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导向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探析——基于数字金融视角分析.pdf
《职业导向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探析——基于数字金融视角分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导向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探析——基于数字金融视角分析.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 卷第 期金融教育研究 年 月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数字经济对重庆市劳动力要素配置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项目“数字经济对重庆创新发展影响测度及路径研究”();重庆文理学院塔基计划(引进人才项目 )作者简介:李俊峰(),男,河南淮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实际汇率、汇率理论与政策。职业导向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基于数字金融视角分析李俊峰,陈祥碧(重庆文理学院 数学与大数据学院,重庆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会计学院,重庆 )摘要:基于数字金融的发展背景,从岗位转型需求、教学内容、可持续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数字金融对金融学课程的影响,提出应构建数字金
2、融形态与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理论框架、革新数字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提升金融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性等具体措施,并根据数字金融背景下社会经济对金融学科的需求变化,探讨了谁应该主导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改革进程,分析了高校为主导的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优势,提出了金融机构主导高校金融学课程建设的激励相容方案。关键词:数字金融;岗位需求;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一、引言数字经济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为新旧动能转换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邢会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 万亿元,占 比重高达 。其中,
3、服务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 ,远远高于工业部门的 和农业部门的 。作为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的金融行业,数字经济降低了金融服务产品的成本,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使得数字金融模式成了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的源动力。过去数年,中国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进程显著加速并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全球都产生了极高的影响力。数字金融泛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其他新型金融业务模式,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公司属性及金融科技的技术属性,数字金融概念较为中性,且覆盖面更为广泛(黄益平和黄卓,)。数字金融本质是金融产业的数字化,使用数字技术提升了传统金融产业的产出和效率,催生乘数倍增效应。对于金融学专业
4、的师生而言,同样面临金融专业的数字化转型压力。数字金融如何影响金融学专业的课程改革进程,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丰富观点。鲁春义和高月()认为,数字金融引发的新金融业态变革对传统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冲击,改变了金融学学科的逻辑主线,但现有的金融学教学模式并没有吸收新的金融特征,从而影响了金融学科教学的发展 。潘锡泉()的研究发现,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传统的以阐释金融理论为主的金融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带来了冲击,应增加与互联网金融理念匹配的课程内容,并增设互联网语境下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逯行等()认为,当前的讲授型为主的教育模式是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数字经济
5、时代的人才培养应从多方面进行变革,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机制、计划等,需要管理者和行动者都做好意识层面的调整。众多学者的研究为数字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学课程教学提供了宝贵意见和参考,但更多是实操层面的质性研究,由于数字金融背景下金融学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亟待重新界定,因此,需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创新才能应对数字金融对金融教育提出的历史挑战。二、数字金融的发展背景数字金融植根于新一代通信技术加速创新发展的背景之下,是数字经济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动 、物联网等技术发展,有助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及产业链现代化。中国数字金融展现出最大的亮点是在支持普
6、惠金融发展的领域,传统的小额贷款公司及商业银行的普惠金融部门受到传统商业模式的局限,在推动普惠金融领域举步维艰,数字金融解决了金融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和可得性的问题,通过数以亿计的移动终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使数据要素和传统要素深度融合,催生出了金融科技等社会新资本(黄益平和黄卓,),激发了经济的潜能。数字金融立足于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的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释放国内经济和消费潜力,吸收国外产业链,无不依赖于金融的发展和支持。数字金融扶持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中低收入人群,提供高效的跨境支付服务,深层次激发了社会的活力,支持了中国的双循环战略(李庆海等,)。然而,由于金融机构
7、风险管理水平的差异及 网贷的野蛮生长,庞氏骗局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数字金融领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数字金融的高速发展与监管滞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冲突。因此,既要保障数字金融的良性健康发展,也要抑制其无序野蛮增长,是学界和业界都应关注的问题。三、数字金融对金融学课程教育的启示(一)数字金融背景下岗位需求转型对金融学课程教育的影响数字金融的发展革新了传统金融领域的用工模式,造成数字金融的用工需求与传统金融人才供给间的错配,传统金融学课程中以银行、证券等行业为教学目标的方法论不再适用于金融机构的新需求。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核心就业方向集中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但从 年
8、起,诸多银行网点开启智能网点建设,智能柜员机的强势入驻导致在 年上半年,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大幅削减一线柜员。同期,中国人寿等五大上市系寿险公司销售人员总数合计为 万人,较 年末的 万人减少 万人;年,证券行业裁员近万人,但投资顾问人数较年初增加 ,增幅高达 。金融行业岗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背后是科技变革对整个行业的冲击,机械、简单的工作岗位被金融科技所替代,、人工智能不断融入金融业务场景中,催生出了新的岗位增长点。金融行业的岗位需求变革迫切要求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定位作出改变。第一,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难以满足新的金融岗位的需求。随着互联网金融及金融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掌握拓展业务、混业经营业务的多
9、学科背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导致金融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的专业性逐渐被打破。根据 年工商银行校园招聘信息显示,工商银行招聘的五项人才需求大类中,专业英才计划定位于为投资银行、国际业务、普惠金融、公司金融、个人金融、财务会计等岗位提供专业储备人才,要求应聘者具有金融学、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的背景;科技菁英计划均为了新兴业务、产品开发、用户研究、大数据分析、平台建设、信息安全与管理等领域提供科技人才储备,明确提出了应聘者应具有电子信息科学类、计算机类、数理统计类、设计类等专业的背景,而客服经理、客户经理和服务代表则并没有对专业背景作出要求,表明银行系统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被其他专业毕业生大
10、幅度替代。第二,金融行业的变革客观对金融专业学生在新技术领域的分析能力和营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现第 期李俊峰,等职业导向下金融学专业课程改革探析数据来源于券商中国 :?。数据来源于每日经济新闻 :。信息来源于中国工商银行校园招聘官网 :。存课程则难以满足金融岗位在大数据、平台化背景下将专业知识与市场营销有机结合的需求。从 年开始,全国各大券商开启了投资顾问能力建设,加强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平台化、客户终端等方向的自主研发创新力度,并把传统的以销售能力为核心的薪酬方式让位于销售与投顾能力并举的薪酬激励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大数据技术驱动下投顾功能、客户分层及市场营销可以形成综合的
11、财富管理体系,导致传统以线下营销为核心的经纪形态逐渐压缩,证券行业核心竞争逐渐转向贯穿客户生命周期的财富管理体系的搭建能力的竞争。第三,数字金融的高速发展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构成了行业与学界认知的真空,诞生出许多非传统的金融工作岗位,需要金融学专业在面临课程重新定位时保持谨慎态度。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 年 月,全国实际运营的 网贷机构由高峰时期的约 家完全归零,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行业风口,高峰时期达到了近万亿元人民币的网贷余额,随着行业乱象丛生及资本的无序扩张,行业风险激增冲击着投资者和监管者的底线,最终导致行业的落寞,从而迫使很多以互联网金融为名称的专业相继更改专业名称。(二)数
12、字金融的发展对金融专业教学内容的影响数字金融在金融行业的深化发展对传统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和叙事逻辑造成了冲击,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数字金融的语境特征对金融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应对数字金融背景下金融行业岗位的需求。首先,现有金融学的教学内容难以准确梳理数字金融背景下的金融行业运行逻辑。现有金融学专业核心课中的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及商业银行经营学等课程,都是基于银行、证券、政府机构为主体架构的金融知识体系,虽然部分学校为了弥补现有教学内容的不足,添加了数字金融类的课程(如互联网金融)(鲁春义和高月,),但同一金融主体下的两门课仍然未完成有机统一,使得数字金融的知识体系仍然游离于主体金融知识体
13、系之外。传统金融学构建了以货币为主线的金融体系,而数字金融的发展则构建了以信用为主线的金融体系,二者的融合并非通过增设课程的方式即能完成(鲁春义和高月,)。其次,数字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理论的现实基础。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应量、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中介目标,都依赖于银行体系作为传导渠道,而数字金融利用其信息、客户及渠道优势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改变了金融业的竞争格局,并抑制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何剑和魏涛,)。同时,数字金融革新了金融交易方式,数字支付取代了现金支付,金融资产增添了数字货币,这些都深刻影响了社会主体的货币需求,导致西方传统的金融理论在我国失去现实基础(刘超和李国成,)。最后,数字金
14、融使得金融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从课程导向全面转向成果导向的新范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教育模式倾向于解决确定的、线性的、静止封闭问题(李志义和王泽武,),忽略了金融专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由于数字金融降低了金融门槛、缓解了信用约束并改变了居民习惯,从而使社会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定位发生了系统性位移,传统的以课程为教学内容边界的手段难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构建未来职业要求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而非课程要求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应对数字金融对金融行业新挑战的重要理论基础。(三)数字金融对金融专业教育的可持续性提出新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是要与时俱进地满足
15、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张其香等,)。数字金融是中国金融行业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从而对金融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专业的教育只有承担起自身及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责任,才能承接新技术革命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第一,数字金融在金融领域的发展需要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以坚定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内核。在金融学课程体系下,高校既要考虑时代的变迁及行业的需求,对专业进行适度调整与改造,又要在部分光怪陆离的金融乱象中,避免盲目求新、急功近利,从而导致金融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失调,影响专业建设和专业教育金融教育研究 年互联网金融专业改为了
16、金融科技应用,背后是市场主体急于与暴雷的 企业撇清关系。数字货币通过降低现金与银行存款的转换成本而减少货币需求总量,数字金融导致交易成本降低从而改变货币需求结构。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数字金融的落脚点是金融模式和业态的不断创新,其提高了金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难度。数字金融实现了营销精准化、投资管理模型进一步细分,满足了千人千面的理财需求,但由于传统的金融学科教育是基于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业态的学习和实践,学校金融学课程是对固有的金融生态的模拟和讨论,是基于过去几十年成熟的金融理论的重现,导致学生走出校园后难以掌握在金融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三,数字金融带来的学生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危机也是任课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 导向 金融学 专业课程 改革 探析 基于 数字 金融 视角 分析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