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全解2016年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检测题含答案解析.doc
《教材全解2016年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检测题含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材全解2016年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检测题含答案解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检测题 本检测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2016·天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 ) A.煤 B.汽油 C.氢气 D.天然气 2 (2016·南宁)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发生吸热现象 C.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D.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3 (2016·湖南郴州)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火上浇油: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用水浇灭X|k |B | 1 . c|O |m 4 下图是一组用于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对比实验,对有关实验现象和结论的判断错误的是( ) A.实验1中红磷未燃烧,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白磷 B.实验2中白磷燃烧,说明实验2中的热水温度高于实验1 C.实验2中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燃着的白磷会熄灭 D.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 5 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图a中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B.图a中火柴头斜向下时更易燃烧,是因为火柴梗不断被加热和受到热气流带来空气的助燃 C.图b中蜡烛火焰很快熄灭,是因为金属丝圈吸收热量,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D.煤球制成蜂窝煤后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6 (2016·山东青岛)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7 (2015·广州)下图表示广州市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硫等元素,煤是清洁燃料 B.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 C.家用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D.煤、石油、天然气都是化石燃料 8 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乙醇、沼气和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 B.“温室效应”加剧主要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引起的 C.加速石油的开采,可以快速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D.为了防止水污染,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9 (2016· 湖北宜昌)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下列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 A.在点燃氢气前先检验其纯度 B.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D.在天然气燃气灶下方安装报警器 10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反应发生时吸收热量的是( ) A.C+O2CO2 B.Mg+2HClMgCl2+H2↑ C.CaO+H2OCa(OH)2 D.CO2+C2CO 11 同学们野炊时,小红往灶中塞放了很多木柴,结果火焰较小且黑烟多,小兵过来将木柴取出部分并架空了一些,火焰就旺了。小兵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B.升高木柴的温度 C.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D.方便添加木柴 12 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取之不尽的天然能源是( ) A.氢气 B.太阳能 C.天然气 D.石油 13 煤、石油、天然气是重要的化石燃料,下列关于化石燃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B.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 C.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可制得焦炭 D.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14 燃煤排出的二氧化硫进入大气后,会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温室效应 B.白色污染 C.酸雨 D.臭氧层破坏 15 下列行为与“绿色环保”理念不相符的是( ) A.分类回收、利用垃圾,减少资源浪费 B.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减少疾病传染 C.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能源 D.使用催化净化装置,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16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只要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X k B 1 . c o m C.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更充分地接触空气而燃烧得更旺 D.用嘴吹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17 科学家探明我国南海有巨大的可燃冰带,它是在海底低温高压条件下由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形成的晶体,关于可燃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矿物燃料 B.它的化学式可写作H2O C.它的开采能解决能源问题,不必再研究新能源 D.由于甲烷无毒,不必关注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 18 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做法错误的是( ) A.拨打119火警电话 B.室内电器着火,未切断电源时,用水灭火 C.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救援 D.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19 下列有关环境和能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汽油、煤油、柴油等都是石油产品 B.化石燃料中最清洁的是天然气 C.酸雨对农作物、桥梁、建筑物等有破坏作用 D.为了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应将所有废弃塑料采用焚烧的方法处理 20 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煤燃烧后产生的烟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 C.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D.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 二、填空题及简答题(共32分) 21 (8分)某校五楼寝室,学生熄灯就寝后,一同学违规点蜡烛看书,不小心引燃蚊帐,导致火灾。就此事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蚊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致使火势迅速扩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寝室同学惊醒后,一边拨打“119”,一边采取了下列自救措施,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 B.跳楼逃生 C.藏在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水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22 (6分)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下面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如右图,在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上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塑料筒中装的是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3 (8分)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 (1)煤、_____________和天然气常称为化石燃料。煤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的是________________。 (2)随着全球能源使用量的不断增长,人类迫切需要开发新能源。目前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潮汐能、生物质能、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等。 (3)“低碳经济”是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B.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C.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24 (10分)(2016·广东)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①关闭阀门 ②浇水 ③加水 ④火焰飞溅 (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火,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燃烧更猛烈; 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24分) 25 (12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火柴、蜡烛、烧杯三种实验材料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假设】1.有可燃物 2.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3.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设计与实验】 验证 对比实验 假设1 示例:加热烧杯,烧杯不可燃 _________________(仿照示例填写) 假设2 示例:常温放置蜡烛,蜡烛不燃烧 _________________(仿照示例填写) 假设3 示例:点燃蜡烛,蜡烛在空气中持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仿照示例填写) 【得出结论】猜想正确,燃烧必须同时满足_________个条件,只要破坏_________个燃烧的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反思质疑】氢气在氯气中能燃烧。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查阅资料】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细铁丝可以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棕黄色的烟;磷能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表达与交流】根据上述内容和课本中对“燃烧”的描述,你认为________________叫做燃烧。 26 (12分)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讨论】(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___________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___________。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一种碱(KOH),该反应是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4分) 27 (4分)煤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煤做燃料不仅是极大的浪费,而且固体煤中含有的硫在燃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1)若某市冬季取暖150天,每天消耗含硫1% 的煤2 000 t,该市一个冬季向大气排放多少吨二氧化硫气体? (2)从环保角度考虑,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w W w .x K b 1.c o M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检测题参考答案 1 C 解析:煤、汽油等燃料中,除了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氮等元素,这些燃料在燃烧时会转化为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释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天然气中碳元素的含量较高,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氢气作为燃料不但燃烧热值高、制取的原料丰富,而且燃烧产物无污染,是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故选C。 2 A 解析:化学反应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经常表现为热能、光能或电能的放出或吸收,A正确;有些化学反应会放出热量,如氢气的燃烧等,B错误;在化学反应中放出热量的不仅仅有燃烧反应,其他如金属与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大部分的化合反应等也会放热,C错误;人类利用的能量不完全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比如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就不是通过化学反应而获得的,D错误。 3 B 解析:A项,火上浇油的化学含义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油这种可燃物,使燃烧更旺,错误;B项,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通过摩擦生热,使得木柴温度升高,当木柴温度达到着火点时而燃烧,正确;C项,吹灭烛火,是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错误;D项,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灭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 4 B 解析:实验1中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红磷没有燃烧说明是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实验2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了氧气,水中白磷能燃烧,说明与氧气有关,如果停止通入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由此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5 A 解析:图a中的火柴头垂直向上燃烧时容易熄灭,是因为火柴梗不能充分吸收燃烧放出的热量,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而不是热空气增大了火柴梗的着火点,故A错误。 6 D 解析:A、B利用隔绝空气的方法灭火;C利用移走可燃物的方法灭火;汽油的密度比水小,汽车油箱着火用水灭火,汽油会浮在水面上跟氧气继续反应,因此汽油着火不能用水灭火,D错误。 7 A 解析:煤中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氢元素和硫元素等,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炭黑小颗粒等污染物,不是清洁燃料,A说法错误;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分馏后的产物,是石油化工的一种产品,B说法正确;家用燃料包括煤、液化石油气、煤气、天然气等,燃烧均放出热量,C说法正确;煤、石油、天然气都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属于化石燃料,D说法正确。 8 C 解析: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而乙醇、沼气和氢气都是可再生能源,A正确;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一方面是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不断减少,两方面都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升高,B正确;石油等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要合理利用与开发化石能源,不能加速过度开采,C错误;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一个原因,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从而达到防止水污染的目的,D正确。 9 D 解析:氢气具有可燃性,因此点燃氢气前,应先检验氢气的纯度,A不符合题意;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可以避免呼吸到烟尘和有毒的气体,B不符合题意;加油站中的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遇明火有爆炸的危险,所以加油站要严禁烟火,C不符合题意;天然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泄漏后向上扩散,天然气报警器要安装在燃气灶的上方,D符合题意。 10 D 解析: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有些化学反应放热,有些化学反应吸热,燃烧反应放热;金属与酸的反应放热;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碳与二氧化碳反应,需要持续加热,反应才能进行,反应过程中吸热。 11 A 解析:取出部分木柴并架空,增大了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柴因与空气充分接触而燃烧更旺、更剧烈。 12 B 13 A 解析: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是天然存在的,是化工原料,不是化工产品。 14 C 解析:二氧化碳过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塑料制品引起白色污染;氟利昂的使用会破坏臭氧层。 15 B 16 C 解析:燃烧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而有的物质与氧气反应比较缓慢,例如食物的腐败、钢铁的生锈等,这些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属于缓慢氧化,不会发生燃烧,A错;可燃物发生燃烧还需要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B错;把木柴架空,可使木柴充分接触空气,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木柴燃烧得更旺,C正确;用嘴吹蜡烛,是因为降低了蜡烛火焰周围的温度,使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从而使蜡烛熄灭,而非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物质的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错。 17 A 解析:可燃冰是一种矿物燃料,故A说法正确;由题意知可燃冰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形成的晶体,不能用水的化学式表示,故B说法错误;可燃冰的开采能解决能源问题,但仍然要研究更清洁的新能源,故C说法错误;甲烷是温室气体且甲烷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也会产生温室效应,所以要关注开采造成的环境问题,故D说法错误。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8 B 解析: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时,拨打119火警电话,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援,降低灾害的程度,A正确;室内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若直接用水灭火,容易造成电器短路等更大灾害,B错误;不能逃生时,应沉着应对,等待救援,不要采取跳楼等极端措施,C正确;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可以避免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人体的伤害,D正确。 19 D 20 B 21(1)可燃物 (2)开门使室内空气形成对流,氧气更充足 (3)A (4)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2(1)使面粉充满整个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 (2)① (3)严禁烟火(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模拟粉尘爆炸实验的有关知识。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且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得就越剧烈,放出的热量就越多,爆炸越剧烈。因此,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同时还要保持通风透气。 23 (1)石油 二氧化硫(或SO2) (2)太阳能(合理即可) (3)BC 解析:(1)煤、石油和天然气是三大化石燃料;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它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2)人类正在开发和使用的新能源有潮汐能、氢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等。(3)A选项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高能耗,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B选项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产生,符合“低碳经济”理念;C选项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有利于节能减排,符合“低碳经济”理念。 24 (1)①隔离可燃物 ②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2)水的密度比油大,油会浮在水面上,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 盖上锅盖(或加大量青菜) 解析:(1)图①关闭阀门,可阻断液化气,隔离可燃物;图②浇水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2)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水的密度比油大,油会浮在水面上,水的沸点比油低,导致暴沸,油滴飞溅出来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因此油锅里的火焰不但没有熄灭,反而燃烧更剧烈。盖上锅盖或加大量青菜可使火焰熄灭。 25【设计与实验】点燃蜡烛,蜡烛可燃 点燃蜡烛,蜡烛燃烧 将燃着的蜡烛扣入一只烧杯内,蜡烛逐渐熄灭 【得出结论】 三 一 【表达与交流】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X|k |B | 1 . c|O |m 解析:明白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即物质具有可燃性、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此实验是对比实验,从假设1可知烧杯是不可燃烧的物质,后面的就要填写可燃物;假设2是没有达到物质的着火点,后面就要填写达到着火点的物质;假设3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后面就应填写氧气不充分时的燃烧。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据资料可知镁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以及铁丝和磷的燃烧现象,总结燃烧的定义。 26 【知识回忆】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交流讨论】(1)减少污染(或环保) 擦干 (2)氧气(或空气) 【综合应用】放热 2K + 2H2O2KOH+ H2↑ 27(1)解:整个冬季消耗煤的质量为2 000 t×150 =300 000 t。 硫的质量为300 000 t×1%=3 000 t,设一个冬季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气体的质量为x。 S+O2SO2 32 64 3 000 t x = x=6 000 t 答:一个冬季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气体的质量是6 000 t。 (2)改用天然气或其他清洁能源,或者把煤进行脱硫处理。 系列资料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材 2016 九年级 化学 第七 单元 燃料 及其 利用 检测 答案 解析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