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z09-067-修改稿4-缩减篇幅前-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20101006).doc
《jz09-067-修改稿4-缩减篇幅前-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20101006).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z09-067-修改稿4-缩减篇幅前-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20101006).doc(2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修改稿4(收到录用通知时要求的)修改说明: 1. 其中vulnerability已经广泛译为“易感性”,在本文中不必一再在易感性、易感因素和易感素质三种翻译之间摇摆,导致冲突和概念含混。须知“易感因素”和“易感素质”,在本质上与“易感性”是有重大区别的概念,不可混淆。 答:已经修改。 2. 目前篇幅过长。建议缩减部分篇幅使内容更加集中。 答: 3 中英文关键词用封号隔开。 答:已经修改。 4 正文中的文献引用标志,外国著者只要姓,不要名,除非同姓。et al如果是句子成分,应改为“等”或“等人” 答:正文中凡是et al作为句子成分出现的,已经全部修改为“等”。 5还需仔细核实文献的引用。 文中的文献引用与文后的文献列表要一一对应,即文中引用的文献一定要在文后的列表中找到,文献列表中的每条文献都必须是在正文中引用过的。 正文引用中,如果有3个、4个或5个著者,第一次引用时需给出所有著者的姓(名),第二次及以后再引用时,只写第一著者的姓(名),后面用“等(人)”或“et al.”。引文标志作为句子成分,多个著者之间,中文用顿号,英文用逗号,最后两个著者之间用“和”;引文标志放在引用处的括号中,多个著者之间用逗号,最后两个著者之间英文用“&”,中文仍用逗号。注意:仅两个著者时,第一著者后无逗号;3个和3个以上著者,英文的最后两个著者之间用&,倒数第二个著者后仍需逗号。 文后的参考文献列表问题很多。 6个人以后才用“等”或et al 最后两个著者之间英文用“&” 卷期号后为逗号。 外国人姓名,姓氏为全拼,后有逗号,名需缩写,首字母简写后有点号。 表示页码范围的符号不是键盘上的减号,稍长一些,可到编辑部网站下载中心的文献著录格式中复制粘贴。 答: 6. 英文摘要不够地道,请参照国外同类文章的写法,注意时态的正确使用和规范。最好能找一懂专业的洋哥们帮助检查,至少要找一英语好的心理学专业老师帮助检查。 答:已经找了一位在国外生活很多年 7. 把中英文姓名和单位加在相应的文题后面。英文姓名的姓全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之间用横线连接,如:ZHANG San-Feng。两个作者之间用封号隔开。 答: 8. 把收稿日期(指投稿日期)、通讯作者(一般是导师,文章的责任人,地址长期比较固定)的E-mail放在首页脚注中。如有基金支持,请注明基金号。 修改稿3的修改说明: 1.文中涉及的概念较多,注意概念界定要精准,如“易感因素”和“易感素质”是一样的吗? 答: 1.在修改稿2中,标题3.2下第三段中 “易感因素只是’素质-应激’模型的一部分”这句话有笔误,正确写法应该为“易感因素只是’易感因素-应激’模型的一部分”。不过,在修改稿3的逐句修改时,这句话最后被删去了。 2.修改稿3细抠了概念出现的每一个角落。其中,“易感因素”一词只是英文vulnerability一词的一种翻译方式,它可以翻译为“易感性”、也可以翻译为“脆弱性、易感因素”,vulnerability与vulnerable diathesis(易感素质)这两种英文表述并不易混淆,只是翻译成中文以后容易产生联想。为此,修改稿3中把“易感因素”改为“vulnerability(易感性、脆弱性或易感因素)”。 2.建议进一步聚焦,使主题突出,与本文主题相关较远的文献可删除。 答: 1.为进一步聚焦主题,将标题2“亚健康的概念”大幅删减。 2.为突出“心理危险因素”的主题,3.5的标题删掉了一个模型名称,只保留紧扣文章标题的那个模型名称,且,其下的内容也调整了两段的顺序:首先建构“心理危险因素”的模型(这其中的内容已经在3.2至3.4中分别阐述,是“risk factor”范围中本文主题所讨论的重点内容),然后再按修改稿2时的修改要求,将人口变量等内容也进一步梳理、纳入。 3.与前两次类似,修改稿3再次进行了通篇、逐句、逐段的阅读、修改、调整。此次删去了两条较远期的文献,并针对同一问题在不同标题框架下需要再次提到的情况,删减了重复性阐述,只作凝炼性的表述。 3.有些地方有待商榷,比如将“创伤史”归于“易感素质”恐怕有问题。 答:创伤史成为危险因素的本质是创伤史的残余压力成为一种内在的、稳定的易感素质而发挥作用,而文献中对这部分内容大都是以“创伤史”变量与症状或障碍的关系的形式出现的。为了既能清晰地表述本文的模型与概念体系、又能恰当地综述文献进展,在修改稿3中: 1.在第一次出现此概念的地方加了一个脚注(在标题3.5下) 2.在具体阐述这部分的文献进展时,将标题4.3由原来的“创伤史”改为“创伤史的残余压力”,其下每段开头的“创伤史”改为创伤史(的残余压力)。 4.写作的规范性还需加强,如文中的“图3-1”应该是“图1”,并且应该放在图的下面,对图的加注说明,也需要重新整理,“表1”应该放在表的上方。 答: 1.“图1”和“表1”的位置已经按照要求修改,图1的加注说明因与正文内容重复而删去。 2.修改稿3对全文再次进行了逐句、逐段的精细阅读与详细修改,力求杜绝打字笔误、表述不流畅等问题,加强了写作的规范性,特别留意了每句话中涉及到的概念,都按照本文的概念体系逐一细抠其了一遍表述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总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整理,使得主题、重点突出。 答: 1. 修改稿3将原标题2下的亚健康的概念部分作了大量删减,更改了3.5的标题,调整了其下两大段内容的顺序,以突出“心理危险因素”的主题。 2. 在通篇重新精读、逐句逐段修改的过程中,删除、调整、修改了多处不能紧扣主题或本段中心句的内容,删掉两条文献引用,使得主题、重点突出,细抠了概念出现的每一个角落。 “修改稿2”的修改说明: 论文选题有新意,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希望: 1.对“亚健康”“心理危险因素”概念进行清晰界定; 答:对“亚健康”概念的详细界定,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详细阐述,发表在《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上,本文在对亚健康概念给予清晰的界定的同时,特别增加了对这一文献的引用,也特别以脚注形式给出了概念的出处(见“2 亚健康的概念”标题下内容)。 对“心理危险因素”概念的界定,“修改稿2”在根据第二条修改意见“进一步整合文献内容形成理论架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张概念关系图(图),然后对照着这张图,对“心理危险因素”的概念给予描述性界定:“心理危险因素指涉及心理病理机制的危险因素,包含心理易感素质、危险诱因、心理危险信号以及影响心理机能的生物性素质”。本文在给出危险因素的模型的同时,对除“影响心理机能的生物性素质”以外的其他心理危险因素(心理易感素质、危险诱因、心理危险信号)进行详细的回顾,并在此模型架构下进行分析。相关内容见“3.5 ‘易感特征-危险诱因-危险信号’模型与‘心理易感素质-危险诱因-心理危险信号模型’”标题下的内容。 2.进一步整合文献内容,形成一个理论架构; 答:“修改稿2”中的模型,不仅涵盖了“修改稿1”所涉及的本文所详细回顾的三个方面的心理危险因素,还将模型扩展至可以涵盖人口统计变量的更广的范围,这就是“易感特征-危险诱因-危险信号”模型,它相对于“修改稿1”中的“心理易感素质-危险诱因-心理危险信号”模型更有包容性,力求最大限度地覆盖解释目前文献中关于危险因素的各类变量。相关内容在“3 亚健康的危险因素:概念与模型”标题下。 3.进一步明确未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答:在未来研究问题与方向方面,特别增加了一条,在此修改稿(修改稿2)中列在第一条。 编辑部要求:修后再审,无需寄打印稿。请针对审稿意见逐条给出修改说明,将修改说明放在修改稿的正文首页,然后上传。请保留自我检查报告,如果文献比例有变,请注意更改;请删除作者信息,包括文档属性。无需将修改说明单独作为一个文件上传。 答:已经保留自我检查报告,文献比例表格已经更新。已经删去作者信息。会按照修改要求上传历次的修改说明。 “修改稿1”的修改说明:对修改意见的逐条答复 这篇文章对大量有关研究进行综述,尝试整理汇总了亚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参考价值。但与此同时,文章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文中将亚健康界定为“整体亚健康”,包括躯体层面和心理层面。随后论述的认知、情感情绪、动机行为与人格等危险因素中,许多可能是心理或精神亚健康的症状,称为危险因素似不妥。 答:文献中的危险因素的内容涵盖十分广泛,涉及到症状、病史、社会人口特征、心理现象、生活环境、生活事件等等各方面的内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危险因素”的概念是一个描述性变量(descriptive variable)的概念,描述与疾病或症状的发生有相关性的因素,而不是一个原因变量(causal variable)的概念。因此,危险因素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帮助人们找出干预策略。修改稿中将“心理症状”从包罗万象的“危险因素”描述性变量中区分出来,称为“危险信号”、“症状表现”。 2.将“压力”归入“情感情绪”的危险因素不妥。即使认为压力不是单纯的外在环境因素,压力对个体的影响也不仅仅是情绪,还包括生理、认知、行为等。 答:通过查阅工具书、阅读新文献,我们在修改稿中将文献中的stress翻译成“应激”,并对其概念进行了阐述,把它作为危险诱因纳入“易感素质-危险诱因-危险信号”模型中,以说明应激通过与易感因素的交互作用实现对个体原有系统机制平衡的干扰破坏,通过“危险信号”(症状)表现出亚健康状态。 3.表1中存在多处归类不当。例如,人格特征归入动机行为,同时大类上又存在人格方面的危险因素。 答:原稿中的这个表格已经删去,修改稿采用新的检索词进了行第6轮艰苦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补充了大量上次不曾查到的文献(原因是找不到与“亚健康”对应的国际上普遍使用的英文专业名词),并重新组织建构了危险因素的分类与结构,使危险因素的知识体系更好地建构起来,帮助理解病理机制,而不仅是描述危险人群的轮廓。 4.“有人曾经调查过社区医护人员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是否建议一名求助者转介到更专业治疗的研究中,发现病人被推荐的优先区分因素是:诊断、病史和病人陈述问题时的激烈性(Dirnagl, U., Simon, R. P., Hallenbeck, J. M.,2003)。可见,只有深入科学地研究亚健康的危险因素,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的筛查和干预。”前面这个引用的研究,与“可见”之后的论断,逻辑关系没有表达清楚。 答:原稿此处的意思是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指出了危险因素的研究还不能有效指导临床工作者,例如社区医护人员常常依赖求助者陈述事情的激烈程度来决定是否应该建议进一步治疗。修改稿在前言中仍引用了此文章,但删去了翻译的句子,直接指出要说的意思。 5.“Fibromyalgia (FM)慢性疼痛等症状用医疗手段干预通常效果不佳,一篇发表时间大约在2004年的元分析文章确认了大多数有效的治疗都应包含心理干预(引自Holmer ML, Gevirtz R, Spira JL,et al.,2004)。”是否作者没有查到这篇元分析呢?否则应该引用该篇元分析,且发表时间应该是确切的。 答:是的,作者没有查到这篇元分析,修改稿中删去了这个引用。 6.文中涉及到英文术语的时候,要注意格式。例如,慢性疲劳综合症(CFS) 第一次应写出英文全文后,再注明简写。FMS(Fibromyalgia) 首次出现时应注明中文。 答:是的,修改稿中将常见的几种与CFS有关的不明疲劳综合症在首次出现处作了脚注,都注明了英文全拼、简写和中文名称。 7希望对文字表达多做修改,使这篇文章更加流畅可读,例如“既然没有权威的治疗手段对CFS是可行的,识别有效的调整这种病的途径就变得很关键了”。又如“研究亚健康的危险因素,能够致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指导临床医护人员的识别和诊断早期病人,特别是对于大量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还了解不深的疾病的早期病人,意义重大,同时也能帮助公众预防疾病。”存在搭配不当等问题。再如引言第二段 “人们对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的有限知识支撑着对精神病理学的表达” 文字表述待改进。 答:是,修改稿已经把这些内容全部删除,弃用了啰嗦的叙述与聱口的翻译、删除了没有新意不能直切主题的表达,大段大段地重新逐句起草,以提高行文的流畅度和文章的可读性。 投修改稿时:保留当初投稿时的综述自检报告 综述论文自检报告 (注:参考文献的比例已更新) 请作者填写以下内容,粘贴在稿件的首页。 1 中文期刊是否发表过类似的综述?(可到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网站上检索) 答:无。搞稿前,我们以“心理危险因素”作关键词,或以“亚健康”、“心理危险”联合作关键词,都显示已有文献为0. 2 如果已经发表过类似综述,请列出(包括作者姓名、题名、刊名、年卷期和页码),并说明你的综述与别人的综述是否有实质性的区别?(别人综述过的内容就不要讲得太多,可以在自己的文章简述并引用别人的综述,引导感兴趣的读者去查阅本文没有包含的内容。) 答:无。 3 本综述的创新性贡献表现在哪里?包括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的研究设想(非泛泛而论,如未来研究要扩大样本、采用多种方法综合考察、整合多种因素、检验国外理论在中国文化下的适用性等),对以往研究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答:本综述的创新性表现在对国内外大量的文献从认知、情绪、行为、人格和综合作用几个方面进行详尽的回顾与评述,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亚健康的危险因素的研究维度,最后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凝结成一张以心理过程和心理因素的病理为两个维度的表格,集中对比总结目前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最后,文章建议未来的研究应整合研究亚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全面理解和准确评估亚健康状态、建立亚健康的诊断模型与发生发展预测模型,并在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研究中加入本土化的因素。 4 本综述的主题是否鲜明?材料组织是否有自己的思路?(不要把不同的研究堆砌在一起,张三的研究怎样,李四的研究怎样,应该按照自己的思路用自己的语言把不同的研究衔接起来) 答:是,本综述的主题是回顾和评述国内外对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除了整体上按认知、情绪、行为、人格、行为等条理组织以外,每部分都按自己的思路有机地组织,将热点问题的讨论、研究成果的继承发展、矛盾之处等包含在其中,力求全面、准确甚至生动地呈现这一主题研究进展的面貌。 5 摘要是否有实质性内容?(摘要作为一个被数据库收录的独立单位,应给读者实质性信息,常见的空话如“关于……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对国外……研究进行了归纳概括,并指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善建议。”) 答:是。摘要首先介绍了主题综述的背景、意义,接着陈述了文章的组织结构与思路,最后指出研究展望的主要内容。 6 除作者外,是否请过同事(同学)对论文进行挑剔性阅读? 答:是,请同学、老师进行了多次挑剔性的阅读,几易其稿,有几次都觉得已经大功告成、踌躇满志地了,但经过老师同学检查后又再次进行补充检索、阅读或大幅修改,电脑里的稿件版本多得连我自己都经常眼花,尽管投稿的时间一再推迟心里十分焦虑,但我还是认真地、不打折扣地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每一次修改工作。 7 是否对照过网站上的“投稿须知”逐项检查论文的各个部分?(不要没有仔细看投稿须知就答“是”) 答:是的,从一开始就打算投贵刊,投稿须知里要求的内容顺序、正文格式要求、正文和后面文献列表的格式要求、以及综述性自检报告里的要求(如不要把不同的研究堆砌在一起、要有实质性内容等等各项要求),都指导我进行了很多工作。 8 是否存在引用别人的观点或工作时却没有注明出处?(注意:这也被认定为剽窃的证据) 答:无。没有一个没注明出处的。 9 文后的参考文献与文中引用的文献是否一一对应?(注意:新要求是APA格式) 答:是的,我是先按传统注释格式书写和修改,所有引用一一对应地确保标明出处以后,最后才改成APA格式的。 10 文后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尤其注意著录符号、外国人姓名、有无漏项等) 答:是的,APA格式。著录符号全部用西文半角字体的符号,外国人的姓名都按投稿要求修改,正文和后面的参考文献都是按网站上的“《心理科学进展》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著者-出版年制)详细要求”书写。 11 参考文献是否以近5年的文献为主?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请填写下面这个表格。 答:是的。我们于2008年6-10月先后4次在心理所和国家图书馆对中国知网、维普文献、PsychoInfo, Elsliver等数据库的近五年内的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检索与阅读,并于2009年1月对部分入选文献后面的的文献列表和最近3个月的最新文献进行第5次检索与阅读,以了解亚健康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本文就是这些工作的成果。2009年9-10月再次尝试采用多个新的检索词,对国外文献进行大规模的检索与阅读。现在的修改稿2是在6次文献检索与阅读的基础之上写的。说明:由于本文大量涉及基本概念的辨析,因此,在阅读文献时,顺着文献的参考资料去检索最早提出的原文,因此,早期文献占的比例也比较高。 在修改稿3中,根据修改要求3的建议,删去两条早期文献,以下是更新后的文献比例。 年份 2004~2009 1999~2003 1999以前 文献数 61 16 13 所占比例 68% 18% 14% 12 英文文题和摘要是否请英语好的专业人士把关?(最好请母语是英语的人把关。可先参照国外期刊上同类文章的写法,不要写成中国式的英语。还要利用WORD中的拼写检查功能消灭拼写错误。) 答:是的,请我的老师和同学进行了把关,也是几易其稿,参照了一些国外期刊上同类文章的写法,用计算机中的拼写检查功能进行了检查。 13 作者信息是否删除?包括word文档属性中的作者与单位、基金号、英文摘要中的作者与单位等。 (如果作者信息已经删除,请把该选项也一并删除) 答:是的。在投稿时删除了。 以下是修改稿3: 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模型与进展 王文丽1, 3,周明洁1, 2,张建新1, 2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101) 摘要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亚健康的研究热潮以来已经二十多年过去了,尽管亚健康的概念在我国已经被广泛认知和使用,然而人们对亚健康的概念、诊断、病理的认识仍然模糊,在国际学术界也始终没有出现被普遍使用的对应的专业名词,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识别和应用危险因素以服务于临床的预防、筛查、干预。本文从“危险因素”的概念入手,借鉴“素质-应激”模型,区分了“危险信号”与其他因素,将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纳入“易感素质-危险诱因-心理危险信号”模型中,在此理论架构下,详细回顾了亚健康在三种心理易感素质、应激、心理危险信号方面的研究进展,阐述了亚健康的心理病理机制,支持了在亚健康的预防、干预中重视心理因素的价值。最后,文章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字 亚健康;心理危险因素;易感素质;应激;危险信号 正文 1 引言 自从八十年代末人们提出“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第三状态”,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年了,“亚健康状态”的提法与英文名(sub-health)已经进入我国的专业学术词典,其“低质健康”的通俗概念也已被公众、政府所广泛认知、接受、使用,然而国际上对相当于“亚健康”或“第三状态”概念的表述始终相当谨慎(Glahn, D., Reichenberg, A., Frangou, S., & Ormel, H.,2008),同时,目前学术界对亚健康的概念、诊断标准、病因与病理机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许多基本问题还缺乏权威、统一的界定(郑恒,2007;张桂欣,2007;史红,田心,2004),这些制约了亚健康的深入研究和临床指导,也与亚健康在人群中的高分布和群众对干预的高需求不协调。 在这种情况下,危险因素的研究意义被凸显出来,识别危险因素能够指出病理研究的方向、建立具体可的基础预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可行的预防方法(Heim, C., Wagner, D., Maloney, E., et al ,2006;Murray, T.L., 2005)。然而,人们还没有真正识别出究竟有哪些危险因素,已经识别的因素范围广泛但过于零散,不能有力地指导亚健康的筛查和干预(Hempel, S., Chambers, D., Bagnall, A.-M., and Forbes, C., 2008;Dirnagl, U., Simon, R. P., Hallenbeck, J. M.,2003;Glahn, D., et al., 2008)。 心理因素是近年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方面,许多研究都支持了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和心理干预的价值。本文根据我们对亚健康概念的理解、回顾亚健康的心理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并力图将危险因素的范围过于广泛的状况整合在“易感素质-危险诱因-危险信号”的概念模型中,以帮助理解亚健康在心理方面的病理机制。 2 亚健康的概念 经过大量文献检索与阅读,我们确认了在国外文献中尚无与“亚健康状态”相对应的专业概念(王文丽,周明洁,王力,张建新,2010)。目前国内亚健康研究参考的国外文献主要是关于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有关CFS及各种不明疲劳综合症收稿日期:2009-3-7 通讯作者:张建新,Email:zhangjx@ 文献中常见的与CFS有关的各种不明疲劳综合症有:ME(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肌痛性脑脊髓炎)、FMS(Fibromyalgia Syndrome, 肌纤维疼痛综合症)、IB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肠易激综合症)、PVFS(Postviral Fatigue Syndrome,感染后疲劳综合症)、MS(multiple sclerosis,多发性硬化症)及IM(infectious mononucleosis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之后的迁延性慢性疲劳综合症(prolonged fatigue syndrome)等。 的研究文献都是对于亚健康研究的有益参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我们提出,亚健康状态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是个体在适应生理、心理、社会应激过程中,由于身心系统(心理行为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整体协调失衡、功能紊乱而导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下降,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的状态,通过自我调整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长期持续存在可演变成疾病状态,即,亚健康的发生原因是心理、生理、社会三方面应激的因素,是应激反应的结果,而不是遗传、感染、外伤、物理、化学物质所致。此概念出自“863计划项目”“中国人亚健康状态综合评估诊断和预测系统的建立”的结题报告 张建新.(2009). 中国人亚健康状态综合评估诊断和预测系统的建立结题报告.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 课题编号:2006AA02Z426.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 3 亚健康的危险因素:概念与模型 3.1 危险因素(risk factor) 回顾文献中的“危险因素”,很容易发现人们常常把把它当作是一个顾名思义、不需要界定的概念直接拿来使用,因此文献中的“危险因素”的范围十分广泛,既有生活环境、生活事件等外部因素,又有症状表现,还有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等基本人口特征,更有它们的结合(Scholten-Peeters GGM, Verhagen AP, Bekkering GE,et al.,2003;Hempel, D S., Chambers, A.-M. Bagnall and C. Forbes,2008)。例如,Breslau, N., Davis, G.C., & Andreski, P. (1995)发现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相关的创伤事件的危险因素有教育程度不高者、黑人、和高神经质和外向性特质、有创伤史,显然,这里的危险因素既有一般人口变量,又有心理变量,还包含生物素质基础; Graaf, R. D., Bijl, R. V., Smit, F.,等(2002)把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慢性躯体状况、父母精神病史和童年创伤等变量放在一起作比较验;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2006)指出北京的人群中的亚健康的危险因素分为禀赋状况、生活状况、社会环境状况等3个维度,但各维度的具体含义则是将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揉在一起的。 可见,文献中通常所说的“危险因素”,是与疾病或亚健康的发生、发展、预后具有相关性的各种变量,并不一定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迁延的原因,因而呈现出危险因素包罗万象的现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在命名上被认为是与症状有显著相关,而不必作为原因而与症状发生相关(causally related),因此它是一个描述性变量(descriptive variable),而不是因果性变量(causal variable)(Ingram, R.E., Price, J.M., 2001)。在特定因素与非特定因素的构架下,危险因素被认为是非特定的影响因素,相比之下,vulnerability(易感性)则被认为是更接近于特定的因素,例如年龄,发生创伤时的低龄已经突显为一种发生PTSD症状的危险因素,但并非个体的年龄本身与发生PTSD有高度的相关,而是,发生创伤时尚且年幼可能增加个体具有或形成其他与症状发生相关之因素的可能性(例如,产生关于世界的负性信念)(Elwood, L.S., Hahn, K.S., Olatunji, B.O., Williams, N.L., 2009)。 正因为“危险因素”只是描述性的变量,它通常并不能提供关于发生症状的心理病理机制的实际信息,危险因素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够帮助人们找出社会心理学的干预策略(Ingram, R.E., Price, J.M., 2001)。然而,危险因素的研究价值恰恰在于帮助人们识别和预防疾病或亚健康、制定干预策略、提高预后效果,而文献中危险因素包罗万象的现象又很容易使人们陷入无从下手的困境。 为了探究疾病或障碍发生的病理机制,有必要对危险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解析。 3.2 vulnerability(易感性) Ingram, R. E., Price, J. M. (2001)全面总结了vulnerability(易感性)概念的核心特征,即,易感性(vulnerability)是个体的稳定而持久的特质,它存在于个体的内部,是一种内隐的特质,它只有在应激的条件下才能得逞(realize)。易感性(vulnerability)的构念遍及症状的发生、到维持、到康复的心理病理的所有方面,其核心特征反应了“易感性-应激(vulnerability-stress)”这一现代心理病理模型的常见路径的实质。 “易感性-应激(vulnerability-stress)”模型解释了发生症状的心理病理机制。外因的挑战对所有人造成威胁,但随着所引发的压力的强度与耐受性的阈限不同(例如,一个人的易感性),威胁将要么被纳入自我平衡的稳定中,要么导致一次紊乱的情节(Zubin, J., Spring, B., 1977)。以PTSD症状的发生为例,易感因素与导致发生心理症状的应激形成互动作用,在发生创伤(注:是应激)前,个体表现出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可能起着发生PTSD症状的易感因素的作用,它们所提示的症状发生的因果关系和发生这种障碍的倾向性,说明这些易感因素可能在PTSD的发生中起到主导性作用(Elwood, L.S., Hahn, K.S., Olatunji, B.O., et al.,2009))。因此,与危险因素相比,易感因素(或易感性)是与发生症状有更强的因果关系(causally related)(Ingram, R. E., Price, J. M. (2001))。而且,易感因素一经激活,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可能成为心理症状的维持性因素(Zvolensky,M.J., Schmidt,N.B., Bernstein,A., et al., 2006)。可见,易感性既是发生症状的先兆性危险因素,也能成为预示着症状将维持下去的维持性危险因素。 Vulnerability(易感性)是症状发生的独立的基础,但它对症状的发生却是必要而不充分的。以自杀行为为例,远期危险因素扮演着自杀行为得以建立其上的基础角色,它们表现出一个阈限,提升了个体今后对于近期危险因素具有脆弱性的危险性,而近期危险因素却与自杀事件本身有着更加直接即时的相关性,能够起到导火线的作用(Mościcki ScD, E. K., 1997)。因此,易感因素只有在应激的条件下交互作用,才能构成症状发生的充分条件。 对易感因素的理解促进了对病理机制的理解,进而帮助人们开发干预或预防的策略。Barlow, D. H., Allen, L. B., Choate, M. L. (2004)整合描绘了三种易感性水平(生物/基因易感性,一般易感性,特殊易感性),每一种都在其水平上增加了障碍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找到了三种通常与情感障碍治疗有关的三种基本治疗因素(改变先行认知再评估,防止情感回避,促进与非正常情感无关行为倾向),进而服务于临床应用。 最后,易感因素的构念遍及症状的发生、维持、康复,它是“易感性-适应力resilience”连续体的一端,另一端的resilience被众多研究者拿来与“invulnerability不易损害性”、“competence才能”、“protective factors保护性因素”这几个词可以互换使用的,尽管它们之间也的确有区别。 3.3 应激(stress) 应激的概念有多种提法,但普遍提到的构念指显著出现的重大生活事件,或是有微小的事件累积,这些事件被个体释义为不想要的或嫌恶的(Ingram, R.E., Price, J.M., 2001)。因此,通常可以把应激看作是生活事件(重大的major或微小的minor),它们引起个体惯常的或习惯性的功能的中断,干扰个体心理机制所维持的动态平衡,从而被普遍视作是心理病理模型中的关键变量。 个体在应激源或刺激(stressor)的作用下承受压力(pressure),个体自身系统的内部机制受到干扰而发生自适应的过程,如果适应不良,就会发生亚健康状态,进而可能导致疾病发生。因此,应激在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的病理机制中,充当着激发性危险因素的角色,这种“启动”事件不同于年龄、性别、种族划分和其他社会人口统计因素,也不同于成长史中的事件,而是直接诱发症状发生的导火索(Mościcki ScD, E. K., 1997)。 例如PTSD现象,创伤事件起初是应激源,其后就成为PTSD症状的激发者(McKeever, V. M., Huff, M.E., 2003),但它对症状的激发程度和结果则受易感因素的调节,即创伤发生前个体的稳定的、内生的、与应激相关的易感性成为发生PTSD症状的基础,在应激的诱发下发挥作用,从而导致发生PTSD症状。例如,近期危险因素自身本来既不必要、也不充分构成自杀,但强有力的远期危险因素与近期事件及事件的性质结合起来,却能够形成自杀的必要且充分条件(Mościcki ScD, E. K., 1997) 3.4 危险信号(risk signal) 个体发生亚健康状态时,除了主观体验外,还会有一些可观察的症状表现,它提示了亚健康状态的发生或存在,因此,人们常常通过测量这些危险信号或症状表现来测量(也有人称为预测)亚健康的发生,这些症状表现在文献中也常常同样归入“危险因素”的范畴,我们称之为疾病或亚健康的危险信号(risk sygnal)、危险表现(risk represent)或症状表现(symptom appearance)。 但危险信号在本质上并不是“因素”。正如Mościcki ScD, E. K. (1997)指出的,危险因素是一种增加了发生相反结果的可能性的特征、变量、或威胁,是可测量的,是先于结果的,“先行”的关键特征将危险因素与诸如伴随物或结果的产物等其他的特征区别开来,后者只是相关却不是危险因素。但考虑到文献中的现状,本文也将危险信号纳入下面的模型中。 3.5 “易感素质-危险诱因-心理危险信号”模型 文献中已有很好的模型可以解释亚健康或疾病的病理模型。“易感性-应激(vulnerability-stress)”模型解释的病理机制为,易感性(vulnerability)是发生疾病或亚健康症状基础,应激(stress)则是发生症状的危险诱因,应激源激发症状的结果受易感因素等个体本身的内在素质的调节(Ingram, R.E., Price, J.M., 2001)。McKeever, V. M., Huff, M. E. (2003)进一步将药物研究和心理研究同时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全面的病理模型,“素质-应激(diathesis-stress)”模型,将关于PTSD的病因危险因素的药物研究和心理研究的数据合并入三种病因途径: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路径(创伤史的残余压力 创伤史的残余压力本质上是过去的应激通过残余应力(residual stress)的病理路径发生作用,这部分内容在文献中通常以“创伤史”变量与症状或障碍的关系的形式出现。 ),社会生态学路径(如,与自身或周遭环境相关的东西),和生物学路径(生理素质),这些路径共同指明PTSD如何会发生,谁会处在发生这种障碍的高风险当中。Elwood, L.S., Hahn, K.S., Olatunji, B.O.,等 (2009) 则认为,一个完整的PTSD素质-应激模型必须能够解释创伤之前(pre-)、之周(peri-)、之后(post)的因素,不同的易感因素(属于“之前”因素)之间具有潜在的交互作用,它们又与创伤(典型的应激)之间形成交互作用的关系,形成PTSD发生的病理机制。 为了进一步梳理文献中“危险因素包罗万象”的现象,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构新的模型。首先,把Vulnerability(易感性)纳入vulnerable diathesis(易感素质)的构念。diathesis 的概念在医学词汇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指的是一种对于疾病的易患体质(predisposition),该词所包括的内容从最初集中在体质、生物因素到现在亦包括心理变量,如认知和人际敏感性,典型的观点都认为diathesis素质是内隐的,且必须在心理病理发生之前以某种形式被激活,与diathesis这个概念相一致的是,许多心理病理模型显然是“素质-应激(diathesis-stress)”模型(Ingram, R.E., Price, J.M., 2001)。我们用“diathesis”代替“vulnerability”,是考虑到diathesis的概念沿革决定了它不仅可以包括心理变量,还包括更广泛的体质、生物因素,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接下来要将危险信号(risk signal)纳入模型的建构中。这样做是考虑到文献的现状与实际应用需要,尽管,如前所述,危险信号(risk signal)本质上不是危险因素。危险信号在我们建构的病理模型中有两种作用,一是提示亚健康的发生和其他症状表现的存在,对亚健康的测量特别有帮助。例如,女性的身体表现提供了多种前临床性(preclinical)障碍的信号或症状,这些信号告诉女性,她们的身体与环境不-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jz09 067 修改稿 缩减 篇幅 亚健康 心理 危险 因素 20101006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