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人法书看大篆笔法的丰富性.doc
《从清人法书看大篆笔法的丰富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清人法书看大篆笔法的丰富性.doc(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从清人法书看大篆笔法的丰富性 一、立论依据 1、选题背景及论文的研究意义 中国书法艺术最讲究的就是用笔。从汉代以来,古人对书法笔法的论述可谓比比皆是汗牛充栋,然而对于大篆的论述却寥寥无几,即使有关于大篆的相关论述也很难详备。本文通过对清代书法大家大篆作品中大篆笔法的解读,参照古代碑帖文献以及中国书法各种文献资料及其相关笔法论之研究,解读大篆笔法之丰富性。 篆书创作笔法是关键。大篆的笔法最基本的是中锋为主,偏锋、侧锋为辅,运笔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提按、使转,在抑扬顿错中传递节奏感和虚实变化。必须强调的是篆书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写”与“画”一字之差,大相径庭,笔法的运用是写大篆的关键所在。这一掌握笔法的过程,是需要不断的研究、实践、摸索、总结和提炼的,可以说,笔法伴随写篆书的整个过程,也是体现书家个性的关键。 在说清人大篆笔法丰富性以前,我们先简要了解篆书的发展。如果我们把三代至秦汉的那些金文刻石等看作是篆书的第一个高峰,那么,由清至今则可看作是篆书的第二个高峰。前一个高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除器物外,主要是拓片。书作者与制作镌刻者常非同一人。墨迹极少,纵或有先书后刻者,书迹笔痕也已不存。所以古人大篆无墨迹存世均为金石文字,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刀刻观其笔法以借鉴之。第二个高峰缘于自清以后地下文物大量出土,考据学兴起,书家们更多地把目光投注到篆书方面,涌现出了众多擅篆书家,群星璀璨。虽唐有李阳冰,元有赵孟頫,明有赵宦光等,终究寥寥,不能与清以后盛况同日而语。这个时期的篆书书家们考证文字,研究篆法,利用宣纸、烟墨和毛笔的特殊功能,不断实践,勇于创新,完善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篆书书法语言,提高了书法艺术的表现力。我们能在其独自完成的作品上清晰地看到用笔用墨的技巧和表述书法语言的能力,感受他的书法语境。这样的篆书作品,功用形制创作方法皆有别于前,使我们进入另一个无比宽阔的篆书新天地。况且其中不少篆书名家同时也是古文字学家、学者、文艺理论家、画家和金石篆刻家,他们以丰富的学养、扎实的功力和艺术才华,在篆书创作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推陈出新、别开生面,使篆书园地百花竞艳、万紫千红。 清代以来工于大篆的书画大家有何绍基(1799--1873),吴大澂(1835--1902),李瑞清(1867--1920),吴昌硕(1844--1927)等人。而学《石鼓》成就最大则是吴昌硕。由于他们对书法不同审美趣尚的认识而引发的书法实践和取法对象的变化,取法《石鼓》或钟鼎金文,在融入了楷、隶、草等书体提按起收的笔意后,无论线条质感还是起收笔都有了变化,笔画也有了粗细的变化,生气盎然,丰富了大篆笔法。 2.文献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 篆书是我们祖先用书法表达思想的最初形式,是朴实又自在的艺术创造,其象形、会意等创造形式,其铁线玉著形成的效果,不但具有笔画构造美也具有图画美,其呈现的是原始的、自然的而又古意盎然的、别具匠心的美,给人身心的愉悦不亚于其他任何书体。 篆书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古老的文字,虽然失去了它实用的功能,但从书法艺术角度看,由于篆书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变幻多姿的装饰性特征,越来越受到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青睐。从研究现状来看,篆书书写者对于甲骨文、金文、简帛书、小篆乃至陶文、砖瓦文等均有涉猎,不乏汲古出新的好作品。当然,篆书创作由于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它的发展很难与行、草、楷等书体相比,当今篆书也缺少大家和经典作品,研究篆书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而在书法方法技巧中,笔法是占第一位的,没有笔法就更勿论字法、章法乃至墨法,所以笔法研究尤为重要。历代书家有“万毫齐力”、“力透纸背”、“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惊蛇透水”等非常深入且极其丰富而绝伦的描述。然而从汉代至今在有关笔法的种种论述歌诀中,有关篆书的尤其是大篆笔法的论述很少。 宋代朱长文在《墨池编》中说:“自阳冰之后,篆法中绝,而铉于危难之间,能存其法,虽骨力稍歉,然亦精熟奇绝。”徐铉也只是善小篆,清代冯武《书法 徐铉撰并篆书《许真人井铭》正传》称其:“善小篆,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曲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乃笔峰直下不侧,故锋常在画中。”然宋人只继承了前人小篆至于大篆并无经典作品传世。 明代以前很少有人把书法的眼光拓宽到一直不受人关注的钟鼎铭文字,汉碑篆额秦代诏版等器物上的文字。这种状况影响到此后元明时期篆书的发展,直到清初有所改观,而篆书的取法对象真正转移到石鼓文、金文以及其他秦汉以前文字还是清代中期以后、晚清和近代的事。 清中期自道光以后,碑学有了极大发展,开始由初期的隶书热潮转向篆书创作,打破了唐代以来二李传统。晚清则是篆书发展的灿烂时期,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篆书大家,进一步打破了二李篆书粗细一律的“玉箸篆”样式,在篆书笔画中融入了楷隶草等书体笔意,使篆书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吴昌硕(1844---1927),他一生致力于《石鼓》,又参以草法,所以其篆书凝练遒劲,气势恢宏且能自出新意。研究以吴昌硕为代表的清代法书作品,了解其大篆书法作品中大篆笔法的丰富变化,对于今天创作篆书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和实际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充分充分把握运用书法资料。运用现存的清代以来善书大篆书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归纳。 (2)书论家从在中国源远流长的书法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书法家、法书作品、书法现象中梳理出来大量的书论,从书论中找出与篆书有关的论述材料。当代书法资料出版较多,其中著名的有《中国书画全书》、《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篇》、《墨池编》等,以及各种单行本资料如《中国书法》杂志等。 (3)对论文资料的参考。徐利明《篆隶笔意与四百年书法流变考论》1999年博士论文,是从篆隶的角度分析它的流变,而且是谈及明、清以及近现代书法的影响,至于笔法方面则无从涉猎。而本文选题则是从一个角度入手,要比较深入一些。 二、研究方案和工作计划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目标和内容:清代以来善书大篆的代表性书家及其大篆作品,从中解读出大篆笔法的丰富性。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清代篆书发展的背景 (2)为何在清代大篆笔法得到发展 (3)在清代大篆笔法有哪些丰富变化 (4)研究清代大篆笔法丰富性的意义是什么 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哲学原理,根据本题之特点在研究方法上包括如下几点: (1)归纳总结法:从大量的书法理论中总结出相关中国书法的笔法理论,从笔法理论中梳理出有关支持大篆笔法的理论。 (2)附图法:涉及到的书家及其用笔问题,可附图例证,这更加形象明了。 中国书法丰富的理论资源如《中国书画全书》、《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篇》、《墨池编》等为研究书法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持;清代以来保存完好的大篆书法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形象明了的图证资源,因此研究清代大篆笔法的丰富性是可行的。 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论文从清代书法大家的大篆作品入手,结合前人对笔法的论述,通过归纳总结以及附图说明等方法,浅述大篆笔法的丰富性。 4.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文献阅读、学术考察、预期的论文进展和成果及其起讫时间。从开题到论文定稿不少于一年时间) 2011年5月开始,到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其中包括博士论文资料,古代文献资料,并从网络中查找相关文字资料。 所涉及的书籍有:《中国书画全书》、《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篇》、《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篆刻学》、《墨池编》、《中国书法》等。 2011年10月组织所梳理材料,准备论文框架。 2011年12月开题后按要求书写论文直到论文答辩。 三、论文大纲 论文题目:从清人法书看大篆笔法的丰富性 (一)绪论 1、大篆笔法研究的背景 2、大篆笔法研究的现状 (二)清代篆书发展概况---清代金石考据学对篆书地位的促进和确立 (三)清代篆书名家对大篆的研究 1、放松自如、铸造厚重的何绍基 2、雄强坚实、金石十足的吴大澂 3、取势离奇、结体朴茂的李瑞清 4、沉厚浑朴、笔力雄健的吴昌硕 (四) 结论 四、研究基础 1、已参加过的有关研究工作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1)查找清代何绍基,吴大澂,李瑞清,吴昌硕等相关书家的经典大篆作品,并从中解读出论文相关之大篆笔法。 (2)从《历代书法论文选》、《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篇》、《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篆刻学》、《墨池编》、《中国书法》等经典论著及现代期刊杂志中查找筛选资料,查找清代金石考据学有关篆书资料,并逐步组织论文结构框架。 2.已具备的研究条件和存在困难 古代至今所涉及书法文献可比较容易查阅,所存在的困难是个人掌握资料中(国家图书馆均查阅)前人论述不详细,相关论证无借鉴可能。-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清人 法书 大篆 笔法 丰富性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