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doc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doc(15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正弦和余弦(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第十四章 解直角三角形 一、锐角三角函数 证明:------------------ 结论:-------------------- 练习:--------------------- 正弦和余弦(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 (二)整体感知 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6-3: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中,∠C为直角,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 若把∠A的对边BC记作a,邻边AC记作b,斜边AB记作c,则 引导学生思考:当∠A为锐角时,sinA、cosA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0<sinA<1,0<cosA<1(∠A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教材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1 求出图6-4所示的Rt△ABC中的sinA、sinB和cosA、cosB的值. 学生练习1中1、2、3. 让每个学生画含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sin45°、sin60°和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例2 求下列各式的值: 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 (1)sin45°+cos45; (2)sin30°·cos60°;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 (四)总结、扩展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A的正、余弦值都在0~1之间,即 0<sinA<1, 0<cosA<1(∠A为锐角). 还发现Rt△ABC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1中A组3. 预习下一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14.1 正弦和余弦(二) 一、概念: 三、例1---------- 四、特殊角的正余弦值 ------------- ------------------- ----------------------- 二、范围: ------------------ 五、例2 ------------ 正弦和余弦(三)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 2.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A的正弦、什么是∠A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回答.因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研究本课内容的知识基础,请中下学生回答,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楚的,可以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2)请同学们回忆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发现什么特征?学生一定会回答“sin30°=cos60°,sin45°=cos45°,sin60°=cos30°,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 2.导入新课 根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的用处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 2.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sinA=cos(90°-A),cosA=sin(90°-A)(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师板书: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sinA=cos(90°-A),cosA=sin(90°-A). 4.在学习了正、余弦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熟练,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巩固. 已知∠A和∠B都是锐角, (1)把cos(90°-A)写成∠A的正弦. (2)把sin(90°-A)写成∠A的余弦. 这一练习只能起到巩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安排了例3. (2)已知sin35°=0.5736,求cos55°; (3)已知cos47°6′=0.6807,求sin42°54′. (1)问比较简单,对照定理,学生立即可以回答.(2)、(3)比(1)则更深一步,因为(1)明确指出∠B与∠A互余,(2)、(3)让学生自己发现35°与55°的角,47°6′分42°54′的角互余,从而根据定理得出答案,因此(2)、(3)问在课堂上应该请基础好一些的同学讲清思维过程,便于全体学生掌握,在三个问题处理完之后,最好将题目变形: (2)已知sin35°=0.5736,则cos______=0.5736. (3)cos47°6′=0.6807,则sin______=0.6807,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配合例3的教学,教材中配备了练习题2. (2)已知sin67°18′=0.9225,求cos22°42′; (3)已知cos4°24′=0.9971,求sin85°36′.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就说明定理的教学较成功,学生基本会运用. 教材中3的设置,实际上是对前二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正、余弦概念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对本课知识加以巩固练习,因此例3的安排恰到好处.同时,做例3也为下一节查正余弦表做了准备. (四)小结与扩展 1.请学生做知识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知识的组成部分. 2.本节课我们由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14.1A组4、5. 五、板书设计 14.1 正弦和余弦(三) 一、余角余函数关系 二、例3 ----------------------------- -------------------------- ---------------------------------- ------------------------------- 正弦和余弦(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查“正弦和余弦表”,即由已知锐角求正弦、余弦值.(二)能力渗透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 2.难点: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复习提问 1)30°、45°、60°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各是多少?请学生口答. 2)任意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理解正弦和余弦表的设计方式. (二)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求出了30°、45°、60°这三个特殊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但在生产和科研中还常用到其他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们把0°—90°间每隔1′的各个角所对应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一般是含有四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列成表格——正弦和余弦表.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如何使用正弦和余弦表.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正弦和余弦表”简介 学生已经会查平方表、立方表、平方根表、立方根表,对数学用表的结构与查法有所了解.但正弦和余弦表与其又有所区别,因此首先向学生介绍“正弦和余弦表”. (1)“正弦和余弦表”的作用是:求锐角的正弦、余弦值,已知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求这个锐角. 2)表中角精确到1′,正弦、余弦值有四位有效数字. 3)凡表中所查得的值,都用等号,而非“≈”,根据查表所求得的值进行近似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后,一般用约等号“≈”表示. 2.举例说明 例4 查表求37°24′的正弦值. 学生因为有查表经验,因此查sin37°24′的值不会是到困难,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例5 查表求37°26′的正弦值. 学生在独自查表时,在正弦表顶端的横行里找不到26′,但26′在24′~30′间而靠近24′,比24′多2′,可引导学生注意修正值栏,这样学生可能直接得答案.教师这时可设问“为什么将查得的5加在0.6074的最后一个数位上,而不是0.6074减去0.0005”.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结论: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解:sin37°24′=0.6074. 角度增2′ 值增0.0005 sin37°26′=0.6079. 例6 查表求sin37°23′的值. 如果例5学生已经理解,那么例6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通过对比,加强学生的理解. 解:sin37°24′=0.6074 角度减1′值减0.0002 sin37°23′=0.6072. 在查表中,还应引导学生查得: sin0°=0,sin90°=1. 根据正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当角度从0°增加到90°时,正弦值从0增加到1;当角度从90°减少到0°时,正弦值从1减到0. 可引导学生查得: cos0°=1,cos90°=0. 根据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知:当角度从0°增加到90°时,余弦值从1减小到0,当角度从90°减小到0°时,余弦值从0增加到1. (四)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总结 本节课主要讨论了“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了解正弦值,余弦值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增大. 2.“正弦和余弦表”的用处除了已知锐角查其正、余弦值外,还可以已知正、余弦值,求锐角,同学们可以试试看. 四、布置作业 预习教材中例8、例9、例1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板书设计 14.1 正弦和余弦(四) 一、正余弦值随角度变 二、例题 例5 例6 化规律 例4 --------------- ------------- ----------- ------------- --------------- ------------- ------------ ------------ --------------- 正弦和余弦(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锐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 答: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2.若cos21°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 则cos21°31′=______, cos21°28′=______. 3.不查表,比较大小: (1)sin20°______sin20°15′; (2)cos51°______cos50°10′; (3)sin21°______cos68°. 学生在回答2题时极易出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叙述思考过程,然后得出答案. 3题的设计主要是考察学生对函数值随角度的变化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估算. (二)整体感知 已知一个锐角,我们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反过来,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角的大小.因为学生有查“平方表”、“立方表”等经验,对这一点必深信无疑.而且通过逆向思维,可能很快会掌握已知函数值求角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例8 已知sinA=0.2974,求锐角A. 学生通过上节课已知锐角查其正弦值和余弦值的经验,完全能独立查得锐角A,但教师应请同学讲解查的过程:从正弦表中找出0.2974,由这个数所在行向左查得17°,由同一数所在列向上查得18′,即0.2974=sin17°18′,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解:查表得sin17°18′=0.2974,所以 锐角A=17°18′. 例9 已知cosA=0.7857,求锐角A. 分析:学生在表中找不到0.7857,这时部分学生可能束手无策,但有上节课查表的经验,少数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可能会想出办法.这时教师最好让学生讨论,在探讨中寻求办法.这对解决本题会有好处,使学生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 若条件许可,应在讨论后请一名学生讲解查表过程:在余弦表中查不到0.7857.但能找到同它最接近的数0.7859,由这个数所在行向右查得38°,由同一个数向下查得12′,即0.7859=cos38°12′.但cosA=0.7857,比0.7859小0.0002,这说明∠A比38°12′要大,由0.7859所在行向右查得修正值0.0002对应的角度是1′,所以∠A=38°12′+1′=38°13′. 解:查表得cos38°12′=0.7859,所以: 0.7859=cos38°12′. 值减0.0002角度增1′ 0.7857=cos38°13′, 即 锐角A=38°13′. 例10 已知cosB=0.4511,求锐角B. 例10与例9相比较,只是出现余差(本例中的0.0002)与修正值不一致.教师只要讲清如何使用修正值(用最接近的值),以使误差最小即可,其余部分学生在例9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 解:0.4509=cos63°12′ 值增0.0003角度减1′ 0.4512=cos63°11′ ∴锐角B=63°11′ 为了对例题加以巩固,教师在此应设计练习题,教材P.15中2、3. 2.已知下列正弦值或余弦值,求锐角A或B: (1)sinA=0.7083,sinB=0.9371, sinA=0.3526,sinB=0.5688; (2)cosA=0.8290,cosB=0.7611, cosA=0.2996,cosB=0.9931. 此题是配合例题而设置的,要求学生能快速准确得到答案. (1)45°6′,69°34′,20°39′,34°40′; (2)34°0′,40°26′,72°34′,6°44′. 3.查表求sin57°与cos33°,所得的值有什么关系? 此题是让学生通过查表进一步印证关系式sinA=cos(90°-A),cosA=0.8387,∴sin57°=cos33°,或sin57°=cos(90°-57°),cos33°=sin(90°-33°).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已知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这也是本课难点,同学们要会依据正弦值和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角度变化范围0°~90°)查“正弦和余弦表”. 四、布置作业 教材复习题十四A组3、4,要求学生只查正、余弦。 五、板书设计 14.1 正弦和余弦(五) 例8 例9 例10 ----------------- ------------------ ------------------- ---------------- ----------------- - -------------------- 正弦和余弦(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归纳综合第一大节的内容,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并使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归纳总结前面的知识,并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2.难点:归纳总结前面的知识,并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3.疑点:学生在用“正弦和余弦表”时,往往在修正值的加减上混淆不清.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结合图6-5,请学生回忆,什么是∠A的正弦,余弦?教师板 2.互余两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具有什么关系? 答:sinA=cos(90°-A),cosA=sin(90°-A). 教师板书. 3.特殊角0°、30°、45°、60°、90°的正弦值余弦值各是多少? 4.在0°~90°之间,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怎样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答:在0°~90°之间,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的增加(或减小)而增加(或减小);锐角的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加(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加). 本节课我们将运用以上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本章引言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修建某扬水站时,要沿着斜坡铺设水管.假设水管AB长为105.2米,∠A=30°6′,求坡高BC(保留四位有效数字).现在,这个问题我们能否解决呢? 这里出示引言中的问题,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同时体现了教学的完整性,首尾照应. 对学生来说,此题比较容易解答.教师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学生口答, ∴BC=AB·sinA =105.2·sin30°6′ =105.2×0.5015 ≈52.76(米). 这一例题不仅起到巩固锐角三角函数 概念的作用,同时为下一节“解直角三角形”做了铺垫.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2.为了过渡到第二大节“解直角三角形”,教材还安排了例1,它既是对概念的巩固、应用,又为解直角三角形作了铺垫.出示投影片 例11 如图6-7,在Rt△ABC中,已知AC=35,AB=45,求∠A(精确到1°). 分析:本题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直角边长,所以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余弦定义,先求出cosA,进而查表求得∠A. 教师可请一名中等学生板书,其他学生在本上完成. 查表得∠A≈39°, 3.教材为例题配置了两个练习题,因此在完成例题后,请学生做巩固练习 在△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1)已知a=32,∠B=50°,求c(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已知c=20,b=14,求∠A(精确到1°). 学生在做这两个小题时,可能有几种不同解法,如(1),应选择c= 当的三角函数关系式解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4.本课安排在第一大节最后一课,因此本课还有对整个第一大节进行归纳、总结的任务.由于在课前复习中已经将几个知识点一一复习,因此这里主要配备小题对概念加以巩固和应用. (1)判断题: i 对于任意锐角α,都有0<sinα<1和0<cosα<1 ( ) ii 对于任意锐角α1,α2,如果α1<α2,那么cosα1<cosα2 ( ) iii 如果sinα1<sinα2,那么锐角α1<锐角α2I ( ) iv 如果cosα1<cosα2,那么锐角α1>锐角α2 ( ) 这道题是为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而配备的,可引导学生用图形来判断,也可用“正弦和余弦表”来判断.对于假命题,应请学生举出反例. (2)回答下列问题 i sin20°+sin40°是否等于sin60°; ii cos10°+cos20°是否等于cos30°. 可引导学生查表得答案.这两个小题对学生来说极易出错,因为学生对函数sinA、cosA理解得并不深,而且由于数与式的四则运算造成的负迁移,使学生易混淆. (3)在Rt△ABC中,下列式子中不一定成立的是______ A.sinA=sinB B.cosA=sinB C.sinA=cosB D.sin(A+B)=sinC 这一小题是为复习任意锐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关系而设计的.通过比较几个等式,加深学生对余角余函数概念理解. 教师可请学生口答答案并说明原因. A.0°<∠A≤30° B.30°<∠A≤45° C.45<∠A≤60° D.60°<∠A<90° 对于初学三角函数的学生来说,解答此题是个难点,教师应给学生充足时间讨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很有好处,如果学生没有思路,教师可适当点拨;要想探索∠A在哪个范围,首先观察 ∠A范围,答案选D. (三)总结与扩展 请学生总结:我们研究了正弦、余弦的概念及余角余函数关系,会用“正弦和余弦表”查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并会用这些知识解决有关问题. 四、布置作业 1.看教材培养学生看书习惯. 2.教材习题14.1A组.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作B组第1题. 五、板书设计 14.1正弦和余弦(六) 一、正余弦概念及有关 二、例解 例11 知识 引例----------- ------------- ------------------- ---------------- ------------- ------------------- ---------------- -------------- 正切和余切(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能够正确地用tanA、cotA表示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A)中两边的比,了解tanA与cotA成倒数关系,熟记30°、45°、60°角的各个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这三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式子,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的度数,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切(余切)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切(正切)值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正切、余切的概念,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和余切值. 2.难点:了解正切和余切的概念.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什么是锐角∠A的正弦、余弦?(结合图6-8回答). 2.填表 3.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关系? 4.当角度在0°~90°变化时,锐角的正弦值、余弦值有何变化规律? 5.我们已经掌握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是指直角三角形中该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那么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如何呢?在锐角三角函数中,除正、余弦外,还有其它一些三角函数,本节课我们学习正切和余切. (二)整体感知. 正切、余切的概念,也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或工作都十分重要.教材在继第一节正弦和余弦后,又以同样的顺序安排第二节正切余切.像这样,把概念、计算和应用分成两块,每块自成一个整体小循环,第二循环又包含了第一循环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克服难点,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对比,便于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知识.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 1.引入正切、余切概念 ① ①本节课我们研究两直角边的比值与锐角的关系,因此同学们首先应思考:当锐角固定时,两直角边的比值是否也固定? 因为学生在研究过正弦、余弦概念之后,已经接触过这类问题,所以大部分学生能口述证明,并进一步猜测“两直角边的比值一定是正切和余切.” ②给出正切、余切概念如图6-10,在Rt△ABC中,把∠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 即tanA= 并把∠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的余切,记作cotA, 即cotA= 2.tanA与cotA的关系 请学生观察tanA与cotA的表达式,得结论(或) 这个关系式既重要又易于掌握,必须让学生深刻理解,并与tanA=cot(90°-A)区别开. 3.锐角三角函数 由上图,把锐角A的正 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A的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给出,使学生茅塞顿开,初步理解本节题目. 问:锐角三角函数能否为负数? 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很容易. 4.特殊角的三角函数. ①教师出示幻灯片 三角函数/0°/30°/45°/60°/90° 三角函数 0 1 1 0 tanA cotA 请同学推算30°、45°、60°角的正切、余切值.(如图6-11) 通过学生计算完成表格的过程,不仅复习巩固了正切、余切概念,而且使 学生熟记特殊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0°,90°正切值与余切值可引导学生查“正切和余切表”,学生完全能独立 查出. 5.根据互为余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的关系,结合图形,引导学生发现互 为余角的正切值与余切值的关系. 结论: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九年级 数学 下册 全套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s4****5z】。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s4****5z】,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