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历史第二第三分册会考复习提纲(2014).doc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第三分册会考复习提纲(201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中历史第二第三分册会考复习提纲(2014).doc(1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二、三分册知识提纲 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原始农耕: ⒈出现时间: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⒉标志:以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取代采集与渔猎。 ⒊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⒋特点:南稻北粟的格局(粟类旱地作物、人工栽培的水稻分别同时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5.意义: ⑴是生产性经济活动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⑵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食物来源。 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类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 (4)典型: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是一种共同生产、平均分配的血缘共同体,表明当时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二、文明起源: (1)中华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主要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2)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与核心地区 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年—4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00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1、证据 (1)文献证据:从文献记载看,夏朝已具备了国家的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夏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大同之世”是“天下为公”的社会,“小康之世”是“天下为家”的社会。启破坏禅让制出现了“家天下”王位继承。 (2)考古发掘显示: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了社会的分化。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表明,此时已进入青铜时代。 2、质疑:至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 1、商朝的建立;为什么视为“信史”:夏、商、周既是并存的三个部族集团,又是更替的三个王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甲骨文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使商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2、青铜时代:商朝处于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代表作:著名的“司母戊鼎”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其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和地位的象征;而动物纹饰,认为这能与祖先神灵沟通以庇护其权财。 3、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 功能:它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特点: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价值:它记载了商朝社会各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第4课 西周的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一、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二、封邦建国 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地区进行有效统治,西周创立封邦建国体制。 2、分封对象:在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的同时,又将同姓诸侯分插各地,成为地方政治中心,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功效。 3、分封内容:土地与人口 4、影响:(1)积极: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2)隐患:诸侯权力庞大,容易地方割据,威胁王权。(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就证明了这一点) 三、“制礼作乐”: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周公辅政。周公调兵平定三监之乱并征服殷商东方的残余势力,疆域向东拓展。周公辅政政绩斐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制礼作乐。 周公制定礼乐制度: 礼: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以显示贵贱、尊卑、长幼、亲疏间的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礼的实质是强调等级差别,尊卑有序。 乐:周公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团结。 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第5课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一、东周的建立:公元前770年,平王迁都洛邑(洛阳)。东周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二、东周的总体特征:是个大变革的时代。连年征战和社会动荡使经济、政治、文化发生剧变。是从西周的“封邦建国”演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中间的转型期。大变革的表现: 1、经济领域:经济领域的变革是最深刻的变革 (1)生产力新发展: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促使了农业经济的提高;空旷生地被开辟为农耕熟地; (2)生产力的新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新变革: 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耕地开始出现转让或买卖,土地私有制产生; 阶级关系:各国推行奖励农耕军功政策,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 (3)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2、政治领域: (1)争霸:封邦建国制受冲击,诸侯争霸,列国纷争。 (2)改革:诸侯国贬抑或废除无能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到战国达到高潮,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各个方面。 3、思想文化领域: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1)背景:面对社会转型,“士”开始活跃。他们出于不用的角度和立场,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各不相同的方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最为灿烂的一页。先秦诸子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2)三大主要学派: 儒家 ①创始人:孔子。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 ②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③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兴起于战国初期,韩非、李斯 正面肯定当时的社会大变革,提倡“法治”,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 道家:春秋时期,老子 对现世政治持否定态度,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和对财富权力的追逐,具有对事物恒变、矛盾对立的转化的朴素的的辩证法思想。 (3)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史上学术思想最为灿烂的一页,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 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一)创建:公元前221年,秦最终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二)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主要原因: 1、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大变革为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1)经济基础: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促使了农业经济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私人手工业与商业的活跃。 (2)政治基础: ①战国时代,随着战争的发展,最终形成“战国七雄”局面。(齐、楚、秦、燕、赵、韩、魏)而七国对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则促进了区域性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②春秋开始的内政改革,到战国时代蔚然成风,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趋同倾向; (3)思想基础:法家主张建立君主集权制度。 2、秦国大胆革新,后来居上,为统一作出重要贡献。 (1)商鞅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秦国为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变法图强,奋起直追。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孝公死后,商鞅惨遭杀害。与其他各国改革“人亡政息”不同,商鞅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2)秦国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冲破世卿世禄的限制,任用贤能。 二、大一统帝国的巩固: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目的:为有效控制新局面,秦朝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 2、内容: (1)皇帝制度: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2)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度。中央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3)地方:实行郡县制。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秦汉时的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 (4)其他: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3、对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评价: (1)积极: ①消除了国家分裂割据的状态,统一全国,政局稳定,社会安定; ②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这说明中央集权体制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对社会工程的修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抗击外族入侵、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③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2)消极: 但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秦统治者在统治不稳的情况下,建设上急功近利;横征暴敛,沉重的徭役兵役,严刑苛法;焚书坑儒,文化专制……最终秦短命而亡。 附录:“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示意图 三、秦的短命而亡 1、原因:多因一果 (1)秦的暴政: 徭役赋税繁重:秦统一后的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 严刑苛法: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导致了矛盾的激化和民怨沸腾的局面。 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把士人推到对立面。 政治腐败:秦二世即位后,各地的反抗起义已风起云涌,而统治者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 (2)其他原因: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一味重功利、恃酷法。建设的急功近利及新制度推行中的刚性有余; 2、灭亡过程: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安徽宿州)揭竿而起,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2)公元前206年,秦王婴投降,秦朝灭亡。 (3)其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 (4)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三单元:从两汉的大一统到南北朝的大分和 第8课、第9课:西汉(公元前202——公元9年) 一、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西汉重建大一统帝国,继承了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统治方式上,政令宽简舒缓,与秦朝急切苛刻却全然不同,实行无为而治。 (一)汉初无为而治的原因 1、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训,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安定的意愿 2、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弱 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统治者作风朴实谨厚 (1)布衣将相之局形成过程:西周以来通行的世卿世禄,到战国受到很大冲击。各国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并代之以军功授爵和国君任命官吏。这使一些出身低贱的人可以通过征战立功或政治上的才能而成为将相。秦朝末年,王侯将相不必贵胄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萧何、陈平、曹参等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汉初都被封为将相重臣,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 (2)影响: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为秦汉间一大变局。 同时,统治者作风朴实,善于体察民情。 (二)汉初无为而治的措施 1、政治上:汉承秦制。 (1)继承:汉朝建立后,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职,到地方郡县制度,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2)损益:地方上,郡县与封国并行,郡国并行制度。 原因:刘邦认为秦短命而亡是秦未行分封而孤立无援。于是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弊端:但是,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思想上:采用黄老思想。黄老之学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个学派。以道家为主,兼采儒、法,主张守道遵法,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境界。它既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 3、经济上:文景时期采取“清静无为”、“与民生息”政策。倡导以农为本,减轻田租;废除秦朝的族诛、连坐等严刑苛法。 4、民族关系上:和亲。 (三)对无为而治的评价: 1、这些轻徭薄赋、省刑约法措施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 2、但豪族的势力也随之膨胀壮大,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社会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凸显。 二、汉武帝时代:从“无为”到“有为”:随着经济的复苏和财富的积累,统治者思想发生了变化。汉武帝一改“无为而治”国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西汉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 1、政治方面: (1)中央:形成内外朝制。汉武帝加强皇权,裁抑丞相职权,起用亲信近臣参与朝廷大事讨论,从而了宫廷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而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机关,称为“外朝”。 (2)地方上:创设“刺史制度”,中央特派监察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思想方面: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儒家在官学中确立了“独尊”地位,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武帝所信任的大臣,也多是既精通儒术又深明刑法的人,武帝的执政原则实质上是“儒表法里”。 3、民族关系: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匈奴对北边的威胁。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联为一体。政府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辖。其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一、光武中兴:群雄争战中,南阳豪族刘秀司机而动并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光武帝刘秀以“柔道”治天下,其统治的30余年间出现了“光武中兴”景象。 二、豪强势力演变为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 (1)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成为官宦世家。 (2)经济上:兼并土地,建自给自足的大庄园,驱使大量依附农民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 (3)军事上:拥有“家兵”、“部曲”之类的私人武装。 (4)文化上:具有精通儒学的文化优势,把持地方舆论。 第11课、12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581) 一、政权更替: 1、三国鼎立的形成: 赤壁之战: 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以少胜多大败曹军。随后曹操北还,刘备进占四川,孙权扩展到东南辖区。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建立孙吴。三国鼎立割据最终形成。(P43页三国鼎立形势图) 2、南北对峙: 东魏→北齐 五胡十六国→北朝:北魏→ ↓ 三国→ 西晋 西魏→北周 东晋 →南朝:宋→齐→ 梁→ 陈 隋 三国之后,西晋曾短暂统一。由于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纷纷建立政权,出现五胡十六国局面。东晋建立后与北方民族政权对峙。随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 二、南北朝的民族融和:十六国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共处中原,加速了民族融和的步伐,北魏冯太后改革,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全面推行汉化,北方民族融和进入高潮。 1、措施: (1)政治: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颁布官吏俸禄制和惩治贪赃的规定,以遏制贪污腐化。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与律令。迁都洛阳。 (2)经济: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3)文化: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4)风俗习惯: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姓为汉族单姓;促进胡汉通婚。 2、影响:(1)对北方: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2)对全国:增进了民族团结,为再次的全国大统一奠定坚实的基础。 3、民族融合的特点: 民族融合是双向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渗透、取长补短。 (1)胡人汉化:见孝文帝改革措施; (2)汉人胡化:性格上:游牧民族勇猛的民族性格对中原民族深有触动;经济上:畜牧业生产技能和经验的输入推动中原经济的多样化;生活习俗上:胡床的传入导致高足家具日益流行,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胡服以及胡饼、烧烤等胡食的流行使社会生活更丰富多彩;艺术上:胡乐、胡舞与汉族歌舞交融汇合,为传统文化艺术增添色彩。 南方经济的发展缩短南北差距、北方民族融合增进民族团结,成为再次走向大一统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单元: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13课、14课、15课) 一、巩固大一统局面 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隋文帝杨坚篡周建隋。589年,隋军灭陈,全国统一。618年,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同年李渊(高祖)称帝,建立唐朝,仍以长安为都城。 二、隋唐制度创新,开创政治新格局 隋朝国祚短暂,但在制度层面改革创设。唐朝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上,继承发扬,推广改进,使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新的气象和特点。 1、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三省六部创于隋文帝时,唐朝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程序化。 (1)内容: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凡遇军国大事,由政事堂会议商议决定,经皇帝批准后,以诏令的形式颁布执行。。其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都成为宰相,致使宰相人数多至一二十人。 (2)影响:三省六部制是皇权逐渐加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不过,制度若严格执行,皇权会受一定限制,因而隋唐的皇帝尚无绝对专制独裁之权。 三省六部示意图: 2、科举制: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①先秦:世卿世禄制,世袭;②秦汉:察举制,以道德人品为主要推选标准;③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门第授以大小官职,地方门阀士族控制这一制度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庶族子弟多遭排斥;④隋唐至清末:科举制 (2)科举制的内容: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3)科举制的作用: 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上: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通过科举制,人才选拔、官员任用权利完全收归中央,地方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社会上:通过考试,庶族有了上升途径,促进了社会的公平; 文化上:凭真才实学选拔人才,繁荣文化,客观上推动唐诗的繁荣; 后世影响: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三、开创盛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1、贞观之治:626年,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627—649)。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2、开元盛世:唐朝鼎盛出现在唐玄宗李隆基时期。开元年间(713—741),它励精图治,锐意革新,开元年间的王朝统治被推向全盛,出现政治清平、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天宝腐败:唐玄宗晚年逐渐转向昏庸荒怠。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发生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四、中外文化交流的昌盛 1、丝绸之路的全盛: (1)全盛原因: ①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开启了东西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 ②唐朝西部疆域拓展超过汉朝,安西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上更加安全顺畅; ③唐朝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心态开放,为对外交流奠定基础。 (2)全盛概况: ①交流人员:西域及大食(阿拉伯)、波斯、天竺等诸国商贾、僧侣和使节络绎不绝、往来于途。而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②陆路通道大致走向:从长安出发,往西经过敦煌、西域,跨过葱岭后分为两路:一路继续往西,到波斯(今伊朗)、大食(阿拉伯帝国)、北非及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另一路往南到天竺(今印度)。从长安出发,往东也到朝鲜半岛。(P59页地图) ③交流内容: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源源运往西方,中国特有工艺技术与思想文化随之向西传播;西方物品及艺术、科学、宗教也由此输入中国。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中国化过程,唐代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意义: 对世界:丝绸之路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 对中国: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城内寓居和滞留的各类外域人士,数量众多。长安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西市周围聚居着大批西域胡商。作为东西方交通的枢纽,长安又是各国人士东来西往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汇合,呈现出一幅斑斓绚丽的图景。 丝绸之路使唐朝吸纳、融合中亚、西亚、南亚文化,内涵丰富,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2、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唐文化辐射于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如日本曾先后十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交流学习,不仅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层面仿效唐朝,而且对宗教、文学、艺术、天文、历法,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以及各类生产技术,皆予以吸收融合。 五、灿烂的文学艺术:唐诗、书法、绘画空前繁荣。 第五单元:两宋的繁荣与元朝的统一 一、两宋的繁荣(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年) (一)两宋的制度创设(17课) 1、北宋建立及其时局:960年,后周将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不久,北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但北宋统一是不完全的。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期的金等民族政权兵立。 2、北宋的文官体制: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用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创文官体制。 (1)内容: 军事改革:961年,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兵权,由枢密院主军事、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枢密使由文官担任。实行内重外轻方针,强壮士兵编入禁军,地方则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通过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防止将领分立割据、对抗中央。 政治改革: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中央政府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了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谴撤换,宋朝实行官、治、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选官制度改革: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在隋唐基础上对科举制做了改革。 ①改革内容:考试制度变化: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宋太祖时,对省试和各地举子增设“殿试”,皇帝亲临复试,以后成为定制。考试规则变化:为防范徇私舞弊,增设了“弥缝”、“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考试内容变化:宋初进士考试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以诗赋取人。宋中期后,废除单纯记忆背诵的考试内容(“贴经”)不以诗赋的优劣取士,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②作用:通过改革而逐渐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2)对文官体制的评价: 利:加强了皇权,结束了唐朝后期以来分裂割据的隐患,政局稳定;完善科举,重用文人,言论相对自由,开创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时代; 弊:但是由于对武臣的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及内重外轻的布局,造成“冗官”、“冗兵”、 “冗费”,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恶果。 (二)两宋的民族关系: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和战(19课) 1、北宋、辽、西夏三国鼎立: (1)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建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1005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争状态并开始了百年相安。 (2)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建国,史称西夏。1043年,宋与西夏也达成协和议,从此形成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局势。 2、金与南宋的长期对峙: (1)1115年,女真族蜿蜒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 (2)1125年,金朝灭辽。 (3)1127年,金朝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北宋徽宗、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4)1127年,钦宗之弟赵构延续宋朝政权,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5)南宋初年,金军南下遭到宋军抵抗,岳飞抗金。宋金“绍兴和议”后,形成宋金长期对峙局面。 3、蒙古崛起与南宋灭亡 (1)1206年,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 (2)1271年,忽必烈依据中原王朝的体制,称帝建年号,定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3)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元军在厓山一役中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南宋灭亡。 (三)两宋的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20课) 1、海上对外贸易的发展,形成海上丝绸之路 (1)兴起的原因: ①西夏的兴起使中原通往西域的中外商路受阻。 ②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宋朝政府重视并鼓励海外贸易。 ③造船业的发达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财政依赖和对外贸易港口的有效管理。 (2)表现: 南宋时,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著名的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市舶司所在的港口,还设有专供外国商人居住的“番坊”和用于番货交易的“番市”。 (3)名称的由来: 由于贸易商品以香料、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4)路线(P16页海外贸易路线图): 以中国泉州为起点,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和阿拉伯乃至东北非洲。 (5)影响: 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 (四)两宋时期辉煌的科学技术: 1、活字印刷:(1)发明:唐朝发明雕版印刷术;(2)改进:北宋平民毕昇创泥活字印刷,它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为近代活字印刷术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的发明早了四个世纪。(3)传播:13世纪,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火药武器:(1)发明:我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2)使用: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宋代火药制作配方渐趋成熟;南宋的“突火枪”和宋元年间的“火铳”已具备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3)影响: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从此进入到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世纪,火药随蒙古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3、《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梦溪笔谈》,其中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还记载了许多平民在科技上的创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沈括创立了“十二气历”;发现太行山麓的蚌壳化石,推测太行山是昔日的海滨,华北平原系河流冲积泥土而成;最早使用“石油”一词,并预言它在后世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二、元朝的统治(1271年——1368年) 1、国家统一:元朝灭亡南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政权并立的局面,再次实现全国大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 2、制度创设:为加强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取法汉王朝中央集权体制,创行省制度 (1)中央机构:中央设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和御史台(掌管监察)。中书省管辖“腹里”(即大都及周围地区) (2)地方管理:元朝地方设置行省制度。除“腹里”(大都及周围)由中央直辖外,其余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为后代沿用至今。 (3)边疆管辖:吐蕃作为特别行政区,由中央的宣政院监管,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元朝将边地和民族地区都置于中央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和。 第六单元:明朝的兴亡和清朝前期的强盛 一、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明太祖),年号洪武。 二、明朝前期政治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朱元璋为稳固统治,注重政治制度建设,大力加强皇权: (1)废丞相:废除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2)内阁制度: ①形成过程:朱元璋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文书。明成祖时,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②内阁职能: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虽有内阁首辅权重一时的事例,但是从制度上说,内阁必须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行事,不得妄提建议,不准自行其是,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与前朝的宰相不可同日而语。 (3)建特务机构:以法外行事的特务政治加强专制统治。自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后,继任的明朝皇帝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厂卫由皇帝直接指挥,权力凌驾于政府司法部门之上,职掌侦查、缉捕、审刑等,并有自己的监狱和法庭。通过这些手段,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三、明亡清兴(1644年) 明代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腐败;外部威胁严重。 1616年,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建立“后金”政权。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后来,多次打败明军兵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开始窥视中原。 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军总兵吴三桂与清军勾结镇压农民起义,清军大举入关并迅速占领北京,明王朝为清朝所取代。 四、清朝前期的鼎盛:康乾盛世 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所建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17世纪中期——18世纪末,约150年。) 如何看待“康乾盛世”?使用不同的史料,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应多角度全面地审视这150年,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康乾盛世。 (一)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康乾盛世”的发展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值得肯定。 1、皇权加强,社会安定。 军机处的建立: (1)目的:加强皇权,削弱并取消议政王大臣权力。 (2)过程: 清初中央政府仿效明制,设内阁办理政务;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把持。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决议皇帝也无法轻易改变,皇权因此受到制约。 康熙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以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但作用有限。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创设军机房,后改为常设的军机处。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 (3)职能: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职章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军机处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4)影响: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产物,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东北:抗击沙俄。康熙时,清军通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击退沙俄入侵。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此后这一地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2)西北:平定叛乱。康、雍、乾三朝多次遣军征讨,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出兵平定回部叛乱,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3)西南:治理西藏。雍正时,中央政府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僧俗事物都有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互相商定,共同管理,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4)东南:管理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此后,在台湾的郑氏政权成为割据势力。康熙中期,清朝发兵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3、社会经济的恢复与繁荣 康、雍、乾时期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令人瞩目的迅速发展(1)农业:南方出现多种双季稻;引进高产作物番薯、玉米解决缺粮问题;经济作物显著增加并成为重要的商品化产品。 (2)手工业:农村家庭手工业不断发展,江南尤为发达,著名的潮州丝、松江布行销国内外。全国大小城市和市镇中,普遍开设了大小手工业作坊,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较前代更加丰富。 (3)商业:商品生产发展促使商业日臻繁荣。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地更有新的发展。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业集散地,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威“布码头”。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在市场上零售和批发各地区、各民族的工艺品和土特产。 4、文化典籍的编辑与整理 康雍乾三朝对文化事业非常重视。乾隆时,选派众多著名学者编成浩瀚的《四库全书》,全书分经、史、子、集4部,收录历代图书3000多种,为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 (二)但是,从世界横向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康雍乾时期毕竟是专制集权统治下的一个王朝,繁荣背后危机重重。因此,“康乾盛世”与世界潮流相比不宜夸大。 17、18世纪的西欧社会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1、政治上,西欧资产阶级革命,开创了民主政治;而清朝通过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走向顶峰,政治腐败滋生。 2、经济上,西欧开展工业革命;而满清依然徘徊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文化上,西欧先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想不断解放;清朝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造成一种以文招祸的恐怖气氛,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空前严厉,阻碍文化的发展。乾隆时,乘编修《四库全书》之机,对全国图书做了一次清查,凡被认为不宜与清朝统治的一概禁毁,遭查禁焚毁的书籍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4、对外政策上,西欧不断进行海外开拓;清朝却抛弃唐宋时期对外开放、兼收并蓄的积极心态,闭关锁国,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自我隔绝于世界潮流之外。 五、明清对外贸易 (一)明朝的海外贸易 1、-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高中历史 第二 第三 分册 会考 复习 提纲 2014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