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新).doc
《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第09册教案(人教版新).doc(7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 语 文 第 九 册 教 师 教 学 用 书 说 明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九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修订后的教材,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使用教材,现对本册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的编排 本着大纲“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精神,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本册共有课文32篇。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1篇,选读课文4篇。此次修订,对课文进行了大幅度的更新和调整。保留了原教材21篇课文,新选了11篇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的课文。其中《夕照》《迷人的张家界》《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三峡之秋》《军神》《一件运动衫》《海豚救人》《珍珠鸟》《大瀑布的葬礼》《北京的四合院》及古诗等是新选入的课文。 本册教材对课文的编排,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有3—4篇课文,在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前面安排了“预习”,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在略读课文前面安排了“阅读提示”。在每组课文之后编排了“积累•运用”。本册设2个重点训练项目,它们是《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分别安排在二、五组中。 每组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导读。安排在每组课文之前。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组成、提示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中要注意的问题,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之前对整组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2.课例。包括课文、预习或阅读提示以及思考•练习。 课文。所选课文强调内容的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适合学生阅读和老师教学,每组中的课文在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 预习。预习的要求在四年级的基础上略有提高。要求学生先读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等。 思考•练习。安排在每篇精读课文之后。一般出3—4个题目。一些课文后安排了选做题,用“△”标明,供学生选做。增设选做题,体现了教材的弹性和课内外结合。 阅读提示。安排在每篇略读课文之前。阅读提示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一般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侧重在理解内容、提示阅读方法或引导学生从阅读的文章中扩展开去。 3.读写例话。安排在一组课文之后,是对训练重点的概括和归纳小结。调整后的训练重点,减少了总量,简化了头绪,使重点更为合理、更为实用。这些训练项目,体现了试用修订版大纲精神,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本身特点,突出了在训练中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积累;同时又突出了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本册例话,就读的某一点说明了训练什么和怎么训练。安排训练项目的两组,要围绕训练项目进行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没有安排重点训练项目的组,要注意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读写基本功,使教学前后衔接,环环相扣。 4.积累•运用。安排在一组课文或读写例话之后。每个“积累•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四项内容: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习作。有的安排了“实践活动”。本册的“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三、七两组中。 原教材中每组之后的“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这样做,体现了教学观念的变化,教材中不再安排字、词、句的单项训练,而是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与原来的“基础训练”相比,“积累•运用”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第一项“读读背背”,侧重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第二项“阅读”,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或其他短文,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第三项“口语交际”,旨在交流互动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第四项“习作”,适当降低了作文教学的要求,减少了命题作文,增加了想象作文和写应用文的比重,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实用的作文能力;“实践活动”,目的是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使语文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语文综合能力。 “积累•运用”中安排的阅读短文、习作与课文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的联系。“积累•运用”内部各项训练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编排,有利于发挥整合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由导读到“积累•运用”,体现了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由上一组教材到下一组教材,体现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训练过程。 本册教材识字量为230个,其中要求学会的160个,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70个。要求学会的生字只安排在精读课文中,在课后的方格和书后的生字表中标明。会认的生字分别安排在部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在课后,用横条标明。课文中的生字、多音字均随课文注音。生字用圆括号,多音字用方括号标明。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材编绘了多幅插画。这些插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图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教学要求 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30个生字,其中160个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会认70个生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要求会写,也不作为考试的内容。 4.能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按要求预习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提高阅读的速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表达的方法。 6.能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独立阅读程度适合的读物,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能听懂程度适合的讲话并能转述。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讨论问题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能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说话有礼貌。 8.能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出内容比较具体、有一定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后感和缩写课文。练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提示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考•练习的教学。 修订后的“思考•练习”,题目简要实用。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一些题目具有整合性、开放性和扩展性,加强了课内、课外的结合。有些题目还体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提示了学习方法。修订后的“思考•练习”删掉了原来一些繁琐的理解课文内容和孤立进行词句训练的题目,从整合的角度,把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朗读、背诵,增加了自由度,许多课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修订后的“思考•练习”这些特点,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学时不要作统一要求。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 略读课文一般内容比较简单,文字比较浅显,易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加以运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要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借助“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不要逐段讲读,不要把略读课文当作精读课文来教。要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通过略读课文的教学,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读写例话的教学 读写例话提示了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同时担负着指导阅读或习作的任务。读写例话属于独立阅读性质,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指导学生学习读写例话,可以让学生先读读例话,知道例话在读写的哪一方面作了提示;然后联系本组的课文,对例话中提示的阅读或习作方法进一步加以理解;联系自己的读写实际,说说从例话中得到的启发与体会,最后引导学生把从例话中学到的知识用于今后的读写实践。 (四)“积累•运用”的教学 “积累•运用”的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一部分:“读读背背” 在“读读背背”中分别安排了名言警句、古诗、成语、对联、谚语的朗读和背诵。教学“读读背背”,重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和积累语言,要能做到熟读成诵,教师不做具体的讲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做适当的引导。 第二部分:“阅读” 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阅读短文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时可借助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再交流、讨论,读懂课文。 第三部分:“口语交际” 本册的“积累•运用”安排了6次口语交际的训练。分别是“小小导游员”“说说我的梦想”“介绍健康小常识”“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购物讲价”“家乡的变化”。安排口语交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在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要从创设情境、启发兴趣、激发说话的欲望入手,使学生知道怎样去说。要加强说话通顺、连贯的训练,使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明白。要体现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体现交际性。口语交际的训练仅靠“积累•运用”中安排的几次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要采取多种形式,面向全体,使人人都有训练的机会,扭转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训练的倾向。 第四部分:“习作” 本册在“积累•运用”中安排了8次习作训练,分别是写校园的一处景物,写自己尊敬、佩服的一个人,写读后感,自由写,缩写,写未来的变化,写自己的一项本领,写家乡的变化。指导习作,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打开思路,不拘形式自由表达。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不说空话、假话,表达真情实感。无论是写记实作文,还是写想象作文,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甚至是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在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学习作文。 第五部分:“实践活动” 本册安排的两次“实践活动”,分别为“搞小发明,写小发明论文”“搜集家乡变化的资料”。语文实践活动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和延伸,是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不必受课时的限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因地制宜,教师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教材中的安排仅供参考。 各地教师在使用六年制第九册教科书和教师教学用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请告诉我们,以便在修订时加以改进。 积累•运用 读读背背 “读读背背”选编了五句有关热爱祖国或道德修养的名言。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一些易于记忆的优美句子。教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体会句子大意,教师可对重点字词稍作解释(注意不要求学生解释词句),最后让学生背诵。 阅读 阅读短文《彭老总拒游北海》,主要是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感知短文大意,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短文赞颂彭总不搞特殊化的高尚品质。阅读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短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二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教师可采用计时阅读的办法,让学生快速阅读短文,再让学生回答短文后的问题。学生在概括短文内容时,教师要做一些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比如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来讲述课文内容。另外,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不要做过多的讲解。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过生日,请同学吃饭好不好。”这是多数学生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人人参与讨论发言。本次口语交际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请同学吃饭到底好不好,要围绕这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二是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分组讨论基础上推选代表在班上发言;三是对同学的发言,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时,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指导:第一,教师要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在发言时实事求是,有理有据,摆事实讲道理,说明自己的看法。第二,将看法一致的学生分成同一组,与持有不同意见的另一组进行讨论交流。第三,每组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学生评价后,教师要从口语交际角度予以总结指导,如,态度是否大方、语句是否通顺连贯、能否主动积极地参与口语交际。对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教师不要急于作结论,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作出判断。 习作 本次习作是缩写《小英雄雨来》。训练要求是:1进一步体会雨来的崇高精神和勇敢机智的优秀品质;2分清课文中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3缩写后的字数不超过四百字。教师指导可从两方面进行:一要讲清什么是缩写,教给缩写的方法。缩写就是将长篇幅的文字材料,在不改变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根据一定的要求进行删削和整理,把它简缩成较短的文章。缩写的步骤和方法是:①读懂原文,把握要点;②理清层次;③边划边记,逐段删留;④整理成文。二要结合课文,具体指导。《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共分六个部分,从缩写的基本要求看,缩写时按原文叙述顺序缩;从原文的内容看,重点是三四部分,三四部分主要表现雨来机智勇敢和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其余各部分是非重点内容,缩写时要注意详略,即把三四部分详写,其他各部分多删些。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缩写不是概括段意或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缩写是删减原文次要内容,保留重要内容,它只是在文字篇幅上的缩减,仍然是一篇内容完整的文章。学生缩写完成后,教师要结合缩写予以讲评,指出不足,肯定优点,使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掌握缩写的要求。 目录 1海上日出2 2夕照6 3古诗两首10 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4*〖〗迷人的张家界14 积累•运用一17 5挑山工21 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4 7*〖〗高粱情28 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31 积累•运用二32 8十里长街送总理36 9再见了,亲人41 10*〖〗秋天的怀念46 11*〖〗地震中的父与子49 积累•运用三51 12草原55 13威尼斯的小艇59 14*〖〗三峡之秋63 积累•运用四66 15狼牙山五壮士70 16*〖〗小英雄雨来73 17军神75 18*〖〗金色的鱼钩78 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81 积累•运用五82 19古诗三首85 枫桥夜泊 别董大 暮江吟 20少年闰土90 21*〖〗一件运动衫93 积累•运用六96 22鲸100 23蟋蟀的住宅103 24*〖〗海豚救人107 25*〖〗珍珠鸟110 积累•运用七113 26可爱的草塘117 27蛇与庄稼12028*〖〗大瀑布的葬礼122 积累•运用八125 选读课文使用说明及课文简介 128 附教学设计举例131 带*的是略读 课文第 一 组 本组教材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本组课文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画卷。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想象,感受课文中的美好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组,教学中要结合每篇课文的实际,复习巩固学过的重点训练项目“读文章,想画面”和“了解叙述的顺序”,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景物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建议本组教材用12课时:每篇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积累•运用”中的“读读背背”和“阅读”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 1 海上日出 一、教材说明 课文通过对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课文是按照“我”在不同天气里观看日出的过程来记叙的。全文描绘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日出的景象。图上描绘的是在晴朗的天气里,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的情景。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和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壮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顺序。 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日出的几种不同景象上,难点在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自己观察日出景象,布置观察任务时要明确要求:(1)从日出之前到太阳完全升起来,天空和太阳有什么变化;(2)太阳升起前后周围的景物(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择高山、大海、河流、树林等)有什么不同。 2.课文记叙了在不同天气情况下观看日出的过程及日出后的景象,写了四方面的意思。指导学生理清层次可以采取以下步骤:首先从学生谈自己观察到的日出景象导入本文的海上日出;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全文找出具体描写日出景象的部分;然后分析首尾段的作用;最后提示学生中间部分包含了晴朗和有云天气里的日出这两层意思。 课文先讲“我”观看日出的时间、地点和次数。本段中“常常”、“早起”两个词是讲解的关键。段中第二句话中的“天还没有大亮”和“周围很静”都呼应了“早起”,又用“只听见”“机器的声音”衬托“周围的静”。而“常常”则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文中是指“我”为了看日出“早起”是经常性的。正是这样才会熟悉日出的过程,预料(“我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总得到证实;正是这样才会了解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日出景象(“有时候”、“有时候”),写出特色。能熟知日出的整个过程及不同景象,既得益于作者不懈的观察,又与其观察的认真专注分不开,文中体现为第二段的“目不转睛”。 第二、三自然段讲“我”在晴朗的天气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先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从天空是一片浅蓝到出现红霞,这一变化非常迅速,只在一“转眼间”;“红霞”给蓝色的天空、大海抹上了一层瑰丽的色彩;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既体现了海上日出的特色,又将这幅壮观的画面无限延伸,让人感到视野开阔、心旷神怡。“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这一句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感受:红霞慢慢布满了蓝色的天空;渐渐焕发出光彩;天空的霞光映在海水中,海天相接,绚丽壮观。 可结合两幅插图理解领会重点的句子: (1)“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这句话先将太阳升起的过程形象地比作“负着”“重担”,又用“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具体描述如何上升,具体的动态又和负着重担的感觉极吻合,强调了上升的缓慢和吃力。将其中包含的科学道理结合参考资料讲清楚后,再来体会作者描述景物是如何抓住特点的。朗读时可想象太阳升起时吃力的样子,使自己的语速语调和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从“慢慢”开始速度要慢,“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三个词语气加重一些。 (2)“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可结合上句太阳升起时的艰难来理解:太阳尽管很吃力,可仍然不懈地努力上升,一旦冲出海面便发出夺目的光芒。读这句话时语速稍快,在“刹那”、“夺目”、“突然”三个词上要加重语气。 第四、五自然段讲“我”在有云的天气看到的海上日出。理解时可抓住几个动词“透”、“镶”、“染”来体会太阳的光芒是不可阻挡的,从而结合背景材料了解深层含义: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 课文最后赞叹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既赞美了奇妙的自然景观,更惊叹于光明的伟大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光明、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用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赞美之情,朗读时语调稍平,语气上体现出赞叹的感情。 课后“思考•练习”1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要有感情读课文,先得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边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一边读。指导背诵时应在学生了解文章顺序并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为了便于记忆,背诵课文可结合文章提纲、回忆日出的过程边想边背。“思考•练习”2是帮助学生把握课文重点。回答第一问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描写了哪几种情况下的日出,二是分别是怎样的景象。回答具体景象时,尽量用自己的话说。“思考•练习”3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指导时可从太阳和阳光的颜色、动态变化以及画面的开阔壮丽入手。“思考•练习”4是训练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习惯。 3.课后可引导学生参观关于日出或日落的图片展,加深感观印象;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文章,与课文做比较,提高分析欣赏能力。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日出写下来。 四、参考资料 巴金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贵族家庭。1927年赴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国。回国后,从事创作和翻译工作。1934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抗战期间,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解放后一直从事文学创作。他先后创作了《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长篇小说和数量可观的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 五四运动后,巴金开始接受新思想,萌发了“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去,推翻现在的社会秩序,为上辈赎罪”的进步思想。1923年5月,巴金离开家到上海求学,目睹公园前“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告示,更加意识到:国家需要主权,人民需要自由。1926年秋,他应进步人士之约,决定去法国寻求救国真理。 1927年1月15日早晨,巴金同几位有志青年乘邮船从上海出发,2月20日到达巴黎,在海上历时37天。巴金对祖国充满了深沉的爱,为国家民族的不幸遭遇而担忧。在漫长的旅途中,巴金常常清晨起身凭栏观看日出。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将其中的一篇游记寄给他的哥哥,这就是《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 《海上日出》通过对海上日出情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光明前程的思想感情。巴金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曾说过:“我看见了种种人间的悲剧,在这里我认识了我们所处的时代,在这里我身受了各种的痛苦。我挣扎,我苦斗……我下决心做一个社会运动者,要用人群的力量来把这个世界创造,创造成一个幸福的世界”。《海上日出》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巴金的进步思想和政治信念: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海上日出”蕴含的科学道理为什么“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刚升起的太阳是红的,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红色。“没有亮光”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光量不大,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光线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为什么太阳“使劲向上升”是“一纵一纵”的?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被蒸发上升,水蒸气不断向上运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所以看太阳时,就产生“一纵一纵”的感觉。 2夕照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对夕阳西下整个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夕照热爱、赞美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写了对夕照的整体感受;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日落过程,又通过太阳下落时色彩的变化,形象地描绘出各个阶段的特点;最后作者在迷恋赞美夕照景色的同时,又赋予了它深刻的含义。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想象,感受自然景观的秀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应放在感受日落的景象上,难点是理解最后两段中关键句子的含义。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作、一截、燃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日落景色。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全过程,可选择地势较高处为观察点。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夕照的全过程。 “迷人”是欣赏夕照的整体感受,也是全文景物描写的核心内容。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边读边画出描写夕照“迷人”的语句,反复地读几遍,并谈谈自己初步的感受。应让学生自己多读多体会。自读之前教师应确定阅读目标:(1)轻声朗读具体描写夕照的段落,边读边想;(2)整个夕照过程中,太阳有哪些变化,作者把它分别比作什么;(3)夕阳和我窗外的景物构成了怎样迷人的画面。第二个目标要求学生在自学基础上理清叙述顺序,加深理解。可通过填空形式概括主要内容:开始太阳从杨树上滑落下去,是色的;没有了的光芒,这时的阳光下的房顶化作了,每一片瓦都成了雀跃的;然后,太阳又向下溜了一截,颜色开始泛出,如一般,红色又变深了,成了小姑娘脸上的;一会儿,出现在杨树中的太阳,渐渐变红了,像一只熟透了的;天色越来越暗,太阳却越发的红,宛然一团。最后总结出在夕照的整个过程中,太阳的位置渐渐下降,天色越来越暗,太阳的颜色越来越红。在引导学生朗读并领会比喻句的含义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想象,主要从阳光下的房顶、夕阳映着钻天杨和夕阳如火将黑暗照亮三个画面,体会夕照如诗如画的迷人景色。 需要重点理解领会的句子有:(1)“柔柔的光泻下来,给砖瓦房镀上一层华丽的金黄;房顶顿时化作一汪晶莹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跃着红润的光,变得波光粼粼一般了。”这里用“晶莹的湖水”比喻在金色阳光照耀下,整个房顶的景象,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齐地铺在房顶上,镀上了阳光起起伏伏的就像光在“跳跃”,整个房顶就像“波光粼粼”的“湖面”了。这句话描述的画面是静态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了动感,作者用了“跳跃”一词,更使得画面生动活泼。 (2)“这会儿,太阳的脸上开始泛出微红;轻轻的,如纱一般。”这里“轻轻的”和“如纱一般”都是写太阳泛出的红色很淡,和“微红”的“微”相照应。 (3)“光带着收获的喜悦从‘石榴’里溢了出来,映着钻天杨矫健的身影,在天际形成一幅绝妙的工笔画。”“收获的喜悦”是对着前一句的“熟透”的石榴来说的;又圆又红的太阳挂在杨树杈上,柔和的光照得钻天杨笔直高耸的树干和枝枝杈杈显得格外清晰,形状、色彩、明暗的搭配就像一幅“绝妙的工笔画”,这幅在天尽头形成的画面能引起人无限的遐想。对这句的理解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试着画出图画来。 (4)“天空的黑色渐渐漫了过来,几乎要把太阳包住了。太阳则变得越发的红,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我呆呆地望着这如火的夕阳,油然而生出一种感慨,一种激动。”这几句话描绘出天色越来越暗,而太阳却更红了这样一种特定的自然景象,但从“渐渐”“漫了过来”“几乎”“包住了”几个词中看出黑暗对即将落下的太阳的压迫,而从“宛然一团燃烧的烈火将黑暗照亮”又看出太阳不屈不挠的抗争。(这一句可和《海上日出》中太阳终于冲破云霞跳出海面的句子相比较来理解)所以作者就“感慨”于夕照景色尽管美好最终却要逝去;又为太阳顽强抗争的精神而“激动”。理解了这句话,再理解课文最后一段,就很容易了。 课文最后一段先写了“我”对夕照景色的留恋(一直注视着夕阳远去,直至完全消失);然后又赞美了太阳不懈地为人类带来光明的精神。文章最后一句可结合科学道理和蕴含的感情两方面指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可以这样理解:夕阳落下去了,我很留恋很惋惜,但不失望,因为我知道:太阳在这里落下去,就会在地球另一面升起,太阳无论到哪里都会给人们带来光明。 “思考•练习”1是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是相互促进的。带着感情去读才能更好体会文章含义,理解了文章含义,也就更准确地把握朗读时的情感。本课的朗读应注意根据每段描述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读出各段的特点。如第三自然段,描写夕阳的语句(从开始到“华丽的金黄”)应读得舒缓优美;而从“房顶顿时化作”开始,语气应欢快一些,想象着夕阳的活泼调皮。又如第七自然段,一开始就应和上段的欣赏陶醉相区别,语气可加重一些,语速慢一些,“渐渐”“漫”“几乎”“越发”这些词要读得更重一些、慢一些,最后一句要读出留恋感叹的语气。最后一段中的第一句读得慢一些,“渐渐地”要读慢,第二个“远去”渐弱渐慢,“完全”读重一些;最后一句可以用充满希望的语气来读,语速稍快。题中要求的背诵是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根据课堂练习的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思考•练习”2是引导对课文中描写夕阳的比喻句的理解。可参考课堂的填空练习,找出每一段的句子,读一读抄下来,是为了加深理解和积累优美的句子。 “思考•练习”3是通过讨论,比较在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后,感受有哪些不同。设计此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感悟能力。感受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从景色本身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感情两方面来谈。 3.课后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日落景象写下来,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和打比方的表达方法。 3古诗两首 一、教材说明 这两首古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但《天门山》主要写所见,抒发了赞美之情;《题西林壁》侧重讲所感,感悟人生哲理。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 《题西林壁》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题西林壁》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选编这两首古诗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或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庐山的挂图(或投影片、录像片断等),课文范读录音带。 2.两首古诗特点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望天门山》借景抒情,诗中有画,可让学生读读画画、读读讲讲。《题西林壁》可采用读读议议、读读演演的方法学习。 3.学习《望天门山》,可先让学生自己把诗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老师要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以上是第一个教学环节。第二环节,让学生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还可让学生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然后在班上交流。第三环节,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4.《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重点应放在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可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还可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可以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再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还可以用采访的形式交流。可以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采访的内容是学习这首诗后受到的启发。 “思考•练习”1是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并能默写其中一首。两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写壮观之景、抒豪迈之情,读的时候要读出气势;第二首借常见的现象,悟人生哲理,要读得亲切自然。第二首诗朗读时,还应注意重音的掌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下面加点的词要读得重一些,这些词都是每句诗强调的重点,“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背诵。默写时,应注意标点符号,可先让学生了解绝句的四句诗都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相间的形式,另外还应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注意易写错的字,如:孤、壁、缘、峰、庐、真。 “思考•练习”3,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将诗中的道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得到更多启示。启示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应注意,讨论不要偏离课文的内容。 四、参考资料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时博览群书,以才闻名于天下,不屑于科举。23岁时出蜀漫游江汉洞庭、金陵扬州。婚后留居湖北安陆,又移居山东。41岁时应诏进京,后因权贵陷害离京,又漫游齐梁、东鲁、幽冀,隐庐山。后因安史之乱中做了永王李的幕僚而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卒于当涂(今安徽)。李白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与杜甫齐名,称“李杜”,对-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09 教案 人教版新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