人不提倡惩罚教育,顾虑也就在此。 二、惩罚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 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复杂,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切忌感情冲动,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而应首先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罚,如何惩罚。 (二)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受惩罚 班主任老师在惩罚学生的时候,必须讲清道理,使犯错误的学生对教师的处理心服口服,惩罚必须让受罚者心悦诚服,这样才能使其从内部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这里也顺带介绍一下美国学校的不同做法。美国学校在惩罚学生时不注重说理,甚至根本不说理。什么是错? 违反了学校的制度就是错。既不给不学生争辩的余地,也没有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表面上看这种惩罚方式与美国所推崇的个性教育是相冲突的,实则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它强调的是自悟,调动的是学生的内在因素,让学生真正从心里明白了对错,在教训中学会了社会法则 (三)罚要及时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 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四)对事不对人 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就事论事,如不准逃学、不准讲脏话、不准打人,不准拿别人的东西等。避免“我讨厌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尽了”等伤害性语言,也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内心对他的冷淡、轻蔑的态度。 (五)寓教于罚 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任何形式的惩罚,都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万不可罚不择法、罚而无度、为罚而罚、以罚代教。要避免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上纲上线,穷 追猛打,“痛打落水狗”式的批评。 (六)惩罚要依法办事 惩罚必须以校纪校规为依据,必须与班规相符合,而班规要求全班同学民主讨论确定,这样的“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铁腕”,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这样做,犯错误的同学容易接受,不会认为是老师对他过不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 (七)惩罚后要引导学生对错误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补救 如学生动手打人,班主任除批评外,还要让学生向对方赔礼道歉,造成伤害的要赔偿损失,挽回在对方身上造成的有害影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的好品质。 三、现代教育呼唤高明的惩罚 高明的惩罚,不是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罚跑操场等等,更不是简单粗暴的无视学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高明的惩罚者总是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违纪者个性特点等,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并努力将惩罚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高明的惩罚,有时可能表现为风刀霜剑,有时它又会是极富人情味的。上面提到的魏书生老师的高明的惩罚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劳得曾因偷杀爱犬被罚绘制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图;里根曾因踢碎邻居玻璃而被父亲罚做临工赔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为惩罚爱睡懒觉的女儿,早上故意不叫她起床让她品尝不按时起床造成的恶果,结果女儿从此改掉了这个毛病……这些高明的惩罚产生的精神力量不得不让人叹服。 总之,育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努力做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没有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当正面教育难以奏效时,我们要勇敢地拿起惩罚这支利剑。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 3.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28日,第三版 赏识与惩罚,孰轻孰重? ——读《课堂问题与争鸣》有感 课余时间,我认真品读了叶飞主编的《课堂问题与争鸣》这本书。这本书从课堂问题出发,让老师坐上辩论席,在争鸣中审视我们的教育,领略风采不同的教育智慧,让我从中受到了不少启示。 在细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原来认为的赏识教育也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再来看看最近几年,中小学大力提倡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而对学生的“惩罚”教育越来越不被认可,惟恐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这个出发点来看,固然是好的,可是细想之后发现这样的教育是有违教育的基本规律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在深索中学习与成长,“缺点”或“错误”也将伴随着孩子成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犯错误,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自控力不强,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犯了错误,作为老师如果这时候又不批评,又不“惩罚”,听之任之,结果会怎样呢?所以我想尽然我们的赏识教育不可行,为什么就一定要摒弃批评与惩罚呢?不是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嘛。 在教育中,我认为是可以有惩罚的。但并不是说,对学生时时处处都进行惩罚。因为我觉得无论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赏识教育,还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惩罚教育它们都不是绝对孤立的,应该是相互汇通的,相互弥补的,与时俱进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这样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任,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既然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那如何对学生实施惩罚也是一门高超的育人艺术。说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赏识教育,它也有它的优点。看来,惩罚与赏识应该是合二为一,缺一不可的。我们成人往往对孩子知之过少,因此要慎用赏识或惩罚;必须使用时,所选择的具体方式应具有意义和效果,只有真正爱护并充分理解孩子,才能正确运用赏识与惩罚。 因材施教,是我们谁都知道的。我想在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无论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学生实行赏识与惩罚,都应因人而异,即使是奖励式惩罚,肯定也只是适用于个别学生,如果用滥了,只会起到纵容学生的负面效应。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惩罚是一种负强化,目的是通过这种刺激使学生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厌恶感,从而使这种行为减退或消失。而奖励则是一种正强化,与惩罚初衷相反。但不可排除的是有些学生可能更乐于接受这种方式,因此需要教师把好学生的“脉”,对症下药。 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惩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要温和。要尊重孩子的权利、独立的人格,不得伤害肉体和心理;不得使用贬低孩子才干、人品或威胁打骂孩子的言行;要调整好自我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采用适度的语言和行动。 2、惩罚要适度。家长可商定出一些不同强度的惩罚方式,不轻易使用刺激强度较大的方式,约束自己不得超过规定的极限,不轻易使用惩罚最好引而不发,让孩子在被实施惩罚前,自己中止不良行为。 3、惩罚要明理。让孩子知道受罚的原因和应有的正确行为,说理要浅显具体,要就事论事,针对受罚行为,不要联系孩子过去发生的行为算总帐。 在对学生实施奖励时要注意两点: 1、少用实物奖励,更忌用贵重物品奖励。 2、不滥用奖励,要让孩子体会到只有经过努力,有了进步或表现很好,才能获得奖励。 赏识与惩罚,就像是教育的双刃剑一样不可或缺。在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后,我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达成我们的教育梦想。 真是要谢谢《课堂问题与争鸣》这本书,它让“理”越辩越明,让我从中获益不少。 【摘要】:正在高唱尊重儿童天性的当下,在推崇赏识教育的今天,是不是不能批评学生了?惩罚教育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若有,那又如何避免惩罚对学生的强制呢?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若这把双刃剑与人性合金锻造,那就会是合乎人性,促进学生成长,捍卫学生尊严的正义之剑。 [摘要]任何成功的教育都是严慈相济,惩罚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我们认为善意的批评和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重要的是把握“是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这样一个度。 [关键词] 惩罚 体罚 艺术 一、惩罚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教育大气候下,老师们谈“罚”色变,忌提“体罚”。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它完全不同于“体罚”,两者不可以划上“=”。体罚是对学生给予身体上感到痛苦或极度疲劳的惩罚,并造成学生身心健康损害的侵权行为。什么是“惩罚”教育?一言以蔽之:是指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这种教育方式是爱心关怀的另一种教育方式,说得时髦点,“惩罚”教育就是“另类爱心”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 (一)惩罚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 对于做错事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回避他的错误行为,只寻找闪光点加以表扬,而应该正视他的错误,然后明确他的责任。如果一味的赏识教育,那是在告诉学生如何做可以逃避责任,不用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而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当做错事时,不是找借口解脱推卸责任,而是去承担责任,只有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种责任意识,那么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文章来自:<a target='_blank' href=''>全刊杂志赏析网()</a> 原文地址: “赏识教育”双刃剑 步入“误区”一封喉 山有山阴山阳,河有上游下游,口有笨嘴巧舌,手有正面反面……大自然,纯人生,杂社会,无不蕴涵着两面性或者对称性,这大家知道。既然这样,那么,“赏识教育”就得遵循这颠不可破的规律。 一、目前存在的现状 不用置疑,相对于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赏识教育的确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赏识教育”,有阳光,有成功。遗憾的是,有“成就”者,只见阳光成功,不见阴暗失败,只会大张旗鼓机不可失地热情表扬,不会恰到好处有机可寻地衷心批评。结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不得不看到,不少老师或家长对赏识教育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或失之片面,使赏识教育“变形” 或“变昧”,走进了 “怪圈” 或“误区”。特别是在我们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现实的赏识教育就这样严重地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 步入“误区”,是如何地怵目惊心。你们来看—— 1.只要表扬,不要批评的误区 比如,一个学生计算8加5的算术题,却解得12,教师倘若不是指出学生的错误,反而这样表扬他:“你的答案很接近正确答案。”或像有的教师那样,对做错题的学生表扬说:“你错得很有价值,你给我们提供一个话题,谢谢你!” 把赏识教育误为赞扬教育,甚至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昧地盲目肯定. 2.表扬针对人不针对事的误区 所谓“表扬针对人不针对事”是指表扬时往往因好的言行而称赞人而不是赞美言行本身。这种现象在赏识教育中大量存在,比如教师看到一篇优秀的作文称赞说:“老师觉得你真了不起,文章写得这么棒!”在课堂上,教师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便说“很棒!很聪明!真了不起!”等等。把赏识教育误为迁就教育。有些老师和家长产生了误解,只敢热情鼓励,不敢严格要求,因而一味的姑息迁就,回避缺点,回避困难。这岂不把赏识教育等同于灵丹妙药? 3.学生成绩优秀,性格行为方也优的误区 这是一种典型的“一俊遮百丑”现象,是在用学生学业成绩遮盖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但在现实中,有些教师却把它奉为天经地义的“真理”,而无所察觉和醒悟。我曾经带过一个学生,成绩出类拔萃,脑筋活络得很,但坦率地说,我是又喜欢到惊异,最后达到厌恶的地步,原因是小偷小摸屡教不改。如果将他树为榜样,那么,有百害有几利呢? 4.把学生与学生相比进行表扬的误区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称赞、表扬、赏识学生时,有些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常把学生与学生比过来比过去,进而对优异者加以赞美,认为这样有助于学生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其实,含在你嘴里甜滋滋的学生不见得能“更上一层楼”,或者“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油然而生,从而得不偿失。 5。迎合学生天性赏识放弃原则的误区 教育“以人为本”被简单地理解为迎合学生的天性,对学生不能说“不”,不能批评,生怕扼杀了“牛顿”,夭折了“爱迪生”,导致没有原则的“尊重”、“赏识”泛滥成灾。如某校一节政治公开课,教师问:“在红绿灯路口,夜间没有警察值勤的情况下,你是怎么做的?”很多学生回答如何将遵守交通规则变成自觉行为。有一名学生说:“只要保证安全,可以不按红绿灯指示来行走。”“好样的,敢说真话!”教师的回答让人大跌眼镜。这样放弃原则的赏识不但模糊了学生的认知,而且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一些学校规定老师不准批评孩子、不准变相批评孩子、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由于害怕被扣上批评学生的帽子,不少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得不“视而不见”,在教育管理上“不敢作为”,给学生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 6.尊重学生自由无视课堂纪律教的误区。 教育“以人为本”被误解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个性,甚至可以淡化学校的纪律与管理。如有的小学提出课堂上学生可以睡觉、插嘴、喝水、出去上厕所、随意选择同桌,在课堂上有权拒绝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做法表面上是对学生自由和权益的尊重,实际上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最终会损害所有学生的课堂权益。“以人为本”应该在规则、纪律、制度之下,尊重学生的权益、个性与自由并不代表对无序课堂纪律的漠视。 7。迁就学生要求漠视教师权益教的误区 教育“以人为本”被曲解为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迁就和顺从学生,而教师的合理权益、发展愿望得不到尊重和维护。如有的学校在“尊重”的名义下,对学生不合情、理、法的要求一味迁就,出现了学生想怎么样,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就为他们提供相应条件的现象,实际上变成了“唯生独尊”。为了“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有的学校对教师提出近乎“苛刻”的要求,一味强调教师要无私奉献,教师的休息权和获取劳动报酬的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动辄以“下岗”为要挟,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 凡此种种,让人晕头,“只缘身在此山中”。“目前盛行一时的赏识教育宣传过头了!”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忠心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大众传媒的使命”研讨会上这样评价 批评是一种精神上的手术,要想做到手法精妙就得勤加练习。——题记 赏识教育缺了这一条就不完整了,孩子犯了错误,特别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后,给予孩子适当的提醒作为补充,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体验,以震撼孩子的心灵,让孩子产生自我改正的意识。对孩子的缺点不仅需要提醒,而且可以更直接地提出批评。但这不是过去居高临下训斥式的批评,而是平等朋友式的提醒,正因为是这样的提醒,孩子才乐于接受,尽快改正。好朋友的提醒是生命的珍贵礼物,孩子会以感激的心态乐于接受这份礼物。 批评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而提醒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为此,我们要求家长做到“学会批评”和“学会分担”。 学会批评。 现在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是怎么刻薄怎么讲,只图自己发泄得舒服;哪管孩子受得了受不了,如同“倒洗澡水,把婴儿一起倒掉了”,因此我们提出学会批评。 批评孩子的原则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给足面子”的前提下有多种批评的方法,如:故事性批评:通过讲一个故事的方法,让孩子领悟其中的对错,自觉克服身上的缺点。幽默性批评:在说笑话的过程中达到提醒孩子的目的。 学会分担。 我们说孩子取得了成绩,我们应该分享他的欢乐;孩子遇到了困难和挫折,我们则应该学会分担他的忧伤,继而鼓励他们在失败中站起来,再分享他的坚强。 激励、宽容、提醒三大原则是关系到教育的行为,集中体现出一个“导”字,对事不对人。 信任、尊重、理解三大原则关系到教育的态度,集中体现出一个“爱”字,对人不对事。不管是怎样的孩子,信任、尊重、理解,都是他们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权利。我们都知道要端正对学习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对领导的态度,我们不能不知道更要端正对孩子的态度,这是关系到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第一章 批评与惩罚孩子——不可少的教育选项 2、孩子不需要盲目赏识 如果你每早都夸公鸡打鸣真响,公鸡也许会把打鸣变成打鼾。——题记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赏识”和“批评”是教育的两翼,我们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孤立地偏重哪一方面,或是摒弃哪一方面。一味的批评纵然不可取,一味的赏识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成为滋生“问题学生”的温床,这类孩子往往听不得批评,一说就急,就离家出走……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长幼、师生人格平等的初衷却导致师长应当受到的尊敬贬值,导致学生的不轨行为缺少了约束,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赏识教育”成为中国众多为人父为人母们的教子宝典,成为颠覆“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场“革命”,这似乎就发生在一夜之间。但家长和老师们的苦心孤诣却引来了一幕幕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 现象一:一位信奉“赏识教育”的妈妈,不经意间看到了她快上初中的女儿画的画时,连忙“拿出”习惯性的夸奖:“女儿画的画可真棒!”女儿却厌烦地说:“这张画是我最不满意的。妈妈,你怎么还把我当小孩子哄呀!真让人讨厌!”——“赏识”没有了激励性,孩子甚至对“赏识”产生了反感。 现象二:学校处处对老师设限:不能大声训斥,不能不让学生进教室,不能罚站……结果,有些老师一批评学生,学生就抛出一句话反问老师:“我怎么了?”甚至还对抗老师:“你还想不想干-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双刃剑 赏识 惩罚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