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
《湖北省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7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27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篇 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第二章 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第二篇 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第四章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第五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第六章 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第三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七章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八章 制造业 第九章 建筑业 第十章 现代农业 第十一章 服务业 第十二章 旅游业 第四篇 统筹城乡发展 第十三章 城镇化建设 第十四章 新农村建设 第十五章 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六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十七章 县域经济 第十八章 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 第十九章 开发区 第二十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 第六篇 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第二十一章 综合交通运输 第二十二章 水利基础设施 第二十三章 信息基础设施 第二十四章 能源产业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鄂和人才强省战略 第二十五章 自主创新 第二十六章 教育 第二十七章 人才 第八篇 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二十八章 创业就业 第二十九章 收入分配 第三十章 社会保障 第三十一章 医疗卫生 第三十二章 住房保障 第九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十三章 资源节约利用 第三十四章 循环经济 第三十五章 生态建设 第三十六章 环境保护 第三十七章 应对气候变化 第十篇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十八章 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三十九章 文化事业 第四十章 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 第四十一章 体制机制创新 第四十二章 对内对外开放 第四十三章 发展民营经济 第四十四章 培育市场主体 第十二篇 建设和谐湖北 第四十五章 民主法制与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六章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第四十七章 体育事业 第四十八章 社会管理 第四十九章 国防动员与双拥工作 第十三篇 规划实施与保障机制 第五十章 保持投资增长力度 第五十一章 扩大消费需求 第五十二章 强化政策支撑 第五十三章 破解生产要素制约 第五十四章 优化发展环境 第五十五章 实施机制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制定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省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的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机遇,提出并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全面启动“两型”社会建设,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改革开放最有成效、综合实力提升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多项指标增幅创历史新高,为全省“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9%,比规划目标高3.9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比重为13.6∶49.1∶37.3。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全省粮食连续7年增产,油菜和淡水产品产量连续15年保持全国第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1.25∶1。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取得重大进展,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装备制造等7个产业的销售收入先后跨过千亿元规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58万家,完成增加值6136.5亿元。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激光器、维生素、生物农药、电动汽车等高科技领域技术实力居全国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8%。建筑业发展迅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服务业发展提速,增加值年均增长13.8%以上,现代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文化等服务业快速发展,武汉成为国家首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结构升级加快。201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19.4亿元,年均增长17.7%。农村消费年均增长率比城市高1.1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9%。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6.2%,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五年投资总额累计达3.2万亿元,年均增长29.6%,超规划目标1.1万亿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固定资产投资达884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机场建设步伐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武广、武合客运专线的开通使湖北在全国较早进入高铁时代,武汉成为首批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五年新增铁路营运里程1295公里,总里程达到3319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里程突破2000公里,总里程达到3673公里,上升到全国第六位。城市轻轨、城际铁路、地铁等现代先进快捷交通设施投入使用或开工建设。武汉天河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完工,三期顺利启动,年客流量达到1200万人次。汉江崔家营航电枢纽建成投入运营,汉江航道整治工程顺利推进,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全面开工,武汉新港、黄石、宜昌、荆州等港口建设进展顺利。火电、水电和风电、核电、太阳能等能源建设全面推进,五年新增发电装机1250万千瓦。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兴隆枢纽、引江济汉工程全面启动。 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就业和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52.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58元和5832.3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3.5%。全省贫困人口减少200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城镇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0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实施。覆盖全省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有效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十一五”时期新增廉租住房保障42.2万户,经济适用住房保障17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9.39万户,扶贫搬迁5.39万户。教育事业发展出现可喜变化。实现了由重点解决“上学难”向重点提高教育质量的转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全面落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科技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数和科技人员总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获批建设全国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人口增长趋于合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取得新成就,省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免费开放,成功承办“八艺节”,全省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均达到98%。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23个血吸虫重疫区人畜感染率降至3%以下,有效预防和处置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竞技体育实力得到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以上;提前一年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设市城市及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和神农架生态补偿试点正式启动,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和低效林改造工程顺利实施,森林覆盖率达到38.46%。水环境不断改善,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和洪湖、梁子湖生态保护工程等进展顺利。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顺利推进。低碳生产生活方式逐步推行。 五、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武汉城市圈获批国家级“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批复的“56531”改革方案顺利实施。70多个国家部委(单位)与我省签订了部省合作共建协议(备忘录)。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水利管理体制、城中(郊)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农村金融等改革稳步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大型国有企业基本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任务,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到95%,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2家,境外上市公司5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五年实现进出口总额889亿美元,年均增长21.9%;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01亿美元,年均增长12.2%,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湖北。新增国家级开发区4个。东西湖B型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行,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建设顺利推进。在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经营机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5.9亿美元。对外交往不断扩大,美国、韩国等国家相继在汉设立领事馆。 六、和谐湖北建设取得新成效 城乡社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市社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社区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安全生产事故数量连续五年下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社会服务与管理不断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一批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确保了全省社会稳定。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继续加强。“法治湖北”、“平安湖北”、“文明湖北”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成就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总结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开放不够、发展不够仍然是我省的最大实际,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工业品市场占有率不高,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进一步凸显,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三是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四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 回顾和总结过去,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和面向未来,我们坚定信心,抢抓发展机遇,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必将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有利于我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为我省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国际及沿海发达地区资本和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转移,新一轮技术创新加速推进,为促进我省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建设“三基地一枢纽”,着力构建“两纵两横”经济带,为我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武汉市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实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充分认识和分析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沿海发达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在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占据有利地位,周边省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我省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时期我省将迈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一、跨越式发展战略机遇期 我省既有后发地区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又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和交通优势,还有突出的科教人才优势,正处于积蓄能量的释放期、爬坡过坎的发力期和潜在优势的转化期。国际国内的发展格局深度调整,各种机遇的叠加,将进一步凸显我省的综合优势,“十二五”时期将是我省大有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 二、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十二五”时期我省将呈现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态势,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将成为推动我省快速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城镇化加速推进期 加速推进城镇化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我省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空间较大,具有加速城镇化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力。在国家政策推动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新期待的驱动下,“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更是推进城镇化的加速期。 四、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期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粗放型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锲而不舍地推进先进制造业、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富有特色地发展现代农业,将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期 “十二五”时期,全省人民群众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服务等有更多新期待,在努力实现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六、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期 “十二五”时期,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化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深层次矛盾,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将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科学发展是解决湖北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湖北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当今湖北,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体现就是推进跨越式发展。开创湖北科学发展新局面,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转型,好中求快,能快则快,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突出以下宏观导向: ——坚持跨越式发展。在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转型发展。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创新发展模式,把发展转换到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内需外需“双轮”驱动的轨道,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转换到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的轨道,推进以调整结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科学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使城乡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积极完善区域政策,大力推动区域合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城乡区域特色发展与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 ——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创新精神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大力推进科技、文化创新,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科教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北,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紧紧围绕“生态立省”,把建设生态文明与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二、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突破6000美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6%;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装备制造、食品五大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跨越5000亿元,新兴产业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5%。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47∶4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武汉、襄阳、宜昌“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全省形成以武汉为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为主轴、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两轮的“一线串珠、双轮驱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基本形成城市带动农村,城乡协调互动发展新格局。 ——“两型”社会建设加快。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修复。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一五”期末明显减少,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重点水域水质进一步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文化强省、体育强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有效维护;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基本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省。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显著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90万人。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取得明显进展。加快建设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成中部地区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专栏3:规划指标的属性 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二是体现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社会管理、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其中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类。 预期性指标是表明政府期望发展的方向,主要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来实现的指标,政府主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通过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的目标。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全省战略意图的指标,是省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主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目标。 第二篇 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 “两圈一带”战略是湖北推动科学发展的载体,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抓手。大力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 第四章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按照国家批复的《关于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要求,着力构建要素富集、产业集聚、资源节约的活力城市圈,通达、通畅、智能的快捷城市圈,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城市圈。发挥武汉龙头作用,明确各城市发展定位,增强耦合度,发挥集成效应,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武汉城市圈率先崛起,努力在“两型”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引领和带动全省体制机制创新和“两型”社会建设。圈域生产总值占全省62%以上,经济增长速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幅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8%以上。 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推进九大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先行先试示范效应。创新资源节约体制机制,推进资源品价格改革,完善差别能源价格体系,开展绿色电价试点,实施居民阶梯电价制度,健全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城市水务改革,实施居民阶梯水价制度,建立节约用水机制。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扩大排污权交易,探索碳交易,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完善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探索跨区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新模式。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建立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产业集群发展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引导与协调机制,探索开发区发展新模式。创新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体制机制,扩大“迁村腾地”试点,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合理流转新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财税金融、对内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领域配套改革,充分利用部省合作共建平台,在相关领域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形成推动改革试验的强大合力。 二、加快推进圈域一体化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与一体化布局。进一步优化圈域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鼓励武汉发展总部经济,向周边八市转移一般加工业。八市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加强相互间协作,并积极承接武汉产业转移和辐射。鼓励武汉、黄石等国家级开发区与周边市开展“区外园”合作。积极推进鄂州葛店经济开发区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化工新城融合发展,支持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协作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圈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推进城镇化与城乡建设一体化。以“一核一带三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圈域城镇建设。进一步增强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大中城市,推进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重点镇建设。以城际铁路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一站一城(镇)”建设,开展“扩权强镇”试点。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基本形成城乡建设一体化格局。 加快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推进城乡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等一体化建设。鼓励商业连锁经营企业下乡进村,推动圈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基本建成以武汉为中心的圈域一小时高效物流服务圈。 加快推进交通与通信建设一体化。构建三大综合交通圈,完善七条综合交通通道,打造六大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形成武汉至八市区“一小时交通圈”,武汉至圈域县(市)“一至两小时交通圈”。建设“资源共享、集约高效”的综合交通通信系统,基本形成以武汉通信枢纽和城市圈发达的通信网络为依托的综合交通信息化平台。分步实施圈域区号统一,加快通信一体化进程。 加快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统筹规划安排圈域生态建设,加强梁子湖等跨行政区域的湖泊、河流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圈域大气联防联控。严格控制各类污染,提高城乡环境质量。建设圈域地震安全保障工程。突出平原水网景观、丘陵山地自然生态及滨江滨湖特色,构建“碧水、蓝天、青山、美城”的生态格局。 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会事业一体化。着力推动人才项目对接、教育共建联动、科技互动促进、卫生资源整合、社会保障统筹及旅游、文化、体育资源共享等专项建设,推进形成圈域各类社会事业联合体。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实现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部前列。 三、推进重点示范区建设 大力推进以“改革先行、创新密集、‘两型’社会集中展示、同城化发展引领”为特色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州先行示范区、以水生态修复与治理为特色的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以水生态保护与有效利用为特色的大梁子湖生态旅游示范区、以跨区域重化工产业循环发展为特色的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以科技创新为特色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武汉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咸宁华中低碳产业示范区、孝感临空经济示范区、黄冈临港经济示范区和黄石、潜江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示范区等建设。 第五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旅游业为引擎,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鄂西圈”)建设成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科考探险等综合性旅游圈,生态保护良好、生态旅游发达等生态文明圈,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三国文化、土家苗族民俗文化、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等特色文化圈,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促进全省生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森林覆盖率达到4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圈域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实现年游客接待量1.4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占全省40%以上;圈域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综合交通网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不含空中航线、城市内道路),基本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重要景区基本通达二级以上公路。加强圈域城市、旅游名镇名村、景区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建设水、电、气和通信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旅游宾馆酒店、旅游码头、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星级厕所等相关设施。建设“鄂西圈”公众服务平台。 二、推动生态文化旅游建设 加强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实施生态林业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承,丰富圈域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内涵。以“一江两山”为龙头,重点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三大旅游主题板块、十大旅游区、十条精品线路,建成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生态景观工程等十二大重点工程。加强旅游名城强县名镇(村)的建设,积极推进大洪山旅游区、清江画廊旅游区等跨行政区域资源整合。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生态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打造若干集民俗风情、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经典演艺剧目。 专栏4:“鄂西圈”十大旅游区 1、三峡大坝-平湖半岛旅游区 2、武当山-太极湖旅游区 3、神农架旅游区 4、襄阳古隆中-鱼梁洲旅游区 5、荆州古城旅游区 6、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旅游区 7、清江画廊旅游区 8、明显陵-漳河旅游区 9、炎帝神农故里-大洪山旅游区 10、恩施腾龙洞-大峡谷旅游区 三、推动圈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制定并实施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加快相关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旅游商品、宾馆酒店业、特色餐饮业、商贸会展业、特色养老、体育休闲、旅游地产等关联产业的发展。继续发挥电力、汽车、化工、建材、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产业优势,着力构建“襄十随”汽车产业带、“宜荆(门)”电力化工产业带、“荆荆襄随”现代农业产业带与“宜恩神十”特色生态产业带,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充分发挥襄阳、宜昌两个副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圈域八市(州、林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协调发展。 第六章 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 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综合优势,努力建设“三带一枢纽”,加强沿江开放开发省际合作,将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促进“两圈”互动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典型示范区。湖北长江经济带生产总值占全省6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9%,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促进汉江流域与“两圈”相融合、与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相呼应,构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支撑点和增长极,实现江汉平原振兴崛起。 一、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重点完善水运设施,积极推进港口与航道建设,大幅提升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能力,完善干支直达的水运网络。支持江海直达运输,加快发展标准化、专业化运输船舶。积极建设长江中游现代港口体系,着力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完善沿江通道布局。着力构建江汉平原腹地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功能最完善、辐射面最广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二、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 坚持以“水”兴带,着力构建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涉水产业。积极发展以冶金、石化、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以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高产优质水稻、名优特淡水产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各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明确的产业园区,构建沿江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着力建设新型城镇连绵带 围绕“一核六点”布局沿江城镇体系。充分发挥武汉核心作用和宜昌、荆州、黄石、鄂州、黄冈、咸宁等重要节点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功能。协调推进“以港兴城”战略,着力提升沿江地区城镇化水平,力争带域内20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均超过200亿元。加快发展大城市,培育发展2个至3个城区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提升鄂州、黄冈及咸宁城市化水平,着力扩大洪湖、赤壁、石首等中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大力发展沿江重点镇和中心镇,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四、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带 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重点加强水资源、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河道治理,维持河势稳定。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力度,保护重要与敏感生态功能区,加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区域绿色增长,使带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五、加快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 加快现代水利工程与航运建设。重点建设水利综合开发工程。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工程、部分闸站改造、局部航道整治等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引江补汉神农溪调水工程、碾盘山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建设现代航运体系。加快推进汉江航运枢纽建设,形成环绕江汉平原的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建设功能完善、专业化和高效率的汉江港口体系。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提高汉江流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土地整理、低丘岗地改造、滩涂开发、村庄整治等,增加耕地面积。实施“移土培肥”工程(丹江口库区),推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重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建设集文化考察、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和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支撑。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以汉江为纽带,以武汉、襄阳、十堰三个城镇密集区为支撑,以中小城市为节点,三条城镇发展主轴和五条城镇发展辅轴相联结的汉江流域沿江沿线特色城镇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建设丹江口库区水源涵养与水质保护生态功能区、汉江中游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江汉平原农田防护和用材林功能区。 第三篇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七章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教优势,促进各类要素资源向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和园区集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产业规模、拓宽发展领域、提升竞争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发挥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走在中西部前列,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重点发展光电子信息、下一代网络、应用电子等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光通信传输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光通信专业元器件和组件,加快电子元器件产品升级。培育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下一代网络产业。加强下一代互联网和“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软件、业务应用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引导现有网络向IPV6过渡。加快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产品的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突破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扩大物联网推广应用,推动物联网及相关产业发展。应用电子产业。扩大新型消费电子产品生产规模,打造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提高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和高效绿色新型电池产品。 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重点发展高档数控装备及系统、激光加工设备、数字化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设备等产业,着力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促进制造业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 三、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电子新材料、生物及环保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量大面广和重大基础设施急需的功能材料、结构材料、复合材料为突破口,大幅提高新材料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以武汉、襄阳、宜昌、黄石等为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四、生物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经济 社会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 规划 纲要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