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比较管理研究.doc
《第三章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比较管理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比较管理研究.doc(4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p>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理论基础与比较管理研究 第一节 系统理论与管理 系统理论最初是本世纪四十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 L.VonBertalanffy )提出的,后经过许多科学家发展形成的一门科学,它包括贝塔朗菲提出的一般系统论,维纳提出的控制论,申农提出的信息论,普里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提出的协同学,托姆提出的突变论等。 一、系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系统论的产生 系统论又称普通系统论,或一般系统论(GST)。它是把事物当成一个整体或系统来研究,并用数学模型去描述和确立系统的结构和行为的理论。系统论意在确立适用于系统的一般原则,探索适用于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结构的功能优化的模式、原则和系统运动规律。贝塔朗菲指出:“存在着适用于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而不论其具体种类、组成部分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或‘力’的情况如何。”这说明他要采用一种系统的“舍象”法,即撇开系统的具体特征和具体运动形态,重在探求系统的共同本质和一般运动规律,结合数学和逻辑方法加以定量化研究。这就为系统论渗透到各个领域、各学科奠定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石。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诞生,都离不开世界文明的大道。系统论也不例外,贝塔朗菲本人也指出,不能把现代系统论看作时髦一时的产物,而应把它看作与人类思想史交织发展的一种现象。系统论的产生轨迹是:古典系统观→近代系统观→机体系统论→一般系统论→系统自组织理论。从理论生物学发端的机体系统论可以说是系统论产生的直接前提。与此相适应,系统论是从对理论生物学、非平衡态热力学及控制器的具体规律的研究,上升到对复杂系统的一般规律的研究,再上升到对一切系统的共同规律的研究。 现代系统论虽然产生于欧美,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思想家却最早实践了系统思想,产生了古代系统观。如历史上记载的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四川都江堰的修建、北宋丁渭重修皇宫等事例,都体现了古代卓越的系统观。类似这样体现了系统观的例子和思想,在古代是举不胜举的。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八卦说”、《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纵横家思想、《太极图说》、中医学说,以及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论自然界》、德谟克利特的《世界大系统》、亚里士多德的生物整体论等都体现了古典系统观的丰富内容。近代系统观则以布莱尼兹的“单子论”、康德的范畴系统和整体美思想、黑格尔的系统思想等为标志。 系统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科学认识必须适应进入有机界的需要。它的产生有两条主线:一是生物学,一是社会科学。后者表现为新兴管理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对系统理论的需要;前者则表现为“机体系统理论”的产生。系统论的产生与本世纪30年代前后生物学中的机体概念以及对活的有机体研究有关。在生物学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着机械论和活力论的影响,这两种理论显然没有科学地揭示出生命的本质。后来,英国的怀德海主张用机体论代替机械论和活力论,接着美国的劳特卡、德国的柯靳等科学家也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在他们的启发和影响之下,贝塔朗菲提出了创立“机体生物学”的大胆设想,强调要把生物机体看作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必须从生物与环境的系统联系中加以考察;指出生物科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发现不同层次上的组织原理等等。针对机械论的简单相加观点、“人即机器”观点和被动反应观点,贝塔朗菲提出了生命现象的有组织性、有序性、目的性以及系统观点、动态观点和等级观点。这就是贝塔朗菲所提倡的“机体系统理论”,而他提出的“系统方案”就成为普通系统论的生长点。 贝塔朗菲没有停留在生物机体系统论的水平上,他敏锐地觉察到“寻找理论生物学基础的尝试会根本上改变世界的面貌”,生物学中“有机革命”孕育着难以估量的前景。经过酝酿和概括,终于提出了系统的一般原则。从思想渊源上说,系统论并不是源于某一单个思想家或某一单门理论的思想。在贝塔朗菲看来,系统论是用现代科学术语对亚里士多德的整体论、Д. 阿列奥帕基特的等级结构说、莱布尼茨的单子等级论、库萨. 尼古拉的对立协合学说、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结构学说、G. 弗里希纳和贝塔朗菲本人超个体组织理论的一次新综合。 系统论产生以后,又出现了许多把对象作为“系统”加以考察的新学科,如管理学、科学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等。同时用系统观点考察复杂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较低有序到高度有序的转变过程和规律,逐渐形成了一般系统研究的另一个新领域,这就是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系统自组织理论或非平衡系统理论。几十年来,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建立理论的目的和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角度不同,已形成了四种一般系统理论,这就是贝塔朗菲的类比型系统理论、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和乌也莫夫的参量型系统论。 (二)信息论的面世 信息论是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系统的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和控制的科学。众所公认的信息论创始人是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申农。1948年《贝尔系统技术杂志》发表了申农的《通讯的数理统计》,1949年又发表了另一篇论文《在噪声中的通讯》。这两篇文章首次从理论上阐明了通讯的基本问题,提出了通讯系统的模型,即: 消息 信号 信号+噪声 消息 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 他还提出了度量信息量的数学公式,初步解决了如何从信息接收端提取由信息源发来的消息的技术性问题;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信道的信息容量,如何在有限的信道中以最大的速率传递最大信息量的基本途径;初步解决了如何编码、译码才能使信源的信息被充分表达、信道的容量被充分利用的问题,从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 本世纪的50年代至60年代,信息论发展很快,并由美国神经生物学家艾什比把信息论推广应用于生物学、神经生理学之中,出现了狭义信息论、一般信息论和广义信息论。70年代以来,信息论进一步扩展,它向信息科学发展的趋势愈益明显。 (三)控制论的产生 概括起来说,控制论的产生、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三个阶段:1942年以前是酝酿阶段;1943年至1948年是形成阶段;1948年以后是发展阶段。今天,控制论基本上沿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向人类知识的最高层次渗透,形成理论控制论并丰富哲学和哲学方法;二是在科学方法论层次上的发展,大体经历了经典控制论、现代控制论、大系统控制论三个阶段;三是向各门具体学科渗透,与其结合形成具体科学方法。(具体内容将在控制篇中介绍)。 二、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一)系统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个可以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而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有机集合体。其中的“要素”是系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组成部分。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系统构成要素不同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因此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千差万别的系统。 1.系统的分类 ①按系统的自然属性分,可分为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两大类。自然系统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系统,如宇宙系统、生态系统生物系统等;人造系统是指经过人改造或由人创造的系统,也叫有人系统,如国民经济系统、企业系统等等。 ②按系统的运动属性分,可分为动态系统和静态系统两大类,动态系统是指系统状态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变化的系统;静态系统是指系统状态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静态是相对的。 ③按系统的物质属性分,可分为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两大类。实体系统是由客观物质组成的系统,如自然系统、行政系统、神经系统等;概念系统是由主观概念和逻辑关系等非物质组成的系统,如学科体系系统、制度体系系统等。 ④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可分为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开放系统是指系统与环境经常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等交换的系统,如自然界存在的系统都是开放系统;封闭系统是指那些不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⑤按系统的反馈属性分,可分为开环系统和闭环系统。开环系统是指系统内不存在反馈线路和机制;闭环系统则存在反馈线路和机制。 2.人造系统的特征 一个人造系统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①集合性。系统至少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这个特征告诉我们系统是可以分解的。 ②相关性。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彼此不发生联系的要素构成不了一个系统。 ③目的性。任何一个人造系统都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没有目的的系统是没有存在的价值的。 ④整体性。有独立功能的系统要素及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只能逻辑地协调和统一于系统的整体之中。不能离开系统的整体独立地研究系统的要素,对系统某一个要素的研究,不能得出关于系统整体的结论。 ⑤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是存在于一定物质环境(更大的系统)之中的,它要和外部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 集合性是分析解决系统组成的合理性;相关性分析建立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合理关系,以扫除要素间的盲目联系和无效行动;目的性分析解决系统有无存在价值的问题;整体性分析解决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间的关系及系统内部的协调的问题;环境适应性是解决系统与外部协调的问题,从而使系统具有生命力。 (二)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系统论从唯物辩证法原理出发,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提出了有关系统的基本思想,反映了各类系统的共同特征。 1.整体性思想。这是系统中最基本的思想。它首先要求在建立系统目标时,必须谋求系统的整体的最优化;其次,它要求系统的规律应该反映整体的规律,即系统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只有从整体上才能反映出来,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联系和作用应从整体的协调中加以研究;第三,它要求系统要素的功能必须服从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的功能不等于系统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最后它还要求系统整体功能必须大于要素部分功能之和,这是因为要素之间的联系能产生质的变化,产生出每一个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 整体性思想对于管理的意义在于:在我们对任何一个对象进行管理时,都应当把这个对象当成一个系统去看待,从整体上去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在注意局部的同时,还要注意各局部之间的有机联系。此外,在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条件下,只要能合理地进行组织、协调,就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相关性思想。这是整体性思想的延续。它揭示了系统内各要素间的联系表现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个要素的存在依赖于其他要素的存在;当某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他要素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系统的变化。 相关性思想的意义在于:在我们研究某一个事物时,必须对它的内部诸要素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加以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才能揭示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 3.有序性思想。有序性思想揭示了系统结构的有序性和系统发展有序性的现象,其主要观点是: ①“有序”的涵义,一是指系统要素在空间排列上是有序的,二是指在时间运行上有序,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主要在于合理安排系统要素的秩序。 ②各要素在系统中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秩序,能够使系统产生一定的功能。 ③系统的变化、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受系统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限制,依据一定的规律变化发展的。 有序性思想的意义在于:在对某一对象进行管理时,要合理安排系统中各部门、各单位的秩序,使它们密切而协调地配合,形成统一的功能,从而减少由于内部矛盾而产生的内耗。同时根据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情况,正确安排它们在系统中的位置,以有利于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提高系统的功能。 4动态性思想。这一思想表明,一切系统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绝对静止的系统是不存在的;任何系统的正常运转,不但受系统本身条件的限制和制约,还受相关系统的影响和制约。所以,随着系统内外条件的变化,就加快了系统内外因素的重新组合,更加激化了系统运动的动态性。 动态性思想的意义在于:在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经常想到系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既要看到系统在发展变化,又要分析系统的变化趋势,这样才能制定出工作中的正确的措施;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强动态性预测,以减少或杜绝因思考不周所带来的损失;此外,应重视收集信息,经常注意反馈,随时进行调节,保持充分弹性,及时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就能有效地实现动态管理。 系统理论不仅作为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充实和发展了当代哲学,而且对管理学,以致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直接而巨大的贡献。系统理论对管理学的发展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贡献: (一)推动了管理观念的更新 人们从系统的整体性及相互制约性得到启发,加强了管理工作中统筹兼顾、综合优化的意识,使人们在决策时能考虑到有关的方方面面,克服传统思维容易造成的片面性。任何一个系统均从属于更大的系统,这个概念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地位、使命及社会责任,有助于克服本位主义和目光短浅的行为。 开放系统及组织效应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企业间、国家间、各种组织间的联合与合作。系统理论把信息提高到与物质能量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人们重新认识资源的含义,把信息作为战略资源之一,有意识地加强了信息管理工作。系统理论关于结构、联系决定系统功能的观点,使人们更加重视对系统机制的分析研究,从而为人们提供了通过调整结构、改善联系以增强系统功能这一有效途径。系统理论提出的系统层次、反馈、控制等概念,为人们改进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工具 系统论揭示的宇宙中各系统具有相似性这一真理,使人们一下子开阔了视野,变得聪明和灵活起来。管理人员在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找到了许多有力的工具,如控制论、运筹学、数理统计、可靠性方法、模糊数学等等,它们构成了管理系统工程的主体内容。 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管理领域的扩大,人们要处理的系统设计与系统控制问题也日益复杂起来。首先是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世界上出现了许多跨国公司,有的企业有几十万职工,有的产品有成千上万个零部件等等,对这些大系统如何组织才能保证其效能和质量?其次,组织或多数工程项目都有多元目标如企业要盈利、保持市埸地位、维护国家利益、谋求自身发展、满足职工需要等等,对此如何处理目标冲突寻求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呢?再有对一个处于不断变化状态的组织系统如何进行预测和控制?等等。对于这样一些用传统思维难以解决的课题,系统理论及其工程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思维工具。例如,运用系统层次概念及递阶控制原理,有助于解决大系统的控制问题;利用系统整体相关概念及多目标规划方法,可以较好地处理多元目标系统优化问题;利用模型模拟和马尔可夫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帮助解决动态系统的预测和控制问题。 系统观是本书的基本概念框架,我们所研究的管理对象(组织),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系统之中的(这个更大的系统称为超环境系统)。在组织内部可以看作是由几个主要的分系统所组成的,具体包括: 目标与价值分系统,是组织中各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分系统之一,组织一方面从其广泛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取得许多价值观,一方面也对社会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技术分系统,指的是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包括在将投入转换为产出时所运用的各种技术,它取决于组织任务的要求,而且随特殊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心理分系统,它是由相互作用的个人和群体所组成。它包括个人行为与动机、地位与作用的关系、群体动力学和影响系统。它也受组织中人们的感情、价值观、态度、期待和愿望的影响。 结构分系统,主要是确定组织工作任务的分工和协作的方式方法。它是通过组织图、职位与工作说明、规划与程序等表示出来的。组织的结构确定了构成技术分系统与社会心理分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 管理分系统,主要是确立目标,进行计划工作、组织设计和控制,把系统和外部环境联结起来,并协调其他分系统的活动。见图3-1: 图3-1 组织系统图 (三)促成了管理新模式的出现 对管理的历史考察表明,现代管理中广为采用的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设备管理、目标管理等新模式的出现,与系统论的应用直接有关。 基于上述分析,就不难理解本书把系统概念作为主要框架的原因了。 现代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机构和章法,前五项要素是管理的内容,后两项是管理的手段,其中人是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自适应系统,以便在不断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面前,能够持续、高效、低耗的输出高功能。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就是研究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处理上述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管理的基本目标。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能级原理、弹性原理和动力原理。 现代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孤立的,它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各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因此,为了达到现代管理的优化目标,必须运用系统理论对管理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系统原理就是把系统理论运用到管理中来,这也是区别现代管理与小生产管理的重要标志。系统原理要求在进行管理时,要把管理对象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出发,分析系统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分析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为达到管理的目标而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决策。 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马克思曾指出:“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这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他还指出协作可以产生一种结合工作日,和同样数量的单干的个人工作日的总和比较起来,结合工作日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和节约非生产费用。 这个原理中的整体观点是大前提,不充分了解整体及其运动规律,分工必然是盲目的。但分工是关键,没有分工的整体是混沌的原始物,构成不了现代有序的系统;没有分工的协作是吃大锅饭,只能是每况愈下的低效率。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 现代社会大致有四类分工: 1、按社会功能进行专业化功能分工 现代社会打破了封建社会的一统壁垒,按照事物的社会功能及其固有规律来进行分工与组织。政治和经济、立法和司法、工农兵学商等各成体系,科学实验也成为一项独立的社会实践了。同时各个体系内部结构也有分工,并且日益精细。 2、按自然资源特点进行专业化区域分工 自然资源是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自然资源的分布是不随人愿的,现代管理只能也必须顺从自然规律,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创造更大的生产力。如美国农业就是根据自然条件不同实行专业化区域分工,建立自己的农业结构,全国划分了十四个农业垦区。瑞士选定手表和精密机床这类产品价值高而消耗能源材料少的工业作为全国的主要工业。新加坡则根据自己的地理条件发展了修船、炼油工业和旅游业。这些国家都开辟出了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3、按产品及其构成进行专业化生产分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农业产品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这么多的产品不可能由一个企业、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国家来研究和生产,必须实行专业化,以达到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这也正是上个世纪末曾兴起的从原材料到最后产品的生产都控制起来的垄断企业,在本世纪初已开始衰落的原因。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也是如此。 4、按照作业程序进行专业化作业分工 这类分工在生产和科研的不同层次内日益深入进行。以生产作业而言,毛坯、铸造、锻制、机械加工和装配,日益实行专业化分工。在科学研究方面,有纯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产品研究、推广研究等分工。此外在管理业务方面也进行了严密的分工。 上述四类分工有机地排列组合,构成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科研繁荣绚烂的景象。不同层次的分工还在继续进行,新学科、新行业正在不断涌现。分工可以先在一个系统内进行,当壮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分化出去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功能单位而存在。因此,没有永恒不变的分工,优秀的管理者就是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分工。 应该指出,分工并不是管理的终结。分工也不是万能的,它也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分工的各个环节,特别容易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脱节。因此,必须进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使各个环节同步协调、有计划按比例地综合平衡的发展,才能创造出真正高水平的生产力。这就是有分有合,分而后合。如果只有分工而不进行强有力的组织管理,其效能可能还不如一个自给自足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例如,现在有些工厂将一些零部件分解出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由于有些地方和部门设置了重重障碍,工厂的行政权力达不到生产零部件的单位,又无有效的经济手段加以制约,结果零部件供应的时间、数量和质量反而得不到保证。 现代管理强调分工,但是管理本身的功能是不能分解的。列宁曾说过,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理的一定的工作完全负责。每个独立功能单位实行分工以后,它必须具有完全的管理功能。因此,它所管理的内容(人、财、物)是不能分解的,必须在一条管理线上,集中于它这个独立功能单位内。在整个系统转换过程中,如果这个管理功能单位对自己的人、财、物没有足够的管理权,那么,管理就只剩下了形式的外壳,而失去了调节运筹的力量,也就不能构成有活力的运动了。因此,确保基层独立功能单位在管理人、财、物方面有必要的自主权,是现代管理所要求的。 面对着永远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管理是否有效,其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正确、有力的反馈系统,其灵敏、正确、有力的程度,是一个管理功能单位是否有生命力的标志。这就是现代管理的反馈原理。 管理实质上就是一种控制,因而必然存在着反馈问题。所谓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原因产生结果,结果构成新的原因,就这样,反馈在原因和结果之间架起了桥梁。这种因果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的,所以,反馈又在因果性和目的性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同时,反馈还使本体与环境统一在动态之中,构成新陈代谢的活力运动。 反馈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如果反馈使系统的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增大,导致系统的运动加剧发散,这种反馈叫正反馈;反之,如果使系统的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减小,使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收敛,趋向于稳定状态,则叫做负反馈。一般当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负反馈就担负起重新建立该系统的稳定性的功能。而正反馈则把外界干扰所引起的偏差予以放大。因此,在控制系统中,人们常用负反馈来调节和控制系统作合乎目的的运动。现代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因此反馈的意义也就更为突出。现代管理有许多地方需要正反馈,两个企业、两个生产单位开展竞赛就是一例,你追我赶,相互竞争。但是大量需要的还是为了缩小和消灭同既定目标的差距的负反馈。 反馈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对客观变化作出应有的反应。实际上,反馈原理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现代管理中的贯彻和体现。 在现代管理中,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控制,要使系统符合人们的理想,就必须贯彻反馈原理。同时,为了保持系统稳定的有序性,必须使系统的结构具有不断自我调节的能力。尽管任何一次调整、改革都不那么完善,但只要系统具有反馈结构,总可以在不断调节的过程中,逐渐趋于完善,直至达到优化的状态。 反馈包括三个过程:感受、分析和决断。在小生产时代这三个过程由一个指挥中心即可完成。现代社会的组织规模越来越大,管理活动已是纵横交错、瞬息万变的网络,即使是天才的领导者也无法观察一切、包揽一切,靠自己掌握一切信息来构思一切政策、计划和措施。这就有必要从指挥中心中分化出反馈机构。在现代管理中,没有一个指挥中心可以不建立自己的反馈系统而能有效地、正确地进行指挥的。领导者的本质只是善于在反馈系统提供的信息和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作出正确的决断。 总之,小生产的管理习惯于“平安无事”,“以不变应万变”。现代管理恰恰相反,它的信条是“善于找事”,“积小变为大变,不断完善”。事物发展无止境,始终存在改进的余地。因此,有效的管理要善于捕捉信息,及时反馈,及时作出相应的变革,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决策、执行、反馈,再决策、再执行、再反馈……如此无穷地螺旋上升,使管理不断进步和完善。 封闭原理是指任何一个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运动,才能自如地吸收、加工和运作。不封闭的管理等于不成回路的输电线,线再粗也输不出电流;不封闭的管理等于数学上没有解的联立方程式,再多也没用。管理系统的封闭回路如图3-2 所示: 图3-2 管理系统的基本封闭回路图 作为管理手段的机构来说,执行机构必须正确无误地贯彻指挥中心的指令,为了保证这一点,应设有监督机构。没有准确的执行,就没有正确的输出,也就没有正确的反馈,反馈原理也就无法实现,管理就失去了活力。反馈机构根据执行实践的结果,提出修正指令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管理法也应该符合这个回路加以封闭。不仅要有一个尽可能全面的执行法,而且应有对执行的监督法,它包括对执行过程中产生矛盾的仲裁法,对执行发生错误的处理法等等。法不封闭等于无法,因为有空子可钻,有法也无法真正执行。只有构成一个封闭的法网,法网恢恢,才能疏而不漏。法不成网,纵密亦漏。 立法应该通过反馈系统进行,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执法由执行机构贯彻,必须集中,执法如山。因此做为一个决策中心,要允许反馈系统与自己唱反调,做到兼听则明;但不能允许执行系统和自己唱反调,否则无从管理。执行机构自己立法自己执行是不封闭的。 不封闭的管理害处极多。例如,如果管理系统缺少反馈机构,那么它的职能由执行机构代为行使,变成自己执行自己反馈,这会带来很多弊病:第一,执行者往往忙于日常事务,无暇顾及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因此反馈的信息不成系统。第二,执行者自己反馈,由于同切身利害有关,容易报喜不报忧。第三,执行机构的功能不同于反馈机构,它要求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决策中心的指令,才能使管理按预定的目标进行。而反馈机构却需要根据调查情况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供决策者参考。 要实现封闭,就要从后果评估出发,从各种后果中循踪追迹,找出管理手段各环节中产生后果的原因,加以封闭,或者只对后果进行封闭。也要注意到管理中的封闭只是相对的,绝不能把它僵化凝固。这是因为:从空间上讲,封闭系统不是孤立系统,它要受到系统原理的作用,它与上下左右各系统都有着输入和输出的关系,一环扣着一环,是无穷的。从时间上讲,首先在后果评估中,有许多后果是事先没有预测到的。只有通过时间的检验才能显现出来;即使有所预测,但预测正确与否,采取的封闭措施有效与否,也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检验。所以,对新发现的后果或经实践检验证明不正确的措施,都必须进行新的封闭。总之,一劳永逸的封闭是没有的,有效的管理要求动态地不断地进行封闭。我们的管理改革可以有各式各样的方案,但都应该是考虑了各种可能涉及的因素,权衡各种可能预见的利弊后果的“封闭模式”。当然任何封闭的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天衣无缝的,这就要依靠反馈原理,不断反馈,使之日益完善,封闭起来。 现代管理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使管理的内容动态地处于相应的能级中去,这就是现代管理的能级原理。 “能级”是现代物理学中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各层电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分立的稳定状态,这些状态分别具有一定的能量,它们的数值各不相等。把分立状态的电子按能量大小排列,犹如梯级,所以叫能级。由此给予现代管理理论以启示:稳定的结构并不是均匀而连续的一团混沌,而是具有不同层次、不同能级的复杂系统,在这样的系统中,每一个单元根据本身能量的大小处于不同的地位,以此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现代化大生产与传统的小生产的区别,不仅在于生产规模的大小,而且在于后者关心的只是个休的能量,而前者则着眼于具有不同能量的个体的有机组合。在小生产活动中,任务是由个人去完成的,一个能挑25公斤的人,碰到50公斤的任务,要么挑不起,要么硬挑就有可能被压跨;而挑50公斤的人也并不总是满负荷的,低效率是经常的事。但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就不同了,能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大生产是大量的任务由集体去完成,从而就有可能将任务和承担任务的人都按其能量加以分级搭配,既可避免被压跨,又可防止低效率。所以,一个总能量虽低而能有效分级组织的集体,完全可以比一个总能量虽高,但组织混乱的集体作出更大的贡献来。 管理能级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且正是它构成了不同的管理层,使管理得以有规律的运动,以获得最佳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运用能级原理必须做到: 1、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结构具有最大的稳定性。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稳定的管理结构应该是正立的三角形,上面尖,下面宽;而倒立的三角形、棱形之类结构是不稳定的状态。那么,如果是一条横着的直线,岂不是更稳定吗?但是这种最稳定的管理形态不过是平均主义,没有能级,也就没有运动的“势”,是管理的灭亡。 应该指出,对于一个管理系统而言,管理的三角形一般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经营层,它是确定这个系统的大政方针的。第二层是管理层,它是利用各种管理技术来实现经营方针的。第三层是执行层,它是贯彻执行管理指令,直接调动和组织人、财、物等等管理内容的。最低层是操作层,是从事操作和完成各项具体任务的。四个层次不仅使命不同,而且标志着四大能级的差异,不可混淆。 2、对不同能级应给予不同的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为了充分发挥一个管理系统的效率,除了合理划分和组织能级以外,还必须使系统的各个不同能级与相应的权力、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相对应。这不</p>-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现代 管理 理论基础 比较 研究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