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1章 二次函数 1.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1章 二次函数 1.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1章 二次函数 1.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1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1.会画的图象. 2.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问题2 如何用描点法画一个函数图象呢? 【教学说明】 ①略;②列表、描点、连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教学说明】①要求同学们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画图y=x2的图象,同学们画好后相互交流、展示,表扬画得比较规范的同学. ②从列表和描点中,体会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特征. ③强调画抛物线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用直线连结,而非光滑的曲线连结,不符合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如图(1)就是y=x2的图象的错误画法. 误区二:并非对称点,存在漏点现象,导致抛物线变形. 图(2)就是漏掉点(0,0)的y=x2的图象的错误画法. 误区三:忽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抛物线要求用平滑曲线连点的同时,还需要向两旁无限延伸,而并非到某些点停止. 如图(3),就是到点(-2,4),(2,4)停住的y=x2图象的错误画法. 探究2 图象的性质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x2, ,y=2x2的图象. 【教学说明】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图象,教师帮助引导,强调画图时注意每一个函数图象的对称性.动脑筋观察上述图象的特征(共同点),从而归纳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y随x的增大时的变化情况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归纳,教师整理讲评、强调. 图象的性质 1.图象开口向上. 2.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函数有最低点. 3.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简称右升;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简称左降.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 已知函数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1)求k的值. (2)k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最低点是什么?在此前提下,当x在哪个范围内取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此题是考查二次函数y=ax2的定义、图象与性质的,由二次函数定义列出关于k的方程,进而求出k的值,然后根据k+2>0,求出k的取值范围,最后由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出x的取值范围. 解:(1)由已知得 ,解得k=2或k=-3. 所以当k=2或k=-3时,函数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2)若抛物线有最低点,则抛物线开口向上,所以k+2>0. 由(1)知k=2,最低点是(0,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广东广州中考)下列函数,当x>0时,y值随x值增大而减小的是( ) A.y=x2 B.y=x-1 C. D. 2.已知点(-1,y1),(2,y2),(-3,y3)都在函数y=x2的图象上,则( ) A.y1<y2<y3 B.y1<y3<y2 C.y3<y2<y1 D.y2<y1<y3 3.抛物线y=x2的开口向 ,顶点坐标为 ,对称轴为 ,当x=-2时,y= ;当y=3时,x=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 . 4.如图,抛物线y=ax2上的点B,C与x轴上的点A(-5,0),D(3,0)构成平行四边形ABCD,BC与y轴交于点E(0,6),求常数a的值.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学生疑惑时,教师及时指导. 【答案】1.D 2.A 3.上,(0,0),y轴, ,±3,减小,增大 4.解:依题意得:BC=AD=8,BC∥x轴,且抛物线y=ax2上的点B,C关于y轴对称,又∵BC与y轴交于点E(0,6),∴B点为(-4,6),C点为(4,6),将(4,6)代入y=ax2得:a=.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二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及其性质.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 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第1、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从学生画y=x2的图象,从而掌握二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再由图象观察、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探究归纳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的图象与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 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①会画的图象;②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其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在坐标系中画出y=x2的图象,结合y=x2的图象,谈谈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具有哪些性质? 2.你能画出y=x2的图象吗?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画的图象请同学们在上述坐标系中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y=x2的图象. 【教学说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调画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同学们完成后相互交流,表扬图象画得“美观”的同学. 问:从所画出的图象进行观察,y=x2与y=x2有何关系? 归纳:y=x2与y=x2二者图象形状完全相同,只是开口方向不同,两图象关于y轴对称.(教师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进行证明这一结论) 探究2 二次函数性质问:你能结合y=x2的图象,归纳出图象的性质吗? 【教学说明】教师提示应从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位置,y随x的增大时的变化情况几个方面归纳,教师整理,强调图象的性质. 1.开口向下. 2.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函数有最高点. 3.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简称右降,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简称左升. 探究3 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学生回答: 【教学点评】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 ,顶点是 ,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 ,顶点是抛物线的最 点,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 ;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 ,顶点是抛物线的最 点,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 ,总之,|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 . 答案:y轴,(0,0),上,低,小,下,高,大,小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填空:①函数的图象是 ,顶点坐标是 ,对称轴是 ,开口方向是 . ②函数y=x2,y=x2和y=的图象如图所示, 请指出三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①抛物线,(0,0),y轴,向上; ②根据抛物线y=ax2中,a的值的作用来判断,上面最外面的抛物线为y=x2,中间为y=x2,在x轴下方的为y=. 【教学说明】解析式需化为一般式,再根据图象特征解答,避免发生错误.抛物线y=ax2中,当a>0时,开口向上;当a<0时,开口向下,|a|越大,开口越小. 例2 已知抛物线y=ax2经过点(1,-1),求y=-4时x的值. 【分析】把点(1,-1)的坐标代入y=ax2,求得a的值,得到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再把y=-4代入已求得的表达式中,即可求得x的值. 解:∵点(1,-1)在抛物线y=ax2上,-1=a·12,∴a=-1,∴抛物线为y=-x2.当y=-4时,有-4=-x2,∴x=±2. 【教学说明】在求y=ax2的解析式时,往往只须一个条件代入即可求出a值.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关于抛物线y=x2和y=-x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抛物线y=x2和y=-x2有共同的顶点和对称轴 B.抛物线y=x2和y=-x2关于x轴对称 C.抛物线y=x2和y=-x2的开口方向相反 D.点(-2,4)在抛物线y=x2上,也在抛物线y=-x2上 2.二次函数y=ax2与一次函数y=-ax(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 3.二次函数,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m= . 4.已知点A(-1,y1),B(1,y2),C(a,y3)都在函数y=x2的图象上,且a>1,则y1,y2,y3中最大的是 . 5.已知函数y=ax2经过点(1,2).①求a的值;②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变化的情况.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学生疑惑时,教师及时指导. 【答案】1.D 2.B 3.2 4.y3 5.①a=2 ②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 (1)图象的性质;(2)y=ax2(a≠0)关系式的确定方法. 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第1~2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仍然是从学生画图象,结合上节课y=ax2(a>0)的图象和性质,从而得出的图象和性质,进而得出y=ax2(a≠0)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3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画出的图象,并能够理解它与y=ax2的图象的关系,理解a,h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 2.能正确说出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 1.在小组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的图象及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与y=ax2图象之间的位置关系,理解a,h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x2与y=(x-1)2的图象,完成下表. 2.二次函数y=(x-1)2的图象与y=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3.对于二次函数(x-1)2,当x取何值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取何值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归纳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完成下表.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教材例3. 【教学说明】二次函数y=ax2与y=a(x-h)2是有关系的,即左、右平移时“左加右减”. 例如y=ax2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y=a(x+1)2,y=ax2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y=a(x-2)2的图象. 例2 已知直线y=x+1与x轴交于点A,抛物线y=-2x2平移后的顶点与点A重合.①水平移后的抛物线l的解析式;②若点B(x1,y1),C(x2,y2)在抛物线l上,且<x1<x2,试比较y1,y2的大小. 解:①∵y=x+1,∴令y=0,则x=-1,∴A(-1,0),即抛物线l的顶点坐标为(-1,0),又∵抛物线l是由抛物线y=-2x2平移得到的,∴抛物线l的解析式为y=-2(x+1)2. ②由①可知,抛物线l的对称轴为x=-1,∵a=-2<0,∴当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又<x1<x2,∴y1>y2. 【教学说明】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以对称轴为分界,画图象取点时以顶点为分界对称取点.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二次函数y=15(x-1)2的最小值是( ) A.-1 B.1 C.0 D.没有最小值 2.抛物线y=-3(x+1)2不经过的象限是( ) A.第一、二象限 B.第二、四象限 C.第三、四象限 D.第二、三象限 3.在反比例函数y=中,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二次函数y=k(x-1)2的图象大致是( ) 4.(1)抛物线y=x2向 平移 个单位得抛物线y=(x+1)2; (2)抛物线 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抛物线y=-2(x-2)2. 5.已知抛物线y=a(x-h)2的对称轴为x=-2,且过点(1,-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画出函数的大致图象; (3)从图象上观察,当x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取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或最小值)?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解疑. 【答案】1.C 2.A 3.B 4.(1)左,1 (2)y=-2x2 5.解:(1)y=(x+2)2 (2)略 (3)当x<-2时,y随x增大而增大;当x=-2时,y有最大值0.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1)y=a(x-h)2的图象与性质;(2)y=a(x-h)2与y=ax2的图象的关系. 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第1、2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到y=a(x-h)2的图象是由y=ax2的图象左右平移得到的,初步认识到a,h对y=a(x-h)2位置的影响,a的符号决定抛物线方向,|a|决定抛物线开口的大小,h决定向左右平移;从中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第4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掌握的图象和性质. 2.掌握与y=ax2的图象的位置关系. 3.理解,,及的图象之间的平移转化.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 1.在小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2.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性,感受通过认识观察,归纳,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猜想的乐趣.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难点】 由二次函数的图象的轴对称性列表、描点、连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复习回顾:同学们回顾一下: ① ,,(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y随x的增减性分别是什么? ② 如何由 (a≠0)的图象平移得到的图象? ③猜想二次函数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及y随x的增减性如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的图象和性质 1.由老师提示列表,根据抛物线的轴对称性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y=(x+1)2-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及y随x的增减性如何? ③ 将抛物线y=x2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抛物线 y=(x+1)2-1. 2.同学们讨论回答: ①一般地,当h>0,k>0时,把抛物线向右平移h个单位,再向上平移k个单位得抛物线;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由h,k的值来决定. ②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及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探究2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说明】二次函数的图象是 ,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当a>0时,开口向 ,当a<0时,开口向 . 答案:抛物线,直线x=h,(h,k),上,下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已知抛物线,将它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又沿y轴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1)2-4,求原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平移过程中,前后抛物线的形状,大小不变,所以a=,平移时应抓住顶点的变化,根据平移规律可求出原抛物线顶点,从而得到原抛物线的解析式. 解:抛物线y=(x+1)2-4的顶点坐标为(-1,-4),它是由原抛物线向右平移3个单位,向下平移2个单位而得到的,所以把现在的顶点向相反方向移动就得到原抛物线顶点坐标为(-4,-2).故原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4)2-2. 【教学说明】抛物线平移不改变形状及大小,所以a值不变,平移时抓住关键点:顶点的变化. 例2教材例4:画二次函数的图像。 解:对称轴是直线,顶点坐标为, 列表: -1 0 1 2 3 … -3 -2.5 -1 1.5 5 … 描点和连线: 画出图像在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利用对称性,画出图像 在对称轴左边的部分,这样就得到了的图像,如上图。 【教学说明】二次函数的画图:(1)画出对称轴,描出顶点。(2)简单列表。(3)利用对称性画出整个图形。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若抛物线y=-7(x+4)2-1平移得到y=-7x2,则必须( ) A.先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B.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C.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 D.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 2.抛物线y=x2-4与x轴交于B,C两点,顶点为A,则△ABC的周长为( ) A.4 B.4+4 C.12 D.2+4 3.函数y=ax2-a与y=ax-a(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4.二次函数y=-2x2+6的图象的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 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5.已知函数y=ax2+c的图象与函数y=-3x2-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则a= ,c= . 6.把抛物线y=(x-1)2沿y轴向上或向下平移,所得抛物线经过Q(3,0),求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教师引导解疑. 【答案】1.B 2.B 3.C 4.y轴,(0,6),<0 5.3,2 6.y=(x-1)2-4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①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②如何由抛物线平移得到抛物线. 【教学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加深理解掌握与二者图象的位置关系. 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第1~3题. 教学反思 掌握函数,,图象的变化关系,从而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第5课时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y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法求出二次函数(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 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①用配方法求(a≠0)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a≠0)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利用二次函数(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a≠0)的图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y=-2x2+6x-1化成y=a(x-h)2+k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y=-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y=-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y=-2x2如何平移得到y= -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y=-2x2+6x-1的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与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抛物线,对称轴为,顶点坐标为(),当a>0时,若,y随x增大而增大,若,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a<0时,若,y随x的增大而减小,若,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探究3 二次函数在什么情况下有最大值,什么情况下有最小值,如何确定?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将下列二次函数写成顶点式y=a(x-h)2+k的形式,并写出其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 ①y=x2-3x+21 ②y=-3x2-18x-22 解:①y=x2-3x+21 =(x2-12x)+21 =(x2-12x+36-36)+21 =(x-6)2+12. ∴此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6,12),对称轴是x=6. ②y=-3x2-18x-22= -3(x2+6x)-22=-3(x2+6x+9-9)-22=-3(x+3)2+5. ∴此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坐标为(-3,5),对称轴是x=-3. 【教学说明】第②小题注意h值的符号,配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需多加练习,熟练掌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也可以根据公式直接求解. 例2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的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随矩形一边长l的变化而变化,l是多少时,场地的面积S最大? ①S与l有何函数关系? S ②举一例说明S随l的变化而变化? ③怎样求S的最大值呢? L 解:S=l (30-l) =- l2+30l (0<l<30) =-( l2-30l) =-( l-15)2+225 画出此函数的图象,如图. ∴l=15时,场地的面积S最大(S的最大值为225) 【教学说明】二次函数在几何方面的应用特别广泛,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确定,同时所画的函数图象只能是抛物线的一部分.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抛物线y=x2-6x+5的顶点坐标为( ) A.(3,-4) B.(3,4) C.(-3,-4) D.(-3,4) 2.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5≤x≤0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最小值5、最大值0 B.有最小值-3、最大值6 C.有最小值0、最大值6 D.有最小值2、最大值6 3.如图,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开口向上,图象经过点(-1,2)和 (1,0),且与y轴相交于负半轴. (1)给出四个结论:①a>0;②b>0;③c>0; ④a+b+c=0.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2)给出四个结论:①abc<0;②2a+b>0;③a+c=1; ④a>1.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教学说明】通过练习,巩固掌握的图象和性质. 【答案】1.A 2.B 3.(1)①④ (2)②③④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 (1)用配方法求二次的顶点坐标、对称轴; (2)由的图象判断与a,b,c有关代数式的值的正负; (3)实际问题中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函数最值. 课后作业 教材练习第1~3题. 教学反思 的图象和性质可以看作是y=ax2,y=a(x-h)2+k,y=a(x-h)2+k的图象和性质的归纳与综合,让学生初步体会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1章 二次函数 1.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九年级 数学 下册 二次 函数 图像 性质 教案 新版 湘教版 初中 数学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九年级数学下册 第1章 二次函数 1.2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451047.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745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