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纲要.doc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纲要.doc(17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Ⅰ复习纲要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 天体和天体系统 1.天体类型主要有: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云等 流星、流星雨、陨石不是天体。天体的组成部分或天体的集合也不是天体。 2.天体系统 ⑴两个以上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 它们物理空间接近,而不是视觉空间接近。所以星宿、星座不是天体系统。 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以地球与火星两者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⑵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二 地球的普通性 1.太阳系八大行星从内到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分成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2.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点:同向性、同向性、近圆性。 三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1.安全的宇宙空间。太阳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2.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3.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4.有液态水。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 太阳辐射 1.太阳能量来源:内部核聚变反应。 2.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直接的太阳辐射——太阳能热水器 现代光合作用转化的生物能——如薪炭、沼气 古代植物固定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 太阳能转化的动力——风能、水能、波浪能 其他不是来自太阳能的能源:潮汐能、地热能、核能 二 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结构:自里向外依次是光球(最亮)、色球、日冕(最暗),肉眼所见为光球。 2.太阳活动类型 黑子:光球上的暗黑斑点 耀斑:色球上大而亮的斑块 3.太阳活动周期11年。 4.影响 电磁波干扰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磁暴→罗盘失灵 高能带电粒子碰撞两极地球高层大气→极光 地震、水旱灾害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周期 太阳日:24小时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速度 约每小时15°(除南北两极点外) 近每日1°。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 二 太阳公转运动图 本公转示意图中,地轴向右倾斜。 相应地,图的右侧A位置是冬至。B、C、D顺次是春分、夏至、秋分。 太阳的位置应偏在图的右边。(图中不一定表示出来。) 右侧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最快的点在冬至后的1月初。) (注意:有的图地轴向左倾斜,则相应地,图的左侧位置是冬至。太阳的位置偏图的左边。左侧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三 太阳光照图 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 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 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时 该纬度各地昼长16小时 太阳直射点 该纬度各地昼长16小时 夏至日昼夜分布的各种视图 1.日照图上地方时的确定 ⑴时间节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6 时; ②昏线与赤道上的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8 时; ③昼半球中央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12 时; ④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是24时或 0 时。 ⑵计算规律: 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从西向东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每增加15º,地方时增加1小时。经度每增加1º,地方时增加4分钟。 2.昼夜长短的计算 在日照图上,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孤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弧度15º为 1 小 时。求昼长一般从晨线与经线的交点起到昏线与经线的交点止之间的弧度就是昼长 , 即昼弧÷15º = 昼长时数 ,24 小时 -昼长时数 = 夜长。 实际操作可以计算昼弧夜弧各占多少格。 3.太阳高度角的确定 ①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点为90º,由直射点向南、北逐渐降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 ②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º减去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H=90°-丨φ-δ丨 H:正午太阳高度 φ:当地纬度;δ:太阳直射点纬度(纬度北半球记为正数,南半球记为负数) 四 时区与日界线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度。各时区内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称区时,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与180º经线并不完全重合。 ①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 某时区的区时实际上就是该地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如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采用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②日界线 1800 加一 天 今天 昨天 6月7日 6月6日 日界线 人为界线 经 线 0时所在的 自然界线 减一 天 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类(如下图): 自然界线: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 0时所在经线两侧日期东大西小。 人为界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东小西大。 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时,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重合,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五 地转偏向力 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 赤道 后 前 左 右 后 前 左 右 初始运动方向 最终运动方向 辨别左右的关键是认识到左右是基于前后的概念。有前后才有左右。不是图的左右,而是初始运动方向的左右。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船上的人只感觉到上下颠簸。 2.莫霍界面——陆壳33km深处,洋壳17 km深处——地壳、地幔交界处 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km深处——地幔、地核交界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陡降 横波消失说明地核是液态的。因为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3.地壳和上地幔等不(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地面、大气的能量传递过程 ①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③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 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2.削弱作用: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的时候,小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散失的能量得到补偿,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4.云量对地面温度的影响 白天,云量大(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升温幅度小。 夜间,云量大(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地面降温幅度小。 所以,云量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 地面、月面气温日变化的差异也仿此解释。 二 热力环流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 冷 低压 低压 高压 高压 A B C D 2.热力环流示意图的分析 在热力环流中 ①同一垂直面,越往高空,气压越低; ②近地面高温对应低压,低温对应高压;(气温、气压分布形势相反) ③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近地面、高空气压形势相反) ④图中气压分布A>B>C>D;(从近地面高压A点开始,顺环流方向推到高空低压) ⑤称为“热力环流”,气流运动方向必须顺时针或逆时针构成环状,表现为图中各个箭号必须首尾相接。 3.热力环流实例 ①城市热岛环流:总是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到城市,高空风相反。 会造成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热岛环流圈之外。城市周边绿化隔离带应建在热岛环流圈之内。 ②海陆风:白天陆地气温高,吹海风,即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海洋气温高,吹陆风,即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③山谷风:白天山坡气温高,吹谷风,即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间山谷气温高,吹山风,即近地面风从山坡吹向山谷。 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 ③风指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向指风的来向。 2.高空风 500hPa 498hPa 496hPa 494hPa 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①高空大气水平运动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摩擦力忽略不计。 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南半球反之。 992hPa 998hPa 996hPa 994hPa 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3.近地面风 ①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②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高压在右后。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前,高压在左后。 ③判断四个箭头代表的事物。(根据下列说法一一在图上落实) 两个方向相反的是风向和摩擦力,与它们垂直的是地转偏向力,剩下的一个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夹角为锐角的是风向,与风向方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4.近地面到高空风向风速的变化 摩擦力的影响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而从近地面到高空 ①随高度的增加,北半球的风向逐渐右偏,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②与此同时,风速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加大。 高 压 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 5.等压线图 ⑴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等压线。用来表示水平方向上气压高低的变化。 ⑵气压分布的四种基本形势 ①高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 ②高压脊与脊线: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 高压、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一般对应晴朗天气。 ③低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 ④低压槽与槽线:在等压线分布图上,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槽线。 低压、低压槽盛行上升气流,一般对应阴雨天气。 ⑶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 ⑷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风向:以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准,向右(北半球)偏转约45°,如上图。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在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输送热量和水分,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平衡。 一 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组成。 2.三圈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 气流运动方向 气流温度变化 降水情况 极地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热力因素) 升温 干燥 极地东风带 从高纬到低纬 升温 干燥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动力因素) 降温 多锋面雨 西风带 从低纬到高纬 降温 多雨雪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气流(动力因素) 升温 干燥 信风带 从高纬到低纬 升温 干燥 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气流(热力因素) 降温 多对流雨 ❀ 形成降水的三个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适量凝结核,持续降温。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位置也随之移动。 某些地区被性质完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4.三圈环流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 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西风带 全年 冬季 夏季 全年 夏季 冬季 全年 全年多雨 夏季多雨 全年少雨 冬季多雨 全年湿润 二 季风环流 1.海陆分布对气压形势的影响: ①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如亚洲低压;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如亚洲高压。 ②北半球,由于陆地面积广,这种影响更明显,在1月和7月的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气压带明显断裂成块状。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状分布比较完整。 2.典型季风分布区 ①东亚地区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明显,季风环流也最典型。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 ②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更是南亚季风环流产生的主要原因。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 三 气候类型分布模式 注意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陆气候类型的差异。 四 根据气候特征辨别气候类型 ①判断南北半球 最热月在7月(前后),为北半球;最热月在1月(前后),为南半球;全年温差不大的位于低纬地区。 ②以温定带 (主要看最冷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高于15℃,为热带;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 【注意】例外:温带海洋性气候虽是温带的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却高于0度。 最冷月气温低于0℃,为温带或寒带; 最暖月气温低于10℃,为寒带。 ③以水定型(看降水季节分配) 夏雨型:三种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和热带草原气候 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 一般不要求根据气温降水统计图辨别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它们的细微区别是,一般而言,热带季风雨季来得突然,降水更加集中,年降水量更大。表述上,热带季风分雨旱两季,而热带草原分干湿两季。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 锋面系统 三种锋面系统降水都是在冷气团一侧 锋面系统的实例很重要 冷气团回旋箭头 是暖锋的标志 二 气旋反气旋 1.气旋反气旋比较 2.气旋反气旋实例 气旋: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台风) 反气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下,我国冬季寒冷干燥。 3.温带气旋结构分析(北半球) 冷锋 暖锋 暖气团 冷气团 阴雨区 冷锋后 暖锋前 风向 ①根据纬度位置可以分别出冷暖气团。图上方来自高纬的气团是冷气团,图下方来自低纬的气团是暖气团。 ②等压线弯曲处是低压槽,槽线也是锋线所在位置。 ③根据等压线可以分析风向。(详见本提纲第6页第一节内容最后两行) ④观察图左侧槽线两侧风向,可以看到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从而判断图左侧是冷锋;同理判断图右侧是暖锋。 ⑤降水发生在冷锋后和暖锋前,都是在冷气团一侧。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也多阴雨天气。 三 降水的四种类型 ①对流雨: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形成,降水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有风暴、雷电。赤道附近地区经常出现,夏季中纬度大陆地区也会出现。 ②地形雨:暖湿空气顺地形抬升形成降水。出现在山地迎风坡。 ③锋面雨:冷暖气团相遇,暖湿空气抬升形成,中纬度地区最常见。 ④台风雨: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形成强降水。出现在低纬海域和沿海地区。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过度使用化石燃料 破坏森林 大气CO2浓度上升 全球变暖 海平面上升 淹没沿海低地 高纬地区农业增产 低纬地区农业减产 干旱加重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 1.各种水体 ①可分为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液态水最多,气态水分布最广。固态水只分布在高纬度或高海拔。 ②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③各种水体中,海洋水是主体。淡水中,冰川是主体。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河流的补给类型 ①雨水补给。它是河流最重要的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具有不连续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往往造成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我国季风气候区均以雨水补给为主。 ②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发生在春季。这类补给在开春后一段时间持续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化较平缓。我国东北地区这类补给较典型。 【注意】尽管如此,东北地区还是以雨水补给为主。 ③冰雪融水补给。主要指在流域内的高山地区,永久积雪或冰川的融水补给。这类补给也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区。冰雪融水补给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这类补给的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类补给较典型。 ④湖泊水补给。山地地区的湖泊,常成为河流源头。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能与河流构成互补关系,对河流水量起调节作用。 ⑤地下水补给。它是河流水量可靠而经常的来源。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变化平缓,径流的年内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地下水与河流之间普遍具有互补关系,但是像黄河下游这样的地上河只能补给地下水,无法接受地下水补给。 二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过程与环节 降 水 降 水 蒸 发 蒸 发 水 汽 输 送 植物蒸腾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下渗 海 洋 【注意】要求熟记水循环各环节名称。尤其注意“水汽输送”、“蒸腾”、“下渗”和“地下径流”这几个容易出错的专业名词。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 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大类。海陆间循环循环量最大,对人类意义也最为重大。陆地内循环虽循环量最小,但意义次之。 3.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调节高地纬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 ③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 洋流分布规律 1.影响洋流流向的因素有盛行风、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 赤道 30°N 60°N 30°S 顺时针 逆时针 逆时针 信风驱动的洋流 西风驱动的洋流 大洋西岸中低纬海区分布暖流 大洋东岸中低纬海区分布寒流 大洋西岸中高纬海区分布寒流 大洋西岸中高纬海区分布暖流 2.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的中高纬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顺时针的中低纬大洋环流。北半球洋流流向形如“8”的书写方向。 ②南半球因为南极洲占据高纬,没有形成中高纬大洋环流,只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逆时针的中低纬大洋环流。南半球洋流流向形如“0”的书写方向。 ③北印度洋海域狭小,没有中高纬部分,形成的是深受季风影响的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对于赤道以北海域来说,夏季海水向东流,冬季海水向西流。 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大陆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使西北欧形成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秘鲁寒流使南美洲西岸30°S到赤道附近形成温凉而干旱的气候。 2.影响渔场分布 ①寒暖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两种洋流汇合还会形成“水障”,鱼群因此集中。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 ②上升流。离岸风作用下,深层海水上涌,底层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如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下形成秘鲁渔场。 3.影响海洋航行 ①顺洋流航行节约燃料,节省时间;②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影响海运; ③洋流带来极地的冰山威胁航行安全。 4.洋流加快污染物扩散,但同时也扩大污染范围。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地区水资源丰歉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宝贵的水资源 必不可少 数量有限 生态用水 生活用水 生产用水 淡水资源少,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 污染进一步使 可用水资源减少 需求日增 需 供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供需矛盾 合理利用水资源 节流 开源 提高节水意识 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修建水库 需 供 调节时间分布 跨流域调水 调节空间分布 适度开发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 扩大水资源范畴 3.合理利用水资源供需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 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放射性元素衰变 地球外部 太阳辐射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作用结果 使地表高低不平 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位 奠定地形大势 雕琢细部景观 二 内力作用 1.三种内力作用的地位 ①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②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③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地壳运动的方向与结果 运动方向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变化 水平位移或弯曲变形 大规模隆起或凹陷 地表形态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或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起伏变化或海陆变迁 总体地位 主要 次要 相互关系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运动结果相互渗透叠加。 三 外力作用 1.风化:岩石在地表环境下崩解破碎的过程。它为侵蚀、搬运、堆积创造条件。 2.侵蚀:运动着的水、冰川、空气等使风化碎屑物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3.搬运: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以上概念或作用结果了解即可。但是要能分辨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了解它们的作用者。如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尤其要熟知课本的几个景观图。 岩浆 沉积物岩 沉积岩岩 变质岩 岩浆岩 岩浆 侵入岩 沉积物岩 沉积岩岩 变质岩 喷出岩 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岩浆 沉积岩岩 变质岩 岩浆岩 ①【重熔再生】指向岩浆的箭头 ②【冷却凝固】指向岩浆岩(或侵入岩和喷出岩)的箭头 ③【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指向沉积物的箭头 ④【固结成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第三种示意图中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⑤【变质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 山地的各种成因 山地成因 地壳运动 褶 皱 断 层 岩浆活动 构造成山 蚀余成山 向斜山 背斜山 火山喷发 上升岩体 火 山 断块山 1.山地成因 2.向斜背斜比较 褶曲形态 背斜 向斜 岩层弯曲形态 一般向上拱起① 一般向下弯曲① 岩层新老关系 两翼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 侵蚀之前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之后地貌 谷地② 山岭② 资源分布状况 良好的储油构造 良好的储水构造 工程适应性 适宜开挖隧道 不宜开挖隧道③ ①顺着岩层向下画箭头,箭头相背的褶曲是背斜,箭头相向的褶曲是向斜。 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裂隙发育,侵蚀形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相对坚硬,抗蚀形成山岭。 ③向斜岩层结构不稳定,且容易出现地下水渗漏。 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①板块背离运动,地壳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发育成海洋(如红海),海洋中央板块生长边界会形成海岭(如大西洋中脊海岭)。 ②板块相对运动,地壳褶皱形成褶皱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岛弧(东亚岛弧)和海沟。 4.断层两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地(如华山、庐山和泰山)。【注意】以上3.4.两条列出的例子经常作为考点。 5.岩浆沿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二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以铁路为辅。 2.山区交通线密度低,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 3.山区交通线弯曲程度大,同直线距离情况下总长度也大。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 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不同发育阶段 1.发育初期——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窄而深的“V” 型谷。 2.发育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凸岸相间分布的河谷。这一阶段,总体侵蚀强,堆积弱。河谷持续展宽。 3.发育成熟期——曲流发育,侵蚀堆积基本持平——形成形态稳定的宽浅的“U”型谷。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深,凸岸浅。码头适宜建在凹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较强,仅在平直河道适用。凹凸岸的作用比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更重要。 二 河流堆积地貌 河流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注意它们的形成过程。 山区地势陡峭 洪水期流速快 携带大量砾石泥沙 山前地势平坦 河道开阔 水流速度减慢 砾石泥沙逐渐堆积 形成洪积扇 扩大,彼此联合 1.洪积-冲积平原 凸岸水下堆积体 持续接受河流堆积 长期被水淹没 河漫滩 偶尔接受河流堆积 洪水期被水淹没 废弃的河漫滩 高于洪水位 不再接受河流堆积 扩大,彼此联合 2.河漫滩平原 河流携带泥沙入海 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 流速减慢 海水顶托作用 水下坡度减缓 3.三角洲 三 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尤其是河流的中下游。 2.河流对聚落的意义 ①提供生产、生活用水; ②作为交通运输通道; ③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提供丰富的农产品。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见本纲要第10页)、生物循环(见教材)、岩石圈(见本纲要第13页)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⑴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⑵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的表现有 ①大气圈:生物改造了地球大气的成分。大气中O2主要来自光合作用;大气中N2部分来自生物作用。 ②水圈:由于生物的选择性吸收,陆地水体的化学成分因此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蒸腾、加强下渗),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③岩石圈:生物还参与形成煤、石油、石灰岩等沉积岩。 二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地理环境要素整合在一起会产生一些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①植物提供叶绿素(机器) ②太阳提供光能(动力) ③大气、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CO2、水分、无机盐(原料) 【注意】光合作用与生产功能的联系与区别。光合作用在生产功能中起到统一生物、大气、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的作用。生产功能主要依赖光合作用,但不能与之视为等同。 2.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自我维持稳定的能力 CO2浓度上升 雨水溶解CO2增多 海洋生物CaCO2沉积加强 CO2浓度下降 河水溶解CO2增多 海水溶解CO2增多 如珊瑚、各种贝类 【注意】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有一定限度。当环境的变化超过一定幅度,自然地理环境无法平衡到原有水平。 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从静态来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协调的,各个要素之间互相对应。如:热带沙漠气候区有着相应的荒漠植被、荒漠土、内流河等。 2.从动态来看,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3.各要素中,人类最容易影响的是生物,其次是水,岩石较少受到人类直接影响。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 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1.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普遍存在。 2.地域差异有各种尺度。最大的尺度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包括温度带的分异和海陆分异,陆地自然带是次一级分异。 3.陆地自然带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水热组合 气候类型 植被类型 土壤类型 陆地自然带 ①陆地自然带的影响因子 ②陆地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比较 注意以下用词差异: 植被:热带雨林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自然带:热带雨林带 中纬度沿海内陆的差异最为显著 二 三种地域分异规律比较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到内陆 从山麓到山顶④ 形成基础 热量 水分 水热⑤ 影响因素 纬度差异 海陆差异 海拔变化 延伸方向 东西 南北 水平 更替方向 南北 东西(沿海到内陆)② 垂直 典型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① 中纬度地区③ 低纬地区的高山⑥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低纬和高纬地区形成横贯整个大陆的冰原带、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②从沿海到内陆,从湿润变为干燥,自然景观依次呈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规律变化。 ③中纬度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具体见本页陆地自然带分布与气候类型分布图。 ④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如下图)。 ⑤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升高,气温越来越低;降水先是逐渐增多,超过一定海拔高度,降水又逐渐减少。 ⑥山地所在纬度越低,山麓山顶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17 南靖一中地理组 张峥嵘 编写-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必修 复习 纲要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