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doc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doc(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参照考纲)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单元核心概念: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新时期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 原始农耕(A) 1.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2.概念: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3. 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4. 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5.意义: (1)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2)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3)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6. 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体现了早期的农耕聚落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 中华文明的起源 1. 炎黄传说(A) 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A)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礼记·礼运》中的夏朝”(A) 1.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BC21世纪)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2. 夏王朝和国家的基本特征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是其具体体现。 二. 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A) 1.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2.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和居民的经济生活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居民的经济生活大体以农业为主,农具有石制和骨质的铲、镰、斧等;饲养的家畜有猪、狗、鸡、羊等。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 三.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方法探究历史(C) 1.二重证据法: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证明“纸上之材料”,即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印证,也引申为不同来源史料间的相互印证。 2.实践:参照文献《礼记·礼运》与考古发掘成果——二里头遗址相互印证展现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商朝的建立: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 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领汤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商朝。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一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二、方国联盟(A)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着一种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三.青铜器与甲骨文(A) 1.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表明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日趋成熟,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所罕见。 2.商朝青铜器的特征 商朝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专用于王室与贵族的礼典、祭祀等活动,被赋予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3.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人在甲骨上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是探索商史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单元核心概念: 西周确立的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倡导的德治与礼制,是周王朝的两大创设。经历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动,中央集权官僚体制取代了封建世袭贵族制,大国兼并战争催生了“天下定于一”局面的产生。急剧的社会变动,推动了思想家的活跃和思想创造力的发挥。“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古代历史上灿烂的思想学术奇观之一。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 周朝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 封邦建国制的内容(A) ⒈ 目的: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 ⒉ 内容: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 ⒊ 影响: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三、礼乐制度(A) 制定者:周武王之弟——周公旦 内容: 礼,人们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规范,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周公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 乐,舞乐、史诗等,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用:周公把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把尊礼看作是统治者“德治”的重要内容。“敬天保民”新思想,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5课 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 一. 东周的建立(BC770——BC221)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都城到洛邑,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时期。 二. 社会大变革:(B) 政治领域: ㈠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 ㈡各国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内政改革,内容涉及各个方面。 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 1.经济技术: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 2.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3.阶级关系: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出现。 4.社会分工加速: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B)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由于“士”对社会变革的态度、思考方向不同,提出了关于治理社会、安定人心不同的方案。 2.诸子百家 ⑴ 儒家 ①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 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 ③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人性本恶 ⑵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韩非、李斯 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⑶ 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 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战国七雄(A) 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2.商鞅变法(A) 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国势日弱 目的:富国强兵,兼并天下 内容:经济——废除井田制度,奖励农耕。(土地私有制)。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军功授爵)、建县制和什伍连坐、。 影响: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3、秦的统一:帝国的建立(A) BC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建立。秦始皇嬴政,都咸阳。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B)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2.内容: ①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嬴政自称“始皇帝”。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但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有朝廷直接任命。 ③巩固中央集权的其它措施 ⑴ 统一货币(秦半两)、度量衡、文字(小篆,通行隶书)。 ⑵ 建造驰道和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⑶ 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 ⑷ 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⑸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一. 秦短命而亡的原因(B) 1.秦的暴政(根本原因) (1) 徭役繁重,过度征用民力。如修筑长城、骊山墓等。 (2) 赋税繁重。 (3)《秦律》名目繁多,刑罚苛刻。 2.一味重功利、恃酷法,不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3.统治者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结果: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局面。 二.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第一次农民起义(A) BC209年,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三. 楚汉战争和西汉的建立(A) 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为争夺权利而展开了“楚汉战争”,刘邦获胜,建立汉朝,都长安,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分合 单元核心概念: 汉承秦制,革除前朝弊政,休养生息,国力有所增强。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加强集权,外御强敌,使汉代声威远扬四方,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强国之一。光武帝削平群雄,把汉王朝从衰乱中挽救过来,重振国势。然而以豪强地主为社会基础的地方势力日渐膨胀,最终演化为三国鼎立、南北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分分合合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的推进,为历史进程增添了新的动力,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 汉承秦制(A) 汉朝建立后,汉统治者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皇帝制、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 创新:刘邦借鉴秦朝“孤立而亡”的教训,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二、文景之治(A) 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下诏减免田租;废除秦朝留存下来的严刑苛法。这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但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凸显。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A) ⒈ 政治上 (1)实行内外朝制:由皇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2)创设“刺使”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3)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利,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⒉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董仲舒、公孙弘建议) ⑴手段:设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建太学,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注重改正朔,易服色等礼仪制度,实质是“儒表法里”。 ⑵影响:儒学成为“经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为儒学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二、对西域疆土的拓展(A) 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郡的名称略)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联成一体。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A) 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东汉的衰败: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A) 1.表现: ①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② 经济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③ 军事上: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④ 文化上: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 2.影响: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统一王朝构成巨大威胁。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纷纷起兵,演变为一场军阀大混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第11课 割据和分立 一.三国鼎立 1.赤壁之战:(A) 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歼灭孙权、刘备。军事是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合抗曹,双方在赤壁隔江对峙。孙刘联军运用火攻打败曹操。 2.三国鼎立格局的最终形成(A) 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南京),史称孙吴。三国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南朝与北朝政权的更替(A)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朝: 北魏 魏 西晋 西魏 北周 隋 蜀 吴 东晋 南朝: 宋 齐 梁 陈 二. 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B) ⒈背景: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混杂共处于中原地区,频繁的接触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认同并接收先进的汉族文化成为融合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胡族君主身体力行,经济上鼓励农耕,政治上采用汉制,文化上研习汉籍、提倡儒学,致使汉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入。 ⒉内容: a.政治: 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与律令。 b.经济:推行“均田制”,恢复发展农业生产。 c.思想文化: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d.生活习俗: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姓为汉族单姓;促进胡汉通婚。 3.影响: 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第四单元 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 单元核心概念: 唐继隋统一之后,不仅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还创造出了中古历史上辉煌灿烂的大唐气象。隋唐创立的三省六部等制度,“贞观之治”展示的统治者虚怀若谷、开明廉洁的形象,成为后世王朝效法的榜样。积建国八九十年的努力,终于成就了著名的“开元盛世”。大唐王朝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平等对待周边各族,吸纳外来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 1.隋朝的建立(A)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2.唐朝的建立(A) 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3.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B) (1)内容:初创于隋文帝时,唐朝时继承和发展。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 (2)影响: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严格执行该制度,皇权将会受到一定限制,隋唐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三.科举制(B)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先秦:世卿世禄制;战国至秦朝:军功授爵制;汉朝:推举制(东汉察举征辟);魏晋南北朝:推举制(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清末:推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科举制,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地方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A) 1. 概念: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649),年号贞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2. 内容: (1)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 (2)广招贤才,知人善用。 (3)居安思危,时时以长治久安为念。虚心纳谏,勇于改过。 (4)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既重视加强国防,平息边患,又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与边地少数民族来往交流,和平相处。(代表:将文成公主嫁给土蕃君主松赞干布) 3. 唐蕃关系(A) 唐太宗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 二.开元盛世(A) 唐朝的鼎盛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继承唐太宗的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 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汰冗官,提高行政效率,并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 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开元年间,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A) 1、开通:西汉张骞 2、全盛:唐朝(原因:唐朝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民族的融合、对外的开放、疆域的辽阔、国力的强盛) 3、范围: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 4、文明交流: (1)中国输往西方:丝绸、纸张、瓷器、特有的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 (2)西方输往中国: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 5、人员往来:大食、波斯、天竺等国的商贾、僧侣、使节,尤其是粟特人。 6、安全保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7、意义:西域及大食、波斯、天竺、朝鲜、日本等亚洲诸国的商贾、僧侣和使节,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丝绸之路东段终点的唐都长安,作为东西交通的枢纽,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丝绸之路使唐文化对中亚、西亚文化的吸收、融合,内涵非常丰富,是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的典范。 二、 遣唐使(A) 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包括留学生和学问僧,吸收融合唐文化,如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和渗透了儒家思想的社会风俗、伦理规范等。 4-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二 分册 复习资料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