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相亲节目观众心理变化分析.doc
《电视相亲节目观众心理变化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视相亲节目观众心理变化分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电视相亲节目受众心理变化分析 以《非诚勿扰》为例 摘录: 由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掀起的电视相亲风之后,各类相亲节目遍地开花。而同样火爆的电视相亲节目还有10年前的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在这10左右的时间中,电视受众心理有了明显的变化。相比较《玫瑰之约》,《非诚勿扰》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不断创新,增加人们的新鲜感和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 受众心理 《非诚勿扰》 《玫瑰之约》 引言: 今年年初,江苏卫视以《非诚勿扰》以高收视率一炮而红,相亲交友类电视节目再次火爆荧屏。除了各地地方台以外,省级以上频道就有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东方卫视《百里挑一》,安徽卫视《缘来是你》,贵州卫视《相亲相爱》等数个卫视,就有媒体称“卫视争当红娘,一周相亲七回”来形容相亲节目的火爆程度。 如此高同质化的节目竞争,不仅让人想起10年前的另一档相亲节目——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同样也是各种舆论、竞争伴随着高收视率风靡全国。《玫瑰之约》在湖南卫视一共播放了263期节目,创下了许多收视奇迹。后来在2003年因为收视率的下降,观众的流失和经济效益的滑坡,5年之后停播。而7年之后,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同样在电视上掀起了一股“相亲风”。 在这将近十年的变化中,相亲节目的卷土重来,同样的高收视率,高度的关注率反映出来的受众心理却是不一样的。 受众心理分析 一 情感需求更为迫切:人们对电视相亲节目的热衷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情感的渴望,这是人们的一种情感需要,但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代人们的情感需求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首先,青年人口未婚比例越来越高,“单身族群”的出现,这个现实需求导致剩男剩女对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大力追捧。相较于10年前,《玫瑰之约》的问世,“剩男剩女”的矛盾远没有现在社会那么尖锐,电视相亲节目作为单身者的另外一种相亲手段显得并不那么迫切。当时社会奉行的“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帮助社会上的男女解决“找对象”的难题,它极大地满足了当时青年男女的情感需求。时隔十多年,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生活压力大,人们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疏远,“剩男”、“剩女”大量出现。“相亲”越来越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名词,无论是电影、小说的创作还是相声小品等文艺节目都将目标定在了这个社会现实问题上,现在社会竞争压力下,剩男剩女已经成为社会现象和话题。《非诚勿扰》的创办可谓正逢其时,它抓住的就是新时期人们的情感需要。《非诚勿扰》将目光放在了时下最热的“剩男剩女”单身族群上,自然大受欢迎。据统计,春节期间,《非诚勿扰》节目组收到了报名表约一万份,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共收到报名表6000多份,平均一天的报名人数近千人,看来这类节目的收视群很庞大。 2、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和各种压力加大,使得青年无暇像以往那样悠闲地谈恋爱。现代社会的适婚男女面对着激烈地社会竞争,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而物价的上涨,房子等所谓“结婚必需品”的价格无限上升,导致青年男女结婚恋爱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身心疲惫获得物质上的丰富,而人与人之前的感情却淡薄了很多。单身男女们一方面有了越来越开放的交友平台,一方面却越来越局限于自身的小圈子里,也正因为如此,反而对交友相亲有了更深的迫切的需要。 3、在现在的择偶市场中,男女比例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现有的婚恋观中,男女最佳择偶年龄存在差异化错位的现象,再加上目前中国男女比是119:100,某些地区已达130:100。这些问题加剧了矛盾,也使得很大一部分未婚男女的情感需求更为迫切。因此,交友节目立足当下社会交友时尚、交友需求,以“单身族群”为核心,为大量的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交友的平台,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互动。即便是自己没能到现场参与这一节目,也可以从其他嘉宾的选择中给自己提供一点“择偶指南”。这相比较十多年前的《玫瑰之约》,受众更希望在相亲节目中获得有利于自己的信息。 相亲节目的节目在受众方面的变化在情感需求方面主要体现在新时代因为更加开放的风气,更为强调的个性,更为严重的社会单身男女现象,更加严苛的择偶条件,以及需求差异错位的现象导致相亲类电视节目在十几年后再次火爆荧屏。 二、 电视观众的角色由被动变为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对节目的创新力和娱乐性 的要求更高,而《非诚勿扰》的策划则完美地结合了娱乐和创新的要素。 1、电视观众角色的转变,电视观众获得主动权的同时,对电视节目的创新性要求更高。十多年前,随着市场经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进一步构建,消费、娱乐的时代主题越来越凸显,电视受众的地位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受教育者”到“观赏者”、“消费者”的转变,收看电视的目的不再是“为看而看”,在心理上电视受众也不再总是保持着迫不及待、急不可耐的神秘好奇之感。因此,电视受众的角色由被动的“沉默的羔羊”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观赏者角色。因此,观众的思想不再像之前那么墨守成规,开始试着接纳新鲜事物。而此时也正是一个各种综艺类节目开始爆发的时期。正在这个时期,《综艺大观》、春晚等一批承担着传统的老牌综艺节目走向没落,而以湖南电视台《快乐大本营》为首的一系列综艺节目横空出世,让观众们发现,综艺不一定就是晚会,也不一定就是非得唱歌、跳舞,参加的嘉宾也不一定是要演员、歌者,也可以是普通的群众,纯粹简单的娱乐形式不再承担着严肃的教化功能,也不再高高在上,彻底拉近了于观众的距离。此时,观众们对《玫瑰之约》的相亲节目,抱有很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即使只是相同数目的男女交流也吸引了中国观众,将爱情这一主题直接搬上荧屏,由普通男女来充当节目主角,完成了“星本位”向“人本位”的转换,让百姓成了传媒的主体和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观众成为爱情的参与者、见证者,甚至节目成为观众的一种心理寄托。十多年前,《玫瑰之约》创下了湖南卫视的收视奇迹,掀起了我国婚恋交友类节目的第一个热潮,虽然在开播5年后停止播出,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创新性要求更高。而同时,随着同质化节目的出现,观众的新鲜感便渐渐消逝,早期的电视相亲节目也慢慢地消失在电视荧屏中。 2、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主义兴起,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要求变高。时代的发展带来了一个电视节目的全民娱乐的高潮。形式老套的相亲节目对人们的吸引力大大下降,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除了获得各种信息,同时还希望得到娱乐,放松心情。《非诚勿扰》节目性质则是一档相亲的娱乐节目。 3、今年重新兴起的电视相亲节则更注重娱乐性和创新性,对观众的吸引力更进一步。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相较于以往的相亲节目有了很多的创新,它打破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原有束缚,开启了一对二十四的全新婚恋交友类节目模式。不仅仅是男女嘉宾简单的对话,而更多的是给嘉宾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同时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婚恋价值观,引出更广泛的话题。比如是否和愿意和父母同住,是否同意婚前财产公证,是否要孩子等,都成为相亲男女的话题焦点。为正确引导话题走向,《非诚勿扰》还特别设置了心理专家乐嘉的点评。这样的创新模式,使得配对悬念和可看性增强,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新鲜感。 相亲节目的定位随着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而转变。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这是电视相亲节目不同于相亲活动的重要区别。电视作为一种家用娱乐媒体,承担者提供家庭娱乐消遣的功能越来越明显,人们消费它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收看电视节目时为生活提供娱乐,满足了人们消遣娱乐的需要。刚开始播出的《玫瑰之约》突出情感和爱,当时的《玫瑰之约》目的性很明确,就是奔着结婚去的。而《非诚勿扰》的成功和不同于《玫瑰之约》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和可看性。二十四位女嘉宾是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同时,《非诚勿扰》非常注意营造节目的戏剧性和为自己制造有趣的话题。《非诚勿扰》将感性类型的节目作出了娱乐的效果,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看热闹”、消遣娱乐的需要,这便是它成功之所在。 三、受众对新兴话题呈现高度关注,而新兴的更为务实的择偶观的出现则长期保持着争议性。 1、受众对于争议话题保持高度关注,婚恋观则是一个一直以来就备受争议的话题。《非诚勿扰》作为一个展现各种婚恋观的观点的舞台,则长期保持高度的话题性,在社会急剧转型价值观混乱,物质至上的婚姻观和择偶观据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而此时,《非诚勿扰的》节目流程安排,迎合了当代观众的需求,也是节目受到热烈的欢迎。节目就像一个平台,把人们关于爱情、婚恋、择偶的一些看法、观念搬到了大庭广众之下,将这个本来是私下谈论的话题变成了公开讨论的主题,并且大家还各抒己见,毫无顾忌,有一种大吐为快的感觉。比如《非诚勿扰》节目组设定的10个问题中,就涉及到了在现今男女交往婚恋中出现的比较多的问题,比如“是否愿意和父母同住”“是否愿意生育小孩”以及消费观等等。而女方关注的问题也大部分是在“是否有房有车”“月薪工资”等经济实力方面的问题和兴趣看好等。节目将真实社会心态以新颖的写照形式传播于广大受众以迎合世俗的人性需求。80后、90后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婚姻恋爱观引起了社会各不同年龄层次人的关注。《广州日报》报道,由市妇联主办的广州地区首届女大学生论坛发布了《广州女大学生价值观调查红皮书》,调查了近一千名女大学生,结果显示,近六成女大学生表示愿意嫁给“富二代”,理由是可少奋斗很多年。而在《非诚勿扰》的节目现场,女嘉宾称,“宁在宝马车里哭泣”和摸一次手要20万,以及要求对方有房有车等,这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择偶观。物质至上的婚姻观和择偶观有人严厉批评,有人誓死捍卫,而这也显示出了社会急剧转型当中的一种价值观的混乱,这种混乱则在观众群众制造了无数的话题,使得节目一直受到社会各层的高度关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下青年男女的择偶观甚至是价值观,围绕着他们的争论,是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在节目里,“富二代”、“宅男”等炒作热点一个都不放过,彻底迎合了世俗心理与人性本真,让它成为观众借以感慨或唏嘘的平台。 2、伴随着网络媒体的传播,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也在网络上关注各种热点话题。《非诚勿扰》的话题性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网络上各种评论,而现代社会的受众很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对于网上热炒的话题或者节目保有高度的关注度和兴奋度。《非诚勿扰》保持高度话题性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嘉宾的突出表现。无论这些嘉宾的表现是真实的还是纯粹炒作的,至少这些嘉宾,比如马诺、马伊琍、谢佳等等这些话题人物牢牢地锁住了观众的目光。而网络则把这种效应扩大了很多倍。一方面,电视媒体受到了网络媒体的受众分流的威胁,但是网络媒体也将一些电视节目推向了更大的高峰。 四、消费时代“私人领域”的公共化以满足当代人对快感文化的消费。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主义兴起,人们更加注重浅表层的感官享受。消费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人们的情感、生活、欲望、理念、热情冲动、激情都成了可供消费的对象。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下,大众文化生产者会吸纳一切具有消费潜能和娱乐价值的资源,包括人们的生存、人际关系以及感情。电视大众文化以其平面性、游戏性,批量复制着类似快餐食品的“快餐文化”,提供给大众可以方便易取、但不一定营养丰富的“文化快餐”。近年来各大卫视歌唱类、选秀类节目泛滥,观众这些传统选秀类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一种新的全民参与类节目已成为众望所归。新的交友节目相比于传统的PK“选秀”更温情,抓住了速食时代的快节奏和时下男女的情感热点开“秀”,少了残酷的厮杀和比拼,技术含量低,没有要求什么特殊的才艺和特长,整体上感觉更草根、更轻松。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物质的冲击,使得择偶观变得愈加务实。而此时,《非诚勿扰的》节目流程安排,迎合了当代观众的需求,也是节目受到热烈的欢迎。节目就像一个平台,把人们关于爱情、婚恋、择偶的一些看法、观念搬到了大庭广众之下,将这个本来是私下谈论的话题变成了公开讨论的主题,并且大家还各抒己见,毫无顾忌,有一种大吐为快的感觉。节目采取新颖的形式,只是模拟约会前的准备过程,给嘉宾提供一个平台,节目之后就要嘉宾之间相互了解自由发展了,这也展现了网络时代的爱情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下青年男女的择偶观甚至是价值观,围绕着他们的争论,是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在节目里,“富二代”、“宅男”等炒作热点一个都不放过,彻底迎合了世俗心理与人性本真,让它成为观众借以感慨或唏嘘的平台。 当时的《玫瑰之约》目的性很明确,就是奔着结婚去的。由于节目定位于相亲与交友,并没负担太多的话题性,所有参加者努力表现的是自己较为美好的一面。当然,现在的节目早已不仅仅是“相亲”,节目也并非是在“成人之美”,许多参与者仿佛也并不是为相亲而来。节目里所有的女嘉宾打扮得时尚前卫,“你有房有车吗?”这几乎是男嘉宾的必答题。女嘉宾们的脱口秀大胆、火辣,当一位男嘉宾说自己曾谈过七八个女朋友,女嘉宾接着说:“还没有我的零头多呢!”女嘉宾还会直白地问:“你出行工具是什么?”男嘉宾也不再文质彬彬,而是直接宣布:“我在上海有三套房子”“,我家是有企业的。”……对于节目里众多“如狼似虎”的提问和充满娱乐化的环节,人们不禁要质疑:“这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为找到另一半而去的?” 过去这类节目的嘉宾对财富的看法、人内心的欲望等表现得都是掩饰和含蓄的,而如今婚恋节目则以对话直言不讳、刻薄、直率招揽观众眼球。这个方式更适合80后、90后的文化状况,他们的生活状态是和网络紧密联系的,这类节目充分利用互联网,把网络语言搬上来,戏剧冲突越来越强,如此视角来切入,使这类节目的戏剧化观看快感并不在。 二、 电视相亲节目的变化方面: 二、 形式上的差别:十年前的电视相亲节目,以湖南卫视的《玫瑰之约》为例,当时《玫 瑰之约》的模式是采取六男对六女的形式,场上的十二名嘉宾通过主持人提出的不同的话题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同时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男女嘉宾通过现场节目叙述自己的情感故事,介绍自己的背景;向心仪的对象提出问题,或者直接向心仪对象表白;男女嘉宾询问亲友团意见等环节,从不同的角度展示自己,在主持人的牵线下,配对成为情侣。 而现在,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节目形式上不再是男女嘉宾认识同一,而是十几甚至二十多位女嘉宾“挑选”一位男嘉宾的做法,而男嘉宾则凭借自己的各项实际情况,包括相貌、收入、学历、性格爱好、现场表现等决定自己能“闯关”到哪里。如《非诚勿扰》里,一男面对一整排二十四个女生,从视觉上来看很有冲击力,吸引人眼球。 而且男女人数上的悬殊,使得节目的节奏非常快,一般一个人从上台到离开不用超过10分钟,相比较男女人数对等、不停的互相了解,这种形式大大的提高了效率。 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例,它是新时代下的全新婚恋交友类节目,与十几年前的《玫瑰之约》不同,《非诚勿扰》采取了一对多的模式,即一名男嘉宾与二十四名女嘉宾直接对话,二十四名女嘉宾采用亮灯和灭灯的方式决定男嘉宾的去留。每期节目都会有四到五位男嘉宾进行挑战。如果配对成功,男女嘉宾就牵手走下舞台继续深入了解;如果配对不成功,女嘉宾会一直留在台上。《非诚勿扰》自2010年1月15日正式开播以来,获得巨大成功。 《玫瑰之约》流程 :第一步:“玫瑰用心听”,男女嘉宾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第二步:“玫瑰心考验”,主角会设置难题,为难考验对面的男(女)士; 第三步:“玫瑰心告白”,男(女)嘉宾用自己的才艺努力打动主角的芳心。 二、变化 2、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电视主要是一种家用媒体,是一种主要摆在家庭客厅或卧室,以家庭形式进行收看、供家庭进行消遣的媒体。因此,它是一种娱乐媒体,人们消费它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 3、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即赢在创新,它打破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原有束缚,开启了一对二十四的全新婚恋交友类节目模式。节目中不仅仅是男女嘉宾简单的对话,而更多的是给嘉宾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同时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婚恋价值观,引出更广泛的话题。比如是否和愿意和父母同住,是否同意婚前财产公证,是否要孩子等,都成为相亲男女的话题焦点。为正确引导话题走向,《非诚勿扰》还特别设置了心理专家乐嘉的点评。这样的创新模式,使得配对悬念和可看性增强,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新鲜感。 无论是十几年前那个单纯的相亲节目,还是当今为剩男剩女打造的交友平台,它总是能够在众多综艺娱乐节目中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玫瑰之约》和《非诚勿扰》,一度攀升到综艺节目收视率榜首的位置。 那么,婚恋交友类节目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1、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交友、找伴侣,是人们的情感需要。特别是在社会竞争压力大,人们生活节奏加快,联系越来越疏远的时代,人们对情感的需要尤其强烈。而婚恋交友类节目,将那些勇敢追求爱情、渴望情感的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一个交友、寻找爱情的平台,极大地满足了那些真心渴望结识朋友或伴侣的人们的情感需求。十多年前,《玫瑰之约》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有爱情的地方就一定有《玫瑰之约》”。资料显示,《玫瑰之约》开播的5年时间里,600多对嘉宾现场派对成功;200多对嘉宾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70多个“玫瑰宝宝”诞生。 ①《非诚勿扰》的红火正是满足了当前人们对情感的渴望。 2、不断创新,增加人们的新鲜感《玫瑰之约》之所以在十几年前一夜成名,主要因为它是国内第一档大型婚恋交友类节目。在九十年代,以婚恋交友为主题的节目在电视上播出是大胆创新,对于当时的观众来说是新鲜事物,因此,连节目组都没有预料到《玫瑰之约》一播出会受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玫瑰之约》火了,其他电视台开始争相模仿,都想要从婚恋交友类节目市场中分得一块蛋糕。于是,婚恋交友类节目在国内“泛滥成灾”,而且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节目如果始终如一,没有创新,就会面临失去观众的惨淡局面。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即赢在创新,它打破了婚恋交友类节目的原有束缚,开启了一对二十四的全新婚恋交友类节目模式。节目中不仅仅是男女嘉宾简单的对话,而更多的是给嘉宾自由表达的空间,这样同时也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婚恋价值观,引出更广泛的话题。比如是否和愿意和父母同住,是否同意婚前财产公证,是否要孩子等,都成为相亲男女的话题焦点。为正确引导话题走向,《非诚勿扰》还特别设置了心理专家乐嘉的点评。这样的创新模式,使得配对悬念和可看性增强,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新鲜感。 3、满足人们的消遣娱乐需要“电视主要是一种家用媒体,是一种主要摆在家庭客厅或卧室,以家庭形式进行收看、供家庭进行消遣的媒体。因此,它是一种娱乐媒体,人们消费它主要是为了消遣娱乐。”②《玫瑰之约》、《非诚勿扰》等婚恋交友型节目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不但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要,而且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娱乐,满足了人们消遣娱乐的需要。刚开始播出的《玫瑰之约》虽然突出情感和爱,但青年男女在荧屏上寻找朋友的情形和有趣的场面,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2003年改版之后的新《玫瑰之约》不再把速配结果作为重点,而是变成一个青春、靓丽、时尚的大型男女交友PARTY。在形式上,双方不再像以前一样当场“定终身”,而是会来到一个水晶球面前,决定“来电”还是“不来电”,将结果留给屏幕之外,更增加了娱乐性和可看性。而《非诚勿扰》的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加节目的娱乐性和可看性。二十四位女嘉宾是经过严格挑选出来的,同时,《非诚勿扰》非常注意营造节目的戏剧性和为自己制造有趣的话题。《非诚勿扰》将感性类型的节目作出了娱乐的效果,激起观众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看热闹”、消遣娱乐的需要,这便是它成功之所在。 今年开年大火的新交友节目将目标瞄准了时下“剩男剩女”与“潮男潮女”,节目形式摒弃了原来一比一的模式,由多位男生轮流上场,给他们展示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一对多的男女比例,男女嘉宾们抛开了束缚不再含蓄,开门见山,犀利对话,短短时间内成就一段新时代的恋爱故事。据统计,春节期间,《非诚勿扰》节目组收到了报名表约一万份,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共收到报名表6000多份,这仅仅是十天的报名人数,平均一天的报名人数近千人,看来这类节目的收视 群很庞大。如果具体分析节目复兴的原因,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单身族群”的现实需求导致剩男剩女对婚恋交友类节目追捧。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7年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青年人口未婚比例越来越高。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加大,使得青年无暇像以往那样悠闲地谈恋爱;同时,由于转型期的社会观念变化的日新月异,一部分青年崇尚自由,想尽可能多地享受婚前的单身自由生活,也自觉地推迟结婚时间;此外,经济实力的改变也带来择偶观念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剩男剩女”;再加上在现有的婚恋观中,男女最佳择偶年龄存在差异化错位的现象,因此,在现在的择偶市场中,男女比例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交友节目立足当下社会交友时尚、交友需求,以“单身族群”为核心,为大量的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交友的平台,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互动。即便是自己没能到现场参与这一节目,也可以从其他嘉宾的选择中给自己提供一点“择偶指南”。其次,将真实社会心态以新颖的写照形式传播于广大受众以迎合世俗的人性需求。80后、90后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婚姻恋爱观引起了社会各不同年龄层次人的关注。节目就像一个平台,把人们关于爱情、婚恋、择偶的一些看法、观念搬到了大庭广众之下,将这个本来是私下谈论的话题变成了公开讨论的主题,并且大家还各抒己见,毫无顾忌,有一种大吐为快的感觉。节目采取新颖的形式,只是模拟约会前的准备过程,给嘉宾提供一个平台,节目之后就要嘉宾之间相互了解自由发展了,这也展现了网络时代的爱情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下青年男女的择偶观甚至是价值观,围绕着他们的争论,是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在节目里,“富二代”、“宅男”等炒作热点一个都不放过,彻底迎合了世俗心理与人性本真,让它成为观众借以感慨或唏嘘的平台。 最后,消费时代“私人领域”的公共化以满足当代人对快感文化的消费。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主义兴起,人们更加注重浅表层的感官享受。消费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人们的情感、生活、欲望、理念、热情冲动、激情都成了可供消费的对象。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下,大众文化生产者会吸纳一切具有消费潜能和娱乐价值的资源,包括人们的生存、人际关系以及感情。电视大众文化以其平面性、游戏性,批量复制着类似快餐食品的“快餐文化”,提供给大众可以方便易取、但不一定营养丰富的“文化快餐”。近年来各大卫视歌唱类、选秀类节目泛滥,观众这些传统选秀类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一种新的全民参与类节目已成为众望所归。新的交友节目相比于传统的PK“选秀”更温情,抓住了速食时代的快节奏和时下男女的情感热点开“秀”,少了残酷的厮杀和比拼,技术含量低,没有要求什么特殊的才艺和特长,整体上感觉更草根、更轻松。 一、 二、 深陷现实困境的婚恋交友类节目交友节目一开始的确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但是关于这些节目的争议声也越来越高。节目本身生存已陷入一定的困境之中:(一)过分的娱乐化手段使人质疑节目的真实目的,抵消了节目形式的创新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玫瑰之约》、《非常男女》为代表的交友节目,是本着速配的目的,将邀请来的数量相等的男女嘉宾聚在一起,经过对话和交流,配成一对有情人。开播几年以来,配成了上千对的情侣并组成了美满的家庭。在《玫瑰之约》7周年时,速配成的第一对有情人还携带“玫瑰宝宝”上台来庆祝。可是,与当年节目大多男女嘉宾人数对等不同,现如今新开的电视相亲让现实中诸多女“圣斗士”们有了绝对的选择权,不论是《我们约会吧》,还是《非诚勿扰》,均采用了1位男嘉宾对阵20多位女嘉宾的形式。场上20多位女生,经过三关对待同一位男生。期间,女生亮灯表示愿意继续,灭灯表示不愿意。如果场上只有一位女生亮灯,男生选择“同意”,则两人速配成功,如果场上所有女生都灭灯,此男生必须离场。三关过后,如果有多位女生亮灯,则权利逆转,可由男生选择女生。一对多的新颖形式,花哨的秀场,使得“配对”更加娱乐化。据刘蕾透露,“当时的《玫瑰之约》目的性很明确,就是奔着结婚去的。”由于节目定位于相亲与交友,并没负担太多的话题性,所有参加者努力表现的是自己较为美好的一面。当然,现在的节目早已不仅仅是“相亲”,节目也并非是在“成人之美”,许多参与者仿佛也并不是为相亲而来。节目里所有的女嘉宾打扮得时尚前卫,“你有房有车吗?”这几乎是男嘉宾的必答题。女嘉宾们的脱口秀大胆、火辣,当一位男嘉宾说自己曾谈过七八个女朋友,女嘉宾接着说:“还没有我的零头多呢!”女嘉宾还会直白地问:“你出行工具是什么?”男嘉宾也不再文质彬彬,而是直接宣布:“我在上海有三套房子”“,我家是有企业的。”……对于节目里众多“如狼似虎”的提问和充满娱乐化的环节,人们不禁要质疑:“这到底有多少人是真正为找到另一半而去的?”(二)节目仍陷“跟风”窠臼,致使高度“同质化”节目生命周期的缩短一直以来,内地的电视娱乐节目都是走着这样一条路线:日韩抄欧美,港台抄日韩,内地抄港台。如今内地直接抄欧美,不仅没有走出原来的模仿怪圈,而且各节目之间还相互克隆,一哄而上。当年《玫瑰之约》等节目就是因为观众审美疲劳,节目创新不够,高度同质化的竞争最终使节目惨淡收场。如今《我们约会吧》、《非诚勿扰》等走红后又刮起了电视相亲风。近期《我们约会吧》宣称是与其战略合作伙伴英国Fremantle公司进行模式版权合作,正式引进其国际经典电视交友节目《TAKE ME OUT》中国地区的独家专有版权。因为版权问题,认为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侵权剽窃”,将官司打到了广电总局。上述情形不仅没有得到遏制,随着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和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两档节目的热播,收视率的不断上升,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深圳卫视、山东卫视、重庆卫视等台也相继加入战团,越来越多的相亲交友节目充斥着荧屏。作为一种消费品,“任何产品的寿命都是有限的,首先,“单身族群”的现实需求导致剩男剩女对婚恋交友类节目追捧。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于2007年发布的《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青年人口未婚比例越来越高。[ 三、 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加大,使得青年无暇像以往那样悠闲地谈恋爱;同时,由于转型期的社会观念变化的日新月异,一部分青年崇尚自由,想尽可能多地享受婚前的单身自由生活,也自觉地推迟结婚时间;此外,经济实力的改变也带来择偶观念的变化,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剩男剩女”;再加上在现有的婚恋观中,男女最佳择偶年龄存在差异化错位的现象,因此,在现在的择偶市场中,男女比例失衡的矛盾十分突出。交友节目立足当下社会交友时尚、交友需求,以“单身族群”为核心,为大量的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交友的平台,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互动。即便是自己没能到现场参与这一节目,也可以从其他嘉宾的选择中给自己提供一点“择偶指南”。其次,将真实社会心态以新颖的写照形式传播于广大受众以迎合世俗的人性需求。80后、90后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婚姻恋爱观引起了社会各不同年龄层次人的关注。节目就像一个平台,把人们关于爱情、婚恋、择偶的一些看法、观念搬到了大庭广众之下,将这个本来是私下谈论的话题变成了公开讨论的主题,并且大家还各抒己见,毫无顾忌,有一种大吐为快的感觉。节目采取新颖的形式,只是模拟约会前的准备过程,给嘉宾提供一个平台,节目之后就要嘉宾之间相互了解自由发展了,这也展现了网络时代的爱情观。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下青年男女的择偶观甚至是价值观,围绕着他们的争论,是社会心态的真实写照。在节目里,“富二代”、“宅男”等炒作热点一个都不放过,彻底迎合了世俗心理与人性本真,让它成为观众借以感慨或唏嘘的平台。最后,消费时代“私人领域”的公共化以满足当代人对快感文化的消费。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消费主义兴起,人们更加注重浅表层的感官享受。消费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人们的情感、生活、欲望、理念、热情冲动、激情都成了可供消费的对象。在这样的文化状态下,大众文化生产者会吸纳一切具有消费潜能和娱乐价值的资源,包括人们的生存、人际关系以及感情。电视大众文化以其平面性、游戏性,批量复制着类似快餐食品的“快餐文化”,提供给大众可以方便易取、但不一定营养丰富的“文化快餐”。近年来各大卫视歌唱类、选秀类节目泛滥,观众这些传统选秀类节目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一种新的全民参与类节目已成为众望所归。新的交友节目相比于传统的PK“选秀”更温情,抓住了速食时代的快节奏和时下男女的情感热点开“秀”,少了残酷的厮杀和比拼,技术含量低,没有要求什么特殊的才艺和特长,整体上感觉更草根、更轻松。二、深陷现实困境的婚恋交友类节目交友节目一开始的确赢得了极高的收视率,但是关于这些节目的争议声也越来越高。节目本身生存已陷入一定的困境之中: 50多年历史的中国电视,从内容生产角度,大概可以分为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阶段。①作为内容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因素,电视受众在这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收视条件、收视需求、收视心理不同,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本文试图分析中国电视受众角色的嬗变历程,结合当前的社会语境进一步分析现阶段电视受众的角色、收视需求和收视心理。 一、中国电视受众的角色变迁11受教育者。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机少,电视节目少,生产、制作、播出的机构和技术人员都少,电视资源是一个稀缺资源,因此,电视受众与生产传播者的关系是“你播我看”的关系,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个阶段,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很简单,主要是能够收看到电视,无论收视时间多长,也不论收看到什么节目内容。从心理上讲,电视受众收看电视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对新生事物的新鲜感、好奇感和神秘感,甚至是一定程度的崇拜感。正是因为电视受众对电视有这种渴求感,又由于“建立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背景下的中国电视,从一开始就(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和宣传工具,”②因此,电视受众对于电视是“播什么看什么”、“播什么信什么”,完全是一个“受教育者”的角色。21观赏者。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机、电视播出机构数量、电视工作人员在增加,电视节目生产能力在增强,电视节目类型在丰富,电视信号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也在改进和丰富……电视受众收视环境、收视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收看电视逐渐成为大众的、普通的、正常的行为。本阶段,电视管理者、从业者、研究者在对电视本体、电视内容生产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上有很大进步,电视职业化、专业化追求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肯定。经过全体电视人的共同努力,逐渐探索出具有电视独特传媒特征、艺术特征的新形式和新观念,如电视连续剧、电视专题片、春节联欢晚会等,一大批优秀的导演、编导、主持人、演员出现,创作出大量充满着个性、原创性和独特性的电视“作品”。 ③这种环境下,电视受众不再满足于收看到电视,还要求能够更好、更舒适地收看到数量更多、类型更丰富、质量更高的电视。电视受众收看电视的目的不再是“为看而看”那么简单,获得什么样的信息、收看哪些有趣的节目,都有很强的目的性、选择性。在心理上电视受众也不再总是保持着迫不及待、急不可耐的神秘好奇之感。因此,电视受众的角色由被动的“沉默的羔羊”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观赏者角色。31消费者。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受众需求不断提高,变得多样和复杂,电视市场逐渐形成并成规模;电视广告、电视衍生产品带来很大的利润空间,电视商业属性被高度重视,电视产业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再加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迅速,电视生产力被极大释放,电视产品极大丰富。电视受众已经不再只是满足于收看到和收看好电视,而是“用”好电视、“玩”好电视,对收视行为的意义、价值有重新的考量,对节目内容的创新性有更多的要求,对电视的先进性、实用性有更全、更高、更强的需求。电视受众由受教育者、观赏者的角色转变为具有更加自觉、“自我”的消费者角色。 二、中国电视受众收视需求的五大关键词“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④国际关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处在新的调整期,经济格局、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科技迅猛发展,文化相互认同和多元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而发生巨大变化。处在这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关系中的中国电视受众,其收视需求也因此与以往有所不同,他们在精神层面、意义层面、价值层面、文化层面、科技层面等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具体来讲主要是想通过电视消费,体会电视影响力带来的自豪感,追求电视注意力带来的亲切感,寻求电视价值力带来的认同感,品味电视创新力带来的新鲜感,体验电视科技力带来的舒适感。11影响力·自豪感。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国际关系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国际局势变得日益复杂,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因为资源、能源等利益问题,宗教、文化、意识形态冲突等问题造成了世界局势紧张,局部冲突不断。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成就无疑使中国逐渐从一个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大踏步迈进。但是,与我国的经济实力相比,我国的电视传媒影响力还不够,“亚洲在国际舆论中的声音,并不符合亚洲人民的期望。”⑤电视受众迫切需要听见我们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声音,知晓我们在世界发展中秉持着怎样的世界观、 专题研究 影视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传播2010年第6期(总第167期) 73发展观、和平观,清楚我们在国际重大问题上坚持着怎样的立场、态度。从这个层面讲,电视受众希望的是从收视行为中获得一种自豪感,领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处理国际问题的能力、手段和智慧。21注意力·亲切感。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其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最为引人关注的。无论是区域之间还是各阶层之间,在利益分配、权力分享、机遇供给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性,如何让利于民,让全民共同享有发展的成果,获得平等的发展机遇,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电视受众需要通过电视媒体了解到政府是否了解民情,如何表达民意,关注民生,维系民权。从这个层面讲,电视受众选择消费的理由之一就是看电视节目内容是否有贴近性、关联性、真实性、可信性,从而获得一种亲切感。31价值力·认同感。在当前开放、多元的文化生态中,多层、多样的文化交流融合,共存发展,例如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等等。电视媒体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其包容性、融合性,它能够以不同的节目形态,开放的话语空间,自由的表达方式,将不同的文化类型、文化样态全部呈现出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学识、不同地域的观众的需要。让广大电视受众都能够“各美其美”、“各乐其乐”,找到适合自己价值观、审美观、利益观的艺术形象、体验方式、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等。从这个层面讲,电视受众消费的目的就是在多元文化中获得更高一级的精神享受,找到审美情趣和文化归属,从而得到文化认同感。41创新力·新鲜感。在资源、环境等条件和因素的制约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急需重新调整、转型和升级,这“更加凸显了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为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⑥环保、低碳、高效、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由此迎来了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种背景下,电视媒体长期被忽略甚至是压制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被重新认知、发掘和重视,将在如下一些条件下迅速发展:一是十几亿人口构建的巨大市场需求能力,二是大量电视传媒机构、传媒企业、传媒人才将形成庞大的电视生产能力,三是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兼容并蓄的传统文化特性和当前开放活跃的文化生态,成为电视产业发展的取之不尽的资源和有力有利的氛围。最为关键的是,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和强大的生产能力,生产制作出符合我们受众的需求的产品。“文化是最需要创意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⑦影视文化产业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以创意为源头,以内-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视 相亲 节目 观众 心理 变化 分析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