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十一五规划.doc
《苏州市十一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十一五规划.doc(6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苏府〔2006〕54号 关于印发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公司),各直属单位: 《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五月八日 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苏州市在巩固小康建设成果、提高小康水平,继而逐步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苏州市委《关于制定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家规划体制改革试点要求编制,是“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中远期(2011年~2020年)的发展蓝图。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五”时期,全市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率先发展意识,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增创发展新优势,“十五”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在全省率先完成全面小康指标任务。 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05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2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5.5%。财政总收入716.7亿元,年均增长3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8%。主要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茅,5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全国图1-1 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 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列。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主导产业基本形成。制造业规模迅速扩大,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25.1%提高到30.5%。服务业加快发展,增加值年均增长14.8%;现代商业业态实现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9.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3%。民营经济成长迅速,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总额达到2045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8.9倍,上缴税收占全市的比重比“九五”期末提高15.5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形成领先优势。2005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400亿美元,是“九五”期末的6.5倍,年均增长47.5%。五年累计注册外资5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分别为“九五”时期的5倍和2.6倍,在苏州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07家。“走图1-2 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 出去”步伐加快,外经规模逐步扩大,中方投资额超过1.36亿美元,是“九五”时期的14.8倍。 各项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加快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和中小企业退出步伐,国有(集体)企业和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实效,以社区股份合作制、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制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的“三大合作”改革全面推进。机构改革顺利实施,政府职能明显转变,市级机关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累计削减72.3%。 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区域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城市化率达到63.5%。新增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177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2公里;农村实现村村通公路并全部达到灰黑化,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5.3平方米。新增电力装机容量620万千瓦,用电需求得到保障。建成覆盖全市的宽带信息网,网络光纤通达所有行政村。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流域治理和城市防洪功能明显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苏州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5%;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5年,每万人拥有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超过1000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7.3%,文化、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图1-3 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改善 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7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8.7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为15.3%,恩格尔系数降至37.4%。市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0.5平方米,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达63平方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均超过140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左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土地、山体、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大,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2%,人均公共绿地达9.8平方米;市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0.8%,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4.5。苏州市成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市区及常熟市、张家港市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5个县级市和吴中区成为全国生态示范区。 三个文明建设更趋协调。重大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加快,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坚持依法治市、依法行政,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苏州市成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张家港市荣膺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治安防控体系日益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苏州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城市综合实力不够强,社会事业相对滞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尤其是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口环境资源压力增大。“十一五”期间,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着力解决前进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一五”是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内外宏观发展环境总体上仍将是机遇大于挑战。 从国际上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进入信息、资本全球化的新阶段,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跨国转移步伐加快,国际资本、技术转移依然看好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苏州作为外向度较高、开放型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将继续在全球化大潮中受益。世界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主要是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多变,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经济国际化风险增大。 从国内来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更加成熟,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特别是中央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这为我们加快发展、率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圈的极化作用更加明显。上海举办世博会和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都将对苏州产生更为强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我国在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特别是资源、能源、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将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竞争更趋激烈。 从苏州来看,经济总量较大,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化程度较高,法制环境比较完善,已成为国内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这些都为我市“十一五”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条件。经过“十五”发展,苏州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国际化提升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谋划新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克服要素瓶颈制约,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市和构建“和谐苏州”为目标,以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实施科教兴市、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统筹城乡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更高层次上构建产业、体制、人才三大平台,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苏州经济更加繁荣、科教更加发达、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文明。 第二节 发展目标 按照率先发展的要求,结合考虑苏州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5%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较低水平。 ——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形成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和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经济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成全方位开放的先行区。 ——社会进步。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5%,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99%,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99%,常住人口总规模控制在1000万人左右。 ——人民生活。人民生活整体比较富裕,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4000元和13000元,恩格尔系数小于35%。 ——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21万公顷,COD、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8%以上,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5%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 到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达到省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再经过十年奋斗,到2020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当时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较高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左右,全面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城乡居民收入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一倍以上,人口总规模保持稳定,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表1 苏州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05年 预 计 2010年 目 标 目 标 属 性 经济 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5.3 12左右 预期性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价,元) >66000 比2000年 翻两番 预期性 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1.2 每年提高 1个百分点 预期性 4.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30.5 35以上 预期性 5.城市化水平(%) 63.5 70左右 预期性 社会进步 6.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5 2 预期性 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1.5 55 预期性 8.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 98.3 99 约束性 9.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97.3 99 约束性 10.常住人口总规模(万人) 825 1000左右 预期性 人民生活 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267 24000 预期性 12.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8300 13000 预期性 13.恩格尔系数(%) 37.4 35 预期性 资源环境 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吨标煤) 1.15 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约束性 15.COD、氨氮等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万吨) 11.8 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8%以上 约束性 16.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万吨) 22.8 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5%以上 约束性 17.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 21 21 约束性 18.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60.8 85 约束性 19.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40.2 42 预期性 20.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分) 84.5 90 约束性 第三节 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立足于快、服从于好、着眼于新、致力于本,增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推动速度质量并举的高效发展,进一步做强经济综合实力。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开发自主核心技术,大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构筑人才高地。 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把推动形成资源节约型的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成生态市和生态园林城市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4.大力实施富民工程。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富、民享为方向,努力扩大就业,积极鼓励创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不断改善生活环境,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根本性提高,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5.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积极探索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重视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示范区。 6.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把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加快经济国际化进程,积极扩大对内开放,继续保持开放型经济的领先优势。 第三章 空间开发 第一节 空间开发格局 根据要素集聚、土地集约、区域协调、城乡统筹的空间开发原则,调整优化市域空间格局,实现空间集约与协调发展。 表2 空间开发基本原则 要素集中发展 积极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土地集约发展 通过资源空间配置,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率 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沪宁轴线、环太湖、跨江辐射等多向应力作用,实现“六大板块”联动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 统筹考虑中心城市、县级市城区、中心镇的发展和布局 市域开发格局。以集约利用空间为目标,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按照横联纵展发展模式,引导市域空间开发。强化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继续做强沪宁横向发展轴,加快培育苏嘉杭纵向发展轴,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托不断优化的交通条件和良好的城镇基础,实现与上海紧密对接,使苏州成为上海的首位交融区。强化城市集约发展,确保乡村空间开敞,形成组团式都市区结构,把苏州建设成为高度城市化的集约增长区。在保持苏州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城市发展功能,努力打造人居天堂,建设精致和谐的景观复合区。 图3-1 市域空间发展格局 中心城市开发格局。拓展中心城市空间,进一步增强“承启转合”的区域核心组织功能。中心城市未来空间的发展方向是:向东接轨上海,提升发展层次,做优沿沪宁发展轴;向北呼应沿江开发,拓展发展腹地,建设商贸物流副中心;严格保护西部生态区域,努力维护“四角山水”城市空间格局;以生态旅游、科技教育为主要功能,调整优化南部空间。 第二节 空间开发分区与引导 根据空间单元的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和发展潜力,按照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调整优化和重点开发等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区域开发格局。 禁止开发区域:具有极高的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和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区域,主要包括水源地、湿地、湖泊水面、山地、森林和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这类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表3 主要禁止开发区域 区域名称 保护范围 保护措施 水源地 市域所有饮用水取水口 设立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严禁一切与水质保护不符的活动 湿 地 沿长江生态保护岸段湿地,太湖、阳澄湖、淀山湖等沿岸现存湿地 太湖沿岸1公里以及阳澄湖和淀山湖沿岸约500米区域纵深、尚湖和昆承湖等中小湖面沿岸约200米区域,保留和恢复湿地,禁止有损湿地保护的建设行为 山 地 山体资源 禁止开山采石,禁止从事其它一切与山体和植被保护不符的开发建设活动 湖泊水面 全市现有所有水面 维持面积基本不变,严禁围湖造田等侵占湖泊水面的任何建设行为 森 林 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常熟虞山森林公园、太湖西山森林公园、东吴国家森林公园等森林公园 禁止与保护森林不符的任何开发建设活动 自然保护区 光福自然保护区、东山湖羊资源保护区、东太湖湿地保护区 禁止与保持生态平衡不符的任何开发建设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 文物古迹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9处 文物保护单位主体范围内,严禁一切危害文物安全及有碍观瞻、破坏风貌的活动 限制开发区域:具有较高的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和历史文化保护价值区域,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其它生态敏感区、具有一定的生态敏感性和历史保护价值需要适度保护的区域。这类区域,要实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区域可承载的特色产业。 表4 主要限制开发区域 区域名称 保护范围 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 名城名镇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一城、二线、三片”、常熟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周庄、同里、甪直、木渎、东山、西山、光福、震泽、千灯、沙溪等国家、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的核心保护区 不再新增工业、仓储用地,不得新建大型建筑,只允许发展不影响古城古镇风貌、对环境没有污染的服务业。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要从严控制 其它生态敏感区 沿太湖(太湖旅游度假区除外)、阳澄湖纵深1公里、高速公路两侧各200米及城市规划生态走廊 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严格限制进行新的建设 非水源地的沿湖纵深1公里地区,森林、山体周边区域、太湖沿岸1~5公里的附近区域以及望虞河、大运河等河道两侧 以限制开发为主,不宜进行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 具有一定的生态敏感性和历史保护价值需要适度保护的地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非核心保护区以及沿太湖其它地区和吴江东南部的河网湖荡密集区 限制工业开发,有限度地开发旅游、休闲等服务业以及生态农业。合理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避免工业和人口的大量集聚,限制发展废气、污水或固体废弃物排放较多的服务行业 调整优化区域:具有较高的经济社会开发需求和开发价值、但有一定的生态易损可能及保护价值的区域,主要包括沪宁和苏嘉杭高速公路、苏虞张公路沿线非生态敏感地区以及沿江部分乡镇。应根据该区域现有的开发规模、开发强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确定各地区的管制要求和开发时序。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张家港市区及西南部、昆山市区及西南部等建设用地比重较高的区域,要重点调整优化用地结构,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重点开发区域:具有极高的经济社会开发需求、环境容量较大、生态环境约束较低、适宜进行大规模产业开发和城镇建设的区域,主要包括临长江部分区域以及沿江高速公路的沿线区域。该区域建设用地比重较低,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是未来产业和城镇发展的重点区域。 第三节 产业布局引导 完善“四沿”生产力布局,构建“两轴三带”产业发展新格局。沪宁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南北发展轴是苏州未来经济集聚成长、快速提升的主轴线和中枢系统;沿江、沿湖和沿沪浙三条产业带是发展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业,接轨上海、对接浙江的主要区域。 沪宁东西发展轴:主要包括中心城市和昆山市。积极推进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提升,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成为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基地。优化城市功能,规划建设城市中央商务区,加快建设江苏花桥国际商务城,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苏嘉杭南北发展轴:主要包括中心城市、吴江市和常熟市。加强轴线内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重点发展优势传统产业和现代物流业,建设成为苏州南北向重要的物流轴线,以及连接沿江基础原材料与腹地制成品加工产业链的通道。 图3-2 “两轴三带”产业布局引导 沿江产业带:以长江岸线资源开发为重点,以苏州港为支撑,以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市为依托,重点发展基础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促进沿江港口、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及资源共享,打造临江基础产业集聚带。 沿湖产业带:以严格的生态容量为约束前提,重点发展旅游度假休闲、研发设计、文化、传统工艺和现代农业等产业,力争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沿沪浙产业带:以太仓、昆山、吴江等市为重点,加快推进沿沪浙产业空间整合,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电缆光缆、丝绸纺织和环保产业,发展成为承接上海辐射、吸纳浙江资本的前沿阵地。 第四节 城镇体系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发展,按照全市一盘棋的要求,构筑由中心城市、5个县级市城区、10个左右重点中心镇组成的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群,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副中心城市、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际新兴科技城市、适宜人居和创业的城市、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图3-3 城镇体系 提升发展中心城市。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社会公共服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现代化水平和市域中心地位,把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富有传统韵味和时代气息的都市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严格控制古城人口,重点发展商贸、旅游、文化、科技咨询等服务业,促进古城繁荣。加快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提升功能,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把“两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园林化的高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吴中区和相城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提高城区功能配套水平,重点发展生态旅游、现代物流业,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全面融入中心城市。高标准规划建设平江、沧浪、金阊新城,强化交通枢纽、商务商贸、生态居住、物流配送等功能,构筑中心城市新的发展载体。到2010年末,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规模为300万人。 加快发展县级市城区。增强县级市城区枢纽功能,加强县级市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加快建设要素集聚明显、基础设施良好、城市管理到位、服务体系健全、发展特色鲜明的中等城市。到2010年末,每个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30~60万人。 张家港:以杨舍和金港为依托,以张家港保税区为龙头,做大做强以国际物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加工制造业,建设沿江现代花园式绿色城市和港口工业城市。 常熟: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充分发挥滨江新区的港口优势,培育壮大临港工业,促进主城区与港区整体联动、分工合作,建设现代化商贸城市和风景旅游城市。 太仓:充分发挥紧靠上海、长江岸线的优势,全面接轨上海,加快港口开发和国际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努力构建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和离上海最近的滨江卫星城市。 昆山: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对上海辐射力的吸纳与传递,建设长三角地区开放型经济发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商城市。 吴江: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紧密对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提升,保护水乡生态文化环境,建设国家级IT制造业基地和商贸旅游中心。 扶持发展重点中心镇。把中心镇作为生产要素集中发展和承载农村人口转移的直接区域,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市镇发展区特别是跨行政区的规划协调,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把中心镇建设成为既具有相应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又具有各自风貌和特色的小城市。每个县级市规划建设2个左右的重点中心镇。到2010年末,每个重点中心镇常住人口规模为5~10万人。 第四章 经济发展 第一节 农 业 图 4-1农业基地布局 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以“特优、高效、生态”为主要标准的现代农业。按照相对连片、规模集约的原则,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保持优质粮油、蔬菜园艺、生态林地、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的适度规模。 巩固发展水稻种植业。不断增加投入,提高种植技术,逐步建成以沿太湖、阳澄淀茆等优势区域为依托的高产稳产粮区。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粮食供应安全。到2010年,全市以优质水稻为主的特色粮油生产面积稳定在10万公顷(150万亩)左右。 高标准发展蔬菜园艺业。大力发展蔬菜设施栽培,打造沿江蔬菜地域品牌,培育发展水生蔬菜基地,沿太湖周边丘陵山区重点发展碧螺春茶、枇杷、杨梅等特色果茶。到2010年,全市蔬菜园艺总面积达5.3万公顷(80万亩),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超过80%。 鼓励发展生态林地。加快“绿色苏州”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造林绿化质量。开发建设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建设一批以森林公园、生态农庄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基地。到2010年,全市建成6.7万公顷(100万亩)左右的生态林地。 提高发展特色水产业。稳定水产养殖规模,重点培育太湖和阳澄湖两大水产地域品牌,加快形成以长江名贵鱼类养殖为主的沿江特色产业带、以河蟹养殖为主的沿湖特色产业圈和以虾、鳖养殖为主的淀茆特色产业区。到2010年,全市特色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7.3万公顷(110万亩)。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一批有规模、上水平、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管理。加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推进农业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第二节 工 业 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立足现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持工业规模优势,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和基础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 加快提升支柱产业。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力度,按照集约化发展思路,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加强对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微型计算机、新型计算机外部设备、大规模集成电路、现代通信设备、数字视听产品、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品。生物医药产业:研究开发生物芯片、医药生物工程等技术,重点发展重大疾病治疗新药、生物芯片、现代中药、新型制剂等产品。精密机械产业:引进开发数控技术、激光技术,重点发展激光加工设备、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高速智能电梯、自动化办公设备、数码照相机等产品。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绿色环保公交汽车和高档旅游客车,加快发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尾气过滤装置等汽车零部件。冶金产业:研究开发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冶金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推动复合材料、镁(铝、钛)合金材料等新型材料的产业化,继续发展冷轧薄板、涂镀层板、不锈钢板等高附加值产品。精细化工产业: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提高加工深度,重点发展新型环保染料、高档专用涂料、新型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等产品。新型纺织产业:研究推广纺织新材料及张家港:精细化工、纺织特色产业基地 先进加工技术,提高常熟:电气机械、高分子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棉、毛、丝绸、麻纺等生产工艺水平,重点发展品牌服装、装饰和产业用纺织品等产品。 吴江:电子信息、光电缆特色产业基地 太仓:特种新材料、纺织特色产业基地 昆山:电子信息、软件、传感器、模具特色产业基地 苏州市区:电子信息、软件、吴中医药、汽车配件特色产业基地 图4-2 特色产业基地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强跟踪,滚动培育,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环保产业:研究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新能源利用开发等技术,重点发展固体废物处理设备、空气和水污染治理设备、噪声和振动控制设备、环保药剂与材料、绿色能源技术及产品,积极探索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利用,大力开发新型能源。生物技术产业:积极推进中药生物技术、核医学生物技术、经济作物快繁脱毒产业化,重点发展介入式治疗材料、基因工程药物、发酵工程药物等产品。新材料产业:研究开发电子信息材料、纳米材料及改性产品、新型复合材料、新型工程材料、单晶硅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温超导线材,逐步做大新材料产业。 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主动承接国际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基地、中国纺织产业基地,提升制造业竞争优势。继续实施IT产业翻番计划,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实施培育规模企业“220”计划,做强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带动中小企业成长。 第三节 服务业 突破占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发展新兴服务业,繁荣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及研发、现代物流、金融、商务服务、旅游会展、文化、房地产、商贸和社区服务等服务业,构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新型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并进。到2010年,力争服务业总量实现翻番。 软件及研发产业:依托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信息化软件和应用软件,研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测试及制造工艺。加快建设苏州软件园,提高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水平,扩大软件外包业务。 现代物流业:加大苏州港开发建设力度,以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为重点,促进港口物流发展。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完善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加快建设白洋湾综合物流园,规划建设常熟招商城和东方丝绸市场物流储运中心。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图4-3 服务业集聚区布局 金融业:加快金融机构扩容步伐,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来苏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突破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培育多元化金融要素市场,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加强金融领域征信体系建设,继续建设金融安全区。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财务法律、资产评估、决策咨询、经纪代理等各类商务服务业,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商务服务机构落户苏州。鼓励和引导商务服务机构联合重组,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旅游会展业: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合理配置旅游要素,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都市综合旅游区、环太湖生态旅游区、水乡古镇及湖荡游览区和沿江旅游风光带。扩大苏州园林品牌优势,积极开发山水生态旅游,做强休闲度假旅游,逐步形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文化、商务、休闲旅游为重点,社会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新格局,努力建成旅游强市。以中国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和苏州国际旅游节为重点,培育知名品牌会展。加快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苏州高新区国际会展中心等会展设施建设,完善会展服务体系,增加会展频次,提升节庆水平,培育壮大会展产业。 文化产业:调整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印刷包装、艺术品和民族民间工艺品等优势文化产业,鼓励发展动漫、创意、传媒、广告、出版、光存贮、版权贸易等新型文化产业,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动漫产业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 房地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完善房地产开发和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发展各类租赁性住房,适当控制高档房地产项目。加强市场调控,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延伸发展房地产服务,保持房地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商贸业: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提高观前、石路、南门商业中心的发展水平,建设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中心商贸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和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改造提升常熟招商城、东方丝绸市场等大型区域性专业市场。健全农村骨干商品流通体系,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清洁卫生等家政服务,围绕社区卫生保健、绿色回收、保洁保安等服务领域,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 第四节 信息化 加快实施国民经济信息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初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数字化和网络化。 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网络,建设全市标准统一、功能完善、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快建设人口、法人、城市地理空间等基础数据库,建立信息交换体系和目录体系。有效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实现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构建面向社会的综合服务与管理体系,形成“一站式受理、多部门协同”的行政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政府的网络化管理与服务向社区延伸。加快建设城市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增强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积极推进社会信息化。完善教育信息网络,丰富网上教学资源,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开发文化(文物)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进苏州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图书、文献、档案等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苏州卫生城域网,实现区域卫生信息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加快数字认证、网上支付、社会诚信体系和公共物流平台等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在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中的应用。 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实现信息及网络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提高信息化装备、产品和人才的比重。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建设一批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第五节 民营经济 继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落实扶持措施,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加速腾飞。 优化发展环境。按照“非禁即入”原则,允许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电力、交通、水利、金融等行业改革,参与供水、供气、公交、环保等城市公用事业的建设和运营,兴办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和福利事业。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服务性项目,重点培育发展连锁经营、交通旅游、汽车租赁、中介服务等各类服务业。 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创新、信用评估、人才培训等全方位的优质服务。重点支持一批民营企业集团和民营科技企业做强做大,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提高民营经济核心竞争力。推动民营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和装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向科技型企业转变。支持和帮助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合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民营企业跨国发展。大力发展龙头型民营企业,支持民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境内外上市等形式,建立多元开放的产权结构,不断做大规模、增强实力。 第五章 科技教育 第一节 科 技 以掌握核心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为宗旨,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研发攻关力度,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把苏州建设成为国际新兴科技城市。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增强大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重点鼓励企业从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过渡,使企业成为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重要载体。加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规模企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支持知名品牌依托市场优势和产品优势自主创新,推动企业在工艺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认证体系接轨,形成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和较强市场竞-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州市 十一 规划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