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一个分析框架.pdf
《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一个分析框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一个分析框架.pdf(1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作者简介:丁波,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乡村空间变迁中的数字化治理转型研究”();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省乡村“三治融合”的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安徽省高校发展专项学科奖补“社会学”()。曹军锋:乡村振兴与村落共同体重建,甘肃社会科学 第 期。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一个分析框架丁波 摘要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动力,乡村文化治理是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主要从情感建构、关系建构和行动建构展开,实现涵养公共精神、拓展公共空间和明晰公共规则,重塑乡村公共性。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以重建关联、扩充载体和规范
2、行为的逻辑,一是营造集体意识,促进村民社会性参与,重建村民社会联结关系;二是拓展村民互动的关系场所,增进村民公共交往,再造村庄新型共同体;三是通过公共文化的规则作用,规范村民日常行为模式。乡村文化治理以公共文化重构乡村治理的内容形式,通过治理共同体的关联重建、治理载体数字空间和治理方式的柔性嵌入,构建乡村公共性治理机制,有效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治理;公共文化;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问题的提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
3、素养”,强调文化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有效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动力。目前,随着乡村社会的流动性加剧,乡村社会呈现空心化、空巢化和老龄化的结构困境,传统村庄共同体面临消解,共同体成员趋于分散,共同体意识不断弱化,共同体情感逐渐消退,村民难以被有效组织动员,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弱化。乡村公共文化是文化振兴的重要价值基础,通过发挥公共文化的公共性治理价值和功能,构建乡村公共性治理机制,增强村级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乡村文化治理效能,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4、力现丁波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一个分析框架代化,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乡村公共文化是村民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呈现,它反映了乡村社会的历史沉淀和精神依托。乡村公共文化既包括家风家训和伦理精神等优秀传统文化,也涵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乡村公共文化以村民共有的价值认同和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日常行为准则。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传统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变迁,乡村文化的内容形式也随之变化,传统的精神生活和情感纽带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人们的集体意识和公共精神也有异于从前。因此,构建以公共文化为基础的乡村文化治理,对于推动乡村治理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治理性是文
5、化的本质属性,文化既是治理的对象,又是治理的工具。乡村文化治理以公共文化作为治理内容和治理工具,通过乡村公共文化凝聚人心、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机制重构和发展转型。当前,学界对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研究展开丰富论述,从内容和功能出发,可将其分为公共文化治理的内容视角和公共性再造的功能视角。其一关于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的内容研究。一是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的价值特征。乡村公共文化是重要治理资源,具有村庄动员和价值调控的治理作用,通过公共文化的统合治理,能够实现以乡风文明为价值取向的乡村文化治理。二是乡村公共文化治理的手段方式。乡村文化治理以公共文化的规训、教化等规则作用,建设具有心理认同和
6、价值共识基础的村庄共同体,有助于推进“疏堵结合”的柔性治理和文化“软治理”形式,实现乡村治理的文化转向。三是乡村公共文化的治理机制与路径。乡村文化治理以国家嵌入的逻辑,利用乡村文化治理乡村社会,同时通过大力培育文化志愿服务,创新公共文化的社会协同机制,推动多维主体共治的文化治理路径。其二关于乡村文化治理公共性再造的功能研究。公共性是乡村文化治理的基础和动力,乡村文化治理可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本质规定、依托公共空间的场域载体、嵌入公共权力的过程驱动和培育公共精神的目标结果。乡村文化治理应构建乡村文化的公共性价值,发挥文化公共性的扩散作用,瑏瑠通过促进公共交往、重塑公共规则、拓展公共空间、革新公共精神
7、,实现乡村公共性再造。瑏瑡综上,学界对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问题进行了丰富和全面的研究,但缺乏对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内在逻辑与机制进行系统的总体考察。因此,本文聚焦于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分析乡村公共文化的治理功能,研究乡村公共文化的治理逻辑与运行机制,以期在原有乡村文化治理研究基础上作出补充。本文经验材料来自皖南 村。村是传统农业型村庄,总面积 平方公里,辖 个村民小组,目前人口总数 人,共 户,耕地面积 亩。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万元,人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 月 总第 期 瑏瑠瑏瑡张森:文化治理:理论演进、西方模式与中国路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杜鹏:转型期
8、乡村文化治理的行动逻辑,求实 年第 期。赵军义:元治理视角下的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回顾与前瞻,图书馆 年第 期。汪倩倩:文化治理:“以孝治村”的形成机理与运行逻辑,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李永萍:村庄公共性再造: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逻辑 基于福建省晋江市 村移风易俗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胡惠林:乡村文化治理:乡村振兴中的治理文明变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陈勇军、郭彩琴:乡村文化治理的国家嵌入:逻辑、路径及其限度,学术探索 年第 期。田鹏:文化转型视角下农村社区文化治理体系重建的实践逻辑,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张波、丁晓洋:
9、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理论探讨 年第 期。严火其、刘畅:乡村文化振兴:基层软治理与公共性建构的契合逻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任贵州、曹海林:乡村文化治理:能动空间与实践路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均可支配收入 元,村两委成员共 人。村约有三分之一的外出流动人口,其中以年轻人居多,村庄空心化、空巢化和老龄化问题严重。近年来,村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开展“传家训、育家风、立家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营造尊老敬老、弘扬孝道的文化氛围,树立乡风文明的新风尚,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成效,并于 年
10、获“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示范村庄”。本文运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获得 村丰富的经验材料。二、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一个分析框架乡村公共文化的核心属性是公共性,公共性建构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价值特征和功能呈现。公与私的对立概念在中西方文化中具有共同点,与“私”相比,“公”是代表“共同的”,公共性相对于私人性、个人性等概念,更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关联性质。从宏观角度而言,公共性超越个体层面,能够让社会成员参与公共活动或公共事务的组织力、凝聚力和认同感;从微观角度而言,公共性是个体将利益诉求、权力欲望等与所在群体、组织和社会相联系,努力践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11、和义务。关于公共性的内涵特征西方学者主要强调理性与道德,例如,哈贝马斯强调市民的公共性,认为公共领域应包含理性交往、沟通、对话和互动。在中国社会情境中,公共性主要是突出个体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例如,李友梅提出公共性是基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价值取向的精神,通过参与机制参与公共活动的过程。概言之,公共性着重公共领域中公共活动的公共参与过程,即具有公共精神的个体,可以自由参与公共领域的讨论与活动,拥有公共交往的互动关系,形成具有目标一致的公共行动。因此,从公共性的内涵特征可以看出,公共性具有由内而外的内涵外延,其中公共领域的公共精神、公共参与的互动关系和公共事务的主体行动有程度逐步增强的
12、趋向,它以情感理念、社会关系和行动规范的特征形式具体呈现。公共性具有构建乡村社会关联和维系乡村社会秩序的功能,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主要通过情感建构、关系建构和行动建构的维度,发挥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价值与作用,构建乡村公共性治理机制。乡村公共文化具有个体到群体、内在到外在的公共性属性,它包括了共同价值观念的公共精神、共同生活地域的公共空间和共同行为遵守的公共规则。村庄公共精神培育、公共空间拓展和公共规则明晰是乡村公共性建设的内核,也是实现乡村公共性建构的重要措施。其中,公共精神是乡村公共文化的价值认同,公共空间是乡村公共文化的载体形式,公共规则是乡村公共文化的内在准则体系。社会理论中的建构
13、主义强调行动者的主观情感、精神和行动的生成过程,重视行动者的内在个体特质对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重在突出乡村公共文化的治理作用,以阐述和分析乡村文化的公共性治理路径。乡村文化治理以情感建构、关系建构和行动建构的建构内容,营造集体意识,促进公共交往,规范行为模式,发挥公共文化的治理功能丁波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一个分析框架郑永君:农村传统组织的公共性生长与村庄治理,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张良:乡村社会的个体化与公共性建构,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李蔚:公共性:概念辨析、理论演进与研究进展,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年第 期。李友梅、肖瑛、黄晓春:当
14、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中国社会科学 年第 期。吴振其、郭诚诚:从高音喇叭到低声微信群:乡村公共性再生产与社会治理转型 基于一个华北村庄的田野调查,中国农村观察 年第 期。吴春梅、梅欢欢:村庄公共性建设,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 期。和价值,重塑乡村公共性。(一)情感建构:涵养公共精神乡村公共文化的基础是公共精神,公共精神是心理层面对公共价值和公共目标的认同,强调个体认可公共生活的某些规则,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行动共识的公共理性。同时,乡村公共精神使得村民具有较高程度的价值观念和集体意识。涂尔干认为集体意识是“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
15、系”。公共精神促使社会成员具有某种集体意识,即拥有相同的道德契约、价值观念、情感归属等品质特征,这些特征是集体意识的重要表现形式。公共精神作为维护乡村社会治理秩序的内在纽带,它是守望相助、团结合作、人情关系等形式的认同意识和价值意涵,具有代际传承、秩序建构、身份认同等积极作用。乡村文化治理以公共精神培育乡村公共性,推动村民的情感交往与社会性参与,实现熟人机制的情感联结,促进乡村社会的公共交往。(二)关系建构:拓展公共空间乡村公共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建立在人类语言、表象活动、秩序观念之上的文化表现形式。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是公共空间在影响个体参与公共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属性,并
16、且个体之间具有某种联结关系。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人们进行日常交往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空间形式。公共空间不同于私人空间,它是公共交往的空间形式,因此公共空间可以促使个体在其中进行自由交流和讨论。传统乡村社会分布着各类公共空间,例如村庄宗族祠堂、房前屋后的空阔场地、村民洗衣洗菜的池塘边等,这些场所是村民沟通和交流的公共空间,人们自由地聚集在这些公共空间进行各种消息的交流和传播,从而实现村民个体生活与乡村公共生活的结合。乡村公共文化以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为载体,将村民个体空间与村庄公共空间相融合,通过公共活动嵌入村民个体空间,实现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性生产。乡村公共空间是村民日常生活的中心,村庄各种信息
17、在此汇聚,具有整合村庄社会关系的功能,有助于乡村公共文化形式的扩展。(三)行动建构:明晰公共规则乡村公共文化不仅是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的外延,也是乡村公共规则的重要呈现方式。公共规则是乡村社会中能够有效规范村民行为模式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它是乡村公共文化的规则作用的表现形式。乡村公共文化以村民可接受的内在形式,促使村民习得地域空间内的公共规则。乡村公共规则的重要作用体现在调解村民日常生活纠纷,促成村民的集体行动。乡村公共规则包括正式公共规则和非正式公共规则,其中,正式公共规则主要是以国家权力下乡而形成的乡村社会制度性规则。正式公共规则以国家法律制度为基础,强调公共规则的正式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它主要
18、处理村庄公共事务和日常生活纠纷。非正式公共规则包括村庄内生的村规民约、宗族家规等内容,它是村民潜移默化、内心达成一致并认同的非正式制度安排,是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 月 总第 期 法 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年版,第 页。冯雷:理解空间:世纪空间观念的激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吴莹:空间变革下的治理策略 “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转型研究,社会学研究 年第 期。杜鹏:情之礼化:农民闲暇生活的文化逻辑与心态秩序,社会科学研究 年第 期。张良:乡村公共规则的解体与重建,浙江社会科学 年第 期。为规范。乡村公共文化将正
19、式公共规则与非正式公共规则内化为村民潜在的文化认同,并以思维观念的形式规范村民的行为模式,从而实现明晰乡村公共规则边界的作用。图 乡村文化治理的公共性建构分析框架公共精神是乡村社会关联的内在纽带,公共空间是村民互动的关系场所,公共规则是规范村民行为的准则体系,它们是乡村公共性建构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文化治理的分析维度。乡村文化治理主要是通过公共文化的社会关联重建、空间形式拓展和规则体系重构,提升村民主体性地位,构建乡村公共性治理机制。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强化村民身份认同,培养村民集体意识,规范村民日常行为,再造村庄新型共同体;另一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拓展村民互动的公共空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乡村公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文化 治理 公共 建构 一个 分析 框架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