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的教育路径研究.pdf
《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的教育路径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的教育路径研究.pdf(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65摘要人口城镇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子女教育进城为先导的家庭城乡游移现象普遍,乡村青少年在城市接受教育年龄愈加提早,其城镇化理想的时代特征亟待研究。学校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促进城乡人口循环流动的主桥梁。在县域进行定向抽样问卷调查,对回收的618份有效问卷进行交叉列表、BP神经网络分析,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相关结论有三:(1)主流倾向是大中城市,其次是县城,乡镇少人问津,且选择意向为农村、乡镇、县城和大中城市的比例呈蘑菇状分布;(2)学校教育是实现城镇化的主要路径,其中选择普高教育者大中城市生活倾向尤其明显,选择职业教育者县城生活意愿突出,但仍有一些人选
2、择外出务工实现城镇化;(3)家庭中父亲的工作和学历,通过父母教育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着子女的教育选择,进而对子女城镇化空间选择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结构和地理空间角度探讨城镇化中“市”的认识误区,从乡村教育分流和规划布局的角度反思“县”教育行政的理解偏差。关键词乡村青少年;城镇化;教育分流;BP 神经网络中图分类号:C913.5;G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23)04-0065-11DOI:10.13583/ki.issn1004-3780.2023.04.006乡村青少年城镇化的教育路径研究 杨玉浩基金项目: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
3、软科学研究项目“培养一懂两爱农村工作队伍政策研究”(项目编号:Rkx2019042B);广东省社科规划 2021 年度一般项目“美好生活视域下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策略研究”(项目编号:GD21CXY03)。作者简介:杨玉浩,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一、乡村人口流动与教育选择(一)乡村人口城镇化 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实现以人为核心,以县域为主要载体的新型城镇 化1。关于人口流向问题,基本工作要求是“顺应县域流动人口变化趋势”2。因此,农村人口流向区域成为新时期基础性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及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在全方位、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镇化转移。但从乡村当前人口流动趋势来看,
4、农村人口处于“流动”和“留守”并存的状态3,贺雪峰从生产关系角度描述为“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4,从个人生活角度而言,乡村66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人口希望既能保留乡村生活的“低成本”,又能享受城市工作带来的“高收入”,以增加家庭和个人的社会资本。如此一来,乡村人口以农村为家,却不事农事,任由农田荒芜,以城市为业,却购房空置。相关研究发现:多数农村家庭收入用于县城购房,目的是支持子女教育或成年子女的城市生活,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子女入学4-7。乡村青少年涌入城市接受教育,且随学段增长人数增加8-9,其父母外出务工,并在乡镇或县城买房,支持子女就近在县城接
5、受初中教育5,6,10。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有学者将乡村居民生活圈解构为居住圈、就业圈和交际圈三种功能11,乡村青少年的发展,代表未来乡村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他们现在的家庭居住圈、交际圈横跨在乡村和城镇之间,他们将来的整个生活圈或者就业圈是完全城镇化,还是延续父辈们城乡变换并存的状态,需尽早研判,以便预见性地配置社会公共资源。鉴于家庭对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视,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推进,乡村青少年大量涌入城市接受教育等现实,本文把他们的教育选择与其城镇化理想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二)教育对人口城镇化的作用毋容置疑,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转移就业的基本前提12,已有众多研究表明,教育对提升就业能力和
6、社会流动具有决定性作用,把教育作为推动人口城镇化的基本路径13-18,当然也有研究证明受教育程度和在外打工年限均能显著促进高质量就业19。在全国实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时期,乡村初中生面临教育分流,已有研究结果证实普通高中是首要选择,中职教育选择低迷14,20,21。教育分流呈现“一边倒”趋势的原因何在,按国内学者把教育分流划分为生存教育与地位教育的分法22,职业教育在民众的价值取向中属于生存教育,而普高之后考大学属于地位教育的必经之路,也类似布尔迪厄所言名牌大学的社会场域效应23。对于乡村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教育分流选择现象背后的社会意义如何,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已有研究发现家庭中父亲教育
7、程度及户籍制度,对城乡人口流动的影响作用仍然比较明显24,按照2020 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常住人口 300 万以下的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口落户限制,户籍制度基本不是乡村人口城镇化的障碍,因此,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选择,及其城镇化影响因素需要研究。总之,从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规划来看,不断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拓展农村人口外出就业和本地就近就业空间,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是时代必然趋势。当前乡村青少年城镇化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受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家庭情形等众多因素影响,而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县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行政组织单位,负责县域“三教统筹”(一般是指统筹规划农村
8、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共享,相互配合,共同发展25),如何更好发挥县域教育在促进乡村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值得深思。文章通过抽样调查,运用神经网络分析,从城乡教育角度,讨论改进乡村治理能力的可行方向。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内容基于乡村青少年学校教育向城性的时代特征8,以及初中生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后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67面临教育分流等特征,本研究调查对象限定为“县域初中生”。首先了解乡村初中生城镇化理想状况,即未来生活地域的理想和选择;然后,运用神经网络分析法,以家庭居住位置为协变量,研究乡村青少年性别、成绩等个人因素对其城镇化选择的影响,再把其父母受教育程度、工作特点等家
9、庭因素作为其城镇化选择的自变量,同样运用多层感知(BP)神经网络分析法,对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最后,对分析发现的乡村青少年城镇化选择有重要影响的个人和家庭因素,分别进行描述统计的交叉分析,用校正后标准化残差检验各单元格实际值与预期值的差异显著程度,也就是 Z 检验,保留并标注区组检验显著的单元格。由于本研究使用的多为类别变量,且其选项均多于 2 个,因此不适合采用线性回归或对数 Logit 等回归分析方法,适合使用 BP 神经网络分析法找出重要的影响因素26,再用交叉列表分析法,深入分析人口学差异特征。本研究数据分析用 SPSS21.0 完成。对于乡村初中生城镇化理想,采用直观形象的描述,了解
10、他们未来向往生活的地域,问题设计为“未来你想在哪生活”,为细化对“城市”概念的理解,增加地市或省城这个选项(下文简称“地省级城市”);对于学生的居住地,鉴于当前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农村人口生活圈的城镇化进程,仅调查学生家庭居住位置,放弃传统的户籍调查,问题设计为“你的家庭居住地”,隐含他们当前内心认同的城乡位置,选项设置有农村、乡镇和县城三个选项,考虑可能存在少量其他城市移民县域就读的现象,增设一个大中城市选项;个人学业打算问题设计为“初中毕业后你想”,根据我国学制设计,高中阶段学校教育分为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两种方式,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用语,分为“读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下文分析统一简称“普高
11、”,尽管政府已停评“重点高中”多年,但乡间日常仍在论及)、“读职高或中职”“外出打工”(隐含向城意向)和“在家干活”(隐含留乡意向)四个选项;对于学习成绩采用简单的自我评价,“很好”“一般”和“较差”三个选项;对于家庭情况,重点了解父母亲的影响作用,兼顾考虑农村劳动力流向、未来继续从事农业的意愿等情况,按地域和工作两维度结合设置选项,父母主要工作选项设置为“本地务农”“本地经商”“本地务工”和“外地务工”“外地经商”;同时对于子女的教育期待,选项采用贴近乡村生活化的语言表述,将问题设计为“父母希望你初中毕业后”“到职校学门手艺”“读高中考大学”和“打工和做其他工作”三个选项,为区别学生个人学业
12、理想,表述顺序和方式均有不同,把“到职校学门手艺”放在最前,表述方式更接近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日常口语表达。(二)抽样分布选择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县域初中生为调查样本,因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青少年基本在校,且尚未开始教育分流,研究抽样具有代表性。另外,基于乡镇和县城是乡村学生教育流向的主要选择空间,城乡学校办学规模已呈现出“城镇大班化、乡村空心化”的两极分化态势9,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少年到县城接受义务教育,因此本研究抽样确定为县域初中生,主要选取村镇人口为主的县。调查方式采用移动网络定向推送问卷和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计回收问卷659 份,删除无效问卷,最终保留有效数据 618 份,具
13、体分布如表 1。男女性别基本均衡;二孩子女家庭居多,占比 58.7%;家庭居住主要空间是农村和县城,分别占 42.7%、41.3%,一定程度反映乡镇人口基数较小的现实;父母高中阶段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 90%左右;就父母的就业圈来看,68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本地就业占多数,其中本地务工最多,父亲外出就业比率高于母亲,母亲在本地务农和务工的高于父亲。表1 调查对象总体特征分布类别项目总数占比(%)性别男30349.0女31551.0家庭子女数独生子女11118.82个36358.73个或以上14423.3家庭位置农村26442.7乡镇8714.1县城2554
14、1.3大中城市121.9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父占比(%)母占比(%)小学及以下11418.418329.6初中30349.028846.6高中或中专12620.49315.0大专304.9213.4本科及以上457.3335.3父母亲主要工作本地务农10517.013521.8本地经商7211.77211.7本地务工19832.026142.2外出务工17728.610517.0外出经商6610.7457.3总计618三、乡村青少年的城镇化理想与教育选择(一)乡村青少年的城镇化生活理想把学生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与家庭居住地,两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结果如表 2 所示。大多学生希望未来能到县级以上的城市生
15、活,其中地省级城市和县城各占比 81.1%和 15%,仅有较少的学生预期在农村和乡镇生活;Pearson 卡方检验 2(9)=17.17,0.05,且 Tau=0.014,列联系数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69=0.096,说明学生家庭居住地和未来生活地域理想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对居住地在农村的学生而言,相对明显偏爱县城,占选择县城人数的 54.8%,对地省级城市的期望相对较低,占选择人数的42.6%;对居住在县城的初中生而言,更多希望未来到地省级城市,占选择人数的 40.1%;至于居住在乡镇的学生区组比较差异不显著,而居住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无人选择县级以下城市,整体样本较少,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乡村
16、青少年未来生活地域理想呈蘑菇状分布,农村、乡镇、县城到地省级城市依次增加,且大多数是地省级城市。表2 家庭位置*未来生活地域理想的交叉表家庭位置青少年生活地域理想合计农村乡镇县城地省级城市农村6651(2.6*)201(-2.7*)264乡镇33126987县城0630219(2.6*)255大中城市0001212合计91593501618检验方式检验值自由度显著性Pearson卡方检验17.1790.046Tau非对称性关联系数0.014-0.002列联系数(对称量数)0.096-0.046注释:1.()指对应单元格“调整后标准化残差”Z 检验值;2.*在 0.5 指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17、*指在.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下同)。(二)城镇化的个人因素及教育选择把乡村青少年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作为因变量,把性别、年龄段、在读年级、学习成绩和学业打算作为自变量,家庭居住位置作为协变量,进行 BP 神经网络分析,样本中 71.4%用作训练,余下 28.6%用作测试,隐藏层为 1 层,单位数为 7,整个模型,训练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86.2%,测试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76.8%,各个自变量标准化重要性依次为个人学业打算(100%)、当前学习成绩(72.7%)、在读年级(60.3%)、年龄段(57.4%)、性别(39.9%),说明教育是实现个人城镇化生活理想的最重要路径选择。因此,以家庭居
18、住位置为控制变量,采用交叉列表分析乡村青少年个人学业打算和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 3。首先对初中生个人学业打算分析,结果显示 85%的学生希望就读普高,11.7%的学生希望读职高或中职,外出打工的占 2.9%,余下在家干活的很少。以家庭居住位置为控制变量,个人学业打算与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交叉列表分析,结果显示,家居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初中生,学业方式与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农村 2(6)=48.62,乡镇 2(3)=16.38,县城 2(6)70青年探索/2023年第4期YOUTH EXPLORATION=144.63,显著性检验均 0.01,且关联度都较强,非对称性
19、关联系数和列联系数的检验值也均达到极为显著水平。第一,家住农村的学生。想通过读普高脱离村镇的愿望强烈,其中希望未来到县城和地省级城市生活的选择占比为 19.2%和 78.1%,占绝大多数;选择读职高或中职的学生,有81.8%的学生选择地省级城市作为未为理想生活地域,但区组比较不显著,也有一些倾向到乡镇生活,占选择乡镇人数的 50%,区组比较显著;选择外出打工的青少年,其显著的倾向是继续回到农村,或者到县城,对地省级城市的想法较少。第二,家住乡镇的学生中,选择读普高的学生有 83%的学生希望将来到地省级城市。第三,家住县城的学生中,明显特点是不管教育选择如何都无人愿意去农村,其中,选择读普高的学
20、生,皆不愿意去乡镇,86.5%的学生选择到地省级城市,但选择未来继续在县城生活的显著多于预期值;选择读中职的学生,87.5%的学生希望继续在县城生活,但选择去乡镇生活的人数显著多于预期数;虽然选择中断学业外出务工或在家干活的学生很少,但两者的略微区别是,选择外出务工的学生都希望将来在地省级城市生活,选择在家干活的全部希望未来在乡镇生活。第四,家住大中城市的学生占比太少,无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乡村青少年初中毕业后,绝大部分希望继续完成高中阶段学习,就教育分流而言,大部分希望通过继续接受学校教育,通过读普高未来到地省级城市生活是主流,读职高或中职也占有一定比例,仅有一小部分学生寄希望于外出打工实
21、现城镇化理想,也有很少一部分家住乡镇和县城的学生希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到乡镇生活,无人愿意初中毕业后留在乡村工作。表3 个人学业打算*城镇化生活理想*家庭位置的交叉表家庭位置个人学业打算青少年生活地域理想合计农村乡镇县城地省级城市农村读重点或普通高中3(-2.2*)3(-2.2*)42171219读职高或中职03(2.8*)32733外出打工3(5.4*)06(2.8*)3(-4.3*)12乡镇读重点或普通高中30(-3.9*)960(2.0*)72读职高或中职03(3.9*)39(-2.0*)15县城读重点或普通高中0(-6.4*)30(2.2*)192222读职高或中职3(3.4*)0(-1
22、.9*)2124外出打工0066在家干活3003四、家庭对子女城镇化的影响(一)家庭对子女城镇化生活理想的影响把乡村青少年未来生活地域理想作为因变量,把家庭居住地、家庭兄弟姐妹数、父亲文化程度、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71父亲主要工作、母亲文化程度、母亲主要工作、父母的教育期望等 7 个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 BP神经网络分析,样本中 68.8%用作训练,余下 31.2%用作测试,隐藏层为 1 层,单位数为 11,整个模型,训练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97.4%,测试样本预测准确率为 94.8%,各自变量标准化重要性依次为父亲文化程度(100%)、父亲主要工作(92.3%)、居住地(92.0%)、父母的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青少年 城镇 教育 路径 研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