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
《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doc(7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 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 方法与过程: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情感与价值: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教法设计 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疑难问题解决办法 1、因为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究过争购减起来的, 因此,在教学是应该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时安排: 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统一长度单位。 (1) 教学内容:课本例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争论意识及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小木块、曲别针、硬币、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铅笔盒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 们来量一量好吗?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二、(屏显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 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1)同学们,你们任选三角形或小方块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4)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5)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为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长是5个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 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3)单项练习课本与铅笔盒哪个更长一些,请同学们用小木块测量一下。 汇报测量结果 三、练习 1、做一做第1题:提示学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东西对准各自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测量。 3、做一做第3题: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脑子里完成。 四、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 五、安排作业: 做一做第1、2、3题 第二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2) 教学内容:课本例3,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方法与过程: 1)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 1)“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 2)刻度线有长有短。 3)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 2、认识、感受1厘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食指的宽度吗?把你们食指摁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 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 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厘米。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 (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互相看一下,计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 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 4、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2)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二)、用厘米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 知识拓展 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 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 卷尺、米尺、皮尺 3、其他的长度单位 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 五、 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啊?这些知识有些吗? 六、随堂练习: 练习一1~3题,第6题做在课本上。 第三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3) 教学内容:课本4、5例,练习一4、5、6、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各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1)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2)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3)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 同时板书: 1米= 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课桌长50( ) 4、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第四课时 认识线段 (4) 教学内容:课本例6、7、8,练习一7、8、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方法与过程: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6、出示例8,让学生判断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随堂作业 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教学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实践活动: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方法与过程: 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等实际活动,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直观理解;在具体操作中的感受运用于探索笔算方法。在交流中总结出进位或退位的规律。 情感与价值: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5) 教学内容:课本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 (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水族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的竖式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教师示范:计算二(1)班和二(2)班人数的总和,判断两个班是否可以 乘坐同一辆车,在学生说出横式算法后,老师讲解如何用竖式算出结果,同时 通过摆小棒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总结:列竖式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竖式计算从个位算起。 2、完成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使学生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 (1)学校门口两旁都种上了桂花树,每边种了46棵,一共种了多少棵? (2)34名少先队员上街进行卫生宣传活动,男队员有20名,女队员有多少名? (3)草原上有白马28匹,黑马8匹,白马比黑马多几匹? (4)食堂买了20袋面粉,50袋大米,面粉比大米少多少袋? (5)菜场运来26筐萝卜,18筐白菜. ①_____________?(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②_____________?(提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答) 第二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6) 教学内容:课本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方法与过程: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情感与价值: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教学准备: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1)36+34=70 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 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7+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 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从个位算 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独 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 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或是摆小棒帮助理解。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7) 教学内容 : 课本 练习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方法与过程: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情感与价值: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练习二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 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练习二第6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 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练习二第9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练习二第7题。仔细读题,理解题意后完成。指 6、完成练习二第8题。 7、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8、完成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第四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8) 教学内容:课本例1,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情感与价值: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 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媒体课件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媒体出示主题图。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板书算式:36-23, 说明:我们学习了加法的笔算方法,如果遇到减法要怎样笔算呢?请 同学们思考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小方格本上试算。 同桌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3、笔算 59–3 = 提醒个位要怎么样对齐。 三、 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练习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3、完成练习三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同桌交流发现。 四、 随堂练习 : (1)、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 6 5 5 9 7 8 9 9 6 2 — 3 5 — 3 1 — 1 6 — 7 8 — 3 2 (2)、用小方格本笔算。 57 – 3 = 69 – 5 = 88 – 66 = 77 – 77 = 五、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 学生先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第五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9) 教学内容:课本例2、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的写法。 3、理解并掌握笔算减法的法则。 方法与过程: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为什么个位不够减时要从十位借1的算理,正确书写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竖式,会用竖式正确地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情感与价值:1、由口算到笔算,由易到难,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 教学重点: 正确进行笔算退位减法计算。理解为什么要退位?要怎么样退位相 减以及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弄清笔算退位减法的算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对位问题、笔算顺序 问题、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减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51-36等于几?你能猜想一下吗? 学生猜想后引导学生计算。 学生口答后教师说明,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减法。 大家讨论:怎样计算51-36的?(这里讨论一定要充分,随机板书: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 (1)借助表象:理解从十位退1。 竖式计算时,首先遇到“1减6不够减,怎么办?”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摆小棒,突破难点。 (2)讨论:怎样表示从十位退1,你有什么好办法? 尝试让学生发现要在竖式中被减数的十位数上面点一个退位点。 (3)十位要算几减几? 引导回忆操作过程,弄清从十位上退1,十位上的数就少了1的道理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三第5 题。先计算,再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原因及怎样改正。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想提醒同学们 五、随堂练习。 第六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 (10)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方法与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8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学生独立计算,再集体订正。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教师巡视。 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练习三第10题。 5、完成练习三第11题。 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信息?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计算方法。指名汇报,并集体订正。 6、完成练习三第12题。先自己独立完成。指名汇报、订正。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13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练习三第14题。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第七课时 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 (11) 教学内容:课本 例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求比一个 数少几的数”的问题,学会用减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与价值:通过观察主题图,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教学重点 : 学会用减法计算“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这类问题的方法,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准备: 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摆一摆。 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比○多2个,□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提问:求□摆了几个,怎样计算? 提问:为什么用加法?在这里□是个什么样的数? 2、看图猜数。 教师出示10个○,现在请你猜猜,知道□比○多5个,你能说说□有几个?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求较大数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合作探究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1、教学例4 看图提问:我们二班比你们一班多3面,是( )面。这个总是能解决吗?还需要知道什么?(小组讨论) (1)用学具代替小红旗在桌子上摆一摆,讨论二班有几面小红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问:从二班比一班多3面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用什么方法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根据图上提供的其他信息,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展开讨论、说算法列式) 提问:三班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几面? 还能提出什么条件,什么问题? 2、完成做一做。 (1)说图意。 (2)讨论:每个球优惠8元是什么意思?怎样计算?怎样想? (3)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知道一个数,又知道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多几少几,求另一个数的方法。 3、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 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选择二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2、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八课时 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练习课) (12)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方法与过程: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情感与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 二、合作探索 1、完成练习四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2、完成练习四第8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归纳。 3、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四第7题。观察图,把你了解到的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并汇报:学生 汇报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四第6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五、随堂练习 第九课时 连加、连减 (13) 教学内容: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例1、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方法与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出示“摘南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新课讲授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西瓜?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2= (3)学生讨论:你这道题怎样计算呢?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上册 教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