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pdf
《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第 45 卷 第 5 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教 育 科 学 版)Vol.45 No.5 2023 年 9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Sep.2023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乡村教师职称聘任政策评价研究”(2021ZD009)作者简介:陈国华(1982-),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农村教育、教育社会学。E-mail: 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陈国华(聊城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摘 要:耕读教育承继我国传统社会中耕读传家的文化
2、追求。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耕读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既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以勤俭节约、自立自强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更是以愿动手、善做事为基础劳动实践教育。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开展耕读教育,有利于学校育人特色形成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中小学应在校本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上用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耕读教育的主题教学,并构建坚实的组织和制度保障,促进耕读教育的实施。关键词:耕读教育;乡村振兴;劳动教育;耕读文化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3、8-0627(2023)05-0036-07 DOI:10.20102/ki.1008-0627.2023.0021 2018 年 1 月 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中提出:“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指出了农耕文化的价值和我们对待农耕文化应采取的态度。2021 年 2 月2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 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在“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中首次提出“开展耕读教育”,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出“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直接从事农业
4、生产劳动的人口减少,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从事农业劳动和生活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常见现象,造成了农耕文化传承的危机以及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和劳动能力不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优秀“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发掘耕读教育的新时代内涵和价值定位,明晰耕读教育的逻辑理路,为耕读教育的实施提供多重依据。新时代实施耕读教育,不仅是传承和创新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当代学校教育教学变革的需要,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向。一、历史逻辑:耕读教育承继我国传统社会中耕读传家的文化追求 重农和重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耕读文化延续数千年不断,为中国社会所独有。以耕养读,以读馈耕,承载
5、着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家族基因的延续,为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创造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更是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文化追求,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耕读并举的生活方式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士人躬耕的记载。传统的耕读教育主第 5 期 陈国华: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37 要包括家族日常生活、乡村农耕劳作、私塾教育三方面的内容,是乡土社会村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它们统一于乡民成长的全过程,耕读文化也成为了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东汉袁闳把耕田与治学并举,提出“以耕学为业”2。东汉班固在 汉书 艺文志 中写道:“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3。北宋时期,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农家
6、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把士人、农家子弟与家乡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逐渐形成重视耕读的文化传统。由此可见,耕读教育一直是我国古代社会仁人志士的生活方式和不懈追求,传承并创造了我国传统璀璨的农耕文化。另外,我国古代的家训也体现着对耕读文化的追求,耕读传家成为古代家训的核心内容。家训是家庭代表人物对子孙后代的教诲和训诫,对个人成长、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都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许多流传久远的家训既强调“耕”的重要性,如“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6,也强调了“读”的价值,“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读书志
7、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6。唐末五代时期章仔钧所作的章氏家训,更是明确地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7,明清之际张履祥训子语中写到:“然耕与读,又不可偏废。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8。因此,耕读传家是我国古代社会无数家族不断发展延续的重要文化基因。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也曾出现过“耕读学校”这一学校教育形式。当时的“耕读学校”是为实施“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解决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而在农村设立的学校教育形式。学生除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学生采用半耕半读、半工半读或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的形式。这种学校教育形式在当时对解决农
8、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和提升农村劳动人口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这种学校教育形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新时代耕读教育需要找到自身的准确定位和价值。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耕”“读”逐渐出现了分离,“读书人”越来越多地离开了其生长的土地,从事农耕劳动的人不再“读书”,传统的“乡贤”已经不复存在,千百年来乡村生产生活的基本模式发生改变,耕读文化受到销蚀,出现了相对滞后的发展趋势。乡村振兴是乡风文明的整体复兴,乡风文明的源泉在耕读文化9。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重新发掘耕读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方面的优势和价值,进而唤醒广大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农耕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9、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二、理论逻辑:耕读教育体现我国当代全面发展教育的现实诉求我国的农业发展史源远流长大国,在这漫长历史的文明传承中,耕读教育发挥了核心作用。简而言之,“耕读教育”实质是劳动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或生活方式,读书人一边耕地一边读书,养成了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10。耕读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传承和创新。新时代学校的耕读教育是以耕读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本课程开发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特色育人模式。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的“耕读传家”,古代知识分子通过亲自参与农耕劳作
10、,逐渐形成了敬畏自然、崇德尚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社会,我国先民在数千年的农耕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知识体系,形成了灿烂的农业文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 400 年前所著的 天工开物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综合性著作。从天地运行中,古代中国人不仅发现了为农业服务的天文科学,如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38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 遗产的二十四节气,还看到了天地的“道”和“德”,以及天地承载的精神文化。不仅如此,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农耕文学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土地为生存根本的农耕时代,土地及其基于
11、土地的生产生活自然成为古代文人文学创作的来源。从先秦时期的 诗经 开始,以“农耕”为题材的诗歌、散文、小说、杂剧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根植于农耕社会的特性,导致了新时代的耕读教育以“耕读传家”为教育母本,以体现传承传统文化为主旨11。因此,新时代的耕读教育不是单纯农业知识和技艺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以灿烂的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正是这种嵌入中华文明基因的耕读教育,让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最长久文明的密码12。(二)以勤俭节约、自立自强为基础的道德教育 耕读文化蕴含着数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我国先民在几千年的耕读实践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耕读文化,也孕育了勤俭节约、自
12、立自强、吃苦耐劳、勤奋进取、慈爱孝悌、忠孝家国等传统美德和价值理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我们所倡导的“耕读传家”一方面注重吃苦耐劳的辛勤耕作劳动,另一方面也提倡勤奋读书考取功名的进取和报国精神。明朝理学家和教育家吴与弼的耕读教育思想影响颇深。其所倡导的耕读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道德传统的宝贵财富,认为耕读教育蕴含着勤劳俭朴的美德培养、勇敢刚强的品德化育和师友共济的氛围营造,是完善个人道德的基础13。因此,通过耕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生产、尊重劳动的观念,增加个人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完成健全人格的塑造。中国传统耕读文化中的孝悌为本、崇尚道德、克勤克俭、人与天调、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等内涵,
13、是当今时代仍有现实价值的文化之“常道”14。(三)以愿动手、善做事为基础的劳动实践教育“耕读”是“耕作、耕种”与“读书”的结合,“耕作、耕种”其实就是一种劳动实践。因此,耕读教育在强调读书、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做到“耕读互补”“耕读结合”。没有农耕的实践,也无法总结、体会农耕带来的文明成果。因此,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也是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的耕读教育除了重视耕读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现阶段大多数学校劳动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少,学生不愿动手、动手能力差的情况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耕读教育,既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农耕文化,又可以锻炼其
14、动手实践能力。但是,耕读教育不等同于劳动教育,耕读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耕读”是我国 5000 年农业文明发展的结晶,包含以农业生产实践为基础的文学、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伦理道德等等,范围极广。劳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为目标的教育形式。耕读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耕读教育是一种育人模式或价值取向,而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两者不可等同,更不能由耕读教育代替劳动教育实施。三、价值逻辑:耕读教育寄托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 耕读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社会所独有,且数千年延续不断。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不仅有助于完成
15、新时代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学校形成独特的育人特色。此外,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实施耕读教育还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加快乡村思想文化建设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奠定精神基础,农耕劳动所携带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等将更加凸显,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智慧力量。(一)耕读教育是新时代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第 5 期 陈国华:新时代耕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39 务展开。学校应该不断寻找并开拓新的立德树人的路径,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完成。而耕读教育是这一根本
16、任务顺利实现的重要方式之一。耕读教育所体现的耕读文化重视伦理道德修养和个人理想信念的养成,这一点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立德”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耕读教育所体现的正是我国古代一批批具有理想信念、崇德尚义的知识分子,在长期艰苦的农业生产劳动中,一边农耕、一边读书、坚持进步,始终秉持服务国家的理想精神。这种任劳任怨、尊重劳动的精神培育和崇德尚义、为国奉献的人格塑造 正是我们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二)耕读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 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旨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
17、求。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中小学无论在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形式上都不甚明确,特别是由于学校空间的限制,劳动实践基地明显不足,不知从何处开展劳动教育。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耕读教育,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和全面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教育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农业劳动课程资源,能特别有效弥补学校劳动教育场地不足的缺陷,促进学校劳动教育顺利、正常地开展。新时代开展耕读教育是对劳动教育的实践再探索15。另外,耕读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劳动观,“耕读传家”所承载的劳动价值观,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奉献的良好劳动
18、品质。(三)耕读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除了教书育人的任务外,还需要承担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我国数千年来的耕读实践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这种农耕文化传承数千年,影响了我国文学、农学、科学与哲学等领域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国古代文学中就有很多诗词涉及到农耕实践。这些耕读文化在城镇化背景下有逐渐被遗忘的趋势。学生仅仅在课堂上或者书本上看到一些相关知识,但是缺少体验或更深入的认知和探索。久而久之,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有逐渐被抛弃的危险。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通过耕读教育,我们可以进一步重新评估农耕文化的意义,重新发现乡村的价值,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19、。(四)耕读教育有利于学校形成育人特色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提出,各个学校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校之间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无论是办学理念还是具体措施,都存在着一定的雷同,学校的个性越来越模糊。高质量且有特色的发展是每一个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学校来说,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必定是形成一定的育人特色。耕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特别适合学校将其作为特色发展的项目,形成独特的育人特色。具体来说,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学校为寻求发展,往往面临着“追赶城市学校”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代 耕读 教育 逻辑 理路 实践 路径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