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合一——建筑学向近人尺度的回归.pdf
《情理合一——建筑学向近人尺度的回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情理合一——建筑学向近人尺度的回归.pdf(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情理合建筑学向近人尺度的回归Integration of Emotion and Reason:The Return of Architectureto the Human Scale陆激,冯余萍,周欣,芦凯婷LU Ji,FENG Yuping,ZHOU Xin,LU Kaiting摘要:过度重视建成环境和设计的象征性,忽视经验性,易使设计对人的需求和尺度的把握产生偏差,进而造成设计偏差。本文从人本立场出发,通过探究人情与物理,回归日常生活,倡导近情并合理的设计;并由人进人与经过空间的方式、人参与空间的状态、人观察空间的角度、人在空间中存在的目的和人与空间互动的媒介5 个方面,探讨回归近人尺度
2、建筑设计的路径,以推动设计向人性的回归。Abstract:The over-emphasis o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nd the symbolic nature of design,combinedwith the neglect of the empirical,leads to a deviation in the designs consideration of human needsand scale,which in turn leads to design deviations.By exploring the human and physical a
3、spects,a returning to everyday life is realised,and a design that is close to human nature and reason isadvocated.By exploring five aspects of architecture:the way people enter and pass through space,the state of participation in space,the perspective of observing space,the purpose of their presence
4、in space,and the interacting medium between people and space,the method of returning to human-scale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explored,and the return of design to human nature is promoted.关键词:人本建筑,近人尺度,日常性,工程理性Keywords:human-oriented architecture,human scale,everydayness,engineering rationality陆激B.196
5、6,浙江大学博士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学术总监LUJi0引言:从象征性到经验性810B.1966,PHD.,ZhejiangUniversityAcademicDirector,UAD冯余萍B.1981,华侨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FENGYupingB.1981,Master,HuaqiaoUniversityArchitect,UAD周欣B.1988,同济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ZHOUXinB.1988,Master,TongjiUniversityArchitect,UAD芦凯婷B.1999,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LUKaitingB.1999,Postgradua
6、te,ZhejiangUniversity收稿日期:2 0 2 3-0 6-1 0在建筑的诸多功用之中,作为遮风避雨的物用和作为身份地位的表征两者,互为表里,互相依托,各自成就,构成建筑学的两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构成建筑或者说建成环境的两大特质,即空间的经验性和象征性。普遍观点认为,经验性是源头,而象征性则附着在经验性之上,却每每被视为更为重要的类项,也常引发争议。双方各执一词,导致建筑也被人为地分成两类:一类相较经验性更注重象征性,比如庙宇教堂、宫室殿堂、楼堂馆所,也包括亭、台、塔一类几乎只有象征性的构筑物;另一类则以经验性为主,被称为“一般(大量)性建造”的对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居住建筑。争
7、议在于,声称象征性高于经验性者,认为庙宇教堂等才是人类成就的代表;而坚持经验性比象征性重要者,则认为大量性建造才构成建成环境的底色,少量标志性(象征性)的建筑物,反而是浮光掠影的过客,会迅速消逝在文明视野中。其实人类对自身生活的认知也有两分的倾向和误区。出于一定的原因,人们会将经验性的日常生活称为“眼前的苟且”;而将象征性的超越体验称为“诗和远方”。这样明显的褒贬并非无因,但显然生活无法以这样割裂的方式续存。事实上生命是绵延和连续的,经验性和象征性都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到建筑或建成环境,经验性和象征性同样都是空间体验的一部分,也是人性情感的空间呈现。经验性主要指向“经过、停留、接近”等自然
8、生理需要,以及“舒适、便捷、宜人”等人本视域下建筑学在地共生的设计探索心理感受,而象征性则更多指向“美、爱、崇高”等精神感受。正如生命之连绵,空间也同样是连续的整体。没有单一的经验性,更没有孤立的象征性。古典时期,形式化倾向之所以曾一度居于主导地位,源于社会发展与认知局限(。现代建筑运动的一个核心主张就是空间向日常生活的回归。然而,人类追求崇高的意愿如此强烈,有学者认为,现代建筑运动也不过是以非象征性作为幌子,实际上却直白地采用不加修饰的方法来象征工业技术的进步 2 。进入现代乃至当代,关心民众福让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从雅典宪章到马丘比丘宪章,建筑学持续展开对现代城市的人本反思 3;而北京宪章延
9、续了这个话题,继续肯定人居环境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4。尽管在各种理论和相关讨论中,那些过分强调纪念性的工程已逐渐失去话语权和时代优势5,但在现实中,过去4 0 年大规模造城运动仍不时将形式感和象征性置于其他需求之前,并且蔓延到过去所谓的“一般(大量)性建造”之中,造成很多环境和社会问题。可以说,国家提出创建宜居城市战略目标,针对的正是这一背景。城市建设远离宏大叙事,回归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是不需要多加证明的;甚至也无需证明建筑学向近人尺度的回归是重建日常生活的重要手段。生活同时需要经验性和象征性,城市也一样。建筑师有义务向建成环境注入美感和仪式感,同样也有责任为建筑带来属于生活的丰盈。需要
10、探讨的是,应当如何实现建筑学向近人尺度的回归。1溯因:违情与悖理1.1被物性统治的理性有一个要素因此而凸显,那就是工程理性对人性情感可能的遮蔽。整个2 0 世纪,受益于技术的进步,建筑学就丰富性而言,可以说超越了此前所有世代的总和。即使遭遇两次大战的中断,在战争创伤的疗愈和战后重建中,建筑师们所运用的新材料、新工具和新方法,使他们在大多数时间如鱼得水,挥洒自如。科学和技术正是这样逐渐成为统治性的要素,造成了2 0 世纪末期一系列由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这也就是常说的现代性的危机。作为一个后发的国家,中国从1 9 9 0 年代起开启的建设狂潮,只在局部实现了弯道超车,而在全局上,非但没有
11、绕过,某种程度上还放大了类似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并且由于自身特点以及追赶过速,涌现了不少新问题。一方面,对以工程技术手段解决问题能力的盲目信任,造成覆盖多个领域全局性的技术迷思,低效率重复和产能过剩,即为其集中体现;另一方面,房地产行业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沉淀了建设发展资金,消耗了珍贵的资源,造成了部分空置房和烂尾楼,最终还是要全社会来承担其决策失误的代价;再者,这些貌似光鲜亮丽的新区、新城,往往徒有其表,被政绩、业绩、销量和产量所裹挟,却独缺对生活逻辑的考量与回应;另外,受发展过程中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建筑技术实际始终停留在低水平上重复,建筑业的产业化与工业化,直到最近才被重视,错过610了与增
12、长同时成长的契机,未能做出顺应时代的根本创新。因此,在被技术迷思左右的同时,技术本身也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究其原因,不难追溯到整个建造体系设定。必须指出的是,在整个建造流程中,真正的使用者常常缺席。城市管理者、建设方、运营方、设计方和施工方或多或少都对建筑产品施加自身影响,唯独使用者,却在大多数时候被排除在外。使用者缺位,使建筑产品无法获得使用需求的灌注,远离生活,不合情理,是可预见的结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市场经济对部分建设过程是有影响的。市场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具有天然的理性(合理性)倾向,然而,正是由于“人”在事实上的缺位(“以人为本”往往只是口号和销售的宣传),使建筑产品这个容器的物
13、性越过人性情感,直接统治了建造的理性,并间接影响了工程理性。在这样的建设流程中陶冶形成的工程理性,对人性情感的遮蔽,大于对人性情感的回应。1.2被欲望放大的生活当全社会都置身于这样的大潮中,物性还会进一步渗透到人性之中,形成以物质欲望为首选项的扭曲的需求情感,而这样被欲望放大的生活,会变得很抽象,变得违背常理,与日常生活的本真性背道而驰。如果说遍布各大中小城市的、充斥着象征性却严重远离经验性的“标志性”建筑是建设方在使用者缺位的前提下决策失误的结果,那么,同样在更大范围内遍布乡村的、你追我赶比着高的空置民宅,却是使用者亲自兴建起来的。那些风格杂森、审美粗俗、建造粗陋、细节不堪An Explor
14、ation of ad Locum Symbiosis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from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的新农居,非但不能构成乡愁的载体,还几乎摧毁了田园旧貌。此时此地,使用者缺位已不再构成建造过程不合情理的原因,相反,使用者本身成为了病因所在。应当看到,与城市建设中物性越过人性影响工程理性,进而遮蔽生活的情形不同,乡村违背常理的建设,本身就是被欲望控制、非理性决策的结果。那些与文脉断裂、与生境相违、与乡愁无干的“民宅”,既是欲望的表征,某种意义上也是被抽象了的“象征性”生活的表征,承载着乡民们对美好生活“扭曲”的向往。城乡两种不合常理
15、的建设,差异只是表象,根源还是一致的、非理性的。城市中被物性统治的理性,是虚假的理性,有悸人性,自然也就有悖于合理性的根本;相对应的,乡间那些被欲望控制的人性,也是虚假的人性。吴良镛先生曾指出,“有一段时期,在西方往往只是书本、杂志或展览上才会出现的畸形建筑,却在北京和其他少数大城市被兴建起来”6 。同时,在国内多地,以高楼大厦作为城市的标准形象,一味在造型上“争奇斗艳”,却不关心良好城市生态的营造;出于竞争心理而堆砌起来的“地标性”建筑,令城市街区趋向孤岛化 7;迷恋形象视觉景观,热衷于走急功近利者英雄表现的捷径 8,这一切,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普遍现象。这些“超级符号和巨型尺度”与乡村的“
16、新民宅”在逻辑上同构,远离日常生活,是被欲望放大的“幻像生活”。1.3从宏大叙事回归日常生活“宏大叙事”概念最早出现在2 0 世纪的法国文学批评中,一般认为它指向群体、抽象以及形而上的表达方式。在较早的文学批评中,类似的表达被称为“史诗性”。在概念使用的早期,“宏大叙事”与“史诗性”均无贬义,但当现代文学越来越关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经验后,其逐渐也被用来定义一些徒有其表的空洞表达,开始具有否定的意味。建筑学领域也有相似的情形,不过一般表达为“纪念性”。一如前文所述,更多属于象征性范畴的建筑学“宏大叙事”,对于学术讨论的重要性,在现代特别是当代,也被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构筑所取代;而在实际创作中,纪
17、念性以及相应的“宏大叙事”仍被不少建筑师所热衷。当然,就像经验性和象征性永远同时是生活和建成环境的一部分那样,“宏大叙事”本身并不意味着一定缺少人性,依然能做到一切从人出发,遵循人的尺度,满足人的需要 9 。提出向日常生活回归,针对的是那些夸张空虚的“宏大叙事”而非其本身。在目前城乡建设从增量扩容迈人存量更新的形式下,从过去关注大广场、大马路、伟岸建筑转向关心社区环境和日常生活的空间品质,是应有之义。通过日常生活了解城市历史,体验城市对人的尊重,感受富有生气的城市活力,实现对“美”与“幸福感”的追求。那些为了展示雄心或支持资本增值而进行的新奇、夺目、精致、复杂的建造,反而不如以直率、平常、因地
18、制宜的建造,回应生活追求以及空间使用价值的增值,更能接近建筑学的本质 1 0 。被物性统治的理性,指向理性的物质化;被欲望放大的生活,指向感性的扭曲。两者均悬浮在切身实际的日常生活之上,也悖离了爱和美的精神活动。其内化的工程理性与人性情感格格不入,而所凝聚的情感欲望也充斥着非理性的虚夸。因此也可以说:向日常生活和近人尺度的回归,从根本上是向合乎理性的人性情感和合乎人性的工程理性的回归,亦即设计向人的回归。2方向:近情与合理2.1向合理性回归:需求与需求层次建筑学的合理性是一个大话题 1 1,这里只提合理性的两个重要来源:一是人的需求,二是工程逻辑。现代建筑最著名的信条:“形式追随功能”,其功能
19、一词,主要内涵就是人的需求。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5 或6 个等级,对建筑学而言,可以大略分为生理、心理和精神需求3 个方面。其中生理层面源自人性的自然状态,而心理和精神层面则更多关乎人性情感。相比之下,前两个层面的需求相对客观,对某个空间的通过性能、舒适感的评价,人与人相对一致;而对精神层面的评价则更加主观。一个对基督徒而言非常神圣的空间,对另一个宗教的信徒而言可能是亵渎。这也是将生理和心理需求纳人经验性(可以通过体察而验证),而将精神需求纳人象征性(象征代表并列的两个事物之间在表观特征上的相似,而非实质性的一致)的原因。属于经验性和象征性的人性都是人性情感的一部分,而由人的需求支撑的
20、合理性,主要源自经验性。尽管空间对人的精神需求也应当有所回应,但这种回应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多数时候不能将之视为合理性的直接来源。换言之,人在认定自身的精神需求时,可以不讲理。精神需求的合理性源头应当追溯到文化与传统,或者可能的个人际遇等。人本视域下建筑学在地共生的设计探索另外一个建筑合理性的来源是工程逻辑,包括结构合理性、构造合理性、材料合理性以及其他类似的主要由物性决定的合理性。容易混淆的是,工程逻辑并非单纯由物性决定,而可以说浸润着饱满的人性,最突出的就是“规范与规程”。举个简单的例子:结构计算,只满足承载力计算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满足承载力取值的规范以及承载力计算的规范。规范提供的价值
21、,包括安全性、经济型、公平性等,其实就是人性,凝聚着人的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凝聚了人性的工程逻辑可以称为工程理性。工程理性与人性一道,构成合理性的主要内涵。通过工程合理性的辩析,可以考察建造活动的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是否一致。工程合理性具有多元价值取向,使用者、建造者、行业、民族认知和国家都是可能的来源1 2 。这些不同的价值来源还可能互相冲突。美国圣路易斯的普鲁特艾格(Pruitt-Igoe)住宅区曾经获得建筑大奖,却因糟糕的公共空间设计与人流组织引起罪案频发,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 1 3 ,最终被炸毁(图1)。获得建筑大奖体现建筑突出的合理性,但未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一不合理压倒了其他一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情理 合一 建筑学 近人 尺度 回归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