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doc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doc(5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马哲考试试题和答案1-4套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社会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中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条件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特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是 A人们随意制造的"阶级斗争" B.一切形式的阶级斗争 C.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阶级斗争 D.只是指经济领域的阶级斗争 3.社会上层建筑体系的核心是 A.哲学观点 B.道德规范 C.国家政权 D.艺术形式 4.原因是指 A.在某一现象出现之前的现象 B.被某一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C.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象 D.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观点,这是因为 A.实践中的认识都属于真理性的认识 B.来源于实践的认识都是真理 C.实践就是真理 D.人们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去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6.区分社会的根据主要是 A社会的阶级关系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产品分配形式 D.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之上的经济基础 7.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 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 9.一定的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10.在现实中缺乏充分根据,因而在当前条件下,不能实现的,称之为 A.不可能性 B.现实的可能性 C.抽象的可能性 D.微小的可能性 11.坚持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观点的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 D.机械论 12.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成 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自觉的革命活动 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3.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进行思想斗争; C.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D.社会实践 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所以静止也是绝对的 D.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运动也是相对的 15.社会主义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性质是 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 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基本上是对抗性的 16.真理的内容是 A.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C.以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D.不以任何人、人类或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17.质和量的关系是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相互规定、相互作用的关系 C.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1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19.相对真理是指 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都没有确定的内容 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地检验 20.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B.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产生于上层建筑 21.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唯心论的错误 B.机械唯物论的错误 C.二元论的错误 D.庸俗唯物论的错误 22.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 23.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人民内部矛盾 C.僵化的经济体制同先进的政治制度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5.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A.矛盾 B.普遍矛盾 C.特殊矛盾 D.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 26.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的质变 B.事物的量变 C.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D.关节点或临界点 2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28.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了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这是指 A. 人民群众可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历史 B. 人民群众可以制定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C.人民群众可以改造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D.人民群众自觉地按照社会规律创造历史 29.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 A.完全适合 B.基本适合 C. 基本不适合 D.完全不适合 30. 从产生上说,意识是 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 31.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民群众作用的肯定是 A.内在地包含了对包括历史人物在内的个人作用的肯定 B.不包含对个人作用的肯定 C.是对个人作用的否定 D.是与肯定历史人物的作用并列的 32.假象和本质的关系是 A.假象不是本质的规定 B.假象是本质的全部规定 C.假象是本质的一种规定 D.假象不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3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必然性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瓜内有多少粒种子,早已确定,不多不少 C.只刮风,不下雨 D.感性材料多了就变成理性认识 3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观点 B.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35.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该社会的 A.政治制度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C.阶级力量对比 D.政党的成熟程度 36.国家是 A.与人类社会同时产主的 B.封建社会产生的 C.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 D.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37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38.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9.热爱领袖同反对个人崇拜的关系是 A绝对对立的 B.热爱领袖必然导致个人崇拜 C.反对个人崇拜必然会否定或排斥领袖的权威 D.一致的 40.辩证的否定是指 A.外力否定 B.自我否定 C.任意否定 D.甲变乙,乙变甲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题1分,共10分) 1.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可区分为 A.复杂性部分质变 B.非爆发式部分质变 C.阶段性部分质变 D.不完全部分质变 E.局部性部分质变 2.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在于 A.它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B.人们的自觉活动在它面前无能为力 C.它无需通过人们的活动来实现 D.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E.它是不可认识和不可驾驭的 3.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 A.世界处于什么状态 B.世界运动有没有规律 C.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D.自然界和社会的关系 E.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5.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A.它是多样的 B.它是唯一的 C.它是绝对的 D.它可以完全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认识 E.它是客观的 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之间的 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一切唯心主义都认为 A.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是不可正确认识的 C.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认识的基本路线是从精神到物质 E.绝对精神产生万物 8.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 A机械运动 B.物理运动 C.化学运动 D.生物运动 E.社会运动 9."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根据这个诊断说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A.完全等同的 B.相互包含的 C.相互依赖的 D.相互渗透的 E.相互转化的 10.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将矛盾双方联结为一体,使对立面在同一体中得到发展 B.与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C.使事物矛盾双方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D.使事物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以发展 E.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2.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3. 矛盾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4.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什么?试说明哲学的物质范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 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联系实际论述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2. 论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各有四个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对把正确答案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目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C 2.C 3.C 4.D 5.D 6.D 7.C 8.B 9.B 10.C 11.A 12.D 13.D 14.B 15.B 16.D 17.B 18.A 19.A 20.C 21.A 22.D 23.D 24.C 25.C 26.C 27.A 28.D 29.B 30.C 31.A 32.C 33.A 34.C 35.B 36.D 37.D 38.C 39.D 40.B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各有五个备选答案,其中有二个以上是正硬的,把正确答案选出,选中后将答案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题1分,共10分) 1.C E 2.A D 3.C E 4.A B 5.B E 6.A B C D E 7.A C D 8.A B C D E 9.B C D E 10.A C D E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待于拓展,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待于深化。 2.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是形式内部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第五,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3. 矛盾特殊性与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每个不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即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其方法论意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是什么?试说明哲学的物质范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物质范畴: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结构学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前者是对一切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共同本质的认识,后者是自然科学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关于自然界物质结构一定层次的理论概括;哲学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不变的,而物质结构理论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深化的。哲学物质范畴以物质结构理论为基础,而物质结构理论要以哲学物质范畴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 6. 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联系实际论述发展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中,从而成为现实生产力。要具体回答科学技术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情况。联系当前世界发展实际,指出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中心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 2.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 回答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回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分离,并且相互转化。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一原理对认识世界的重大意义,一是这一原理对改造世界的重大意义。掌握必然性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把握偶然性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 返回试卷(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3.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C.社会实践的需要 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客观力量的推动 C.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之间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结合 5.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矛盾双方根据一定条件朝着 A.各自对立面转化 B.同一方向转化 C.捉摸不定的方向转化 D.逐步消失的方向转化 6.人的一切认识都直接来源于 A.客观世界 B.实践 C.经验 D.学习理论 7.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是 A.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 C.阶级社会的普遍现象 D.一切社会的永恒现象 8.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9.空间的特性是 A.一维性 B.二维性 C.三维性 D.多维性 10.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12.能够证明时间、空间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的自然科学理论有 A.引力场、电磁场理论 B.原子结构学说 C.欧氏几何学 D.相对论 13.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种观点是 A.折衷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1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是可知的 15.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为 A.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它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它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17.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有 A.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群渊语) B.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语) C.理在事先(朱高语) D.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语) 18.认识的最终目的在于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揭示客观规律 D.创立科学理论 19.认识的起点是 A.社会存在 B.感觉 C.理性认识 D.客观世界 20.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论的观点 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21.从普遍联系观点来看,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 A.是不确定的 B.是确定不变的 C.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是不可捉摸的 22.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 B.产品分配不均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 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 23.一个青年能够成才,是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A一因多果 B.同果异因 C.一果多因 D.同因异果 24."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25.意识是 A.一切生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B.动物普遍具有的现象 C.人和高等动物共有的现象 D.人类独有的特殊现象 26.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C.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D.人们的社会分工状况 2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28.庸俗唯物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物质对意识的作用 B.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抹煞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D.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29.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涵义在于 A.它揭示了社会发展一般过程 B.它揭示了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这一飞跃过程 C.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过程 D.它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种观点是 A.辩证法 B.形而上学 C.唯心主义 D.可知论 3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32.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B.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变化 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决定作用 33.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可靠,理性认识不可靠 3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A.前者比后者更为根本 B.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 C.两者是同等的 D.视国情不同而不同 36.在社会现象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引起生产关系变革的原因,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反过来又成了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原因。这说明了事物的因果的相互作用往往 A.是单纯的 B.不是双向的 C.是不确定的 D.是双向的 37.唯物辩证法范畴的 A.内容和形式都是主观的 B.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C.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D.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8.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 D.凌驾于阶级之上的独立社会力量 39.人和人类,具有 A.单纯自然生物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 D.纯社会属性 40.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转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的条件性的表现 B.质变过程的客观性的表现 C.质变形式的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的表现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基本类型的国家是 A.地主阶级专政国家 B.奴隶主专政国家 C.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D.剥削阶级专政国家 E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2.在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问题上,唯心史观主要表现是 A.唯意志论 B.共创论 C.宿命论 D.精神万能论 E.调和论 3.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是 A.思维辩证法 B.朴素辩证法 C .自然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4.社会进步是指 A.改朝换代 B.一个阶级战胜另一个阶级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任何社会变动 E.社会物质、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 5.群众路线包括 A.一切按群众的意愿办事 B.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C.满足群众的一切眼前利益 D.一切工作要搞群众运动 E.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6.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的 A.本质的联系 B.必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稳定的联系 E.客观的联系 7.无产阶级领袖这个概念是指 A.无产阶级政党内的最高统帅个人 B.最有威信、最有经验、担任最重要职务者 C.无产阶级政党内的各级领导 D.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把手 E.无产阶级政党内的领导集团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点是 A.实践性 B.先进性 C.革命性 D.系统性 E.合理性 9.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 A.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B.真理发展的规律来证明 C.哲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D.逻辑推理来证明 E.唯物主义一元论来证明 10.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 A概念 B.知觉 C.表象 D.判断 E.推理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 2.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 3.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4.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5. 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2. 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实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40分) 1.B 2.B 3.C 4.D 5.A 6.B 7.C 8.C 9.A 10.D 11.C 12.D 13.B 14.C 15.B 16.C 17.C 18.B 19.B 20.B 21.C 22.D 23.C 24.C 25.D 26.B 27.B 28.C 29.D 30.D 31.D 32.D 33.D 34.A 35.A 36.D 37.D 38.C 39.B 40.D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以上正确的答案,并将答题卡上相应题号下的字母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 1.D E 2.B E 3.B D E 4.C E 5.B E 6.A B C D E 7.B E 8.A C 9.A C 10.A D E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 怎样理解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的原理有何方法论意义?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一种联系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条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可就性。唯物辩证法关于条件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要求我们"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要分析条件的复杂,要求我们从现有条件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转化。 2. 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普遍性原理有什么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3.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有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这两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4. 什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 可知论从客观世界可以被人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基本前提出发,主张世界的可知性。唯物主义和部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可知论。不知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能彻底认识的。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有力武器。这是因为:(1)只有实践才能使我们的感性知觉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检验。(2)实践可以创造出人类的认识手段,以弥补人的感觉器官的不足。(3)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思维,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 什么是社会意识?它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社会意识是和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它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一般特点是:社会意识到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在科学高度发达的现时代,为什么还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派别? 其一,唯心主义的产生和存在有深刻的社会历史的、认识论和和阶级的根源,即使在科学高度发展现时代,这些根源也未完全消失。其二,现代科学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对自然现象、人的生理心理现象的某些秘密没有完全揭示,特别是智力因素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就使得把人的主观作用夸大为决定因素成为可能。其三,现代社会并不安定。许多社会问题使人们感到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其四,唯心主义也是落后社会因素用来欺骗和麻痹人民的武器。 3. 试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的原理,说明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正确性。 其一,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方式,就是通过思想斗争使一种意识战胜另一种意识,从而通过人们的活动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里的真善美要战胜假恶丑,要靠思想内容的科学性、真理性,靠它们的说服力、感染力、吸引力和战斗力,靠社会生活实践的检验。其二,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为以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具有特殊方式原理来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正常的思想斗争、学术讨论和文艺批评,鼓励科学、艺术上的不同风格和探索,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艺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恩格斯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C.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D.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主观唯心主义者认为( ) A. 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 B. 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C. 物质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 世界是理念的产物 3.相对静止是指( ) A. 与运动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B. 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 与发展对立的事物存在状态 D. 不可测量的一种物质存在状态 4.时间的一维性是指它的( ) A. 无限性 B. 有限性 C. 物质性 D. 不可逆性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指它的( ) A. 客观实在性 B. 多样性 C. 运动性 D. 时空性 6.意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 ) A. 人脑的机能和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B. 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 C. 一种神秘的主观现象 D. 人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7.正确发挥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 提高人的素质 B. 发挥集体的智慧 C.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D. 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8.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主要特征是( ) A. 相对性 B. 抽象性 C. 实践性 D. 绝对性 9.辨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 从原则出发 B. 从正确的理论出发 C.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 从多数人的愿望出发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 A. 全部内容 B. 实质和核心 C. 惟一特征 D. 惟一范畴 11.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 A.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B. 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问题 C.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D.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问题 12.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一观点主要体现了() A.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13.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 A.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确定事物的质 C. 认识事物的量 D. 把我事物的度 1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 ) A. 反映论 B. 能动的反映论 C. 科学的反映论 D. 机械的反映论 15.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中包含( ) A.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 必须接受实践检验的内容 C. 多数人所承认的内容 D. 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内容 16.所谓一元论就是认为( ) A. 只有物质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B. 只有精神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 C.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或者是物质或者是精神 D. 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依赖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 A.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B. 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 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 D.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 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 19.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 A. 人的自然属性 B. 人的自身需要 C. 人类的共同特点 D. 人的社会关系 20.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 B. 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C.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D. 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人 21.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 A. 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合理 B. 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 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D. 公有化程度的高低 22.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产品的分配形式 B. 生产资料所有制 C. 经营管理形式 D. 劳动者的素质 23.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属于( ) A. 阶级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永恒范畴 D. 历史范畴 24.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 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C. 社会各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 D. 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25.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思想之所以处于统治地位,其根本原因是他们() A. 掌握了宣传机器 B. 代表了历史发展方向 C. 人才众多,力量强大 D. 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2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 ) A. 领导者的技术水平的高低 B. 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人 C. 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 D. 劳动对象的深度和广度 27.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表明( ) A.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B. 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 C.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 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形态 2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句话包含的哲理是( )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 质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 质变和量变的作用是相同的 D. 质变优于量变 2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表明( ) A. 认识产生和发展根源于社会实践的需要 B. 实践创造了认识的必要条件 C. 实践沟通了主客体之间的联系 D. 实践提供了认识的物质手段 3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方向和道路 B. 过程和形式 C. 源泉和动力 D. 必然和偶然 3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 ) A.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重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 B. 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发展 C. 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 事物在原有基础上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32.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33.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 ) A. 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 B. 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 C. 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 D. 同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 3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 A. 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 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5.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指( ) A. 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B. 矛盾的对抗性和非对抗性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D.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6.揭开全部社会发展史奥秘的钥匙,马克思是在( ) A. 自然演变史中找到的 B. 由猿到人的演变中找到的 C. 劳动发展史中找到的 D. 意识发展史中找到的 3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其目的是( ) A. 为了大幅度减少人口的数量 B. 仅仅为了提高人口的素质 C. 为了使人口再生产同社会再生产保持最适当的比例 D. 为了控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38.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A.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试 试题 答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