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近代史(上).doc
《世界史-近代史(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史-近代史(上).doc(35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后 记 六卷本《世界史》原为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选编教材,现已定为八・五 期间国家重点书。因各卷编写进度不一,现将“近代史编”(上、下卷)先 行付印,以飨读者。 本卷编写分工如下(以章节先后为序): 总序…………………………………………………吴于廑 前言…………………………………………………刘祚昌 王觉非 第一章 第一节…………………………………………沈汉 刘祚昌 第二节…………………………………………沈汉 刘祚昌 第三节…………………………………………沈汉 刘祚昌 陈晞文 第四节 一…………………………………………杨豫 陈晞文 二…………………………………………杨豫 陈晞文 三…………………………………………杨豫 陈晞文 四…………………………………………杨豫 陈晞文 五…………………………………………杨豫 陈晞文 第五节 一…………………………………………刘祚昌 齐世荣 二…………………………………………陈晞文 第二章 第一节…………………………………………王觉非 第二节 一………………………………………钱乘旦 二………………………………………钱乘旦 刘祚昌 三…………………………………………钱乘旦 四…………………………………………钱乘旦 五……………………………………………瞿季木 刘祚昌 第三节 一…………………………………………刘祚昌 齐世荣 二…………………………………………马家骏 三…………………………………………彭树智 四…………………………………………彭树智 第四节 一…………………………………………董继民 二…………………………………………刘祚昌 三…………………………………………董继民 刘祚昌 第三章 第一节…………………………………………陈海宏 刘祚昌 第二节…………………………………………刘宗绪 第三节…………………………………………刘宗绪 第四节…………………………………………瞿季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吴于廑教授抱病审阅了本书重点章节,提出了具 体的修改方案;齐世荣教授在百忙中审阅、修改全稿,并参加编写上卷部分 书稿,从而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完成。 限于水平和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不当、疏漏之处,敬希专家和读者批 评指正。来函请寄高等教育出版社政史编辑室(北京・沙滩后街 55 号,邮 编 100009)。 本卷主编者 前 言 《世界史・近代史编》上承《世界史・古代史编》,下接《世界史・现 代史编》,是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的第二部分。 本书涵盖了从 1500 年到 1900 年的世界历史演进、嬗变的整个过程。全 书共六章,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前三章,下卷包括后三章。 本书之所以以 1500 年为起点,以 1900 年为终点,是基于以下几种理由。 第一,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 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而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 一系列变化、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息息相关。特别是地理大发 现直接诱发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对于西欧资本主义工业 化起了最有力的催化作用。没有地理大发现,就没有工业革命,也就没有资 本主义的发展,更没有随之而来的世界历史向整体发展的根本转折。地理大 发现发生在 1500 年前后,因此,以 1500 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合乎 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的。 第二,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 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只是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 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对隔绝状 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才 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因此,在这个意义上, 以 1500 年为世界史的起点,也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第三,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因此世界历史近代与古代的分期断限,应该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经济形态变 化为主要依据。1500 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等等,导致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引起了遍及世界各地区的社 会经济的重大变化。因此以 1500 年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合乎历史唯物 主义原则的。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时代是从 16 世纪才开始的”。①恩格斯 说:“现代自然科学,和整个近代史一样,是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算起, 这个时代,我们德国人由于当时我们所遭遇的民族不幸而称之为宗教改革, 法国人称之为文艺复兴,而意大利人则称之为五百年代”。② 第四,逐步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位的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 的过渡,约当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之际。因此 1900 年可以视为已在支配世 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以这一年为世界近代史的下 限,显然是适宜的。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力图在体系、结构及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和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222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444 页。五百年代,即 16 世纪。 改进。 本书立足于全世界全人类,从宏观的角度考察了 1500—1900 年世界各 个地区、各个国家是如何打破隔绝状态,最后形成为一个互相倚伏、互相影 响的整体的。全书把这个过程分为四步。1500 年以前,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互 相隔绝,亚欧非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间还有美洲和澳大利亚洲。但 是,地理大发现打破了这个隔绝状态,实现了彼此之间的直接的接触,这是 加强地区间联系的第一步。此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和英国先后 向海外扩张,分别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到 1760 年前后欧洲与这些殖民地之 间已经形成密切的经济关系,这是世界地区间联系加强的第二步。18 世纪后 半期到 19 世纪初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由此 得以利用所产工业品先后渗透、控制和征服世界许多地区和国家。1850— 1870 年间,以英国为中心形成了世界市场。这意味着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 强的第三步。1871 年以后,资本主义工业飞跃发展,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垄断的形成又推动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到 19 世纪末,世界终于瓜分完 毕,资本主义势力伸到世界各个角落。这是世界地区间加强联系的第四步。 世界到此时已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整体。可以说,近 代世界由分散向整体发展的观点贯串全书。 本书在编写方法上采取了纵横交错的方式。既叙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纵向演变 ,又注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的横 向 联系,进行跨国家、跨地区的综合性的比较研究,并且探索一些重大历史现 象从发源地向外扩散、传播及发生影响等的来龙去脉。比如在叙述明治维新 部分对中国和日本作了比较,探讨了在社会变革中中国失败日本成功的原 因。在叙述 18 世纪启蒙运动时,没有把它单纯视为法国一国的现象,而是 把它视为一个国际现象,对它的历史背景及特点做了广泛、综合的探讨。 本书重视中国在近代世界史上所处的地位,在阐述东、西方历史发展的 不同特点时,就为什么到近代开端时中国从一个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的、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都是先进的国家,沦为一个落后国家的主客 观原因,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历史反思。而且,关于明代后半期和清代前 半期的中国政治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书重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世界近 代史既然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上升、发展并向整个世界扩张的历史,所以本 书把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放在重要地位,并且从 1500 年一直写到 1900 年,中间没有断线。而且,书中还把资产阶级社会政 治思想分成几个时期,不但把它和同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情况有机地联 系起来,而且还指明了每一时期的思想主流。 本书第六章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标题下,写了 1500—1900 年的 400 年间欧美诸国在衣食住行、家庭生活、社会风尚、生活 习惯等等方面的演变过程,使读者于政治经济史之外,还略知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西方社会史,了解复杂的资本主义社会现象。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尝试,问题一定不少,切盼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总 序 吴于廑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 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 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 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 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在中国,约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 习惯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历史的代称。实际 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 国家历史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 关于世界历史的分期,至今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早在文艺复兴时 期,西方就已有了把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和“近代”的说法。这 种主要基于欧洲历史的分期,在西方史学界长期沿用。有不少史学家又在三 时期之后加上“当代”或“现代”,从而形成四阶段分期法。马克思主义史 学也采用四阶段分期法,其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 论,与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者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 主义历史学家对世界史的分期,一般都以“古代”相当于原始社会及奴隶社 会阶段,“中世纪”相当于封建社会阶段,“近代”相当于资本主义社会阶 段,而“现代”则是指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开端的一个新的时期。有 的学者认为“中世纪”一词只适用于西欧历史,没有世界历史上的普遍意义, 所以改用“中古”一词标示“古代”和“近代”之间的阶段。这种分期法从 理论上说是完全可行的。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并不平衡,世界各不同地区进 入某一社会经济形态有早有迟,在某一社会经济形态中经历的时间也有长有 短。特别是自历史进入文明时期以后,很少看到绝对纯粹属于这一阶段或那 一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很少看到绝对整齐的、单一发展的由低级社会经 济形态逐层向高级社会经济形态的过渡。因此在世界史的分期断限问题上, 目前仍然存在着分歧。 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 远在古代,历史学家就已经把记述历史的范围扩大到他们当时已知的世 界。由于世界历史在当时还远没有象后代那样形成一门专门的学科,即使是 视野扩及全部已知世界的历史学家,一般也不会对所写历史标名为世界历 史,也不会完全意识到是在写作当时已知世界的历史。但是,他们毕竟把已 知的地理范围视为一个世界,并且把发生在这个范围内的历史记录了下来。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为这个已知地理范围所写的历史,就是他们各自所处时 代的世界历史。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9 卷,主题在于记述 希波战争中希腊人的胜利,但其涉及的范围,包括地中海地区、多瑙河外、 两河流域、波斯,以及在此以北的草原地带,这大体上就是希腊人当时所知 道的世界。因此可以说,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当时希腊人已知世界的 历史。比希罗多德晚出的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全书的主 体是汉天子统治之下的中国。但其所记史事的地理范围,却扩及公元前 2 世 纪中国人所知道的世界。司马迁沿用中国古代的习惯说法,笼统地称这个已 知的世界为“天下”。这个“天下”东起朝鲜,西迄大夏、安息,几乎是亚 欧大陆的一半。对于为这样一个广阔的地理范围记载史事的史书,把它视为 一部当时中国人已知世界的历史,看来并不为过。罗马时代的希腊人波利比 奥斯著有《历史》40 卷,现存前 5 卷及一些残篇,记述的中心是正在扩张中 的罗马。但中心之外,所记范围还包括公元前 212~前 146 年期间地中海的 周边世界。波利比奥斯在《历史》的第 1 卷第 3 节中说,他以第 140 届奥林 匹克大会(公元前 220~前 216)为全书叙述的起点,在此以前,“世界上 的行动是分散的”,而在此以后,“意大利、阿非利加同希腊、亚细亚的局 势联结了起来”,由此“历史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波里比奥斯对当时 罗马周围世界由分散而联系为一的历史认识,十分可贵。 随着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人们所能知道的世界的范围日益扩大。但是历 史学家笔下的世界,却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局限。4 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圣・奥 古斯丁关于历史的终极是“上帝之国”在人间实现的思想,支配着中古时代 的西欧史学。基督教史学的世界,等于基督教传播所及的世界。这个世界以 欧洲为主体,外于此者,按基督教教理,除了圣地巴勒斯坦,是应受天谴的 异教土壤,理应排斥在沐受神恩的这个世界之外。因此,中古欧洲的所谓世 界历史,实际上是起自上帝创世,以希伯来为序幕,以欧洲为主体的基督教 世界的历史。12 世纪德意志历史学家弗赖辛的主教奥托(约 1114—1158) 所作《年代记》是这一类历史著作的代表。以此为代表的世界史观,在欧洲 一直沿续到 17、18 世纪。法国人 J.B.博叙埃(1627—1704)所著《世界历 史通义》以及 A. A.卡尔梅特(1672—1757)所著《教俗世界史》均属此类。 中古时代与基督教世界并立的是伊斯兰世界。伊斯兰历史学家在编纂他 们当时已知的世界历史时,和同一时代基督教历史学家一样,往往也受宗教 意识的支配。塔巴里(838—923)所著《历代先知与帝王年代记》,伊本・赫 勒敦(1332—1405)所著《阿拉伯人、波斯人及柏柏尔人史》,都以当时最 渊博的“世界史”著作见称,其内容则是以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诸国为主 体。伊斯兰历史学家心目中的世界,实际是伊斯兰教传播所及的世界。其周 围地区,不过是这个世界的化外而已。 中国自司马迁之后,从班固的《汉书》开始,所修的正史都属中国的断 代史。但是历代史家大都继承了司马迁的传统,在撰写本国史的同时,还记 叙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他们著述的范围固然详于本国,薄于“蛮夷”, 但毕竟包括了同时代已知的世界。而且,与中古西方基督教史学不同,中国 史学著作所记述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人在一定社会环境里的个体和群体 的活动,可以称作以人为本的历史。它们所记叙的世界或“天下”,是个体 或群体的人从事活动的世界或“天下”。这种把当时已知世界历史视为人的 活动过程而非神意展现过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在 15、16 世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空前扩展之前,历史学家们所写的已 知世界的历史,无论是古代的还是中古时代的,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 都存在着局限,首先是地理知识上的局限。当时历史学家所知道的世界,远 非 16 世纪以后人们所知道的世界:或者是地中海周围,或者是亚洲东部和 中部,或者是亚欧大陆及其附近的北非等等,总之,不出世界的某一局部。 因此,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写作包括全部世界在内的世界历史。其次是民族或 宗教意识上的局限。历史学家把属于本民族的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 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忽视或蔑视即使已有所知的异族或异教地区的历史。 于是或以罗马为中心,或以汉帝国为中心,或以基督教世界为中心,或以伊 斯兰教世界为中心,以及如是等等。就中古西欧史学和阿拉伯史学而言,所 受宗教意识的局限尤为明显。 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述开始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和稍后的启蒙 运动时期。这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发生和迅速发展以及由此出现 的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上一系列历史性的重大转折相联系的。15、16 世 纪以后海上交通的空前发展,东西方之间和各大陆之间闭塞状态的打破,大 大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大为开阔。对中世纪教会和 神学思想的批判以及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又逐步把人们从宗教思想束缚中 解放出来。这些都为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克服前人的某些局限,把世 界历史著述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创造了条件。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人文主义历史学家 A.萨贝利科(1436—1506)著《恩 奈阿德》,记述了从古代到 16 世纪的世界历史。这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 史著述的开端,特点是一反欧洲中世纪史学的神本思想,开始把世界历史理 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到了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 尔泰著《风教通义》(或译《论各民族的风格与精神》),不仅进一步突破 基督教神学对史学的束缚,而且突破自古以来传统史学以局部世界为全部世 界的局限,试图勾划一幅新的、完整的世界历史图景。从纵的方面说,伏尔 泰废洪水创世之说,从他当时认为最远古的中国讲起。从横的方面说,他跨 出欧洲的狭隘范围,把欧、亚、非、美几个大洲的国家和民族都写入历史。 他嘲讽西方的传统史学,说“历史号为世界史”,而实际是“在我们西方造 作的”。在这些方面,伏尔泰确实为后来世界史的编著开辟了道路。继此之 后,德意志受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潮影响的格丁根学派历史学家,也致力于 世界历史的著述,如 J.C.加特勒尔(1727—1799)的《世界历史要览》以及 A. L. von 施勒策尔(1735—1809)的《世界历史概略》等等。19 世纪中叶, 德国兴起了由 L. von 兰克首倡的客观主义批判史学。兰克晚年编著、身后 由其弟子据遗稿补足的《世界历史》7 卷,是一部以拉丁、日耳曼六大民族 为主体的世界史。这部世界史反映了西方殖民大国在近代世界日益上升的支 配地位,由此形成西方史学中的“西欧中心论”,借兰克批判史学的权威而 广泛扩散影响。把各国历史汇编为世界史的作法,开始于 18 世纪中叶。1736~ 1765 年,英国 J.坎普贝尔等人辑集了一部《自远古迄今的世界历史》,全 书多达 38 卷。德国格丁根学派曾译出 30 卷,终因其体例驳杂而中止全译。 此后,新的大型汇编相继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有英国的“剑桥三史”,即《剑 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和《剑桥近代史》以及法国的《人类文明进化 史》等。参与这类新型汇编的历史学家,既有近代发现和搜集的大量文物遗 迹和文献为依据,又重视和运用近代实证科学的方法。由他们的著作辑集起 来的大型汇编,在学术界有很大影响。但也存在着缺陷:第一,在总的倾向 上,仍然以欧洲尤其是西欧为世界历史的中心,把欧洲以外的地区视同陪 衬;第二,没有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由分散发展为整体的过程,分区分国的 编列体系在专题专章的记述中依然可见;第三,忽视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 基础,因而也就难以从最根本方面探索和阐明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规律和 趋向。 中国学者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才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鸦片战争前夕, 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时主持译刊《四洲志》,内容包括五大洲 30 多个国家的 地理和历史。后来魏源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有关的史志和 中外著述,写成《海国图志》50 卷,于 1842 年出版,1847 年增为 60 卷, 1852 年又扩充到 100 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 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是当时东方国家中最为详备的列国志式的 世界历史与地理巨著。与魏源同时代的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对各国的 史地沿革,社会演变,也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不过,两书的作者都没有摆 脱中国传统的史学观念。魏源以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徐继畲认为“坤 舆大地,以中国为主”,而万方对中国则仰之如辰极。这一传统史观到 19 世纪后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历史学家的笔下开始发生变化。这两派历 史学家都从外国历史寻求变法或革命的借鉴,因之所写外国历史多偏重于各 国之治乱兴衰,目的在于说明变法和革命是国家强弱存亡之关键。但他们还 没有能够用变革的思想编写综合性的世界历史,据以编写某些外国历史的蓝 本又多半是直接间接地出于西方学者之手。但在西方近代史学的影响下,他 们已开始对中国中心论的传统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之谬 论。 20 世纪初期,“欧洲中心论”在西方史学中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对资 本主义前景暗淡的忧虑促使一些西方史学家对前一个世纪的历史信念提出 疑问,因而开始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历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 明。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史学向专门化的发展,对各国、各地区、各时代、 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日益深入缜密的研究,也必然要提出在此基础上对人类 历史进行综合考察的问题。形态学派历史学家适应这一发展,从历史的综合 比较研究中得出他们不同于兰克的世界历史的观点。O.施本格勒(1880— 1936)和 A.J.汤因比(1889—1975)把世界历史看作是多种文明的生长和衰 灭的历史,而非单一文明发生和扩散的历史,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欧洲中 心论”的突破。20 世纪 40 年代,G.巴勒克拉夫在他的文集《变动世界中的 历史》里提出西方史学必须放弃“西欧中心论”,并须重新定向。他后来主 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和集中由许多历史学家执笔的文字说明,也 都体现出同一倾向。与此同时,对分国编列式的世界史体系,也有学者提出 不同看法。L. S.斯塔夫里阿诺斯近年出版的《全球历史》,就试图打破分 国、分地区的编列方法,更多地注重不同时代世界各地区的共同形势以及各 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近代西方史学的缺陷并没有因此得到根本克 服。唯心史观,基于民族偏见或文化偏见而形成的关于东方历史即将消逝或 必然长期停滞的宿命观点,仍然阻碍着世界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 苏联科学院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出版了多卷本《世界通史》,这部通 史具有和西方同类编著相区别的明显特色。它以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 阶段的标准,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被压迫、被侵略民族的历 史,并且力求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苏联学者的这 一著作,深化了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为世界历史这一学科的发展迈出了 重要的一步。但是这部巨著也存在着缺点:它没有完全从“欧洲中心论”的 陈旧观念中摆脱出来,仍然以欧洲历史的分期决定世界历史的分期。在这个 分期的框架之下,它多少是按社会经济形态依次发展的模式分述各民族、各 国家和各地区的历史,以此突出客观历史规律的统一。关于历史如何发展为 世界历史的问题,在全书中不占主导地位,因而没有得到作为一个学科主题 应当得到的全面和高度的重视。 在中国,辛亥革命之后的三四十年间,世界历史研究的进展很慢。40 年 代初周谷城开始把世界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和研究,于 1949 年出版 了《世界通史》三册。这部书首先在中国打破用国别史编列为世界史的旧框 架,反对以欧洲为中心,从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周谷城认为写世界历史应 该诸区并立,重视各个地区的相互交往、相互渗透、相互竞争,但又不排斥 某一时期以某一区域为重点。对于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这些观点不仅足 资参考,而且因其蕴蓄甚广,也富于启发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有了很大的进步,40 年来出 版了许多国别史、地区史、断代史、人物传记及各种专著。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等刊物,成为中国 世界史学者发表研究成果、开展学术讨论的重要园地。1962 年周一良、吴于 廑主编的《世界通史》出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综合性的 世界历史著作。这部书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以时间的延续为经, 以地区的分布为纬,比较系统地叙述了整个世界从人类的起源到第一次世界 大战结束的历史,体现了中国学者当时对世界史的认识和研究水平。近些年 来,还陆续出过几部世界史,各有改进。如何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对世界 历史的发展进行全局的而非割裂的、唯物主义的而非唯心主义的考察,是中 国当代历史学家面临的方在开端的任务。 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 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 世界历史”。①K.马克思、F.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世界历史所作的论述, 最早地、也是最为鲜明地突破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唯心史观和民族偏见,因 而“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②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史观,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或者按形态学派的说法各文明历史的 堆积,而是其自身有规律地发展的结果。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 方面: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 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马克思主义 者根据人类社会内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 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 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 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有的没有经历某一阶段;有 的长期停顿于某一阶段;即使属于同一阶段,其发展形式又往往互有差异。 但是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的多样性,和世界历史的统一性并非互 不相容的矛盾。总的说来,人类历史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的更迭 发展,由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到直接生产者遭受不同形式奴役和剥削的阶级社 会,又由阶级社会到未来共产主义没有奴役和剥削的无阶级社会,尽管形式 各异,先后不一,这个纵向发展的总的过程,却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 意义。基于这一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在阐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方面已经 作出了不少可贵的成绩。 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 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 程而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相互影响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67 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第 40 页。 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 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 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①在史前时代,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以氏族部落或村落为单位,分散地生活 在地球的各个点上。尽管考古学家以实物证明,这些分散的点并不是完全彼 此孤立和隔绝的,曾经有过某些偶然性的接触,但是,由于当时物质生产水 平极端低下,各个点都还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分工,不可能有多大程度的彼 此交换和交往,也不可能有多大范围的开拓活动。因此,点与点之间基本上 是相互闭塞的,其横向联系几乎没有,即有也极其有限。在进入农耕和畜牧 之后,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一些地区先后出现阶级社 会。这就突破了原始氏族部落的极端狭小的孤立状态,开始结成有一定领域 范围的国家。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也开始出现较多的交往, 包括和平的和暴力的交往。但是,在阶级社会的前资本主义诸阶段,即使在 经济发展比较先进的农耕地区,基本上都还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社会分工和 交换虽有所发展,但毕竟有限,手工业和商业都还处于附属的、补充的地位。 只要生产没有超出自然经济的范围,各民族、各国、各地区间相对闭塞的状 态就依然存在。到了 15、16 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滋长。随着“地理 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 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闭关自守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 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 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马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 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①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 15、16 世纪以来一系 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前资本主义时代不是一直存在的世界历史,直到 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推动历史从原始人类分散生活的各个点到最后联结为世界一体的这一 横向发展过程的决定力量,同样是物质生产的不断发展。在物质生产不断发 展的基础上,人们对新地区的开拓,与相邻地区的交换和交往,必然不断扩 大。这种扩大必然导致彼此之间闭塞状态的突破,彼此闭塞状态逐步突破的 过程,也就是历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过程。尽管各地区在不同发展阶 段打破闭塞状态的程度和先后并不一致,历史的横向发展过程仍然具有理论 上的普遍规律性的意义。 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 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 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 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处于较低社会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51 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112 页。 发展阶段的人类,不可能形成复杂的社会分工,不会有程度较深的生产社会 化和专业化。与此相应,人们就不可能在较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经济上的以及 其他方面的交往。不达到较高的物质生产水平,没有程度较深和方面较广的 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历史就只能是各个地区相互闭塞的历史,而非联系密 切的、结为一体的世界历史。这是历史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诸社会发展阶段中 的基本状态,尽管诸阶段的闭塞程度因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同而存在着差 别。只有当生产方式日益完善、社会形态走向较高阶段即资本主义时期,物 质生产的发展才使愈来愈互相依存的社会分工、地区分工和民族分工成为必 要,人们对社会的依赖也就愈来愈超越过去对自然的依赖。由此造成的密切 而频繁的交换和交往,也就愈来愈超越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一旦物质 生产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 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从野蛮到文明、从低级社会阶段向高级社会阶 段的纵向发展,制约着它从部落到国家、从分散的各地区到联结为一体的世 界的横向发展。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横向发展与一定阶段的纵向发展相适应,就往往能促进和深化纵向发展。希 腊人的早期城市公社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开始向周围地区移民,广泛建立移 民点。这些移民点和许多由之分出的城市公社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特别 是扩大奴隶来源方面的联系,而这类联系又促进了希腊城市公社向更高水平 的发展。公元 3 世纪及稍后,中国北部的鲜卑、拓跋诸族,欧洲的日耳曼诸 族,当他们有了铁器,知道农耕,开始进入阶级社会,从而具有一定向外扩 张条件的时候,或者和平迁徙,或者暴力侵犯,向与他们邻近的先进农耕地 区扩展。这在他们的历史上,是适应纵向发展的横向发展。这个横向发展不 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开民族之间的闭塞局面,而且加速了他们向先进的封建社 会形态过渡。这就是说,横向发展促进了历史的纵向发展。在历史向资本主 义过渡的时代,横向发展对纵向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代西 方国家的海上商业扩张和殖民活动,导致世界各地区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密 切交往。而这种世界性的密切交往,又转过来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 资本势力对封建农业体系的瓦解,乃至后来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如果一 个地区缺少与其他地区的横向联系,其纵向发展必然迟滞。美洲的玛雅文 明,虽曾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创造了文字,但在横渡大西洋的欧洲人到达 美洲以前,和外界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玛雅文明之所以长期停滞,缺少与 纵向发展相适应的横向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上可见,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过程中的 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马克 思、恩格斯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 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 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 实”。①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物质生活 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 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世界历史全局概览 人类的历史,从早期人类的出现,直到当前的世界,是历史纵向和横向 发展由极端缓慢到加速前进的结果。 大约距今 300~350 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人类。人类历史的史前时期,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的绝大部分时间 属于旧石器时代,人类在这一时期中经历了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 智人等阶段,最后完成了从原始人向现代人的转化。旧石器时代原始公社内 的劳动产品绝少剩余,因而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也绝少交换,不同原始公 社之间极端闭塞。然而随着地理气候的变化和寻找新的食物采集基地的需 要,早期人类不得不分支向新地区移徙。从已知的考古发掘材料来看,处于 能人阶段的人类主要只是活动在东非和南非。到了直立人阶段,人类分布的 范围除了非洲中部偏南之外,已经扩大到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到了智人特 别是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移徙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部分由西伯利亚极东跨 过当时可能存在的陆桥进入美洲,一部分由印度支那、印度尼西亚进入大洋 洲。人类的这种移动是非常缓慢的,大约经历了 300 多万年之久,但毕竟是 对原始孤立状态的一种松动。在移动的过程中,人类把自己的原始生产技术 和社会组织等从一个地方带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最 初起步。 距今 1 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从采集植物果实和猎取动物的 实践中学会了栽培植物和驯化动物,发明了原始农耕和畜牧,从而由食物的 采集者转变成为食物的生产者。这是人类物质生产史上第一次历史性的飞 跃。从此,气候和土壤适宜种植谷物的地区逐渐以农耕为主,干旱而牧草间 生的地区则以畜牧为主。农耕的发生,使人类有可能逐步转入相对定居的生 活,形成村落。从公元前 8000~前 7000 年起,在西亚、东亚和东南亚、中 美、南美以及非洲内陆,先后形成几个各有特色的农业中心。农耕所特具的 优越性以及由此而来的农耕地区人口的增长,使各农业中心必然不断向周围 扩散。美索不达米亚最早培育的小麦和大麦,在 3000 多年中先后沿东西两 大方向扩散到欧洲和亚洲偏南直到印度的广大地区。中国和东南亚培育的水 稻,中美、南美培育的玉米,也逐步向各自的周围地带扩散。于是,就亚欧 大陆而言,中国由黄河至长江,印度由印度河至-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史 近代史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