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doc
《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地理复习讲义.doc(30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认识区域 一、区域 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划分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划分: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 4.区域类型 均质区 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 1、整体性 说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差异性 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并不是说区域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 3、开放性 区域作为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开放性的特点。 第二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区 域 要素 日本 英国 地形 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 高原、低山、丘陵与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 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为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 森林覆盖率高,占领土的2/3,植物种类多样 森林覆盖率为1/9,以草地为主,植物比日本少 水文 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 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矿产资源 缺乏 煤、铁、石油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区域 要素 日本 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大国,工业化起步晚 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其布局 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有世界工厂之称。资源型布局为主 农业 以种植业为主 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和城市 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 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向海外大量移民 二.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 划分依据:气候和地貌 2 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四.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地带 位置 优势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东部 濒临海洋,是中国开放的门户,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发展 中部 位于中国腹地,担负承东启西的作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水患、风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 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特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区域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关系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破坏。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已显现出不协调 转型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几乎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剧 再生阶段 区域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复苏阶段 产业结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治理污染,改善地区投资环境 合理和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基本协调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比较三种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人类中心论、人地伙伴论 背景 核心思想 评价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在古希腊时代,人类逐渐萌生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这是人地关系理论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观点。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该理论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反映了当时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中心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地理环境决定论也因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应运而生。 人类中心论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做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类中心论一味地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造成了国际上悲观派与乐观派的大论战。 人地伙伴论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构建了人与地理环境的新型伙伴关系 人地伙伴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 该理论倡导人类在积极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原则 ⑴定义: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 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 ⑵内涵: 经济 持续发展、 社会 持续发展和 生态 持续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复合系统。(教材33页图2-2-2)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 (2)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3)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⑶原则: ① 公平 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② 持续 性原则。 ③ 共同 性原则。 ④ 阶段 性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1)1980年第一次提出该概念。 (2)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 (3)2002年,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的会议,审议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⑴从历史看——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⑵从现状看——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仍然十分巨大。 ①庞大的 人口 压力(我国GDP占世界的3.4%,而人口占世界21%。其比值约为1 :6;人口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多,每年有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用于养活新增的人口。) ② 资源 短缺令人担忧(优→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问题→ a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b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导致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③深刻的 环境 危机(a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极大的危机。b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环境污染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制定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人口战略 (1)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以及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采取措施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资源战略 (1)面对的问题: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利用率低 (2)采取措施 为满足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既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充分挖掘潜力,促使其增值,并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生活消费等方面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3.环境战略 (1)存在的问题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大气污染 水体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 臭氧层破坏 物种灭绝 环境问题 主要在城市 主要在农村 (2)战略措施: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4.稳定战略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前提,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切人点和归宿点。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一、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位置及范围 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 7省大部分或一部分 面积30多万平方千米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使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单产降低。 (2)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沉积在下游河床.使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 (3)造成当地 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处在各种地理要素的相互交错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2)黄土高原的土壤质地特殊.黄土 疏松 ,孔隙很多,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3)黄土高原地区降水 分配不均 .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 (4)自然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和 破坏植被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相结合 (1)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农林牧综合发展。 ①要以 水土保持 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早涝保收、 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质量; ③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复垦工作。 (2)综合治理 ①原则:坚持 林草、工程与耕作 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 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②目的:改善黄土高原的 生态环境 .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的 可持续发展。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 (2)农业技术措施 (3)生物措施 3.小流域治理: ①治理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②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 补充知识点: 荒漠化防治(西北地区) 1、荒漠化形成: ①自然原因:西北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地深厚疏松沙质沉积物的覆盖、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②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工矿交通建设不注重环境保护 2、荒漠化的防治: 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①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②扭转正在发展 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明确整治目标、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自然植被 第二节 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鲁尔区发展的条件: 鲁尔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 广阔的市场等因素,再加上原有的基础设施、科技力量等因素,鲁尔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工业区之一。 二.主要的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主导)煤炭工业(基础)电力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 三.衰落的主要原因: 1生产结构单一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冲击 四.整治措施 (旧教材) 1、调整整产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 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4、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新教材(鲁教版): 1.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 补充知识点: 1.我国的东北工业基地和鲁尔区一样属于以重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目前也出现了和鲁尔区类似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主要措施如下: ①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发展第三产业。 ②把自身生产、学习经验和科学研究相结合。③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淘汰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加强自身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④全面治理环境污染,提高东北的环境质量。 ⑤大力拓展融资途径,引进民间资本。⑥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上的优惠。 2.山西省作为中国的“鲁尔区”,其发展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区位优势条件有哪些? (1)资源丰富。山西各种矿产资源,特别是煤、铁等储量丰富,素有“煤铁之乡”之称。山西 是我国最大的煤炭基地,其煤炭产量、调出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本省的煤矿星罗棋布,遍布全省。 (2)水源较为充足。本省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西部和南部的河流注入黄河;东北部和东部的河流注入海河。汾河是本省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仅次于渭河)。山西省地下水相当丰富.据统计,全省大于0.01立方米/秒的泉水有几百个。 (3)交通运输能力不断加强。近年来,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交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铁路是本省交通运输网的基本骨架。 第三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人民版和鲁教版)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知识窗) (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⑵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 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 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 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 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⑶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 炭 天然气 优点 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 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 缺点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⑴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⑵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我国的南水北调 一.中国水资源的特点 • 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 • 空间分布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 时间分配上:“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各年之间变率大” 二.我国缺水的原因是 自然原因: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气候反常等。 人为原因:用水量迅速增加,浪费严重,水质污染 三.解决的措施 1.建立蓄水工程(时间) 2.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空间) 3.合理开采地下水 4.科学用水,节约用水 5.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四.南水北调 1.三个路线评价 路线:从长江 上游 引水到 黄河 上游 水源区:长江上游 金沙江 及其支流雅砻江、 通天 河 供水区:黄河上中游的 干旱 和 半干旱 地区 评价:优点: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 自流 供水。 缺点: 水量 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 西北 和 华北 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 大 。 西线方案 路线:从长江 三峡 水库引水,出 丹江口 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 水源区:长江中游 三峡 水库,汉江上游 丹江口 水库 供水区: 华北 平原大部分地区 优点:可 自流 供水 评价: 缺点:需挖 河道 ,工程量 大 中线方案 路线: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 京杭 运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水源区: 长江 下游 供水区:淮河下游地区,山东 黄 河下游地区,海河流域 优点:水量 大 ,可利用 京杭 运河,工程量 小 ;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评价: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 ,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东线方案 2.工程评价或者影响: 1.积极意义 (1)将有效缓解调入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社会 效益、 经济 效益、 生态 效益。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1)长江径流减少,会引起 海水上溯 ,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2)径流量减少会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 淤塞 。 (3)调水会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4)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 低洼 .地下水位较高,天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容易发生 盐碱化 。 (5)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 工业园 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补充知识点: 一.西电东送 1.西电东送工程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电力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2.西电东送工程将形成三大通道。 ⑴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 ⑵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千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⑶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 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二.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 一.长江概况 流程最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 中国第一大河 流域面积最广(180万平方千米) 流量最大(占全国河流年径流量的三分之一) 长江 水能资源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占1/2 蕴藏巨大的水能 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电站(见附图) 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总 黄金水道 里程的2/3 具有巨大的运输价值 附图: 二.长江开发 长江的开发、治理:①水能资源的开发:长江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水能蕴藏量占全国总蕴藏量(6.8亿千瓦)的1/3,长江水能最丰富的河段是流经横断山区的金沙江段,这里处在由青藏高原由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落差大,水流急,水能巨大。在四川盆地以东,长江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在这里,长江已接纳了四川的数十条支流,水量大增,加上三峡地带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水能资源极其丰富,正在建设中的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就位于西陵峡三斗坪。长江干支流已建或在建的著名水电站有:葛洲坝(万里长江干流第一坝)、丹江口(汉江上游)、安康、二滩(雅薯江)、隔河岩(水清河)、五强溪(沅江)、乌江渡(乌江)、龚嘴(大渡河)等。②防洪与灌溉:长江流域广,支流多,水量大。其水量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1/3强,长江流域是我国工农业生产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长江水不仅浇灌着流域内几亿亩的土地,哺育着数亿的人民,而且是将来“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地,但是,长江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危害也很严重,防洪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当流域内普降大雨川江,北面的汉江,南面与洞庭湖,鄱阳湖水系三股洪水同时袭来,就会导致干流的特大洪水泛滥,。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防洪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如荆江河段的裁弯取直,加固了大堤,新建了一大批水库,兴建了一些分洪,蓄洪工程,上中游山区的造林,护林和水土保持工程等,三峡工程建成后,将在长江防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③航运:长江素有“黄金水道”的美誉,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我国内河航道总长的2/3。流域内资源丰富,商人生产发达,运输需求大,且与南北路的公路,铁路相交,便于水陆联运,形成了巨大的运输网,沿岸有重庆,武汉,南京,镇江,南通,上海等著名的港口,并可直接出海,与世界各大洋联系,目前,长江的水能,水资源和航运价值的开发利用率还很低,潜力十分巨大。 (一).长江上游 长江三峡介绍 1、三峡的位置和范围: 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全长204千米。从西到东,分别为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瞿塘峡两岸岩壁直立如墙,高峰指天,有些地方只在中午才能见到太阳。人们在船上抬头向上望去,山峰和天空好象连在了一起,而脚下则滚滚江流,景色十分雄伟壮丽—“瞿塘胜过虎牢关”;巫峡峡谷幽深曲折,巫山十二峰高出江面千米以上,千姿百态,引人入胜,其中的神女峰尤蛙为清奇挺秀;西陵峡滩多水急,影响航行,是川江航道中较为艰险的一段。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所在省级行政区 重庆市 鄂渝交界 湖北省 长度 最短,8千米 45千米 最长,120千米 地形特点 两岸岩壁直立如墙,高峰指天 幽深曲折,有神女等十二峰 滩多水急、宽谷与峡谷交错分布,利于水能开发 主要电站 无 无 三峡与葛洲坝水利枢纽 2、成因:流水侵蚀形成的背斜谷 长江流到四川盆地以东,深切巫山背斜构造,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 3、重要地位: A、地势第二与第三级交界处 B、中部与西部经济带结合部位 C、四川盆地(“天府之国”)与长江中下游平原(“鱼米之乡”)交界处 D、上游山区转入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 E、川江航运与中下游水运结合部,扼大西南水运咽喉 4.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有利的正面效应 : 1.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 2.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3.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4.调节局地气候 5.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6.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负面效应 : 1.水库将淹没土地、耕地及部分文物古迹;2. 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3.水库诱发地震、滑坡 4.库区泥沙淤积加重 5.影响三峡的自然景观 6.影响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 7.水库增加蚊虫孽生,影响人群健康 比较长江和黄河 河流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 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 长度 6300千米(我国第一大河) 5500千米(我国第二长河) 流经省区 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 青、川、 甘、宁、内蒙古、晋、陕、豫、鲁 流经地形区 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注入的海洋 东海 渤海 河段特征 上游 落差大,极富水能 落差大,水能丰富,水量较大 中游 支流多,水量大,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易发生水灾 多峡谷,流经黄土高原,多泥沙,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下游 江阔水深,四季便于通航 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多发水患 治理 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根本 (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1.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2.长江中下游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社会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3.我国的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的比较 基地类型 分布地区 商品粮基地 九大基地:①生产条件和基础好的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②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江淮地区;③粮食商品率较高的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商品棉基地 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淮平原;南疆 油料作物基地 花生 重要性居于首位;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产量最多 油菜 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南迁”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芝麻 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如河南等地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糖料作物 甘蔗 生长习性: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生长期长。台湾、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海南是主要产区(热带、亚热带) 甜菜 生长习性: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个省区(中温带) 出口商品基地 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太湖平原、闽南三角洲地带、珠江三角洲;种植花卉、蔬菜、水果,发展塘鱼禽畜生产。 4.长江洪灾的原因 因素 长江洪灾成因 自然因素 洪水来量 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特别是雨期内大范围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南北支流洪水同时爆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 滞洪能力 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泄洪能力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过洪能力(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 滥伐森林 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既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作用减小;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减弱 第二节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 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 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 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 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图4-2-4~4-2-12)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地理 复习 讲义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