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生辈观老师辈:对“学衡”研究的思考 (1).pdf
《由学生辈观老师辈:对“学衡”研究的思考 (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学生辈观老师辈:对“学衡”研究的思考 (1).pdf(9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由学生辈观老师辈:对“学衡”研究的思考瞿 骏摘 要:老师辈与学生辈的复杂关系,是“学衡”研究中一个值得讨论但却尚未充分厘清的基本问题。其起点在于将“学衡”研究从新文化主流与文化保守主义的“两军对垒”式的思路中解放出来,过渡到考察“多方互动”;在“多方互动”中看“学衡”诸人与其学生之关系。其重点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讯息落差”为何造成老师辈与学生辈在时代进程中渐行渐远;另一个是在笼罩性的革命年代里学生辈与老师辈如何双双嬗变。关键词:学生辈 老师辈“学衡”研究 目前有关学衡杂志和“学衡”诸人的研究仍有一些基本问题值得推进讨论。其中之一即是老师辈与学生辈之间如何连接,又如何疏离。这样的连接和疏离存在于
2、时代中,又影响着时代;产生于人心里,又变化着人心。1920 年 11 月毛泽东就写信给罗章龙,谈湖南教育,觉得“欲哭无泪”。为此他提出一个明知“做不到”,却很想“做到”的希望 让“至今还存在的一班造孽的教育家死尽”。20 世纪 20 年代初,这类言语屡见不鲜,1923 年后更是层出不穷。这样话语与心态提示在 20 世纪 20 年代围绕学衡 杂志和“学衡”诸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著名人物的学生辈中不少人的言说与心态常常一面是景仰的、崇拜的、被吸引的、想靠近的,但另一面亦是竞争的、挑战的、怨懑的直至愤恨的;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另一面愈加凸显。而只有理解了这样的复杂思想氛围与纠结情感环境,研究
3、者方能理解学生们为何如此言说,又为何如此行动,并同时理解老师们究竟为何如此言说,又为何如此行动。因此通过学生辈来观察老师辈,进而推进“学衡”之研究或可做更多讨论。讨论起点则在研究基本思路的调整。从“两军对垒”到“多方互动”“学衡派”这一概念虽有可以商榷的余地,但放在“学衡”研究的发展史内,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即其能让“学衡”诸人跃出学衡杂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师”)、东南大学的范围获得关注。这类关注以往的推进性就在“学衡派”概念带来的“两军对垒”式的研究基本思路。比如在“学衡派”与新文化主流派竞争的视野下,学衡杂志和“学衡”诸人如何能够为人所知的一条路径会渐渐清晰,那就是因对手方的
4、议论、批评和塑造而渐为人所知。这方面材料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鲁迅的估学衡等文章最为人所熟悉,引用亦极多,在此不赘。不过“两军对垒”的思路的限制也不少。仍112本文受中国历史研究院“兰台青年学者计划”项目(项目号:2022LTQN606)资助,特此致谢!这一思路受许纪霖师的提示,参见许纪霖:绅士、名士、斗士与流氓 知识人的内战与“文化惯习”的冲突(19241926),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 2 期。毛泽东给罗璈阶的信(1920 年11 月25 日),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98 页。参见瞿骏:再思“学衡”,读书2
5、020 年第 5 期。就学衡杂志和“学衡”诸人如何能够为人所知来谈,另外三条路径或就较少有研究者特别关注。第一条路径是师生友人间寄赠和借阅学衡杂志。如温州地方读书人张棡读到的学衡第一期,就来自其在南京插班的师范旧学生赠送。第二条路径是学衡杂志依赖各大书局的销售网络,尤其是中华书局在各地的分局网络的散布。张棡读了学衡第一期后对它兴趣浓厚,但在此基础上他要持续读到学衡,则要到1923 年8 月起当地有中华书局的分局之后。第三条路径则在京沪一些报纸的有意帮衬和无意的扩大宣传。前者首推中华新报。学衡甫出,时任中华新报主笔的张季鸾即作论评介绍,认为“学衡”诸人有“诚恳研究之态度”,能提倡“用功”,能打破
6、“东西新旧一切界限”;又呼吁日本研读汉文书籍、志在维持儒学、保存儒教的团体响应 学衡,日后果然多有日本学者来南京拜访“学衡”诸人。后者很大一部分落实在时事新报。1922 年、1924 年与学衡杂志、“学衡”诸人有关的多场论争大多起源于时事新报。学衡杂志和“学衡”诸人知名度的拓展与此报极其相关。以上三种路径都需要从学生辈的角度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学衡杂志最大的受众,“学衡”诸人较容易吸引的人物有两拨,一是分处各地的清末老新党,二是那些欲直接报考或向南高师、东南大学靠拢的学生。在这两拨人中,地方上老新党的活动范围相对固定,获取思想资源亦相对被动;而向往大学的那些学生则有相对较强的人身流动性,同时也
7、具有获取思想资源的主动性,因此所谓师生友人寄赠和借阅学衡,大多先由流动的、主动的学生辈来启动,进而激发固定的、相对被动的老师辈。学衡杂志依赖大书局的销售网络反映了学生辈在那个年代不断增长的势力和影响。在趋新大潮的激荡和在商言商的惯性下,20 世纪 20年代,无论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还是其他大小出版社,新人物(大多是学生辈)上位是一个大趋势。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主办的刊物或有意识地,或无奈地走向“趋新”亦是一个大趋势。如中华书局负责发行学衡的部门既不是“国文史地部”,也不是“国故部”,而是“新文化书籍部”,主管人是少年中国学会的重要成员左舜生。这其实注定学衡杂志一方面不得不搭靠大书局的销售网络求
8、存在,但另一方面这样的搭靠近乎饮鸩止渴,在大趋势中将被新浪潮渐渐吞没。最后亦最能反映学生辈之趣味和影响的是他们对京沪报纸的阅读、向京沪报纸的投稿和在京沪报纸上的发表。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书报刊分野中,学生辈渐渐较多倾向于报,其次是刊,最后才是书。老师一辈则常先倾向于书,再倾向于刊,最后倾向于报。因此,京沪报纸尤其是趋新大报上的热闹很多时候与“学衡”老师一辈没有关系。如 1924 年柳诒徵的什么是中国的文化一文引发激烈争论,但其发表在时事新报时就直接是学生记录的演讲稿,后面纷纷刊出的十几篇讨论文字也没有一篇是柳诒徵自己所写。这就导致“两军对垒”的思路不能很好地解释关于学衡杂志和“学衡”诸
9、人的论争。而这些论争中,有的老师辈人物作为“直接当事人”却从未正式出过场,是学生们自己的“乱战”;有的则根本无需“新文化主流派”出手,南高师、东南大学的自家学生已在“同室操戈”;有的则是各路学生自己直接在制造靶子,引发批评,从中获利。如柳诒徵演讲的记录者之一,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的张鸿鑫,径直承认对柳氏的议论“听是听在耳里了,记是记在脑里了,倒底不敢十2122023.4温州市图书馆编,张钧孙点校:张棡日记,中华书局 2019 年版,第 25322533 页。温州市图书馆编,张钧孙点校:张棡日记,第 2697 页。一苇:读学衡书后,中华新报1922 年 1 月 19 日。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
10、自编年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 年版,第 236 页。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第 229 页。这一部分原因大概在老师一辈学者往往信奉“守约”,希望“专心致志,多读佳书”,认为不相干的书籍刊物,不值得去浪费时间,遑论报纸。参见张其昀:吾师柳翼谋先生,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4 页;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 2 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113 页。分相信”,并不经柳氏同意,私自把文章寄往时事新报发表。1924 年 2 月 9 日发表后,他的心理状态是“料想必定有许多人起来反对,那晓得竟然没有”,到 2 月
11、 22 号,才终于等到了第一篇批评文字。综上,“两军对垒”的研究基本思路能解释一些问题,但对一个根本问题相当忽视,即因为学衡是同人刊物而非大书局主导的商业性刊物,在社会认知中形象保守,所谈的国学与西典对当时水准日降的知识青年来说过于艰深,所以学衡杂志在其时代里对学生群体影响力有限。1925 年,有人就对吴宓言,编学衡“吃力不讨好”,不如不办,继以现代评论为例,说该刊作者以“文登其中”为荣,潜台词是学衡影响力小,在其上发文对作者缺乏吸引力。相较学衡杂志,“学衡”诸人的影响力稍强一些,但却不是因为学衡,而是因为他们的留学生身份和南高师、东南大学教授的身份。由此,推进“学衡”研究,基本思路就需要从“
12、两军对垒”过渡到“多方互动”。对“学衡”诸人,其时代里不只有胡适、梁启超,还有众多虽不是最高光但却需要关注的人物。如时事新报的核心人物张东荪与他们如何互动?研究不多,而能在互动中研究“学衡”诸人与学生辈之关系的更少。对学衡杂志,其本身的研究看似已投入了相当力气,但要令其进一步透彻则需要离开其“本身”。人们如何得到学衡、如何读学衡与如何论学衡都同样值得花气力去厘清,这又多与学生辈的言说和行动直接关联。这就需要讨论老师辈和学生辈之间的“讯息落差”问题,以及革命年代里学生辈与老师辈如何互动,进而双双嬗变等问题。“讯息落差”中的老师辈与学生辈学衡杂志在其时代里总体上对学生群体影响力有限。这不是静态描述
13、,而是对学衡杂志与“学衡”诸人不断被学生辈影响,同时又不断影响学生辈的动态过程描述。其中尤需注意“讯息落差”造成双方在时代进程中渐行渐远。随着中国近代交通、物流、电报、印刷等技术的大发展,读书人已不再亦不能以居住小镇、山林,主持学塾、书院,群聚门人弟子的方式来发展并维系学生辈。读书人能否快速广泛地播散自家的文字、观点、思想成为他们能否持续获得学生辈关注和认同的关键。在此点上,“学衡”诸人有自己的刊物学衡,一段时间内(大致在吴宓北上之前)有南高师、东南大学的建制支撑,这让他们不至与学生辈隔绝。但在自家文字、观点、思想散布的快速和广泛方面,“学衡”诸人与以胡适为中心的北大诸人相比,明显“出货”较慢
14、,正式著作较少。钱穆曾精辟地评说双方“旗鼓殊不相称”。进而,“学衡”诸人也较难吸引更多学生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以下简称大纲)与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是可作对比的具体案例。胡适的大纲自 1917 年 9 月起开始形成课程讲义,1918 年 9 月寄出付印,1919 年 2 月正式出版,前后不到一年半时间。这本书的影响之大用南高师学生缪凤林的话来形容最为合适:“这本书是北大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出世不到两年,再版已经六次,看的人可是不少。”大纲“看的人可是不少”,除了其写作方式、学术观点和思想资源具有吸引力外,缪凤林点312由学生辈观老师辈:对“学衡”研究的思考张鸿鑫:中国文化问题,时
15、事新报学灯1924 年 3 月 14 日。其实张氏的判断没有错,只不过他实在着急,方觉得反应来得晚了。2 月 22 日就有批评文字已不算晚。更值得注意的是 2 月 24 日,周作人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文章,认为柳诒徵的演讲代表着“复古倾向之加甚!”之后 2 月 28 日、3 月 8 日、3 月 17 日、4 月 7 日、4 月 15 日,周氏连续写文章论及此事,颇有“追打到底”的意味。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 3 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28 页。据郭廷以回忆,1919 年到 1925 年间,南高师、东南大学是中国最难考的大学。“报纸天天捧场,家长们希望送子弟到东大
16、去”。张朋园、陈三井、陈存恭、林泉访问,陈三井、陈存恭记录:郭廷以先生访问纪录,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年版,第125 页。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391 页。据中华书局统计,订阅和零期购阅学衡杂志的读者以江苏省为最多,奉天省次之,四川省、湖南省亦多,其他省份就“甚少”。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第 249 页。缪凤林:评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时事新报学灯1920 年 7 月 17 日。出了大纲风行的机制性因素。它属于“北大丛书”,由商务印书馆印行,同时胡适是快速地交稿,商务印书馆是快速地出版。这样,大纲方能快速广泛地席卷全国读书人特别是青年学
17、生辈。如 1919 年 9 月在无锡小镇里教书的青年朱怀天就已在读大纲;1920 年 9 月温州老新党张棡也开始读大纲。与胡适大纲之种种“快速”“广泛”相比,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在各方面都显得“缓慢”,就更无论“广泛”。1920 年中国文化史已经有了部分讲义,但到 1922 年有汕头学生询问中国文化史的进展时,得到回复是“柳著中国文化史系本校所用讲义,现仅印至中古,因力求精审,不欲率尔出版”,而且即使是学校自印的中国文化史讲义,也得“俟印齐后向讲义处代购”。这种求著作“精审”和不轻易出版的态度,就柳诒徵个人而言自然值得尊敬和景仰(当然到中国文化史正式出版时,柳诒徵似并未坚持这样的态度),但就弥合
18、“讯息落差”以吸引更多学生来说,可能评价就稍有不同。一部书只能闻其名而未见其原本,固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增加读者好奇心,但拖得太久则会让期待变为懈怠,由懈怠变为无谓,中国文化史即为一例。自 1920 年算起,迟至 1924 年 8 月,与柳诒徵关系亲近的吴宓方才读中国文化史。1925 年3 月京报副刊 推荐“青年必读书”,有人提及中国文化史,但评语不佳:“只能算凌乱不完的史料,而不算是史书。”同年 5 月,柳氏拒绝将中国文化史连载于学衡,这一风波惹得吴宓在日记中“痛訾”。经过一系列纷纷扰扰,书的正式出版要等到 1932 年,出版社不太著名 南京中山书局,编校质量更是堪忧:“作者似未曾有时间整理修改
19、这些在杂志上发表的初稿。书局急于付印,即用学衡原版。”大纲与中国文化史的对比提示:在“快速出版”与“拖了太久”的强烈对比下,日后回忆和研究中将一些“学衡”诸人与北大诸人做并峙,争胜场,进而影响学生的事例就多少带有向壁虚造的嫌疑。正如一个战士本就表现不佳,甚至未及走上战场,又何需谈装备、战术和人心向背。不过中国文化史等“学衡”诸人的一些著作,毕竟有讲义本在南高和东南大学内部流传和有限的外部流传,这让学衡诸人在学衡消逝的年代里,仍有依靠学生门人崛起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有学衡的年代,这种内部流传与有限的外部流传,造成了校内学生之间、校内学生与校外学生之间、校外学生之间的种种讯息落差,常会影响学生辈对
20、学衡杂志和“学衡”诸人及其著作的评断。1922 年,南高师学生胡梦华批评学衡的一个依据即是,缪凤林等学生辈改写、模仿甚至抄袭老师辈的文章,还堂而皇之地发表于学衡。在他看来,缪凤林的文德篇剽窃自梅光迪的演讲文学上之良知,只不过“题目不同,引证多一点”;评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则很多剽窃自4122023.4松江朱怀天先生遗稿,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校校友会 1921 年印行,第 32 页。温州市图书馆编,张钧孙点校:张棡日记,第 2349 页。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讲义本的阅读范围似与学衡散布的范围相当重合,如在奉天的金毓黻就读过。金毓黻著,金毓黻文集编辑整理组校点:静晤室日记第 3 册,辽沈书社 1993
21、 年版,第 1720 页。汕头蔡心觉君来函(1922 年 1 月 8 日),史地学报1922 年第 1 卷第 2 期。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 2 册,第 275 页。青年必读书,京报副刊第 83 号,1925 年 3 月 9 日。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 3 册,第 80 页。胡适:评柳诒徵编著中国文化史,清华学报第 8 卷第 2 期,1933 年 6 月。一个例子是张其昀的回忆,“民国八年(1919)以后,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中心的学者们,俨然以继承中国学统,发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世人对北大、南高有南北对峙的看法。柳师领袖群伦,形成了中流砥柱的力量”。张其昀笔下的世人看法
22、若限定在 20 世纪 20年代,就不太确切;“学衡”诸人是否视柳诒徵为中流砥柱,亦需要讨论。张氏又说:“(中国文化史)这一部流传甚广的巨著,影响甚大”。这里的影响若是指此书在 20 世纪 20 年代的影响,则也稍嫌夸张。当然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柳门弟子崛起,柳诒徵或可说“领袖绝伦”“中流砥柱”,而且中国文化史确实也渐渐影响甚大,直至今日。但需注意 1933 年学衡已经停刊。张其昀:吾师柳翼谋先生,收入柳曾符、柳佳编:劬堂学记,第 112、113 页。关于柳门弟子对中国文化史的“神化”和对国史要义的“炒作”,可参见李孝迁:印象与真相:柳诒徵史学新论 从新发现史学研究法未刊讲义说起,史林
23、2017 年第 4 期。柳诒徵的论近人言诸子之学者之失,“并且更用了一种欺人手段,抄袭时,把柳评中的引证议论,前后倒置来混人耳目”。当有人为缪氏辩护,说“梅氏、柳氏都是他的教授,学生抄老师的学说有何妨?”胡梦华的反驳更是由揭露抄袭扩展到对整个学衡 社的否定,说学生抄袭老师导致学衡信用的崩塌。学衡中人多以君子、学者互励,但却多是“伪君子”和“伪学者”。胡缪之公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固有的学术师承关系与现代著作权观念的冲突,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直接当事人的梅光迪、柳诒徵等人并非抄袭的揭露者,后来也未在媒体上置一词;而胡梦华的主旨或也不在揭露抄袭,而是借此表达对同校学生存在严重“讯息落差”的不满。
24、缪凤林在吴宓眼中是学衡社之基本原始社员,而胡氏虽然是南高师英文科学生,却至多算是学衡社的外围成员,身上还带着胡适族侄的标签,自然二人在“学衡”老师一辈那里认可度会有不同,讯息之传递亦有厚薄。因此,从胡梦华的角度去思考,无论是他评论学衡、揭露缪凤林“抄袭”还是数月后挑起对汪静之蕙的风的批评,都是一位南高师学生希望突破“讯息落差”的屏障,以获更多关注,增长自家声名的努力。由此也就不难理解,1924 年,似乎与“学衡”诸人关系不睦的胡梦华会直接为柳诒徵辩护,而这不过是他又一次自己走向前台的尝试。不过这次辩护造成了由“讯息落差”带来的对“学衡”诸人的打击。前文已述,柳诒徵什么是中国的文化的演讲引发了激
25、烈争论,而这场争论本为星星火苗,能发展为燎原大火,触媒正是胡梦华给张东荪的信。信件公开发表于时事新报,其中一段话引发了轩然大波:惜乎张(资琪)君远在沪江,未获亲聆柳氏学说,而于柳氏生平杰作厚六大册之中国文化史竟未一睹,倘他日斯书问世(不久可以出版),时人交誉夫以厚六大册之中国文化史演为几小时之谈话,讲者能够畅所欲言,笔记者是否可靠,皆属疑问。竟据之以非其人并斥其学,浅识之士也,肆口谩骂,下流少年也胡梦华笔下的“生平杰作”“厚六大册”“浅识之士”“下流少年”等词语,无疑刺激了诸多处于“讯息落差”中的学生辈。若中国文化史已公开出版,他们或还无处“发作”或在别处“发作”,但此时中国文化史仍只是处于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由学生辈观老师辈:对“学衡”研究的思考 1 学生 老师 研究 思考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