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语文备课大师.doc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语文备课大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语文备课大师.doc(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文章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东坡居士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持 节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赏读:军队里面的主帅可以没有,可以被夺去,然而男子汉的志向是不能被夺走的。这句话勉励人们要居贱志伟,虽然身为匹夫,志向却不能泯灭。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赏读: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比喻只有在艰难的环境中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个人的品质。 3.火不热贞玉,蝇不点清冰。——白居易《反鲍明远白头吟》 赏读:火烧不热坚贞的玉石,清明透亮的坚冰不会被苍蝇弄污,比喻品行端正的仁人志士,能经得起艰难困苦的考验。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栾城。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出狱以后,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2.背景简介 文与可(1018—1079),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四川省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他与苏轼是中表兄弟,曾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湖州竹派”开创者,于赴湖州任所途中,卒于陈州宛丘驿。苏轼于徐州闻讯,二月五日为文祭之。三月,苏轼继任湖州知州。是年七月七日,苏轼在湖州晾晒书画,见文同遗画《筼筜谷偃竹》图,乃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悼之。是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同的深挚友谊。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蜩腹( ) ②斫轮( ) ③鹘落( ) ④缣素( ) ⑤筼筜( ) ⑥蛇蚹( ) ⑦箨龙( ) ⑧畴昔( ) 答案 ①tiáo ②zhuó ③hú ④jiān ⑤yún dānɡ ⑥fù ⑦tuò ⑧chóu 2.古今异义 ①初不自贵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将以为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看重 今义:价值高;值得重视 ②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3.通假字 ①与可没于陈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少纵则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节叶具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没”通“殁”,死亡 ②“少”通“稍”,稍微 ③“具”通“俱”,俱全 4.文言句式 ①轮扁,斫轮者也。( ) ②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 ③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 ④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 答案 ①判断句 ②省略句 ③定语后置句 ④状语后置句 5.一词多义 (一)实词 (1)熟 ①执笔熟视( ) ②而操之不熟者( ) 答案 ①仔细 ②熟练 (2)语 ①近语士大夫( ) ②有车过腹痛之语( ) 答案 ①告诉 ②说法 (3)过 ①不学之过也( ) ②有车过腹痛之语( ) 答案 ①过错 ②经过 (二)虚词 (1)然 ①自视了然( ) ②予不能然也( ) ③然二百五十匹绢( ) 答案 ①……的样子 ②这样 ③然而 (2)以 ①以追其所见( ) ②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 ③与可以书遗予曰( ) ④吾将以为袜( ) 答案 ①来,从而 ②把,表对象 ③把 ④把……当作 (3)焉 ①而节叶具焉( ) ②而临事忽焉丧之( ) 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 ) ⑤割鸡焉用牛刀( ) ⑥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答案 ①助词 ②无义 ③兼词 ④代词,相当于“之”,他,他们 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⑥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6.词类活用 ①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将买田而归老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余因而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初不自贵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动词用作名词,芽 ②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老 ③形容词用作动词,证实 ④名词用作状语,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⑤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7.文白对照 川。贱如蓬:(竹子到处都是)贱如蓬草。箨龙:笋子。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史记·货殖列传》:“渭川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用《史记》的话来比喻洋州多竹。全句是作者诙谐的话,说文同是清贫而贪吃的太守,洋州又 《祀故太尉桥玄文》,文中说:“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死 去)之后,路有经由(经过),不以斗酒只鸡相沃酹(用酒沃地 结构图示 3.文章主旨——抒发怀念亡友的沉痛之情 重点突破 一、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①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在地上并说拿去做袜;②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③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被苏轼的《筼筜谷》诗引得喷饭满案。说明了他的高尚风雅,请苏轼代画,说明了他是一个憨然坦率的人,赠诗从侧面说明了他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的品格。 二、本篇阐述了几种文艺创作理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作为文艺随笔,本文主要体现了苏轼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两方面的创作思想。以画竹理论为开篇,文与可有画竹“成竹在胸”“心手相应”的理论,阐明了一条极深刻的艺术创作经验。 “胸有成竹”说,即胸中必须先有鲜活的形象,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造型。“得心应手”说,即必须把艺术表现方法变成熟练的技能技巧,方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形象。 “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所欲画者并非指实物,而是映现于胸中的鲜活形象。这里所说的“视”是凝神细想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见”是指在脑海中映现的意思。 “心识其所以然”,是指胸中明白怎样才能这样的道理;“不能然”,是指实践上还做不到这样。这两者不统一,就是心和手不能相应。 三、这篇文章的结构,有人说极为闲散;也有人说文章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①贯穿文章始终的是文与可这个人物。由开始的文与可画画,到中间回忆作者与文与可之间的一些趣事,最后写到文与可病逝、作者睹物思人的悲伤情怀。所以文章有明确的线索和主旨。 ②贯穿文章始终的是偃竹。文章开始写到画竹的技法,中间写到偃竹记的来历,最后写到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看到偃竹图,想起文与可,不由产生感伤悲痛的情怀。整篇文章就是围绕竹子在组织材料,由竹子引起了作者的感伤情怀。线索是竹子。 ③贯穿文章始终的是感情,即作者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正是由于这种怀念之情,作者在文与可病逝之后睹物思人,由此想到自己与文与可的一些趣事。生前的事情越有趣,逝后越发感伤,再往前想到文与可画竹的技法,这是对文与可的肯定,也是对文与可的钦佩,更多的是对文与可这种襟怀的感悟。 一、阅读延伸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佳作。全篇信笔挥洒,而意脉流畅贯通。全文只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文与可学画墨竹所得所悟,第二段写作者与文与可“畴昔戏笑之言”,第三段写作者曝晒书画时见文与可所赠《筼筜谷偃竹》画而“哭失声”。苏轼信手拈来“画”“笑”“哭”,把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不露雕琢之痕,有着很强的情感逻辑。 “画”“笑”“哭”三字中,“画”“笑”当归结于“哭”。“哭”是情感的落脚点,而“画”“笑”则为“哭”或作铺垫或作反衬,使“哭”来得真切自然。试想,文与可把自己毕生所悟画墨竹的心法技法倾囊相授于苏轼,此等无私行为天下能有几人做到?古代文人相轻、相倾之事比比皆是,这样看来文苏二人之间的感情之深可以想见。而第二段中作者记叙了与文与可之间的书信往来,其中皆是戏笑之言。苏轼的书信,有时使文与可陷于窘态,使“与可无以答”,进而说“吾言妄矣”,“苏子辩矣”;有时又使文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可见苏轼是可使友“窘”,使友“笑”的朋友。若非彼此感情至深,性情相投,是断不会如此的。 有了一二两段的铺垫、衬托,第三段中,作者在曝晒书画时,看到那感情至深、结为莫逆的挚友亲人(文与可系苏轼从表弟)所赠之画时,睹物思人,友人昔日的音容笑貌如在耳畔、目前,而如今斯人已逝,物在人非,因而不由得悲从中来,痛哭失声。这样一来,这“哭”就来得再自然真切不过了,让人丝毫没有矫情之感。由此看来,苏轼真不愧为文坛圣手,信手拈来“画”“笑”“哭”,看似散漫,实则文意贯通,逻辑清晰。 一个人能把自己穷毕生精力所悟倾囊相授,一个人能与之戏笑而不会得罪,一个人能使你睹物思之而痛哭失声。这样的人即使是骨肉至亲,有时也难觅得!可见,文中所叙之事,看似平淡,实则绚烂。同时,文中的语言也是如此。苏轼由学画墨竹心法技法扩而广之,说:“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这种因事生理的手法也使得文章的语言由平淡而绚烂,使文章的思想得到了升华。再如文中第二段中引用《筼筜谷》一诗中的句子:“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既令与可“失笑喷饭满案”,又对与可为官的清廉做了颂扬,可谓有一石二鸟之效。第三段中,作者说:“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这看似平淡的语言,却饱含作者对文与可的多么深厚的感情啊!其中“哭失声”,极具表现力,自古以来,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使苏轼这位饱经沧桑磨难的刚强男儿“失声”而“哭”,这“哭”中包含着多少真挚的情感,多少难忘的往事啊! 除此之外,本文还有妙处。在一篇只有几百字的短文中,作者重在记事,意在抒情。而在不经意中,却也为我们勾勒出了文与可的可爱形象。文与可悟墨竹画的心法技法,自成一派,可谓内秀。文与可与苏轼书信往来,当苏轼以调侃的口吻向文与可索要二百五十匹绢时,与可则显露窘态,“无以答”,就只好抵赖说“吾言妄矣”,“苏子辩矣”;而当他与妻游于谷中,发函得苏轼《筼筜谷》诗时,竟“失笑喷饭满案”。仅此寥寥数语,苏子就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童心未泯、自然率真的人物形象。苏轼的文学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的这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极具特点的散文力作。从行文上看,文章“初无定质”,“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苏轼《答谢民师书》)。从取材上看,“东坡最善于没要紧的题说没要紧的话,未曾有的题说未曾有的话”(刘熙载《艺概》)。可谓信手拈来“画”“笑”“哭”,看似散漫皆成文。正如明代王舜如所说:“文至东坡真是不须作文,只随便记录便是文。”(《苏长公小品》)从风格上看,本文质性自然,语言平淡朴实,但平静的叙述中却潜泳着感情的洪流,可谓绚烂之极也。 二、写作迁移 【角度一】 以“胸有成竹”这个成语为基点进行延伸思考,写一个感悟类片段。 要求:①解释成语本身。②阐释成语的思想内涵。③运用事例论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胸有成竹 北宋画家文同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的典故启示我们:凡事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做好蓄势,做好铺垫,做足积累,做好计划,那无论干什么都能手到擒来,轻松取胜。一切成败的关键都在事前的准备。 达·芬奇为《最后的晚餐》准备了3年,歌德为《浮士德》准备了64年,李时珍为《本草纲目》几乎准备了一生。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功都是充分准备后的必然结果。 【角度二】 本文主要叙述了苏轼与文与可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情。 请以“友谊”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人生的财富是无穷无尽的,但真正的财富是什么呢?是金钱?是权势?不是,是友谊。不知哪个哲人说过:“财富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朋友,当你知道朋友的价值时,就别太在意朋友之间的琐事,你应该知道:友谊不在一时,而在平时;不凭年龄,而凭心灵。朋友,别太在意,让我们携手望着美丽的朝阳,共同奋斗吧!-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高中语文 人教版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 第五 单元 23 课文 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语文 备课 大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语文备课大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680845.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68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