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011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指导精要(半日20110305).doc
《重庆2011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指导精要(半日2011030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2011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指导精要(半日20110305).doc(3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2011年 重庆市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辅导精要(半日版) 重庆市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辅导精要 教育心理学纲要 学习理论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 第二章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 第四章 学习动机 ★★ 第五章 学习迁移 ★★ 学习内容 第六章 知识学习 ★ 第七章 技能学习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形成 ★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理论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重点: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知识点梳理: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P3.1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学习。 P3.1.5-8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 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2.三过程 ◆五要素 *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三过程 *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 (1924年) 第二章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其中着重介绍了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以及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和人格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 重点:理解并识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难点:在理解和识记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 一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P13.D2 ☺☺2.特征 P13.D1 连续性与阶段性; 定向性与顺序性; 不平衡性; 差异性 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 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 特点: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 ☺■学习准备 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P15.D1 ☺■关键期 P16.2 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 “印刻”) 2.定义: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学记》“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 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已有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P16.2.D6 二、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P16-18 1.代表人物:皮亚杰 感知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0—2岁) 特点: 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7—11岁) 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11—15岁) 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P19.3 三、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发展 ☺1.定义: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P19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见书P20-21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2)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2——3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性对内疚感(4——5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 (8)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P22-23 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定义: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P23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P23.2.2 3.发展阶段P23-24 (1)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2)社会自我(至少年期成熟) (3)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四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差异: 1.定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P24.D1 2.认知差异表现: 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P25.2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 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 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 P25.D1 ■智力差异 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 2.最有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 P26 最早是1905年法国比奈、西蒙编制的比奈量表 后经斯坦福大学的推孟修订而闻名于世。 IQ= ☺☺3.差异表现: (1)个体差异 (P27.11) 智商呈常态分布(见图),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2)群体差异 P27 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目前的结论如下:男女智力总体大致相等,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有优势领域。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P28 2.差异表现 P28 ☺(1)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 ☺(2)性格类型差异 (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以及学习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流派: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重点:理解关于学习的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学习的分类、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各个心理学家对学习的阐释。 难点:如何运用这些研究理论来指导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例如如何运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矫正其不良行为等。 知识点梳理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1.广义学习: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P30 2.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 : (1)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2)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 ;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 ,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 3.我国的分类 知识的学习 、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二、联结学习理论(P34-43)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P35 .2.1-3 P353三个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7)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P39) 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P39.2 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惩罚(定义理解) ☺(五)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P40) “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是操作性条件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最有代表性的应用之一。20世纪第一次世界性教学改革运动。 ☺☺(六)程序教学P40.D1 1.教材分为小步子 2.学生对所学内容反应积极 3.反应后有即刻反馈 4.尽量低的错误率 5.教学允许学生自定步调 三、认知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43-44) ■基本内容: 1.学习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2.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对完形派学习理论的评价: 1.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在反对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 2.完形派在肯定顿悟的同时,否定试误的作用,是片面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P45-47) 1.布鲁纳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理解) (四)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P48-49)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P48.D1.1-2 ☺☺☺☺意义学习的条件P49 (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2)主观条件: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接受学习的实质和技术(P49-50) (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P51-53 1.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 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关于学习动机的含义、结构和种类等基本知识,详细阐述了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理论,并提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和方法。 重点:理解并掌握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 难点:如何利用这些理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 、学习动机概述(P54-58)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P54 功能:激活、指向、强化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 P54.D1 1.组成: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P55.1 2.种类: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P57.2 ☺☺3.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P58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P59 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2.需要层次理论 P59-60 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观点:附:需要层次图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成就动机理论 提出者:阿特金森 观点:成就动机 (P61) 4.成败归因理论 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观点:(P61-62)三维度、六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 ☺5.自我效能理论 提出者: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P63-65) 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激发P67-70 •创设问题情境,时是启发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迁移的含义、种类和作用。重点介绍了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以及学生的学习迁移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重点:学习迁移基本理论。 难点:在掌握影响迁移的主妻因素的基础上如何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一)学习迁移的概述 ☺1.定义: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 P71 ☺☺2.种类(P72-74) 正迁移与负迁移;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1.早期的迁移理论 ☺☺ (1)形式训练说 P75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 P75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 (3)经验类化说(贾德) P76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三、迁移与教学(P78-83) ☺☺1.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P78-81) 相似性 原有认知结构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促进迁移的教学 P81-83 精选教材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复习提要:本章概述了知识和知识学习的类型,详细介绍了知识获得和知识保持的操作方法以及遗忘的理论解释。 重点:知识的获得和保持 难点: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和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知识点梳理一 知识学习概述(P84-88) 1.知识 ☺定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P84 •类型: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知识学习 P85-87 ☺类型: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同化的三种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过程: P87-88 知识获得 知识保持 知识提取 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三点P88) 二、知识的获得 ☺1.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2.条件P89.1 (1)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直观); (2)必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概括): 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3.什么是直观?P89.2 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4.直观的分类:P89-91 知识直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5.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P91-93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再进行实物直观。 (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 (3)应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率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6.什么是概括? 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P93 ☺7.知识概括: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P93 ☺☺☺8.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P94-97 (1)配合应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应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9.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另解:概念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的变化。 三、 知识的保持 ☺1.记忆系统 P97-98 贮存时间 容量 信息来源 信息处理 瞬时记忆: 注意 短时记忆: 复述 组块:CHUNK或CHUNKING;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 解决问题 知识遗忘 ☺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99)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 遗忘理论(P100-101)-----遗忘原因 (1)痕迹衰退说(最古老 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2)干扰说(占统治地位 )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P100 (3)同化说(奥苏伯尔) (4)动机说(弗洛伊德) ☺☺☺☺3.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P101-104)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应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 技能学习 复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技能的概念、特点、分类,重点阐述了操作技能形成的四阶段、每个阶段的动作特点及培训要求以及心智技能的形成特点。 重点: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形成的四阶段理论及每个阶段的动作特征,心智技能的实质及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难点: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知识点梳理 一、技能的概述 ☺(一)定义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特点(三点P105-106 ) (二)种类 (P106-107 ) 操作技能 : 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二、操作技能的形成(P108-113 ) ☺形成阶段 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P111-113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三、心智技能的形成(P113-121) 1.理论 ☺☺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 P113-114 动作的定向阶段; 物质与物质化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P114 认知阶段; 联结阶段; 自动化阶段 ☺☺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P116-120 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第八章 学习策略 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各种学习策略以及每种学习策略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了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和方法。 重点:熟练掌握各种学习策略的内容。 难点:根据这些学习策略理论指导教学并训练学生的认知策略。 知识点梳理 一、学习策略概述 (一)定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P122 ☺(三)分类 P123结构图 1.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资源和环境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二、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1)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常用的几种方法: 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排除相互干扰; 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 画线. (二)元认知策略 (1)概念: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元认知知识(知道做什么):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 .学习环境的设置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 .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三、学习策略的训练 ☺☺1.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P133 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P 133-136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问题解决的含义、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着重阐述了创造性及其培养策略。 重点:理解并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创造性的含义、特征、影响因素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及创造性的策略和方法。 知识点梳理 一、问题解决概述 (一)概念 ☺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P137 ☺2.问题的成分:任何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和障碍。P137 ☺3. 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4.问题分类P138 ☺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5.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常规的问题解决、创造性的问题解决。P139.2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P138 目的性; 认知性; 序列性;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P139-141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算法式、启发式)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两种:启发式、算法式。P140.D2.2 主要采用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两种。 算法式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所有方法都列出来,具体化,逐一加以尝试。相当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式:“尝试”、“重复”、“改正”和“碰巧成功”。 启发式策略是在日常经验中信手拈来的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它是帮助我们找出问题解法的一种提示或经验估计。相当于“顿悟” 式。 4.检验假设 ----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41-142) 1.问题的表征; 表征问题的形式:一是心理表征(内在表征),它是问题解决者在头脑里考虑问题;二是外在表征,问题解决者将问题以图表、模型等具体的东西表示出来。 外在表征的形式很多,常见的形式有: 第一,将问题写下来。 第二,绘制图表。 第三,列出树状图。 第四,列出方阵。 第五,建立操作模型。 2. 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定势是指人们用一种特定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 4.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 ☺☺☺☺(五)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P142-144)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概念 1.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P145.2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P145.D1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征主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P145.D1.D1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P146-148 环境 智力:1.低智力者是难以有创造性的;2.高创造性者,智商多数在120以上或120左右;智力高的未必有创造力。 个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P148-151)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重点阐述了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重点:理解并掌握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和条件、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难点:如何根据理论来促进学生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知识点梳理 一、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 ☺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P152 (二)品德 ☺1.定义: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P153 ☺3 .心理结构 P154-155 道德认识 ----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 ----直觉的、想像的、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P155.2 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技能、习惯)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 (一)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P156-157 他律道德 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 P157 三水平六阶段 三、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P162-1165) ☺ (一)过程 P162-163 依从 认同 内化 ☺☺☺ (二)条件 P163-165 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 ☺☺☺四、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 有效的说服 树立良好的榜样 利用群体约定 价值辨析 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含义、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类型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详细说明了心理评估、心理辅导的意义、具体方法和目标。 重点:掌握小学生易产生的几种心理障碍类型、心理评估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难点:结合实例阐述改变学生不良行为和消除心理障碍的策略和方法。 知识点梳理 一、概念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173.1.3 二、心理健康标准(六条)P173.2 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自知与自尊与自我接纳; 自我调控能力; 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P173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四、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五、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①全身松弛训练;②系统脱敏法;③肯定性训练。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复习提要:本章介绍了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策略。其中详细介绍了教学目标的分类和表述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如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以及教学策略的类型。 重点:理解并掌握教学目标的分类、组织教学过程的要素。 难点: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知识点梳理 一 设置教学目标 1.概念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P188 2.分类: ☺☺☺补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学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P193.1 主语一定是学生; 行为动词要具体 二 组织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 (一) ☺ ☺教学事项 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 P194-197 1.引起学生注意 2.指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与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心理学 重庆 2011 教师资格 考试 教育 心理学 指导 精要 半日 20110305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