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我国少数民族介绍教案.doc
《八年级地理我国少数民族介绍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地理我国少数民族介绍教案.doc(2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蒙古族介绍 现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回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的米泉县、昌吉市和伊宁市、霍城县、、焉耆回族自治州以及、鄯善、托克逊等地。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戴小白帽,穿白布衬衫,黑坎肩,妇女戴白色和蓝色布帽。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用腿带扎绑裤角。农村的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并有戴项链、耳环、戒指的习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并分为许多教派。新疆回族是“格的目”(老教)教派,其次是“哲合林耶”(小教)派。此外,“依合瓦泥派(新新教)也有影响。迁徙及发展 回族历史可上溯至元代。回族的食品,特别是肉食方面,一般都属守伊斯兰教的戒律规定。禁食猪 、狗、驴、骡肉;只食牛、羊、骆驼、鸡、鸭、鱼肉。回族人的风味小吃拌面、炒面、烩面、羊肉泡馍、油糕、凉粉、酿皮子、黄面、糖酥馍、麻花等,独具风味,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回族主要传统节日是“大尔吉”(又称“开斋节”即肉孜节)和“小尔吉”(又称“宰牲节”即古尔邦节)。节日清晨,男性教民都要去清真寺会礼,妇女在家准备饭菜。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穿新衣服,大人给小孩散钱。节日期间,要走亲访友,互相拜节祝贺。 回族人生了孩子,要请阿訇起一经名,长大读书时再起大名(也叫学名)。 藏族介绍 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藏戏独具特色,歌曲和舞蹈充分体现了民族风格。藏族雕刻技艺高超。位于西藏首府拉萨红山上的布达拉宫,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堡建筑群,以其建筑特色、辉煌的绘画、雕塑艺术和珍贵的文物闻名遐迩。藏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讲求炮制技术,尤对兽医有独到之处。医药学著作主要有《医方四续》。算学可以预测日、月蚀及地方近期气象。藏族信奉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了藏族土著信仰本教的某些仪式和内容,形成具有藏族色彩的“藏传佛教”。藏族对活佛高僧尊为上人,藏语称为喇嘛,故藏传佛教又被称为喇嘛教。藏区经济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 新疆维吾尔族介绍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史籍记载: 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 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 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 (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 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 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苗族介绍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海南等省、区。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于1956年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现正普及使用。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与苗族可能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溯源于殷周时代“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武陵蛮说等。有关苗族族源问题的各种争论在史学界中至今尚未定论,但是已有足够的史料可以证明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至今还是他们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后来他们陆续向西迁徙,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局面。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学和艺术。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多以口头传说流传至今。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丽多彩。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解放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并向国外出口。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包括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工,也享有盛名。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重要节日-----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性的群众娱乐节日。 彝族介绍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彝族支系众多,自称、他称繁杂。云南是彝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省,主要的支系有诺苏、纳苏、聂苏、罗罗、腊鲁、撒尼、阿细、阿哲、葛濮、朴拉、勒苏、他鲁等。云南彝族人多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农牧半产是彝族地区的传统主导产业,农作物有玉米、稻、麦、荞子、马铃薯、豆类等。油菜子、烤烟是半山区的重要经济作物。畜牧业是高寒山区彝族的经济支柱。彝族地区还有丰富的经济林木和野生药材。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25种土语。彝族有本民族文字。 壮族介绍 壮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其余分布在昭通、、、;大理等地州市。居住在云南境内的壮族,在未统一族称之前,自称和他称种类繁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分布云南不同支系的壮族都统称为“僮族”。只因“僮”字在历史上有多种记法,读音也不一致,含意亦不甚清楚。容易引起误会。1965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把“僮”字改为“壮”。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壮族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1955年,党和政府曾为壮族人民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目前新的壮文正在云南壮区推行。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古代越人“巢居”干栏,迄今有的壮族住房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建筑形式。古代越人尚铜鼓,今天壮族地区发掘和发现的铜鼓已达数百面;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近代壮族民间还残存着这种巫术。在语言方面,壮语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的语言特点。古代越人壮语称“布越”,而今居住在文山州丘北、富宁等县的壮族仍称“布越”、“布雅依”,这说明古越人与壮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当是云南壮族的先民。 布依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贵州,少量在四川。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布依族由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明清以来称“八番”、“仲苗”、“仲家”、等,自称“布依”、“布饶”等。云南的布依族是从贵州的凯里和广西迁来。 布依族居住的山区, 南郊17公里的“花溪”,是贵州高原的一颗明珠。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吉林和、,其余散居于和内地一些城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最早迁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关于朝鲜语的系属问题,中国学术界尚未定论,但多数倾向属阿尔泰语系。朝鲜族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擅长种植水稻。延边地区是我国东北的主要水稻产区。 满族介绍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 0 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 6 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旗袍是满族的典型服饰也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盛誉。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旗袍,满语称"衣介"。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侗族 公元6-9世纪在今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并加以编号。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交界地区。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份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份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乱战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方言区,但差异不大。现在多数人能说汉语,有的地方完全说汉语。侗族原来没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方案,但没推行起来,现在基本通用汉语。 瑶族介绍 分布于、、、思茅地区等。主要聚居区有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瑶族是山地民族,居住于半山区,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大约在隋代,居于现在湖南、湖北一带的瑶族和苗族已分化成两个族群。云南的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从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境内的。以后又发迁到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云南的不少瑶族不仅会说本民族的语言,还兼操汉语、壮语和苗语,是有其历史原因的。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有本民族传统的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善于刺绣。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瑶族的节日比较多,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阳节、干巴节、新米节、目莲节等,盘王节(又叫达努节或瑶年)是最大的节日。瑶族人民喜爱唱歌,每逢节日或喜庆,都要唱起嘹亮动人的歌谣。 白族节日 碧翠的点苍山中和峰下,古老的大理城西郊,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四面八方的人们踏着春的脚步,和着春的韵律,流水般地涌到这里,来赶遐迩闻名的大理三月街这千年古集、现代盛会。现存最早记载三月街贸易集市的文献是400多年前明代李元阳编纂的《云南通志》。根据大理三月街历来特产云集、贸易兴隆、民族会聚、歌舞通宵、影响广泛的特点,大理州1991年将它定为三月街民族节。大理三月街有 “一街赶千年,千年赶一街”,累世不断今胜昔,展望未来更胜今。 土家族 主要聚居于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毗连地区。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有南部和北部2个方言。由于和汉族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以绝大多数人使用汉语。使用土家语的人也多通汉语。土家族人使用汉文。土家族人崇拜祖先,信奉多神。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先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在今湘西、鄂西一带繁衍生息,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被侮称为“武陵蛮”、“五溪蛮”。宋代以后被称为“土丁”、“土民”、“土兵”等。汉族人大量迁入后,“土家”做为族称开始出现。土家族人自称为“毕兹卡”,意思是“本地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识别,长期不被承认的土家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土家族人生活的地区自然风光秀丽,武陵源是世界文化遗产,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 哈尼族介绍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南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区以及红河与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以前哈尼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以刻木结绳记事,1975年始创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哈尼族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世纪生活于大渡河以南的“和夷”部落,可能就是哈尼族的先民。公元7世纪,哈尼族先民向唐进贡地方特产,成为唐朝的臣属。哈尼族村寨大多建在半山腰,一般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家庭聚居而成。哈尼族的传统住房是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形成的楼房,楼房分三层,下层圈牲畜,中层住人囤粮,上层堆放瓜菜杂物。哈尼族人喜欢用藏青色土布作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衣服上镶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江一带妇女下穿短裙,裹护腿,头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带的妇女,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过膝长裤,系绣花腰带或围腰。哈尼族传统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等。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每年农历十月第一个属虎日(或属龙日)为初一,节期历时13天。十月年中最具特色的活动是“街心宴”,它以村寨为单位,轮流坐庄喝酒。到了下午,还在寨中摆“簸箕宴”,盛着佳肴的簸箕一个接一个沿街摆设,长达数十米,谁家吃客不绝证明人缘好。黄昏时哈尼人聚集于广场踏着乐曲翩翩起舞,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六月年的节期为3至6天,哈尼语称六月年为“苦扎扎”,意为度过青黄不接的岁月,驱赶瘟神,确保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过此节时,要举行歌舞、荡秋千、摔跤等活动。哈尼族善种梯田,元江两岸铺满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有的高达数百级,从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顶,像彩色天梯伸向天边,十分壮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一书中将哈尼 族梯田列为中国七种田制之一,素有“哈尼梯田甲天下”的美誉。哈尼族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著名的“锡都”个旧,就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盛产紫米,红河南岸出产八角、胡椒,哀牢山一带出产鹿茸、三七、黄连等名贵药材以及名茶“滇绿”。 哈萨克族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主体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其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组。哈萨克人曾使用过突厥文、回鹘文,10世纪以后随着伊斯教的入,哈萨克人信仰了伊斯兰教,也改用了阿拉伯拼音文字。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在哈萨克族聚居地伊犁,是名贵伊犁马的故乡,也是新疆细羊毛、阿尔泰大尾羊的主要产地。用马肉灌的腊肠,马奶酿制的马奶酒,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肉制品和饮料。叼羊、赛马、是哈萨克族传统的马上体育活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格言、谚语等。“阿肯”就是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和演唱者。哈萨克族舞蹈轻盈欢快,民族乐器“冬不拉”可弹奏出多种优美曲调。哈萨克族是个热情、好客、重礼仪的民族。人们相见,总要互致“全家平安”,“牲畜平安”等问候 。这与他们从事游牧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傣族介绍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瑞丽江和大盈江畔,是傣族的聚居区,占德宏州人口近1/3。 傣族有傣德和傣勒之分,俗称水傣和旱傣。傣德,意思是下边的傣人,主要居住于瑞丽县和潞西县遮放坝尾一带;傣勒,意为上边的傣人,分布于德宏州各县(市)坝区。傣族普遍信仰巴利语系佛教,傣族几乎村村有佛寺,寨寨有节日。节日多与佛教活动有关。主要有进洼、出洼、干朵、烧白柴等。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其传说、活动与西双版纳大致相同。傣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傣族地区处于云贵高原的西端,这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生长着许多热带、亚热带作物和珍贵药材。稻谷生产是傣族的主要传统作物,西双版纳和德宏素有"滇南谷仓"的美誉。家庭手工业以傣锦闻名。住房为"干栏"式竹楼。傣族人能歌善舞,歌舞以象脚鼓舞、耍白象等最为流行。傣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医药和敘事长诗最为出名。傣文文献典籍丰富,有大量贝叶经保存下来。寺塔建筑和雕刻绘画、音乐舞蹈别具一格。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在不同的傣族地区使用着不同形式的四种文字,即傣仂文、傣那文、傣绷文和傣端文。这四种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但字母形体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属于中南半岛系统的梵文变体。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 京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防城市江平镇的巫头、尾、山心三个海岛,即俗称之“京族三岛”上。京族的祖先是从16世纪开始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的。最早迁来的一批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京族过去曾被称作“越族”,1958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系属尚未确定。汉字是京族一直使用的书面工具。京族的先辈曾仿效汉字创造过一种“喃字”。他们把喃字与汉字一起合用,用来写经书、记歌谣以及书写文献,形成一种书面工具,但由于种种原因,喃字没有成为通行文字。京族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热,海产丰富,尤以盛产珍珠、海马、海龙而著称。京族以渔业生产为主,农耕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 塔塔尔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少数散居在布尔津、奇台和南疆的主要城市。塔塔尔族史称“达旦”、“鞑靼”、“达怛”等。15世纪中叶,鞑靼建喀山汗国,居处伏尔加河、卡马河一带。20世纪初起,该族部分人迁入新疆,遂成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塔塔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文。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由于长期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共处,因而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逐渐成为塔塔尔族的日常用语和通用文字。塔塔尔族仰信伊斯兰教。塔塔尔族的烤饼和糕点,在新疆久负盛名。 独龙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 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独龙人民自己的特点和意愿,正式定名独龙族。独龙族地区北接西藏自治区的察隅县,当地的植物生长和气候变化都呈现出垂直分布的显著特性。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通晓汉语。重信用,尊诺言,是独龙人的传统美德。他们的住房从不加锁;粮仓门上仅横竖插上几根树枝作记号,从不担心被盗。独龙族十分好客重友,一家有事,全村来帮,相互馈赠,毫不吝啬。如今,现代生活虽然改变着独龙人的面貌,但这些优良传统却依然保存。 鄂伦春族 “鄂伦春”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文献记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呼玛、爱辉、逊克、嘉荫等县。使用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友。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语、也有部分鄂伦春族用蒙古文。 鄂伦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韦”,即森林人。到了元代,称之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为“北山野人”,游猎于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西起石勒喀河,东至库页岛的广阔地区。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迫使鄂伦春人南迁,集中分布于大小兴安岭。然而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与北京条约签订以前,他们仍至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游猎,并且还参加清政府定期巡逻边界等活动。只是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以后,鄂伦春族人民才丧失被侵占区域的广大游猎场所。清廷对于鄂伦春族的统治,迭有变迁。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把鄂伦族分成“摩凌阿”与“雅发罕”两部分,归布特哈总衙门管辖。“摩凌阿鄂伦春”为骑马鄂伦春之意,编入八旗组织,用以南征北战。“雅发罕鄂伦春”意为步行的鄂伦春,指失去驯鹿尚未得到马匹仍在游猎的鄂伦春族,分设库玛尔、毕拉尔、阿力、多布库尔、托河5路,路下分8佐,每佐设鄂伦春族佐领1人。每年清廷派“安达”进山一次,征取贡貂。光绪八年(1882),清廷废布特哈总管衙门,设立兴安城总管衙门,专管5路鄂伦春族。光绪十九年,兴安城总管衙门裁撤,将原来5路合并为4路16佐(阿力、多布库尔两路合并,其余未动),分属黑龙江、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4城副都统衙门。1945年8月获得解放。1951年10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族自治旗建立。 17世纪中叶,鄂伦春族的社会发展还停留在被称为“乌力楞”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阶段。到1945年8月解放前,鄂伦春族的社会已进至毗邻公社阶段。鄂伦春族的手工业主要有皮毛制品和桦皮制品;多由妇女制作。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等。乐器有“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载歌载舞时,常有这些乐器伴奏。 鄂伦春族的物质生活极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过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猎文化的一种创造。“仙人柱”形同半张开的雨伞,由30多根树杆塔成,外面夏季覆盖桦皮,冬季覆盖兽皮,可很快塔成,可随时拆卸。“仙人柱”入门正对面的上方和左右两侧,专供人们坐卧,但有严格的规定。“仙人柱”中央终日燃烧着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后面的树杆上悬挂着盛有神象的桦皮盒子,一般不准妇女接触。鄂伦春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员之间,大多亲上加亲。家庭中男女地位不过分悬殊,唯财产继承权一般属于男子。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居的较多,如果人口过多,常常是长子结婚后在父母居处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妇女生育不得在原来的“仙人柱”内,须到远处设立产房,男人也不得入内接近,满月后才回家。以往,人死后一般行天葬(即风葬)。下山定居后,一般行土葬。鄂伦春族妇女绝活是给猎手制作“密塔哈”(狍头帽子)。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头颅,去掉骨肉后,保留狍头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制而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诱惑猎物。鄂伦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来自大森林的赐予。 鄂伦春族迁到黑龙江南岸以来,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伦春马队曾给入侵的沙俄侵略军以沉重打击。夏天,河流里以桦皮船作为交通工具。现在鄂伦春族居住的地区已通了火车、汽车,交通更加方便了。 宗教信仰-------鄂伦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属性和万物有灵观念的萨满教。这种宗教与该民族特有的原始观念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宗教形式,表现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萨满”(巫师)是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萨满教信奉的神灵相当多。鄂伦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阳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风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除自然崇拜外,鄂伦春先民还崇拜“牛牛库(熊)”、“老玛斯(虎)”图腾,鄂伦春人忌讳直乎熊、虎名、而是称它“宝日坎(神)”、“诺彦(官)”、“乌塔其(老爷)”。鄂伦春族对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现在亦如此。 赫哲族 黑龙江省独有民族,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同江、抚远和饶河县境内。 “赫哲”名称是历史上“赫真”的变音,“赫真”为赫哲族语的“下游”、“东方”之意。古代的“肃慎”、“黑水”,清代的“黑斤”、“赫哲哈喇”据说就是赫哲族的先民。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现在绝大多数人通晓汉语,学校用汉语、汉文教学。赫哲族人民向以捕鱼为生,冰下捕鱼的技巧令人惊讶。赫哲族过去的交通工具夏秋用木船,冬季用狗拉雪橇,赫哲语称“拖日气”。民间说唱文学“依玛堪”是人们喜爱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与大鼓书差不多,说一段,唱一段,不同的是不用乐器伴奏,说唱时不拘地点,不依据脚本,只靠口头说唱相传。歌舞也是赫哲人传统的文化艺术。 高山族 有自己的语言,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没有文字,通用汉文。高山族崇拜祖先,信仰万物有灵。基督教传入后,一部分高山族人信奉基督教。高山族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台湾就有“左镇人”和“东滨文化”。考古学家在台湾先后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及新石器时代的"大奋坑文化"、“圆山文化”、“卑南文化”的遗迹。这些文化与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省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极为相似,说明高山族主要是来自大陆沿海一带古越人的一支,融合岛上的居民后形成的。高山族的传统房屋一般用竹子做围墙,用木棍做立柱与横梁,以茅草盖顶。高山族的食物比较简单,以稻米、粟米和甘薯为主食,烤鹿肉和酸鹿肉是高山族的风味食品。烤鹿肉一般是将新鲜鹿肉切成小块,用竹条串好,撒上盐、生姜等调料,然后用木炭烧烤,烤出来的鹿肉香气四溢,是高山族饮食中的上等佳品。酸鹿肉是把新鲜鹿肉切成小块,与凉米饭掺在一起加盐放入坛内密封,一个月左右发酵成熟,吃起来特别爽口,食用方便。高山族喜欢用鸡尾、鸟羽做头饰。成年男子喜欢穿鲜艳的腰裙,女子穿长裙,高山族至今还保留着文身的习俗,但文身的图案越来越小,越来越隐蔽。 高山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被誉为“歌舞繁荣的社会”。其杵舞和长发舞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杵舞源于舂谷劳动,参加者环绕木臼,边唱边杵击臼而舞。长发舞一般在月光下进行,跳到高潮时弯腰以发触地,舞姿优美,气氛热烈。高山族的节日往往与农事活动有关,比如播种节和丰收节,内容是祭祖、举行农耕仪式、会餐、歌舞娱乐等。 拉祜族介绍 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拉祜族自称拉祜、拉祜纳(汉族称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他称倮黑、锅铁、苦聪、目舍等。拉祜语称虎为“拉”,用火烤食为“祜”,“拉祜”即用火烤吃虎内之意。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过去部分拉祜族曾使用过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1957年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创制了拼音文字。拉祜族源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从先秦时期起不断从青海湖流域南迁到金沙江南岸,然后再迁到澜沧江、红河流域,最初多居住在深山老林,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活来源。元明以后部分从事农业生产,到了清朝,已发展到以农业生产为主。 黎族 海南独有的民族,是3000多年前就开始由大陆来到海南岛的原始居民,历代受后期登岛的汉族居民逼迫,从沿海平原退居到岛中南部山区。内为竹架或木架、外铺茅草的架空高脚船形屋(可能是源自于黎族祖先乘船从大陆而来)。 傈 僳 族 主要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长期的历史创造了傈僳族把物候、节令、生活、生产结合起来的“自然方法”。傈僳族以服饰颜色分为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白、黑傈僳妇女服饰古朴、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以料珠、贝壳、珊瑚为饰物,胸挂玛瑙、海贝或银币,花傈僳妇女服饰镶花边,头缠花布头巾,耳戴大铜环或银环,色彩鲜艳。男子喜青布包头,穿麻布长衫或短衫,左腰佩刀,右腰挂箭包。傈僳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俗语说:“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农历2月初7、初8,是傈僳族传统的刀杆节。节日期间表演者在熊熊烈火中和绑有36把锋利钢刀、高达20多米的树杆上表演“跳火海”和“上刀山”的绝技。傈僳族喜欢喝自己酿造的“杵酒”,宾客来临,以杵酒相待。傈僳族居住在“千脚落地”的竹木结构和状如木匣式的木结构房里。 佤 族 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及其周围山区。 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 佤德昂语支。有巴饶克、佤和阿佤3个方言。佤族原来没有文字,1957年设计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佤族文字方案。佤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自然宗教。佤族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早在2000年前就与布朗、德昂等民族的先民一起开发高黎贡山和澜沧江地区。他们自称“佤”、“巴饶克” 、“阿佤”等,都有“山居人”的意思。周秦时期其先民是“百濮”的一支,唐代称“濮子蛮”,宋代称“濮蛮”, 明代称“古剌”,清代称“嘎剌”、“哈瓦”。 当地傣族称其为“卡佤”,因为“卡”在傣语中意为奴隶,所以这种称呼带有侮辱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体现各民族平等和团结,为其正名统一称为佤族。佤族人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上,特别是在山峦起伏的阿佤山区,交通不方便,因此与外界交流少,经济发展缓慢。只有在他们翻身做了主人以后,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畲 族 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和安徽省境内。其聚居点多为数十户人家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散居与杂居特点。畲族地区处于中国东南丘陵地带,山不高但苍翠,水不阔却纵横,气候湿润,资源丰富,除品种多而优的水稻和薯类等农作物外,景宁香菇和惠明茶最负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繁衍生息。南宋时期“畲民”的族称见于史书。畲族自称“山 哈”或“山达”,意为“山里的客人”。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畲族。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大部人讲当地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 柯尔克孜族 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北部的特克斯、昭苏、额敏等县。柯尔克孜族聚居的西部是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东南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由融雪汇集的克孜勒河、盖孜河、廓克沙尔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高山周围与河流两岸是一片片丰美的草原,适宜畜牧业生产。部分河谷盆地,还可以灌溉垦殖。柯尔克孜族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世代过着以游牧为主,兼事农耕的经济生活。柯尔克孜族,汉代称为“坚昆”、“鬲昆”,南北 朝称为“结骨”、“契骨”,唐代称“黠戛斯”,辽 金称“纥乞斯”,元代称“吉利吉思”。清代,沿用蒙古准噶尔语,称之为“布鲁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实厥语族。分南北两种方言。自历史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后,开始创制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在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许多柯尔克孜族人已兼通维吾尔语文和哈萨克语文。柯尔克孜族的文艺绚丽多彩。著名的民间史诗《玛纳斯》,规模宏大,语言生动,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在世界传统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柯尔克孜族特有的弹拨乐器三弦琴“考姆兹”,音调和谐丰富;刺绣、雕刻、织花,金银饰器等传统工艺,也有自己的特色。每逢年节,柯尔克孜族就要举行各种文娱活动以示庆祝。 土 族 民族经济——主要聚居于东部湟水以北、黄河两岸及其毗连地区,其中大多住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县、大通县、同仁县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于天祝藏族自治县,过去各地土族有多种自称,互助、大通、天祝一带的自称“蒙古尔”(蒙古人)、“察罕蒙古”(白蒙古),民和县的多自称“土昆”(意即土人,吐浑音转),其他地区的自称“土户家”。附近藏族称土族为“霍尔”(对藏北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族;另说即吐谷浑),汉、回等民族称之“土人”、“土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依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土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人口数为241198。使用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过去通用汉文,近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形式的土族文字,正在试行。 土族与蒙古族有着密切关系。在互助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属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今互助县一带,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过去土族人把格日利特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当时互助县属西宁州治,可与传说印证。明代安定卫的蒙古人受到攻击,迁至今互助土族自治县。至于霍尔人,原是藏族对居住在西藏北部以及西藏以北地区的游牧民的泛称。藏文史籍曾用以指回鹘或蒙古,近代则已专指土族而言。互助县土族地区的合尔郡、合尔屯、合尔吉、贺尔川等地,传说是因为居住着霍尔人而得名。据研究,土族传说中的霍尔人很可能就是吐谷浑人。这与民和县境内的土族人自称“土昆”(音吐浑)相合。当然也有人认为霍尔是胡儿一词的同音异写法。源于吐浑、契丹、蒙古和匈奴部落中的邀濮,即辽金时期的阻卜和蒙古是主要部分。这就把土族的族源推溯到更早的时期了。但是趋于统一的认识是:以历史上的吐谷浑人为主体,在以后吸收了部分羌、藏、蒙古、汉等民族成分形成发展而来。 社会经济——土族早期从事畜牧业生产,这和土族来自游牧的霍尔人和蒙古人有关。后来转到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至少在明初,土族人民已知农耕。进入农耕时代,明朝把土族地区分封为十六家土司统治,他们大都是元朝的州官,被明分封后,成为当地最大的封建地主。明初,土司李英已在“置庄垦田,豪夺人产”。(《明史·李英传》)。明、清时期,处于封建领主统治阶段。各村庄分属三个系统行使管辖权力:①大部村庄,分别由各家土司管辖。土司所辖田地,称为军马田。土民种一份地,交一份粮,有事为兵,无事耕牧。②由县官治理,交通大道上各村,由明堡“乡约”、村寨“”管辖,隶于西宁卫(后西宁县)经历司。③万历时佑宁寺建成后,少数村庄归寺院昂锁管辖。土司制度废除后,粮归大仓民归县,土族人民完全摆脱了封建领主制羁绊,封建地主制经济占了主导地位。在马家军阀统治时期,封建性更浓厚。对农牧民的压迫和剥削更残酷。土族人民的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与附近汉族大体一致,少量手工业以家庭副业形式存在,商品性手工业很少。土地主要集中在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手中,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30%以上的土地,90%以上的农民仅占有60%多。世俗地主多用雇工(长、短工)方式经营,僧侣地主多采用实物地租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尚未出现。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青稞、土豆等。土族有酿酒习惯,农家所酿名“酩醪”,互助所产青稞酒远近驰名。土族先民以善养能日行千里的“青海骢”而驰名中原。 1949年9月土族地区解放后,经过社会改革,于1954年成立互助土族自治县和一些土族民族乡。1956年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国家资助下,土族地区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很快。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与深化以来,土族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科学种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地方工业从无到有,目前已有水泥、化肥、农机、农药、粮食加工、酒厂、纸厂等数十个企业,工业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所有乡和大部分村通了汽车,用上了电。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文教卫生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已办起小学、中学和师范学校,全县建立了医院和卫生所数十所。 文化艺术——土族人民能歌善舞,有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文学全为口头传诵,其中大都可以演唱的叙事诗《拉仁布与且门索》已搬上舞台。土族高级喇嘛、僧侣也著书立说。由土族活佛所著的《宗教流派镜史》一书,曾被译成英、德文流传国内外。代表着土、藏两族文化交流频繁。歌曲种类繁多,有“安昭”、“花儿”等,分家曲和山歌。曲调都有衬句,而且尾音拖长而下滑,深沉,回味无穷。家曲有赞歌、问答歌、婚礼曲、圆舞曲等。土族居民举行婚礼时,常伴以歌舞等娱乐活动。婚礼舞一般以两个穿着白褐子长衫的领亲人为主,其他人伴-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地理 我国 少数民族 介绍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