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实践与乡村振兴笔谈三题.pdf
《文化实践与乡村振兴笔谈三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实践与乡村振兴笔谈三题.pdf(1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 88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39卷)2023年第4期 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Vol.39 No.4 Jul.2023文化实践与乡村振兴笔谈三题黄龙光1,陈 燕2,刘兴禄3a(1.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云南 昆明 650092;2.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3.南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关键词民俗文化实践;乡村旅游互促;乡村节庆文化摘 要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乡村振兴内容之一是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怎样实施振兴?本栏目特邀 3 位专家笔谈乡村振兴中的各种文化实践。引 言在文
2、化整体观视野下,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总体要求的各方面都与文化相关,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乡村除了获得国家供给的公共文化资源暨服务之外,还有作为本土乡村根脉的民俗文化,它是乡村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乡土社会作为一种传统田园生活,是当代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们释放乡愁的休憩场域,乡村民俗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知识,更是乡村重要的本土文化资源。本期特邀 3 位专家畅谈如何再认知民俗文化、文旅互构,适度创新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一、乡村振兴的民俗文化实践论(黄龙光)(一)乡村振兴社会语境随着当代交通条件和通讯技术不断改善和提高,加上商业化无所不往,传统乡村“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早已一
3、去不复返,城乡流动性与流通性俨然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广大乡村不仅并入了全国乃至全球生产-消费大市场,而且也融入了全球数字化资讯-生活大场域。囿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对立发展体制,导致城市对乡村形成强大的虹吸效应,乡村劳动力等发展要素被大量吸纳到城市,广大乡村出现过疏化而日渐衰落,传统乡村文化面临传承断裂而出现式微。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百余年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对接当代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社会语境,从“新作者简介黄龙光,博士,编审,研究方向:生态人类学、艺术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陈燕,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旅游。刘兴禄,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
4、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民族村旅游民俗实践与民族团结叙事研究”(2022J0116)。89 黄龙光,陈 燕,刘兴禄:文化实践与乡村振兴笔谈三题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到“乡村振兴”逐步升级而提出的一种国家战略,旨在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中各方面的内涵,都与乡土文化息息相关,而民俗文化则是乡土文化的底色。关于乡土文化、民俗传统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认知,索晓霞认为:“乡土文化是乡村振兴凝心聚力的粘合剂和发动机,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巨大文化资本。”a范建华等认为:“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5、的内生动力。”b萧放认为民俗传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提出了村落民俗传统助力乡村振兴相关途径和原则c。这些学术成果基于将民俗文化视作乡村振兴基础性内生资源的价值审视,是在与乡村振兴过程中外推力量介入相比较的宏观学理思考。民俗自然流淌于乡村日常生活流,在当代社会转型场域中面临挑战与机遇,如何通过有效激活民俗实践动力以助推乡村振兴,仍然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二)民俗属性的再认知实现全面乡村振兴,借助外部输入的各种资源和力量固然很重要,但是促进乡村内部既有各种资源要素深度融合发展,重新发现乡村的意义与价值更加重要。民俗作为乡村固有的文化根脉,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实践对民俗文化产生一系列动态影响,我们有
6、必要对民俗属性与功能进行一番再认知。民俗是人们基于具体人地关系不断协调而创造和享用的一种实践性地方性知识,这种知识是以乡村生产、生活为核心的一系列本土观念、技艺、组织、制度以及治理等构成的一整套本土文化实践体系。随着当代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俗的境遇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有的传统民俗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而面临移风易俗,另一方面有的传统民俗因被遗产化而获得保护传承,有的在旅游场域中实现了功能转型而获得利用发展。因此,在当代剧烈社会变迁语境下,民俗存在的形态、发展的业态及其发挥的功能呈现多样化的实践态势,我们不能简单固守以往对民俗属性的认知范围与既有边界。从功能论的视角审视,民俗
7、是重建乡村共同体的粘合剂。滕尼斯认为:“在一族定居的人民里,有无数各种各样的风俗,这里共同体的意志的真正的实质是它的习俗。”d民俗不仅是乡村共同体结构关系缔结的精神纽带,而且是人与自然环境共同体关系建构的文化联系。当代社会的流动性、城市化进程、个体化发展等,使广大乡村不同程度地出现过疏化乃至原子化倾向,过去那种人与土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牢固关系出现松动、疏离,“城市农民工”“乡村留守族”与“离土不离乡”“离土离乡”,已成乡民主体及其乡土关系现状的真实叙事。民俗是经集体创造并通过群体传承的,乡村共同体重建可以通过唤醒和激活传统节日民俗等所蕴含的乡村公共记忆而实现。从资源论视角来看,民俗是乡
8、村一种独一无二的原生性文化资源。民俗不仅是乡民安身立命的文化之根,更是当代乡村发展振兴的重要在地资源。千百年来,民俗协调处理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天人关系,同时协调处理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今天,受工业化、城市化的反转影响,人们对田园牧歌的原乡及其恬静生活的怀旧和想象,使乡愁不断泛起并四处寻求释放,导致消费传统的社会潮流风靡一时。在a 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 J.贵州社会科学,2018,(01).b 范建华,秦会朵.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若干思考 J.思想战线,2019,(04).c 萧放.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5).d 德 斐迪南
9、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1。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90 这样的社会语境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俗被认为传统的等同物,不但可以一如既往进行文化认同,同时被视作一种稀缺文化资源获得变现。前者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即是地方、民族认同的表征,后者如传统节日经济、手工艺商业化即是资源转化的体现。(三)民俗实践路径思考长期以来,对居于主位立场的乡民个体而言,民俗文化实践既是可触可碰的,又是察而未觉的,这种身在其中的民俗享用自祖辈沿袭而来,自然融入乡村日常生活点滴之中;相关外界力量居于客位立场,行政指导往往自上而下,学术研究偏理论轻实践
10、,商业资本大多重利轻义,各路媒体热衷即时效应,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各种内外力量形成合力、联动协作成为可能,但是具体如何开展民俗实践助推乡村振兴,仍值得深入思考。1.民俗知识生产从我国古代的采风观政,到现代民俗学肇始的歌谣运动,从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都是民俗知识生产经世济民实践性的重要体现。民俗润物无声浸润乡村社会,乡民拥有并享用着民俗,但是从认知论而言,民俗本身却弥散性无时、无处不在,需要民俗学等专业学术力量介入乡建,与乡民一道进行民俗志、村史等知识生产。具体而言,就是站在民间立场,运用民俗学精雕细刻、条分缕析民俗记录、描写与阐释的学术专长,科学地使乡村
11、民俗文化数字化、体系化甚至历史化,通过村史馆、博物馆、传习馆等形式,对乡民自身民俗文化的就地教育以提高其文化认同意识,促进全社会对乡村文化的认知和教育,同时为潜在的乡村民俗文化(产业)开发打下学理和资源基础。2.自组织重建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另一方面使过去主要以集体为单位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市场化发展使广大乡村家庭及村民个体化突出,城市化及城乡流动性导致乡村青壮劳动力不断流失,乡村共同体赖以存在的地缘、血缘、业缘关系渐显松散分化,最后导致一些乡村逐渐出现空心化与原子化。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必须实现组织振兴、人才振兴。适当为村民委员会行政减负,使其带
12、领村民小组真正履行乡村治理与发展职能,选贤任能;集思广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重建并夯实红白理事会、民间文娱队、姊妹会等民间自组织基础,鼓励它们全面参与组织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使其真正发挥乡村共同体重建功能,凝聚人心。3.“因俗而治”时至今日,日常乡村社会仍主要表现为一个情理社会,大多数时候乡村社会秩序通过“因俗而治”而建构与维系。很多民俗规约实际上代表着乡村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公共利益,每一个乡民从小到大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被民俗化,既是对个体的文化规训,也是对群体的社会整合。但是具有不成文法效力的民俗规约进入法理社会,要经过乡村自组织、乡民主体、法制力量等相互适应融合,对其认真识别、甄选和改
13、良,辨风正俗,移风易俗,引导并重构民俗规约成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公序良俗,使其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从而实现新时代的因俗而治,使乡村社会自治、德治、法治三治合一,最后达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善治目的。4.民俗消费推介在自然经济和市场经济初期,民俗作为经济适用的生活日用品,在乡村内部维系着一定的自我消耗与初级消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俗越来越被当作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一些乡村出现围绕民 91 黄龙光,陈 燕,刘兴禄:文化实践与乡村振兴笔谈三题俗生产与消费的商业民俗与民俗商业。民俗旅游开发,是那些拥有独特自然禀赋与民俗资源的乡村操弄民俗商业化的重要模式,其中手工技艺
14、、传统节日、餐饮服饰、歌舞展演以及仪式实践等民俗体裁,都可成为可供开发利用的民俗资源。这种民俗操弄与开发利用具有跨界、公共与实践属性,涉及民俗文化公共实践a,一是权力、资本、俗民与学界等相关主体均需遵循文化伦理,各守边界,各司其职;一是必须基于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保护前提,守正创新,经济反哺。出于商业目的的民俗消费,虽然其间民俗不可避免地被挪用、改造以及再生产,但是民俗的重要标识与关键内核保持不变,通过民俗在多主体、城乡、线上线下之间的跨界与流通,民俗文化获得超越时空、载体与主体的广域传播,反过来促进在乡村原生地的传承和保护,从而提高乡民的文化自觉意识。二、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互促关系
15、(陈 燕)乡村旅游b以乡村为空间依托,以根植于乡村地域的乡村性为核心吸引力,利用乡村有别于城市的独特地理环境、田园风光、传统村落景观、生产生活方式、农耕文化、风情民俗等自然、人文资源,提供各种旅游项目及产品,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文旅融合产生的新型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一)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作为发生在乡村地理空间、与农村产业融合程度最高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乡村振兴”c。1.乡村旅游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产生的新型产业,是乡村
16、文旅融合的实现路径与运作平台。乡村旅游有助于盘活土地、吸引外来资金、汇聚人才,促进第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农村产业产品的附加值,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得以繁荣,就业岗位得以增加,农民得以增收、生活水平得以提高。自“十二五”以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 1 000 万贫困人口脱贫,占全国贫困人口的 10%d。乡村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消费的主市场,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大力带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乡村旅游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催
17、生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文化等更多新业态,制造和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就业岗位,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者返回家乡,吸引外界人才进入乡村,增加乡村的人气,再现乡村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为乡村召集到人力资源,而且通过乡村旅游实践,为乡村培养a 黄龙光.文化空间视野下特色旅游小镇的民俗文化公共实践 J.民俗研究,2022,(5).b 乡村旅游有多指,含旅游活动、旅游形式、旅游产业,旅游行业等。c 陆林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 J.地理研究,2019(1).d 陈燕,李梦霞.旅游社会背景下国民旅游文明素养提升对策 J.玉溪师范学院学
18、报,2022(1).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92 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服务人才、生产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2020 年,全国乡村旅游吸纳就业 1 100 万人,带动农户 800 多万人a。3.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是乡村性的核心元素,具有乡村地域特色的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依托。当下中国,一方面是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全球化、城镇化浪潮,将乡村性、地方性、民族性冲击得七零八落,广大乡村,千村一面。另一方面,乡村凋敝,缺失发展动力,乡村文化处于衰退和流失的危机之中。乡村旅游为乡村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提供了舞台和契机,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找到文化自信。因
19、为乡村旅游的发展,一些已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文化活动重新得以恢复和开发,传统手工艺和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体育等又受到重视和发掘,长期濒临湮灭的历史建筑又得到维护和管理,空置已久的传统村舍开发为精品民宿、特色餐馆、咖啡厅、茶吧、文创空间。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农村过剩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实现在家乡就业,不仅解决了乡村的空心化、老龄化等社会问题,而且使传统文化有了传承人。4.乡村旅游拉动乡村生态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好的生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也是市场对乡村旅游环境质量的要求。乡村旅游发展能够显著改善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质量,拉动乡村生态振兴。为吸引旅游者,为打造美丽宜人、生活健康的乡
20、村旅游目的地环境,需要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以及乡村环境的净化、美化、亮化、道路硬化等一系列工程。绿色旅游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满足游客生态、环保、健康、安全的旅游消费需求,将倒逼乡村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打造绿色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促进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从而间接优化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5.乡村旅游助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旅游为乡村组织培养、吸引人才,为乡村组织提供充分的管理实践机会,帮助乡村组织振兴的实施、实现。通过专题培训、送教上门、结对帮扶等多层次、
21、多渠道的乡村旅游培训,为乡村旅游人才培养、乡村组织职能锻炼创造平台。乡村旅游发展引来大学生村官、文化艺术人才、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为乡村基层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增加乡村组织的活力与领导能力。乡村基层组织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服务的实践中,管理职能得以不断历练,实质性提升了乡村组织的治理能力,最终促进乡村组织振兴。(二)乡村振兴助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全方位进行建设,重点抓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构建政策体系、制度框架,追求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展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美
22、丽乡村新风貌。1.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时代契机、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及实现全体人a 2022 年中国乡村振兴现状分析,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 26 亿人次 EB/OL.产业信息网,https:/ 黄龙光,陈 燕,刘兴禄:文化实践与乡村振兴笔谈三题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乡村旅游在解决我国当下正在经历的乡村凋敝、乡村衰退问题上被寄予厚望,被视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2.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振兴要求宜居、宜业,而宜居、宜业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乡村宜居、宜业环境的打造,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
23、共服务投入,提升了乡村基础设施状况,扩大了乡村公共服务内容和覆盖面,实质性优化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出更为完善的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条件,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更好发展。3.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引来人才、供应充足的从业人员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可以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投入。乡村振兴培育和吸引的人才、留住和引回的人力,正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输送所需的人力资源。2021 年,我国返乡入乡人才 1 120 万人,同比增长10.9%a。4.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抓住乡愁、留住传统文化“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文化”,乡
24、愁、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性中最能撩拨旅游者出游动机的符号。乡村振兴成功阻断乡村的凋敝与衰败,乡村的活力生机回来了,传统的文化得到复兴、繁荣、传承,得以凸显的乡愁与其他的乡村符号不断激起游人的共鸣,振兴中的乡村世界更富个性特色,更具吸引力,也更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发展。5.乡村振兴为乡村旅游发展打造美丽宜居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乡村振兴所追求的百姓富、生态美,为振兴乡村而推进的乡村绿色发展,所打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所统筹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所加强的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等各项工程,也正是乡村旅游发展所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实践 乡村 振兴 笔谈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