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基本技能.doc
《针灸基本技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基本技能.doc(1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六章 针灸基本技能 第一节 常用腧穴 表6-1头面颈项部腧穴训练必备内容要点(36穴) 穴名 归 经 定位及取法 操作 迎香 大肠经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鼻唇沟中。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承泣 胃 经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寸,不宜提插,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以防出血。 四白 胃 经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3~0.5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眼球,不可过度提插捻转。 地仓 胃 经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颊 车 胃 经 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l寸。 可向地仓穴透刺。 下关 胃 经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直刺0.5~l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宜闭口取。免折针。 头维 胃 经 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平刺0.5~l寸。 颧髎 小肠经 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l寸。 听宫 小肠经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张口,直刺 l~1.5寸。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睛明 膀胱经 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l寸。遇到阻力时,不宜强行进针,应改变进针方向或退针。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 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针具宜细,消毒宜严。禁灸。 攒 竹 膀胱经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可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0.5~0.8寸。禁灸。 天柱 膀胱经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哑门穴),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翳风 三焦经 乳突前下方与耳垂之间的凹陷中。 直刺0.5~1寸。 耳门 三焦经 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孔 微张口,直刺0.5~1寸。 丝竹空 三焦经 眉梢的凹陷处 平刺0.3~0.5寸 听 会 胆 经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孔 微张口,直刺0.5~0.8寸。 率谷 胆 经 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 平刺0.5~0.8寸。 阳 白 胆 经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平刺0.5~0.8寸。 头临泣 胆 经 目正视,瞳孔与风池穴连线上,入前发际0.5寸。 平刺0.5~0.8寸。 风 池 胆 经 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深部中间为延髓,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与深度。 肩 井 胆 经 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直刺0.5~0.8寸。内有肺尖,慎不可深刺;孕妇禁针。 大椎 督脉 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向上斜刺0.5~1寸。 哑门 督 脉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上0.5寸。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 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风 府 督 脉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上1寸。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不可向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百会 督 脉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 上星 督脉 卤会穴前1寸;或额前部发际正中直上1寸。 平刺0.5~0.8寸。 水沟 督脉 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向上斜刺0.3~0.5寸,强刺激;或指甲掐按。为急救要穴之一。 天突 任脉 胸骨上窝正中。 先直刺0.2~0.3寸,然后将针尖向下,紧靠胸骨柄后方刺入1~1.5寸。必须严格掌握针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伤肺和有关动、静脉。 廉 泉 任 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中点处。 向舌根斜刺0.5~0.8寸。 四神聪 经外奇穴 在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 平刺0.5~0.8寸;可灸。 印堂 经外奇穴 在额部,当两眉 头的中间。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0.3~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太 阳 经外奇穴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球后 经外奇穴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轻压眼球向上,向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提插。 牵正 经外奇穴 面颊部,耳垂前0.5~1寸处。 向前斜刺0.5~0.8寸;可灸。 翳明 经外奇穴 项部,当翳风后1寸。 直刺0.5~1寸;可灸。 安眠 经外奇穴 在项部,当翳风穴与风池穴连线的中点。 直刺0.8~1.2寸;可灸。 表6-2上肢部腧穴训练必备内容要点(39穴) 穴 名 归 经 定 位 及 取 法 操 作 中 府 肺 经 在胸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 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尺 泽 肺 经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孔 最 肺 经 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直刺0.5~l寸。 列 缺 肺 经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向上斜刺0.5~0.8寸。 太 渊 肺 经 在掌后腕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鱼 际 肺 经 第1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直刺0.5~0.8寸。 少 商 肺 经 拇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商 阳 大肠经 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合 谷 大肠经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又名虎口。 直刺0.5~l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 阳 溪 大肠经 腕背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直刺0.5~0.8寸。 手三里 大肠经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直刺0.8~1.2寸。 曲 池 大肠经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直刺0.5~l寸。 臂 臑 大肠经 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极 泉 心 经 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少 海 心 经 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直刺0.5~l寸。 通 里 心 经 腕横纹上1寸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动作。 阴 郄 心 经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动作。 神 门 心 经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直刺0.3~0.5寸。 少 泽 小肠经 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l寸。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后 溪 小肠经 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可透刺合谷穴。 直刺0.5~l寸。 腕 谷 小肠经 第5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直刺0.3~0.5寸。 支 正 小肠经 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直刺或斜刺0.5~0.8寸。 曲 泽 心包经 肘微屈,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 间 使 心包经 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直刺0.5~1寸。 内 关 心包经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直刺0.5~1寸。 大 陵 心包经 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直刺0.3~0.5寸。 劳 宫 心包经 掌横纹中,第二、三掌骨中间。简便取穴法: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直刺0.3~0.5寸。为急救要穴之一。 中 冲 心包经 中指尖端的中央。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为急救要穴之一。 中 渚 三焦经 手背,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当液门穴后1寸。 直刺0.3~0.5寸。 阳 池 三焦经 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直刺0.3~0.5寸。 外 关 三焦经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直刺0.5~1寸。 支 沟 三焦经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直刺0.5~1寸。 肩 髃 大肠经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肩 髎 三焦经 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直刺1~1.5寸。 十 宣 经外奇穴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指寸),左右共10穴。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四 缝 经外奇穴 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手4穴,左右共8穴。 点刺出血或挤出少许黄色透明粘液。 八 邪 经外奇穴 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至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8穴。 斜刺0.5~0.8寸,或点刺出血。 落 枕 经外奇穴 在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直刺或斜刺0.5~0.8寸。 腰痛穴 经外奇穴 在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及第4、第5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一侧2穴,左右共4穴。 由两侧向掌中斜刺0.5~0.8寸;可灸。 表6-3胸腹部腧穴训练必备内容要点(18穴) 穴名 归经 定位及取法 操作 膻中 任脉 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或两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 平刺0.3~0.5寸。 期门 肝经 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斜刺或平刺0.5~0.8寸。 日月 胆经 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 斜刺或平刺0.5~0.8寸, 章门 肝经 第十一肋游离端下际 直刺0.8~1寸 京门 胆经 第十二肋游离端下际处 直刺0.5~1寸 上脘 任脉 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直刺1~1.5寸 中脘 任脉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或脐与胸剑联合连线的中点处 直刺1~1.5寸 梁门 胃经 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直刺0.5~0.8寸,可灸 建里 任脉 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直刺1~1.5寸 下脘 任脉 前正中线上,脐上2寸 直刺1~1.5寸 神阙 任脉 脐窝中央 不针,多用艾炷隔盐灸 天枢 胃经 脐中旁开2寸 直刺0.8~1寸,可灸 大横 脾经 脐中旁开4寸 直刺 l~2寸,可灸 气海 任脉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直刺1~2寸,多用灸法 关元 任脉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直刺1~2寸,多用灸法 中极 任脉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直刺1~1.5寸孕妇慎 中府 肺经 在胸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向外斜刺0.5~0.8寸 归来 胃经 脐下4寸,任脉旁开2寸。 直刺1~1.5寸可灸 表6-4背腰部腧穴训练必备内容要点(26穴) 穴名 归经 定位及取法 操作 大椎 督脉 第七颈椎棘突下 直刺0.5~1寸,可灸 定喘 奇穴 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直刺0.5~0.8寸,可灸 天宗 小肠经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约肩胛冈下缘与 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 直刺或斜刺0.5~l寸 肩外俞 小肠经 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斜刺0.5~0.8寸 肩中俞 小肠经 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斜刺0.5~0.8寸 大杼 膀胱经 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斜刺0.5~0.8寸 风门 膀胱经 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斜刺0.5~0.8寸 肺俞 膀胱经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斜刺0.5~0.8寸 心俞 膀胱经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斜刺0.5~0.8寸 膈俞 膀胱经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斜刺0.5~0.8寸 肝俞 膀胱经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斜刺0.5~0.8寸 胆俞 膀胱经 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斜刺0.5~0.8寸 脾俞 膀胱经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斜刺0.5~0.8寸 胃俞 膀胱经 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斜刺0.5~0.8寸 三焦俞 膀胱经 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直刺0.5~l寸 肾俞 膀胱经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直刺0.5~l寸 大肠俞 膀胱经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直刺0.8~1.2寸 小肠俞 膀胱经 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直刺或斜刺0.8~1寸 膀胱俞 膀胱经 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 直刺或斜刺0.8~l.2寸 次髎 膀胱经 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 直刺 l~1.5寸 膏肓 膀胱经 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斜刺0.5~0.8寸 志室 膀胱经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斜刺0.5~0.8寸 长强 督脉 跪伏或胸膝位,当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斜刺0.8~1寸 腰阳关 督脉 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命门 督脉 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向上斜刺0.5~1寸。多用灸法 至阳 督脉 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向上斜刺0.5~1寸 表6-5下肢部腧穴训练必备内容要点(44穴) 穴名 归经 定位及取法 操作 环跳 胆经 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直刺2~3寸 承扶 膀胱经 臀横纹的中点 直刺 l~2寸 殷门 膀胱经 承扶穴与委中穴的连线上,承扶穴下6寸 直刺 l~2寸 伏兔 胃经 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直刺 l~2寸 风市 胆经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或垂手直立时,中指尖下是穴 直刺1~1.5寸 梁丘 胃经 屈膝,在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3寸 直刺 l~1.2寸 血海 脾经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直刺 l~1.5寸 委中 膀胱经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直刺 l~1.5寸,或用点刺腘静脉出血。针刺不宜过快、过强、过深,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 犊鼻 胃经 屈膝,在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向后内斜刺0.5~l寸 曲泉 肝经 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中 直刺1~1.5寸 足三里 胃经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直刺1~2寸。强壮保健用,常用温灸法 承筋 膀胱经 合阳穴与承山穴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肌腹中央 直刺 l~1.5寸 上巨虚 胃经 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直刺 l~2寸 下巨虚 胃经 上巨虚穴下3寸 直刺 l~1.5寸 丰隆 胃经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二横指处 直刺l~1.5寸 承山 膀胱经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直刺1~2寸。 不宜过强的刺激,以免痉挛 阴陵泉 脾经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直刺1~2寸 阳陵泉 胆经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直刺1~1.5寸 飞扬 膀胱经 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直刺 l~1.5寸 地极 脾经 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直刺 l~1.5寸,可灸 解溪 胃经 足背踝关节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踺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直刺0.5~l寸 内庭 胃经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隐白 脾经 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浅刺0.1寸 太白 脾经 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 直刺0.5~0.8寸 公孙 脾经 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直刺0.6~1.2寸 三阴交 脾经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直刺 l~1.5寸。孕妇禁针 秩边 膀胱经 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直刺1.5~2寸 承山 膀胱经 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约在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中点 直刺1~2寸。 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痉挛 昆仑 膀胱经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直刺0.5~0.8寸。 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申脉 膀胱经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直刺0.3~0.5寸 至阴 膀胱经 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浅刺0.1寸。 胎位不正用灸法 涌泉 肾经 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直刺0.5~0.8寸。祛邪宜用灸法或药物贴敷 然谷 肾经 内踝前下方,足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 直刺0.5~0.8寸 太溪 肾经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直刺0.5~0.8寸 照海 肾经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直刺0.5 ~0.8寸 复溜 肾经 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直刺0.5 ~1寸 光明 胆经 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 直刺0.5~0.8寸 悬钟 胆经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 直刺0.5~0.8寸 丘墟 胆经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直刺0.5~0.8寸 足临泣 胆经 第四、五跖骨结合部的前方凹陷处,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直刺0.5~0.8寸,可灸 大敦 肝经 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行间 肝经 足背,当第一、二趾间的趾蹼缘上方纹头处 直刺0.5~0.8寸 太冲 肝经 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直刺0.5~0.8寸 中封 肝经 内踝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缘凹陷中 直刺0.5~0.8寸 第二节 毫针刺法实训规范 分类 操作 备注 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 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针刺入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基本手法 提插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深层刺入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至浅层引退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一定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捻转法 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 。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 辅助手法 循法 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轻柔的循按。 针刺不得气时,可以用循法催气。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 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 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促使得气。 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以行经气。 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 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具有催气、行气,增强针感。 震颤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 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针 刺 与 气 得气 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得气与否以及气至的迟速,不仅关系针刺的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 临床上一般是得气迅速时,疗效较好,得气较慢时效果就差,若不得气时,就可能无治疗效果。 临床上若刺之而不得气时,就要分析经气不至的原因:或因取穴定位不准确,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深浅失度,对此就应重新调整腧穴的针刺部位、角度、深度 候气 当针下不得气时,需取留针候气的方法等待气至。 静留针候气法,动留针候气法。 催气 是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 辅助手法 循经针刺 守气 在使用候气、催气之法针下得气后,患者有舒适感觉时,医者需采取守气方法,守住针下经气,以保持针感持久。 只有守住针下之气,才能在此基础上施以不同手法,使针刺对机体继续发生作用 补泻手法 捻转 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也有以左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者为泻。 提插 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疾徐 补泻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迎随 补泻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呼吸 补泻 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开阖 补泻 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揉按为泻法。 平补 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留针与出针 留针法 将针刺入腧穴施术后,使针留置穴内称为留针 留针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针刺的作用和便于继续行针施术。一般留针20分钟。 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急性病、寒性、顽固性疼痛或痉挛性病症,即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若不得气时,也可静以久留,以待气至。 出针法 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针缓慢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用力过猛),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按针孔”或“摇大针孔”的方法出针。出针后,除特殊需要外,都要用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或针孔疼痛。 第三节 三棱针实训规范 分类 操作 备注 三棱针 点刺法 针刺前,在预定针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针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继之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捏紧被刺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毫米。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毫米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用于指、趾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等穴 散刺法 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刺络法 先用带子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针刺时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毫米),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 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挑刺法 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捏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有再刺入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挑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 常用于肩周炎、胃痛、颈椎综合征、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第四节 灸法、拔罐法实训规范 分类 操作 备注 灸法 艾炷灸 直接灸 瘢痕灸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在正常情况下,灸后1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无瘢痕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以使艾炷便于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约如苍耳子大)艾炷,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剩2/5或1/4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即可易炷再灸,待将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起泡为度。用于虚寒性疾患。 间接灸 隔姜灸 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痹痛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捣蒜如泥亦可),置于应灸腧穴或患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 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隔盐灸 用干燥的食盐(以青盐为佳)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须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期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风脱证等。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艾卷灸 艾条灸 温和灸 施灸时将灸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厘米左右,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0分钟,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多用于治疗慢性病。 雀啄灸 施灸时,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而是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用于急性病和小儿病症。 回旋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然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施灸 病变范围较大的病症。 太乙针灸 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7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 治疗风寒湿痹、肢体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雷火针灸 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灸”相同 主治与“太乙针灸”相同,此外用于软组织扭伤。 温针灸 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 针刺与艾灸的双重作用。-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针灸 基本技能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pc****0】。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pc****0】,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