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doc
《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络腧穴学详细内容.doc(8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上篇: 经络腧穴概论 • 第一章 经络概述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系指经脉,其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干线的意思。有路径的含义。 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为经络系统主体部分。 络:有网络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起网络与联系的作用。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三.经络的基本作用 (一)十二经脉:具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之特点。 (二)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脉在胸腹,头面,脏腑与脏腑,脏腑与体表间的密切联系。 (三)十五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以及躯干前后左右多个部位间的紧密联系。 (四)奇经八脉:是一组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对其他经脉起统率,联络与调节作用。 (五)十二经筋:起着约束骨骼,疏利关节的作用。 (六)十二皮部:防御病邪的作用。 四、经络的重要性 《灵枢.脉度》篇:“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尚之所难也。” (一)说明病理变化 (二)指导辩证归经 (三)指导针灸治疗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喻加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手便错。” 五、经络学说的学习与研究内容 (一)经络系统部分(相当于结构部分)。 (二)经络生理学。 (三)经络病理学。 第一节 经络系统概貌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 十二皮部 经络 络脉 十五络脉 三百六十五络 二、经络的形成 (一)针灸疗法的发明和针灸感觉传导的发现是经络学形成的基础。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体表病理表现的推理。 (四)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五)气功养生术的出现。 三、十二经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的总称。由于他们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中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二)命名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阴阳学说又结合脏腑学说而命名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 ,“气有多少异用也”。 (三)作用 因“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起着贯通上下,沟通内外的作用。 (四)十二经脉的分布 1、分布特征: (1)分布于头部的为阳经:前头为阳明经。侧头为少阳经。后头为太阳经。 (2)分布于四肢内侧的为阴经,四肢外侧为阳经。 (3)分布于胸腹部的为阴经(足阳明经除外)。 (4)分布于腰背的为阳经,侧胸腹为阳经。 2、走向特征: 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阴足内腹,足之三阳头外足。 3、排列特征(四肢) 内侧: 前为太阴,中为厥阴,后为少阴。 外侧: 前为阳明,中为少阳,后为太阳。 4、经气传递特征(流注关系):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5、表里相配特征: 6、脏腑属络特征: 7、相互衔接特征: 肺内 → 手太阴肺经 手大指次指内侧端 手阳明大肠经 鼻旁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内侧端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手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外侧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手无名指外侧端 手少阳三焦经 外眦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外侧端 肺内 ← 足厥阴肝经 二、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组成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硚脉、阳硚脉、阴维脉、阳维脉。 (二)命名 «难经.二十七难»“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对经络起统帅、联络和调节作用。 三、十二经别 (一)定义: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二)命名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沟通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 四、十五络脉 (一)定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前面的任脉络,躯干后面的督脉络,躯干侧面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故称“十五络脉”。 (二)命名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 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 五、十二经筋 (一)定义 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 (二)命名 «说文»:“肉之力也”。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约束骨骼,疏立关节。 六、十二皮部 (一)定义: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属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散布部分。 (二)命名 (三)循行分布特点 (四)作用:卫外屏障作用。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诊法 (二)分经辩证 (三)循经取穴 (四)药物归经 第二章 腧 穴 概 述 腧穴定义: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一)经穴 1.定义: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的腧穴。 2.特点:有具体的穴名;有固定的位置; 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经穴总数:361个 «内经» 约160个 «针灸甲乙经» 349个 «铜人针灸腧穴图经» 354个 «针灸大成» 359个 «针灸逢源» 361个 (二)奇穴 1.定义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 2.特点 :(1)有具体的穴名,可一名一穴,也可一名多穴; (2)有固定的位置,但分布较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3)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但有特殊疗效; (4)名为奇穴,实为经穴。 (三)阿是穴 1.定义:是指既无具体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 2.特点:(1)无具体名称;(2)无固定位置;(3)分布多在病变附近;(4)以痛为腧;(5)补充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 二、腧穴的命名 (一)天象地理类 1、以日月星辰命名 如日月、上星、天枢等。 2、以山谷丘陵命名 如承山、合谷、梁丘、大陵等。 3、以大小水流命名 如曲池、水泉、后溪、照海、经渠等。 4、以交通要冲命名 如水道、太冲、内关、关冲等。 (二)人事物象类 1、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如鸠尾、伏兔、犊鼻、鱼际、攒竹等。 2、以建筑居处命名 如曲垣 、天窗 、地仓、玉堂 、内庭、 紫宫、库房、梁门、府舍等。 3、以生活用具命名 如地机、颊车、天鼎、大钟、缺盆等。 4、以人事活动命名 如人迎、百会、归来等。 (三)形态功能类 1、以解剖部位命名 如腕骨、 大椎、巨骨 等。 2、以脏腑功能命名 如魄户、魂门、意舍、心俞 等。 3、以经络阴阳命名 如三阴交、三阳络、阴陵泉、 阳陵泉等。 4、以穴位作用命名 如承泣 、听会、气海 、血海、光明、水分、迎香等。 第二节 腧穴的作用及主治规律 一、腧穴的作用 (一)诊断作用:反映病症、协助诊断。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二)治疗作用 1. 邻近作用 是所有腧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病症的作用。 2.远道作用 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所具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这些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 3.整体作用 是某些腧穴所具有的主治作用特点,针灸这些腧穴,可起到整体性的调制作用,是远道作用的扩大。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 手三阴经穴主治规律 经 名 本经主病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太阴经 肺、喉病 胸部病 手厥阴经 心、胃病 神志病 手少阴经 心病 手三阳经穴主治规律 经 名 本经主病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手阳明经 前头、鼻、口齿病 眼病、咽喉病、热病 手少阳经 侧头、胁肋病 耳病 手太阳经 后头、肩胛、神志病 足三阳经穴主治规律 经 名 本经主病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足阳明经 前头、口、齿、咽喉、胃肠病 神志病、热病 足少阳经 侧头、耳病、项、胁肋、胆病 眼病 足太阳经 后头、项、背腰、肛肠病 足三阴经穴主治规律 经 名 本经主病 二经相同 三经相同 足太阴经 脾胃病 腹部病 足厥阴经 肝病 前阴病 足少阴经 肾、肺、咽喉病 (二)分部主治规律 任督二脉经穴主治规律 经名 本经主病 二经相同 任脉 中风脱证、虚寒、下焦病 神志病、脏腑病 督脉 中风昏迷、热病、头部病 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规律 分 部 主 治 前头、侧头区 眼、鼻病 后头区 神志 项区 神志、咽喉、眼、头项病 眼区 眼病 鼻区 鼻病 颈区 舌、咽喉、气管、颈部病 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规律 前 后 主治 胸膺部 上背部 肺、心(上焦病) 胁腹部 下背部 肝、胆、脾、胃(中焦病) 少腹部 腰尻部 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 第三节 特定穴 特定穴定义: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交会穴。) 一、五腧穴 (一)、定义:五腧穴是指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五腧穴 比喻 经气流注 部位 “所出为井” 喻水之源头 为经气所出部位 分布于指,趾末端 “所溜为荥” 喻水微流 为经气流过之处 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 “所注为输” 喻水流由浅入深 为经气灌注之处 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所行为经” 喻水如江河畅通无阻 为经气盛行处 分布于前臂或胫部 “所入为合” 喻百川汇入湖海 为经气充盛入合于脏腑之处 分布于肘膝关节附近 (二)内容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府少冲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三)五腧穴与五行配属 1.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 六阴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肺(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肾(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肝(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心(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脾(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心包(相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2.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大肠(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膀胱(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胆(木) 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小肠(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胃(土) 历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三焦(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四)临床应用 1.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按季节因时而刺: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 3.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井——神志昏迷 荥——热病 输——关节痛 经——喘咳 合——六腑病症 二、原穴 (一)定义:原穴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十二原穴歌 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 心出神门原内过,或胃冲阳气不通, 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出太渊内, 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大陵包。 (二)临床应用 1.诊断:“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2.治疗:“五脏有疾也,应取之十二原。” 三、络穴 (一)定义:络脉由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称络穴。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一个络穴,加任脉、督脉络穴及脾之大络,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穴歌 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 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逢, 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从, 督脉长强任尾翳,公孙脾络大包同。 (二)临床应用:主治相应络脉病症; 治疗本经病; 治疗其相表里经脉病症; 原络配穴应用。 四、郄穴 (一)定义:郄穴是指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及阴蹻脉、阳蹻脉、阴维脉、阳维脉各有一个郄穴,总称十六郄穴。 十六郄穴歌 郄犹孔隙义,本是气血聚,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郄,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 心须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金门求,肾向水泉觅, 心包郄门寻,三焦会宗居,胆经是外丘,肝经中都立, 阳维取阳交,阴维筑宾取,阳蹻系跗阳,阴蹻交信毕。 (二)临床应用 1.诊断 2.治疗:(1)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的病症; (2)治疗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治疗血证,阳经郄穴多治疗急性疼痛。 五、背俞穴 (一)定义: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五脏六腑各有一个背俞穴,均分布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二)临床应用:多用于治疗与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治疗与五脏相关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病症。 六、募穴 (一)定义:募穴是指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五脏六腑各有一个募穴,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在部位相近。 十二募穴歌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 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石门穴。 (二)临床应用 1.诊断:观察、触扪(俞)募穴的异常变化,协助诊断其相应脏腑疾病。 2.治疗:多用于对相关脏腑病证的治疗;俞募配穴应用。 七、八会穴 (一)定义: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精气所会聚的八个腧穴。 八会穴歌 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会膻中脉太渊。 (二)临床应用:主治其有关病证。 八、八脉交会穴 (一)定义:八脉交会穴是指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经穴。分别位于肘膝关节以下,腕、踝关节附近。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二)临床应用:治疗其本经病证 治其所通的奇经病证。 配穴应用:远近配穴(配头身部腧穴) 上下配穴(上下八脉交会穴配合应用) 九、下合穴 (一)定义: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均在膝关节以下或附近。 (二)内容:胃、胆、膀胱的下合穴就是其本经合穴,而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均在胃经,三焦的下合穴(委阳)在膀胱经。 (三)临床应用:是治疗六腑病的重要穴位。 十、交会穴 (一)定义:交会穴是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 (二)临床应用:即能治疗其所属经脉的病证,又能治疗其相交会经脉的病证。 第四节 腧穴定位法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一)固定标志定位 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取穴的方法。 (二)活动标志定位 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二、骨度分寸法 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一)注释 天突: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歧骨:胸剑联合。 完骨:乳突。 横骨上廉 :耻骨联合上缘。 季胁:此指第十一肋端下方。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 内辅骨上廉 :指股骨内侧髁。 内辅骨下廉:指胫骨内侧髁。 膝中:前平髌骨下缘,后平腘横纹。 (二)常用骨度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头 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前后发际不明,从眉心至大椎 眉心至前发际 大椎穴至后发际 前额两发角之间 耳后两完骨之间 12寸 18寸 3寸 3寸 9寸 9寸 直 直 直 直 横 横 胸 腹 部 天突至歧骨 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横骨上廉 两乳头之间 9寸 8寸 5寸 8寸 直 直 直 横 背 腰 部 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 大椎以下至尾骶 6寸 21椎 横 直 身 侧 部 腋以下至季胁 季胁以下至髀枢 12寸 9寸 直 直 上 肢 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9寸 12寸 直 直 下 肢 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髀枢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外踝尖至足底 18寸 13寸 19寸 16寸 3寸 直 直 直 直 直 三、手指比量法 (一)直指寸(中指同身寸):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该法与骨度分寸相比偏长,仅用于小腿部和下腹部取穴的直量。 (二)横指寸 1.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的宽度为1寸。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 2.一夫法(横指同身寸):以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量和背部的横量。 第三章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 第一节 经络腧穴理论的形成 一、《内经》以前文献 (一)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 足臂本(《足臂十一脉灸经》):按足六脉、臂五脉的次序排列。 阴阳本(《阴阳十一脉灸经》):按阳六脉、阴五脉的次序排列。 《脉法》:主要论述脉法,但多次提及灸法、砭法治疗疾病。其中所载砭灸部位虽无具体的名称,但已具备了腧穴的某些特点。 (二)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竹简——《脉书》:载有“十一脉”内容。 (三)《五十二病方》中有关施灸部位的记载:由一条脉——一个部位——接近腧穴点。 二、《内经》所载 (一)确立了以十二经脉为主的经络系统,及其内属脏腑、外布腧穴、运行气血的理论体系; (二)提出“以痛为腧”的取穴方法; (三)对腧穴定名、定位、归经,并提及主治症、刺灸法及禁忌症等; (四)对部分腧穴进行了系统分类:五腧穴、原穴、络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等。 三、《内经》以后文献 (一)《难经》 1、补充了经络理论:阐述了奇经八脉、经脉病候及十五络脉等方面的内容。最早提出奇经八脉的名称,并详细论述了其分布、功能及病候。 2、补充了腧穴理论:论述了八会穴、原穴及五腧穴的五行配属和治疗作用等内容。最早提出八会穴的名称,提出原穴是原气留止的部位,补充了心经原穴,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理论,指导针灸临床。 (二)《针灸甲乙经》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魏晋·黄甫谧汇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本书分类整理而成,是现存最早的经穴专著。载穴349个,不仅确立了名称、部位、主治症,并且记载了针灸适宜症及刺灸方法等。对十四经穴进行了整理和归类,把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结合起来。 第二节 经络腧穴学术发展 一、魏、晋及隋、唐 魏、晋·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由《内经》《明堂孔穴》汇合而成,共十三卷,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一卷,现仅存第一卷。对经脉腧穴已按气血流注次序排列,开创了循经考穴的先河,完善了 经络腧穴理论体系。 二、宋、元、明、清 北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穴354个,成书次年铸“铜人”经穴模型两座,对统一经穴定位影响很大。 金元·窦汉卿《针经指南》:首次记载了“八脉交会穴”。 宋金时期盛行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载穴359 个,是一部针灸专书。 清代重视分经用药;李学川《针灸逢源》:载穴361个,是对经穴的又一次总结。 中篇 经络腧穴各论 第四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 一、手太阴经脉 • (一)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 (二)病候 •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 (三)主要病候 •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面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 • (四)主治概要 • 本经腧穴主要治疗肺、胸、喉、头面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第二节 手太阴腧穴 • • 手太阴腧穴共11穴,左右22穴。 • 1、中府* 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会穴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跟前下中线6寸。 •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 (2)肩背痛,咽喉痛,腹痛。 • (3)呕吐,浮肿。 • (4)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 [刺灸法] 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 2、云门 [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胸壁前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下正中线6寸。 • 简易取穴:当手叉腰时在锁骨外端下缘出现一个三角形的凹陷,其中心即是云门。 • [主治] (1) 咳嗽,气喘,胸痛。 • (2)肩关节内侧痛。 •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 [注意事项]不可向内侧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 3、天府 (LU3) • [定位]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 简易取穴:臂向前平举,俯头鼻尖接触上臂内侧面处是穴。 • [主治] (1)咳嗽,气喘。 • (2)瘿气。 • (3)鼻衄。 • (4)肩及上臂内侧痛。 •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 4、侠白 • [定位]正坐上臂自然下垂。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 简易取穴:肱二头肌桡侧,当天府穴下1寸处是穴。 • [主治](1)咳嗽,气喘。 • (2)干呕,烦满。 • (3)上臂内侧痛。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 5、尺泽* (LU5)合穴 [定位]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1)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满。 • (2)咽喉肿痛。 • (3)急性腹痛吐泻,小儿惊风。 • (4)肘臂挛痛。 •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 6、孔最* (LU6)郄穴 • [定位]微屈肘,掌心相对;或伸前臂仰掌。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 [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鼻衄,热病无汗。 • (2)痔血。 • (3)肘臂挛痛。 •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 7列缺、 * (LU7)络穴 八脉交会穴 通任脉 • [定位]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易取穴: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 • [主治](1)咳嗽,气喘,咽喉痛。 • (2)半身不遂,口眼喎斜,牙痛。 • (3)外感头痛,项头痛,项强痛。 • (4)腕痛无力。 [刺灸法]向肘部斜刺0.3~0.5寸;可灸。 8、经渠 (LU8)经穴 • [定位]伸臂仰掌。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 [主治](1)咳嗽,气喘。 • (2)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 9、太渊* (LU9)输穴 原穴 八会穴 • [定位]伸臂仰掌。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 [主治](1)外感,咳嗽,气喘,咯血. • (2)胸痛,咽喉肿痛. • (3)无脉症. • (4)手腕痛。 •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 • 10、鱼际* (LU10)荥穴 • [定位]侧腕掌心相对,自然半握拳。在手拇指本节(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 [主治](1)咳嗽,咯血,发热. • (2)咽干,咽喉肿痛,失音. • (3)乳痈,掌中热,小儿疳疾。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 11、少商* (LU11)井穴 • [定位]伸拇指。在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 [主治] (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 (2)鼻衄,高热,中暑,呕吐. • (3)癫狂,中风昏迷,小儿惊风。 • (4)指肿、麻木。 • [刺灸法]向腕平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第五章 手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阳明经络 二、手阳明经脉 (一)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二)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粟不复。 (三)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和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症。 (四)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热病、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第二节 手阳明腧穴 手阳明腧穴共20穴,左右40穴。 1、商阳* (LI1)井穴 [定位]伸食指。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 [主治](1)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 • (2)热病,昏迷。 • (3)手指麻木。 • [刺灸法]向上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2、二间 (LI2)荥穴 • [定位]侧腕对掌,半握拳。在食指本节(每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 [主治](1)目痛,齿痛,鼻衄,咽喉肿痛,口眼喎斜。 • (2)热病。 •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3、三间* (LI3)输穴 • [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 [主治](1)目痛,齿痛,咽喉肿痛。 • (2)身热,腹满,肠鸣。 • (3)手背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4、合谷* (LI4)原穴 • [定位]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主治](1)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牙关紧闭,口眼喎斜, 耳聋,痄腮,咽喉肿痛。 (2)热病,多汗,无汗;瘾疹,疟疾。 (3)腹痛,便秘;经闭,滞产。 (4)小儿惊风,半身不遂,上肢疼痛、不遂。 •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结构。 • 5、阳溪* (LI5)经穴 •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 [主治](1)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 • (2)臂腕疼痛。 •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6、偏历 (LI6)络穴 •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 [主治](1)耳鸣,耳聋,目赤,鼻衄,喉痛。 • (2)臂腕酸痛。 • (3)水肿。 •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可灸。 • 7、温溜 (LI7)郄穴 •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 [主治](1)头痛,面肿,鼻衄,咽喉肿 痛,口舌肿痛,吐舌。 • (2)肠鸣腹痛。 • (3)肩臂酸痛。 •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 8、下廉 (LI8) • [定位]侧腕对掌,伸前臂。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 [主治](1)头痛,眩晕,目痛。 • (2)腹痛,腹胀。 • (3)肘臂痛。 • (4)上-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络 腧穴学 详细内容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