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doc(5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岳阳楼区站东小学专用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课题 1、绿叶的梦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作家葛翠琳对自己童年时代有趣生活的回忆。重点记叙了她和同学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采集树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时代快乐生活和有益的活动的留恋之情。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第2自然段是这一部分的总述。 教学目标 1、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扰”等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大体读懂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美好。 3、学会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 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树叶贴画。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 1、 浏览“单元导读”。 2、 交流体会。 (1)汇报“读懂了什么。” (2)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 (教师提示)1、绿叶:哪里见过?可以做什么用? 2、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读不好的地方反复读几遍,并感受一下作者的童年生活。 2、利用字典理解字义。 3、交流识记方法。 1、教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读音。 2、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 3、重点指导“戒”“汇”和“刺”的笔顺,可以用课件展示笔顺或板书笔顺。 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 1、学生回答:重点记叙了她和同学们在启蒙老师的引导下,采集树叶,制作标本,并讲述这些绿叶的知识和趣闻。 2、进行朗读练习,小组内看准读得好。 3、展示读,各个小组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1、想想文中回忆了作者童年的什么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些事? 板书设计 搜集标本 绿叶的梦 制作标本 绿叶的知识和见闻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 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大体了解作者快乐的童年生活,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写“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 第二部分(2-6):写启蒙老师教我们采集绿叶标本,讲述它们的知识和趣闻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 2、思考后,讨论交流。(是下文的总述,同时也解释了上文的悬念) 3、学生默读第3自然段,教师组织各个小组学习,把表现作者收集绿叶觉得快乐的地方画出来,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1、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3、绿叶为什么会使“我”着迷?齐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段的写法有什么特点? 4、展示课件,让同学们欣赏采集绿叶的快乐场面。 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 1、自主学习,尝试自学第5自然段的内容,看看有什么收获。 2、先默读,再讨论。(动词) 3、小组交流,互相说说自己难忘的童年生活。 绿叶还让“我们了解了许多丰富的生活知识,朗读第6自然段,学生交流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 板书设计 着迷的绿叶 启蒙老师 绿叶的梦 回忆 收集树叶 制作标本 知识见闻 教学反思 一、读拼音写汉字,你一定能准确而规范地写出来。 ɡāo liánɡ ɡǎn qǐ ménɡ sōu jī mì shí xiànɡ liàn ( ) ( ) ( ) ( ) ( ) 二、组成词语。 拔( ) 折( ) 膝( ) 拨( ) 拆( ) 漆( ) 蓝( ) 提( ) 坐( ) 篮( ) 题( ) 座( ) 三、选词填空。 审视 注视 1.他久久地( )着远方。 2.老师( )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严格 严肃 1.老师的神情变得( )了。 2.爸爸对我的要求一贯非常( )。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欢乐的( )( ) 密密的( ) ( ) 广阔的( )( ) 叶( )好( ) 津津( )( ) 聚精( )( ) 五、阅读理解。 牛顿的故事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是在外祖母家长大的。外祖母很疼他。牛顿8岁上学以后,外祖母有时给他一些零用钱,小牛顿一不买糖果,二不买玩具。他把钱积攒起来,买了锤子和锯。他喜欢自己动脑筋,做些手工制品。|| 一天,小牛顿兴冲冲地跑到外祖母面前说:“外婆,你看这个。”外祖母一看小牛顿手里捧着一面木板,中间钉着一个钉子,四周画着一条条放射形的线条,外祖母问:“这是什么呀?” 太阳钟。太阳光把钉子的影子投到哪条线上,就可以看出是什么时间了。” “是谁教你做的呀?” “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小牛顿自豪地回答。|| 牛顿长大以后,始终保持着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取得了许许多多科学研究成果。|| 1.在括号里填入适当的词 一( )木板 一( )钉子 一( )线条 2.写出近义词。(4分) 喜欢——( ) 自豪——( ) 保持——( ) 成果——( ) 3.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在正确答案后画“√”) a.牛顿小时候喜欢自己动脑筋做一些手工制品。 ( ) b.牛顿善于思考,自己制作了太阳钟 ( ) c.牛顿从小就善于思考,勇于创新。 ( ) d.牛顿始终保持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长大以后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 4.读了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课题 2、芦叶船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第3-6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放学后常常做芦叶船,放到家乡的小河里,放到长江里。 教学目标 1、认识 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感知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自读自悟。 3、读通句子,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自制的小纸船或小木船。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 1、小组合作,互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3、各个组长发言。 1、教师引导要求:读准字音,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查工具书或请教同学) 手艺:手工业工人的技术。 桅杆:船上挂帆的杆子。 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汹涌、壮阔的样子。现形容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保险:本课指保证。 2、教师梳理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围绕芦叶船讲了件什么事? (2)“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批注问题。 2、在文中画出:“我们”放芦叶船时联想到它会一直漂到长江、漂到东海的句子。 3、学生交流认字方法。 1、把握主要内容:这篇课文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 的回忆,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3、指名学生认读。 4、教师指导: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板书设计 做芦叶船 —— 放到小河、长江里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 1、能准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出示识字卡片,检查认读情况。 2、回顾上一节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 1、同桌一起细细地品读课文,找出有关段落有感情地读一读。 这篇课文是作家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正是通向长江,通向东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里的芦叶船,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无限的希望,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2、在文中画出“我们”放芦叶船时联想到它会一直漂到长江、漂到东海的句子。 3、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4、通过交流,感悟课文的内容。 1、谈话导入。作者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在我们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放录音机,小组思考提出的问题: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3、“我们”把做成的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4、展示课件,播放芦叶船在小河、长江里远航的情景。 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 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大体设计一下。 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做芦叶船——“理想之船”——远航 教学反思 一、比一比,再组词。 竖( ) 喇( ) 航( ) 蛛( ) 坚( ) 刺( ) 抗( ) 珠( ) 二、写反义词。 横——_____________ 宽——_____________ 三、读一读,想一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 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芦叶船,怎么会翻不了呢? 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芦叶船,怎能不翻呢? 四、填上作者的联想,并仿写一句。 1.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_____________。 2.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课题 3、一只贝 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是根据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散文改写的,讲的是海里的贝被浪潮送到岸边后,只剩下美丽的贝壳,被孩子们捡起。有一只普通的贝,因为一粒沙子钻进壳内,它的壳失去了光泽,破烂了,里面却形成了一颗闪光的大珍珠。课文分三部分写的,第一部分(1-2自然段),写大海里的贝被海潮送到岸边后,只剩下贝壳,孩子们把漂亮的贝壳捡起来,做装饰品玩。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这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第三部分(5-10自然段)写孩子们发现了这只贝壳里的一颗大珍珠。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体会词语的意思。 2、整体上掌握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 教学准备 字词卡、贝壳、珍珠、挂图、有关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 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1、教师展示贝壳和珍珠的图片。 2、设疑:你们知道这贝壳与珍珠有什么关系吗?你们想知道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一只贝”的故事吗?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 1、自然读课文,用笔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荣耀:光荣。 光泽:物体表面反射出来的亮光。 稀罕:希奇。 涨潮:由于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海洋水面升高。 2、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 3、小组合作。 (1)利用自制的生字卡,小组合作学习课文中带拼音的生字,互读、纠正字音。 (2)出示课件上的生字,(去掉读音)指名读。 (3)小组交流是怎样识记生字的,重点指导“拢”与“扰”的区别;“罕”书写时上面不要加一点。 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 1、再次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3、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4、小组成员说说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想想作者借助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 1、同桌互查、改正。 1、出示课件上的生字词,指名认读。 2、听写生词。 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 1、学生:一只罕见的大珍珠。 2、小组讨论:不是的,珍珠的形成是因为有杂物刺激。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汇报。 它的壳上越来越没有光泽,没有了图案,因此失去了做贝的光荣,所以说它是“一只可怜的贝”。它失去了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图案,要默默地忍受着失去荣耀的痛苦,忍受着内在的折磨,但它没有悲观失望,它用自己的血和肉磨制成了一颗闪亮的珍珠,所以说它是“一只可敬的贝”。 1、教师设疑:海边的贝壳很美,同学们知道这些贝壳是怎么来的吗? 2、指名朗读课文。 3、教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漂亮的贝壳让人赞美,但有一只贝壳没有被孩子们捡起,因为它不漂亮,不引人注目。后来,这只不漂亮的贝壳形成了什么? 4、这颗珍珠是怎样形成的呢?让生自由读第3、4段。 5、珍珠真的像作者描述的那样形成的吗? 6、你是怎么知道的?带着问题寻找答案。 7、解决小组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课文中写道“它只好受着内在的折磨”“它只能默默地忍受……”“这是……用血和肉磨制成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怎样理解? 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敬佩那只不漂亮的贝壳吗?为什么? 2、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我们周围有这种行为的人吗?说给大家听。 1、总结:不惜牺牲自己,默默地奉献出最珍贵的东西。 板书设计 1、大海里的贝被海潮送到岸 边后,只剩下了一只贝壳, 孩子们捡起漂亮的做装饰品。 一只贝2、这一只贝没有被孩子们捡 奉献 起,因为不漂亮。 珍贵 3、孩子们发现了这只贝壳里 的一颗大珍珠。 教学反思 一、辨字组词。 咸( ) 拢( ) 漂( ) 案( ) 威( ) 笼( ) 飘( ) 按(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稀罕( ) 漂亮( ) 围拢( ) 普通( ) 发现( ) 立即( ) 三、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他们发现了这一只瓦砾似的贝壳用脚踢飞了 2.啊那贝壳呢孩子们重新去沙滩寻找它但没有找到 四、用带划线的词语造句。 他们发现了这只瓦砾似的贝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结合课文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课题 4、快乐的暑假 教材解读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儿童诗,描写的是学生们结束了紧张的学习生活,走进暑假,在丰富的暑假生活中,充分享受大自然的阳光,感受童年的快乐。 这首诗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了儿童的天性以及他们对快乐生活,自由成长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告诉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在沉重的学习压力之下,应该积极地利用假期生活来调节自己,学会减压、释压,使自己活泼、快乐、健康地成长。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写“我们”走出学校,走进暑假生活。第二节是对“我们”暑假生活的具体描绘。第三节写“蹦蹦跳跳”“唱唱笑笑”是“我们”孩童的本色,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憧、憬、泼、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提前收集学生假期的生活照、生字卡。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 憧憬:向往。 流光溢彩:形容形象美好,光彩照人。 无拘无束?形容非常自由,没有约束。 率真:直率而诚恳。 1、一个暑假过去了,你的假期生活过得怎样? 2、让我们走进课文,体验假期的快乐。 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 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1、交流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读。 1、出示生字卡,指名读。 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 1、小组自由谈读懂了什么。 2、组内交流,读懂了各个小节的大体意思? (1)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 (2)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 (3)孩子们在海边开心地嬉戏。 (4)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 3、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快乐。 4、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还有哪些活动。 5、小组成员纷纷发言。 6、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指名展示朗读。 板书设计 快乐的暑假 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 紧张 无拘无束 严肃 自由成长 教学反思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_ ( ) ________ ( ) ________ ( ) ________ (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率真--( ) 绽开--( )灿烂--( ) 惊觉--( )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笑声 ( )的小孩儿 ( )的童年 ( )的海水 ( )的书包 ( )的鱼儿 4、仿照例句,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我们绽开的笑脸,比阳光还要灿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对“我们”______生活的描绘,表现了_______的心情。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课题 语文百花园一 教材解读 本次“语文百花园”安排了五个栏目,包括“话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这些练习既能巩固本单元的一些基础知识,又可以积累语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说会道。 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句子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及图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 1、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一望际的田野、碧绿的田野…… 1、教师出示“童年”开花园,以“童年”为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花瓣上填合适的词语。 2、可填入: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金色的童年…… 3、拓展举例: 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1、指名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学生思考:每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 1、自由读例句,认识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做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合作交流:小组互读、纠正。 4、自由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5、小组互读。 6、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7、用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8、小组汇报。 1、让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鼓励多说。 2、阅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3、再读短文,讨论: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你还想对用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 1、、从中选一件最有趣,或者最难忘的事,想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生动具体地描写事情的经过。 3、学会修改作文。 1、回忆自己做过的一些事情,哪些有趣,哪些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2、回忆生活中最有趣、最令人难忘的事,作为作文的材料。 从回忆或者日记、周记中,看看哪些事自己感到有趣,或者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再在这些有趣味的,或者难忘的事当中,选一件最有趣或者最难忘的事,作为这次习作的材料。 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 1、选好材料后,想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根据表达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2、重点内容要具体、生动。 叙事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外,对于事情经过的部分,涉及最有趣、最难忘的内容要写具体、生动,这样可以避免像记流水账似的给人平铺直叙的感觉,又能通过把最有趣、最难忘的内容写具体、生动,把我们的写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更好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3、自己修改完后,再让小组同学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再修改自己的作文。 1、修改习作。 鲁迅先生告诉我们“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说明了修改的重要性。写完习作后,自己要把习作多读几遍,看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别跑题。看有无错别字,语句表达是否通顺。自然段之间是否衔接连贯。 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梦 ( )地活动 ( )的树林 ( )地劳动 ( )的贝 ( )出动 二、照样子,写句子。 例:那月牙儿好像弯弯的小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宁死不屈 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几个凶神恶煞的日本兵押着一位儿童团员向松花江走来。那个儿童团员是个小姑娘,只有十三岁。她犯了什么“罪”呢?她的“罪名”就是组织村里的孩子们学习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以后,敌人为了使东北三省的人民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永远当他们的奴隶,不准东北的少年儿童学习中国语文。 敌人问:“你为什么要偷着组织大家学习中国语文?” 小姑娘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 敌人恼怒了,大声吼道:“难道你不知道违抗命令就要枪毙吗?” 小姑娘大声回答:“你们枪毙不了我爱国的心!” 敌人没有办法了,换了一副假惺(xīng)惺的面孔,对小姑娘说:“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只要你当着大家的面,答应以后不再组织他们学习你们的语文,我们就送你到最好的学校去上学。” 敌人稍停了一下,接着又恶狠狠地说:“如果执迷不悟,那——眼前的滚滚波涛就是你的坟墓了!” 小姑娘听后,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跳进江中…… (1)敌人在松花江边审讯小姑娘时,用了哪几种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们枪毙不了我爱国的心!”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小姑娘听后,微微一笑,毫不犹豫地跳进江中……”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下面的意思,把短文分成三段,用“△”在段首标出。 ①敌人把组织儿童学习中国语言的小姑娘押向松花江。 ②敌人审问小姑娘。 ③小姑娘英勇就义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课题 5、古诗三首 教材解读 《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唐诗都是以写秋景为主的。 《望洞庭》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把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具匠心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这首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色调淡雅,相得益彰。 《菊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菊花是诗人们喜爱的歌咏题材。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不畏风霜,有的人爱菊是因为菊花蕊洁香远,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则是:不是因为百花之中我最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凋谢之后就没有别的花可欣赏,人们的爱花之情自然集中到菊花上来了。诗人的立意新颖别致是咏菊诗中难得的篇章之一。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这首诗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乘船来到苏州城外的枫桥,泊船靠岸。看到深秋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孤寂忧愁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要结合起来,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3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入学,激趣导入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板书。 二、小组研学,初知脉络 1、课前搜集关于诗人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2、自由读,要求正确、流利。 3、各小组展示读。 4、自由理解。 5、小组内研讨。 6、合作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未磨:未被磨试过的铜镜。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遥望:远望。 1、播放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 三、班级示学,掌握文章内容 1、学生思考交流。 2、与课文插图对照,欣赏意境之美。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注释,发挥想象,大胆说说古诗的意思。 2、指名回答: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词表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4、深入探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5、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是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南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板书设计 望洞庭 湖光/ 秋月// 两/ 相和, 潭面/ 无风// 镜/ 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盘里// 一/ 青螺。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唐代诗人元稹,一次在欣赏菊花的时候,有感而发,以《菊花》为题,写了一首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 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 1、学生自学。 2、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词或句,不懂的地方和同学讨论、交流。 3、小组汇报: 古诗大意:一丛丛的秋菊环绕着屋舍好像是陶渊明的家,我沿着篱笆,欣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渐渐地西斜。不是在所有的花中我最喜欢菊花,而是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其他花了。 1、出示自学提纲: (1)理解“秋丛、绕舍、似陶家、篱”等词。 (2)观察插图,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汇报: 前两句着重描写了诗人欣赏菊花的情景,后两行是作者的感受,菊花开过后就再也没有花了,作者对菊花作了热情的赞赏。 3、学生试着读。学生评价读的情况,指出优点与不足。 4、小组内互相认读生字。 5、交流难字的记忆方法。 6、学生书写。 7、小组内展示,指出写得漂亮的字。 1、提出问题:这首诗前两行描写了什么?后两行呢?你有什么感受? 2、教师范读。 3、指导学生怎样停顿,带着赞美的语气去朗诵。 板书设计 菊花 元稹 秋丝绕舍/ 似/ 陶家, 遍绕篱边/ 日/ 渐斜。 不是花中/ 偏/ 爱菊, 此花开尽/ 更/ 无花。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累计 节 主备人 教学课时 第3课时 学习步骤 学习活动 导学设计 一、个人预学,复习导入 1、自主读古诗,读准字音。 2、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3、小组交流。 (1)互读古诗,纠正字音。 (2)交流已经读懂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啼:鸣叫;到;传到。 1、让学生背诵描绘秋天的古诗《望洞庭》和《菊花》。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板书:枫桥夜泊。 二、师生共学,精读感悟 1、听课文录音,一边观察插图。 2、小组交流。 3、图文结合思考: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茫茫的江面上点点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4、自读第三、四句,质疑:你还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5、小组交流。 1、指名朗读一、二句,质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细读全文,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诗人张继,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想到了什么? 1、指导朗读。 2、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 板书设计 月落乌啼 枫桥夜泊 愁 江枫渔火 教学反思 一、按照分好的节奏朗诵诗歌,至少三次: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二、填空。 1.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解释 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把_______比作“白银盘”,把_______比作“青螺”。 2、“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中,诗人把 比喻成未经过的铜镜 3、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解释 偏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解释 乌:_________ 啼:___________ 对: 这两句诗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几种景物。 三、连线: 《枫桥夜泊》-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上册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