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二分册.doc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二分册.doc(1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读图学史 找出地图中重要文化遗址,归纳其分布的主要特点。 重要文化遗址:如湖南玉蟾岩遗址、湖南彭头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姜寨遗址等。 主要特点:遍布中华大地,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 练习与测评 1. 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意义: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具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影响: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农业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重农思想,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中医药等),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篇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中国的血缘亲情比较密切,从而形成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 (本题点到即可,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逐步补充你、展开。 2. 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除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原因:(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象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传说)上古时期是一个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材料:实物资料: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图画、文献等。 探索与争鸣 距今约1万年前后,我国先民开始了农耕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完全放弃采集与渔猎。此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我国的一些地区早已进入农业时代,但仍有不少地区依旧处在采集与渔猎时代,而在北方草原和西北荒漠地带,先民们更是长期以游牧为生。 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答案要点: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历史发展并不同步,发展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仅出现北方游牧为主的先民与南方农耕为主的先民并存,即使在中原地区,也出现农业与采集、渔猎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的丰富多样性。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练习与测评 1.为什么说夏朝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根据教材所述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了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二里头遗存中发掘出的两座宫殿建筑,格局严谨,堂、庭、廊庑有别,在举行礼仪的时候可以清楚地表现出高低贵贱的差别。而且,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可以推测这种建筑是强制劳动的结果。 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中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应当是当时“礼仪以为纪”的情况的反映,表现出阶级分化的特征。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的墓葬随葬品看,二里头居民的生活有什么特色? 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食为粟、黍之类;家畜饲养“六畜俱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 二里头遗址时间距今约3900——3500年,地点为豫西偃师,与古代文献中有关夏人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豫西和晋南地区)与时间的传说最相吻合。且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为典型,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例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与骨制的铲、镰、斧等农具,能够说明当时的劳动人民使用这些较原始的工具发展农业生产的状况;类似宫殿建筑遗址说明当时的房屋建筑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阶级分化情况已经明显;作坊遗址以及铜、玉等遗物,充分证明当时手工业制作技术和内部分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文献所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 虽然有关夏文化的讨论尚未定论,但二里头遗址所提供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也有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据,以二里头的考古资料来复员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同意第二种观点。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寻觅夏文化的过程中发现的,此后持续40余年的田野发掘获取了丰富的遗存和信息。由于其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但因为仍缺乏文献实证,就其族属和国别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问题的最终解明,将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待于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内证性遗存比如文字的发现而进一步彰显。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读图学史 观察、比较两幅图片,分析商朝青铜器物在造形和纹饰上的主要特征。 造型独特,纹饰瑰丽(结合观察到的内容分析)。 前者本身是一只虎,后者有兽面纹饰,都与动物相关。商朝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赋予青铜礼器以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动物造型与纹饰成为青铜礼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练习与测评 1. 什么是内外服制?商王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制度? 定义: 是商朝的国家体制。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前者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后者是指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原因: (1)历史因素:夏朝统治区域内就有直接由夏王管辖的地区和臣服于夏王由属国首领管辖的地区之分。商原本就是臣服于夏的属国,后发展壮大,联合其他反夏盟国,推翻夏朝,取而代之。商代实行内外服制是因袭了夏的做法,只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方扩大,方国对商王的义务更明确。 (2)现实力量对比的结果:尽管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比夏朝增大,但周边的方国、部落的数量和夏禹时期相比数量大大减少,方国的力量也在兼并中增强,商王朝的力量不足以攻其城、掠其地,消灭所有方国、部落,直接派官治理。同时方国的力量又不足以与商王平起平坐,不得不承认商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臣服于商,定期朝贡、奉命征伐。 (3)生产力因素:内外服制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体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当时交通、通讯尚不发达,维持庞大行政系统的技术因素和经济基础尚不成熟。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 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A 可作炊具,用于日常生活 B 在一些场合,所用的鼎的数量可用来标识主人的身份、地位 C 鼎成为权力的象征 (2)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钟鸣鼎食,鼎足之势,大名鼎鼎……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从这篇卜辞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答: 商朝人常占卜;商朝人用干支纪日;商朝人关注天象,有清晰的方位概念,急切知道雨水的方向,由此可以推测,商朝人重视农耕。 探索与争鸣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古文字?在文明演进过程中为什么许多古文字消亡了,而汉字却存活了下来? 古文字列举: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印度印章文字、爱琴文明的线形文字等。 原因分析:(本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这些古文字大都消亡,原因复杂。大致有如下原因:文字复杂艰涩,掌握的人很少;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文化成果甚至种群被毁灭等。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至今,是世界上少有的存活、发展的古文字。主要原因是我国从商周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持续发展,国力强盛,为文化发展创造条件;秦统一全国后,“书同文”,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有利于文字的普及;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文化处于独立发展状态,古代没有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冲击,屡屡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本身文明程度不高,往往受汉文化同化。…… (有一种说法,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汉字,比较容易意义识记,有利于文字的普及。) (格致中学 陶世华)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练习与测评 1、不同点:(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进步作用: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2、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被周公进一步制度化,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关系、政治等级的重要纽带,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随着西周的衰落,诸侯国并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随之崩溃,学在王宫的局面被打破,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礼崩乐坏”。 3、周公总结了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商朝无德,失去了天命,因此政权的稳固需要用德来维系。随着西周的建立与疆土的扩大,周公需要用一套实际的礼乐制度维系宗法关系及政治等级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 探索与争鸣 提示: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制度和形式的礼对于普通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利用西周、春秋的历史事实立论。 (大同中学 姚军)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练习与测评 1、 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 2、完成下表的填写,并分析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礼”、“仁”,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 韩非、李斯 “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说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观念是“仁”,倡导“仁者爱人”,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探索与争鸣 (该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本题关键是强调“当时背景”,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以下意见供参考) 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练习与测评 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结合第5、第6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 政治基础: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和原因: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太尉 廷尉 治粟内史等诸卿 郡 (守) 郡 (守) 县(令) 县(令) 县(令) 县(令) 探索与争鸣: 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本题涉及秦亡的史实,建议放在第7课后讨论)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读图学史: 图例从上到下依次是:陈胜吴广起义地点、陈胜吴广建立政权的地方、项梁刘邦起事地点、陈胜吴广进军路线、项梁项羽进军路线、刘邦进军路线、巨鹿之战地点。 练习与测评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门,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①、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统一的积极影响? 初一泰平、夷去险阻、天下咸抚、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②、刻石上的歌功颂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理由是什么? 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歌颂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消除地区之间的藩篱,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但是,称民无徭役,天下安抚,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是明显违反历史史实的,因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当的严酷,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加之繁重的赋税,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2、“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指鹿为马:赵高篡权 说明秦二世时,秦朝统治的危机和衰败,丞相赵高为了要篡夺最高统治权,不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揭竿而起: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由于实行暴政,让广大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激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发生,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说明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约法三章:刘邦进关中争取民心 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为了取得民心,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也成为刘邦最后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面楚歌:垓下之战 在项羽同刘邦进行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终败下阵来,说明项羽因自己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也可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鸿门宴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汉高祖。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汉高祖,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汉高祖。汉高祖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汉高祖借机脱离险境。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3、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下列材料中哪些属于历史叙事?哪些属于历史解释? 历史叙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历史解释: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与测评 1、这一概括很有道理。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集权、中央政府的组成以及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起始,汉统治者从黄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 2、采取无为政策的原因: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作用:这些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凸显。 3、角度:(1)春秋以来列国争霸及互相兼并的历史;(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在西汉的继承;(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读图学史 总的探究原则:引导学生探究图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补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学过的知识作有效解读,并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读,即参考答案的2与3。 参考答案: 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2、反映汉朝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4、拓展探究:(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的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读图学史 比照第6课“秦疆域图”,找出两者疆域四至的异同,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秦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 西汉之疆域: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葱岭、北至乐浪。 西汉在秦疆域的基础上,西面和北面均有扩充,特别是西面,势力范围延伸至葱岭。 版图有此扩张的原因在于,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不但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而且在此基础上扩大了疆域。 练习与测评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什么判断? 董仲舒认为:只有孔子所开创的六艺,也即儒学才是正道,其他学说皆应一并杜绝,更称之为“邪辟之说”。如此便能使纲纪得到统一,法律制度得到明确,百姓自然也就顺服了。 从这些信息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是董仲舒提出的,措施是信奉儒家以外各家学说者不予提升重用,目的是加强政治上的大一统的局面,巩固统治。 2、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变化:秦始皇时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法家思想。西汉初期,倡导“无为而治”,以道家为主,又兼采儒、法。汉武帝时期,变“无为”为“有为”,“独尊儒术”。 主要原因:①社会状况的变化导致统治政策与统治思想的变化:秦时以法治天下,政令严苛,使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导致秦朝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鉴于此,采用道家学说,加之汉初经济凋敝,需休养生息,故采取“清静无为”的政策。在经历了“文景之治”后,汉朝国力日臻丰厚,武帝又欲有一番作为,故“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为主张“有为”儒家思想所替代。 ②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变化导致统治思想的变化:战国与秦朝,“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重农抑商,符合新兴地主利益,因此,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到西汉中期,新制度逐渐稳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经验也相对丰富,从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农业经济与根深蒂固的家族制度——出发,统治者转而提倡以“入世”态度积极进取塑造人格,并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的儒家势在必然。因此,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西汉前期实际上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探索思考期。 3、列举汉武帝时期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从而说明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盛国家之一。 答:政治上: 为了加强皇帝集权,抑制丞相的职权,设立“内外朝”,从而剥夺了丞相参与国家大事决策的权力。 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为了削弱诸侯王的权力,颁布“推恩令”,基本消除了地方分裂的隐患。 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加强了中央专制集权统治。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确立了儒学在官学中“独尊”的地位。形成思想文化上的统一,对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民族关系:汉武帝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设置河西四郡,以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政府又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等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并使汉文化远播异域。 探索与争鸣 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历史人物放到历史背景中去考察;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防止以偏概全;要观察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 试以秦皇汉武为例说一说你对他们的评价。 秦始皇与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封建帝王,他们的建树对当时乃至于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开创丰功伟绩的同时,两位历史人物也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 秦始皇 战国末年,七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秦始皇完成了对六国的兼并,统一了全国,给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秦始皇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成为历代王朝政治统治制度的蓝本。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采取了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一系列措施,对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秦始皇不能适应从中国西部一小国的统治到全国统治的变化,所推行的政令过于严苛,造成民不堪命的局面,甚至采取焚书坑儒这样极端残暴的手段来维护统治,这些都直接或间接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最终导致秦的短命而亡。 汉武帝 汉武帝是西汉中期的君主。已经变化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调整统治政策,统治思想,有所作为。在民族关系上,改变西汉初,由于国力衰弱,对北方匈奴造成的严重的边患所采用妥协的办法,凭借七十年休养生息所积累的财富,通过对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创造了前提。政治上,设立刺史制度和“推恩令”的颁布使中央集权得到巩固。设置“内外朝”,极大地削弱了丞相的权力,使皇权得到了加强。对国家的统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思想上,改变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也摒弃主张严酷统治方式的法家,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统一,儒学更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统治时期是西汉的强盛时期,也对后世带来深远影响。 但是,汉武帝在军事上的好大喜功,在生活上日益奢华,大兴土木,致使汉兴以来数十年之积蓄消耗殆尽,对西汉人民造成灾难。面对激化的社会矛盾,汉武帝不得已下诏忏悔自己的错误。西汉也从鼎盛开始走向衰弱。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东汉的衰败 读图学史 观察陶制模型,说一说东汉城堡的主要特征。 外有高墙,四周有角楼,可用以瞭望和防卫等。 文献选读 阅读以上两段史料,比较东汉豪强地主田庄与西欧中世纪庄园的异同。 东汉豪强地主庄园特征,自给自足,庞大富庶——膏田满野、连栋数百、农林牧渔齐全、织酿造作经营。私人武装,称雄一方——平时巡逻守卫,镇压农民,战时打仗。相同——经济上自给自足,独立经营;军事上拥有武装。不同——东汉是皇帝的赏赐与豪强地主自行兼并,且能世袭,但必需受皇帝控制;西欧是分封土地同时分封人口,相对独立不完全受国王控制。 练习与测评 1.比较“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共同原因:吸取前朝(秦朝、王莽新朝)的繁民劳众,激化矛盾的教训,可从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注重文治,善于用人纳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稳定性等方面回答,具体举例说明。 历史作用: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统一,推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延续王朝的统治和强盛,致使出现“武帝强盛”和“光武中兴”的局面。 2.你认为东汉王朝走向衰弱的原因有哪些? 东汉中兴不过三代,其走向衰弱的原因:刘秀的“柔道”对贵族官僚和地方豪强还有妥协的一面,原先的社会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豪强地主和田庄削弱了朝廷的权势。朝廷上出现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错综复杂的激烈争斗。 探索与争鸣 “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这句话有无道理?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 有一定道理。如西汉末东汉初的社会概况: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问题极其严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据此,王莽的改制却未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方案,而是完全遵照儒家经典《周礼》进行,一是恢复上古井田制,然时土地买卖已成历史趋势,不可逆转;二是由政府对工商业实施严格控制,达到重农抑商目的,却违背市场规律,助长了官商的营私舞弊;三是依据《周礼》改革货币,致使币制混乱不堪,反而引起极大矛盾。这些在现实社会中是完全行不通的,因而遭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最终王莽的治天下导致天下更加不安。而知晓民心刘秀吸取王莽的教训,采取“柔道”治理天下,先使天下安,释放奴婢,整顿吏治,重行三十税一的西汉旧制,以减轻农民负担,并致力于文教治国的方略,恢复了宽松安定的局面。使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 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以史实证明。 第11课 割据与分裂 练习与测评 1. 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痛败北? 官渡之战胜利:主观——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广招天下真才实学之士;经济上努力发展辖区经济,使其实力迅速增强。客观——袁绍的骄傲与轻敌。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惨败:主观——骄傲轻敌,对南方的状况缺乏了解,战略上失误。客观—— 孙刘联合抗曹,运用火攻,大获全胜。2008年在赤壁曹操败北。 2.简述三国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况,并分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曹魏占据北方,时北方是经济的重心;蜀汉另据川汉天府之国的有利地形;孙吴割据江南的优势自然环境。据此,曹魏的广泛屯田,恢复经济;蜀汉的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开拓西南;孙吴的江南开发,发展航运均是他们因地制宜进行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国鼎立局势形成后,其实力均衡,各方为增强自己的实力,皆运用政权的力量,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各业生产。多种因素的作用,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探索与争鸣 隋唐以前的中国早期历史,呈现的是一条时分时合的演进轨迹。造成分的现象有多种原因,如西周分封制的长期影响,地区差异造成的地方意识,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衰弱的中央政府丧失对地方的控制,周边少数民族迁入内地建立政权等。 请根据你了解的历史知识,分析三国分立的原因,并对这种状况做一评价。 自东汉末期一路走来,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时期。造成三国分裂的原因, 有西周分封制的长期影响——在汉代还未消亡;地区差异造成的地方意识——南北方经济文化差异;地方势力的恶性膨胀——豪强地主一旦掌握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充足的经济资源,往往与丧失控制力的统一王朝分庭抗礼,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衰弱的中央政府丧失对地方的控制——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周边少数民族迁入内地建立政权——五胡入主中原等。 评价:分裂割据必然对社会经济和民间生活造成危害,民心总是渴望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控制下,避免战乱,获得一个稳定而安全的生活环境,因此,要求合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从大一统帝国的中央集权体制看,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强化的过程,不断加强对地方的严密控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效的统一管理,是其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统一需要的日益增强,分裂因素的不断消解,使中华帝国的发展实现了从“分分合合”向“终归一统”的迈进。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北朝与南朝 读图学史 观察地图,谈一谈中原居民的南下,对促成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乃至更南的地区转移。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不仅使南方地旷人稀、劳动力匮乏的困境有所改观,而且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方式的改变和生产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此外,东晋宋齐梁陈政局的南迁、中原文化随之南移等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民族融合 读图学史 观察“北魏陶制文吏俑、文官俑服饰”和“魏晋墓室壁画”、“北齐《校书图》中的胡床”等图,分析哪些是“民族融合”的结果。 服饰兼有胡汉特色,反映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汉族士人食用烤肉串以及汉族使用胡床,说明汉人胡化的影响。两者反映了在生活上民族融合的景象。 练习与测评 1.结合本课内容,设计一张南北朝政权更替简表。 东魏 北齐 北朝 北魏 西魏 北周 南朝 宋 齐 梁 陈 2.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概况。 东晋和南朝维持了半壁江山的统治,相对北方的战火频仍、社会动荡,境内比较安定。 当时,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仍在继续,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先进的农业经济区,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粪肥精耕的实行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皆表明农业技术的长足进步,农副结合,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也成为南方农村经济的重要特色。与此同时,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手工行业都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这一时期,活动于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的开发作出贡献。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我国形成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南流高潮,因而也是经济向南发展的重要阶段。 3.为什么说孝文帝改革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典范? 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北魏政权要立国中原,必须仿照汉制,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还推行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的政策:迁都洛阳,通用汉语、汉服、汉姓、汉婚。并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其改革对加快民族融合进程,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皆作出重大贡献。 探索与争鸣 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两种方式在南北朝以前是如何体现的?若仅采用-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 第二 分册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