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发言.docx
《市长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长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发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市长在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发言 同志们: 这次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十一五”时期,举国上下推进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盛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全国科技大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部署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建议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支撑。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全国科技大会确定了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农业科技正处在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从全球视野、时代要求和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认识。 重视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是我党的一贯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因素;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1962年又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并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提出了很多指导性意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就发展农业问题作出一系列论述:“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靠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现代化不单单是机械化,还包括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江泽民同志在1997年着重强调:“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的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从长远和根本上说,加快建设代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列入建设创新型国家规划,作为一项关键措施来落实,大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党的四代领导集体重视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一脉相承。重温这些论述,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农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深化了农业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也进一步明确了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化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向。 农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农业科技的重大突破,都带来了农业发展新的飞跃。蒸气机、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农用机械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由人畜力向机械力的跃升;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动了农作物增产技术的重大变革;杂交优势理论突破和遗传育种技术创新,带来了农产品数量和品质的极大提高。自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农业科技迅猛发展,引发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农业发展的方向。现代生物技术的突破,打破了物种界限,使定向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可能;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精准农业的应运而生,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农业向医药、化工、能源、环保、航天等领域的不断拓展,开辟了农业技术的新领域;设施农业的蓬勃兴起、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人工控制生产条件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核心和焦点。发达国家为抢占竞争制高点,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起点之高、进展之快、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意料。比如美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81%,成果转化率达到85%。我国总体上具有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条件。在古代,我国农业技术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技术。然而到了近代,我国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农业生产力发展一度缓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农业生产力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最为突出的是,水稻矮化品种的培育成功,使单产提高了50%,带来了水稻生产的第一次飞跃;杂交水稻优势利用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单产又提高20%以上,带来了世界水稻生产的新跨越;超级稻育种技术的新突破,实现了亩产800公斤的巨大跨越,正在引领水稻生产的“第三次革命”。此外,杂交玉米、矮败小麦、转基因抗虫棉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成功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的进步,使畜牧水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农业机械化技术与机械设备的突破性进展和应用,工厂化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到“十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48%左右,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38%,一些重大技术领域已在国际上形成了竞争优势。事实证明,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基本能力已经具备,加快创新步伐的条件开始形成。 同时必须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科技仍然不适应发展需要,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从整体来看,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实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农业科学研究多数仍属于“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真正原始创新的东西还不多,一些出口创汇农产品品种和重大技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薄弱,很多成果不能为成现实生产力;农民科技素质总体不高,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普及不普遍;农业科技投入总量偏低,创新与应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农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没有根本消除,等等。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把握发展趋势,加快自主创新,推进科技进步,实现跨越发展。这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加速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根本途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广泛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标志。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建设现代农业面临许多新挑战。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升产业技术,缓解资源约束,开拓产业领域,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支撑和引领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不容置疑,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捷径和必由之路。 第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有效保证。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既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多年实践证明,增加农民收入,最终还是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种植、畜牧、水产、园艺以及特色资源产业,振兴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必须通过科技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和产品消费绿色化,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第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我国与世界农业科技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只有抓住机遇,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农业强国之列。目前,我国已进入wto后过渡期,今后农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等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用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增强农业竞争优势。 第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中央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我国是农业大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从农业抓起。没有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创新型农业,就没有创新型国家的根基。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技术密集的产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战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在效益型农业和竞争性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必将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下更大的气力、作更大的努力,大力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二、准确把握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提出了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九大优先主题。面对新的形势要求和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要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准确把握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 (一)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 未来15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方针是。自主创新,加速转化,提升产业,率先跨越。自主创新,就是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事关国计民生的社会公益领域具备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持续供给能力,在农业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降低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加速转化,就是通过改善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熟化条件,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农科教大联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突破农业科技成果成熟不够、转化不力和转移不畅的瓶颈,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水平。提升产业,就是通过发挥科技的先导作用,提高农产品生产科技含量和转化增值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规模和层次,壮大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率先跨越,就是通过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和效率,加快创新型农业建设,推进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 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要以提高支撑能力和引领能力为核心,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互促共进,依靠农业科技的跨越,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之路;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为手段,坚持创新强源、转化增效、培训增强、服务增力的发展方向,把农业科技创新贯穿于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全过程,形成以产业链条配置创新资源的工作格局;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保障,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激发全社会关注科技、投身创新的创造活力,构建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更加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 (二)切实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原则 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中央和地方相结合。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将国家全局性战略性方向性的科技创新工作与区域性特定性的科技创新重点有机结合起来,将国家和省(区、市)级农业科技创新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中央和地方共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互动局面。 二是科研和推广相结合。根据农业生产的实际,突出产业导向和产品导向,围绕解决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将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科学研究、集成转化、推广应用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从源头到应用的完整的创新链条。 三是产学研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结合。根据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各主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依靠和发挥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水平;加大对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扶持,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新生力量;重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促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村基层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桥梁和纽带。 四是国有单位和民营机构相结合。无论是国有单位还是民营机构,都要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和实践者。营造“不讲身份,只讲贡献”的全社会创新氛围,鼓励重点院所、农业院校、民办科研机构承担创新任务,使专家、科技骨干、推广人员乃至农民都积极投身到农业科技创新中建功立业。 (三)努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 力争经过15年的努力,使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 主要目标是。继续保持超级水稻、转基因抗虫棉、基因工程疫苗等研究领域的国际领先优势,在农业特色种、专用种培育上取得突破;在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加工和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一批核心技术,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突破农业技术装备关键部件和设备研制工艺,提高我国大型、成套、智能化农牧业装备的自给率;加快农业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在世界农业前沿学科和基础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成稳定高效的创新队伍。 (四)全面把握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任务 未来15年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要努力完成六大战略任务。 第一,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自主创新,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良种保障。品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基础。要研究开发主要农作物、牧草、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发掘与构建技术,应用常规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等生物技术,挖掘动植物高产、优质、抗逆等重要遗传潜力,突破种子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和综合生产加工技术,培育新一代动植物超级种、优质种和特色种。在亩产900公斤超级稻、超级小麦、三系转基因杂交抗虫棉、杂交大豆等品种培育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猪、牛、羊、禽和水产等优质品种培育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果树、蔬菜、花卉以及特种动物、名贵水产等出口创汇型特色品种培育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开发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建立高效健康种养模式和生物灾害、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创制一批基因工程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饲料添加剂等高效安全农业生物制剂,在禽流感、口蹄疫、蝗虫、稻瘟病、小麦锈病等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防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农产品和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与监控技术研发,将产地环境监控、农产品品质提升与质量监测、投入品安全使用、有害物质降解等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提高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新技术,为促进农产品转化增值提供保障。要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现代发酵工程以及高效分离、杀菌、防腐、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开发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医药中间体、功能性健康食品和配料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加快新型保鲜、储运、加工技术及设备的自主开发,力争在“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比例提高到40%,促进食品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第四,开发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为发展循环农业提供保障。大力开发和应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实用技术,重点突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等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技术,研发多功能、智能化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加强源头控制、过程治理以及末端资源化治理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核心技术的攻关。突破农田土壤改良、保护性耕作、水肥协同调控技术等,建立区域性土地生产力恢复和重建技术体系。开发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和微水电等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以秸杆燃料、肥料、饲料和基料转化为手段,推进生物质能源、有机肥、秸杆养畜和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 第五,开发农业工程技术与智能化装备,为发展高效农业提供保障。重点研究农业装备自动导航、过程监视、智能测控和远程网络通讯技术等,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产地加工等成套技术装备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显著提高我国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重点研究农业环境调控、超高产高效栽培等设备农业技术,研制适合我国农业特点的多功能作业关键装备,经济型农林动力机械,定位变量作业智能机械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开发温室设施及配套技术装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六,加强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领域研究,为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提供保障。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发展、增强科技后劲为目标,在功能基因组、植物高光效机理、生物固氮、抗旱机理、动物克隆、生物反应器等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在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克隆一批优质、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耐盐碱和品质改良的动植物基因,加大转基因技术研发力度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抢占前沿领域的制高点。在信息技术领域,重点突破数字化设计、农业遥感、虚拟农业等数字农业核心技术,构建我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大环节的数字农业技术和应用体系。继续探索航天育种新途径,加快品种筛选和育种材料创新。 三、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 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体系,目前全国有1200多个农业科研机构,12万多职工; 15.5万个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03万在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科研和推广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在不同历史时期,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而关键的作用。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围绕农业发展的实际,积极调整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面向农业和农村经济主战场,创造了一批又一批科研成果。一些省院和地区所的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大奖,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的实力和不凡的业绩。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要求不相适应,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农业科研体系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研究机构和内容重复;竞争过度,协作弱化,导致突破性大成果少;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相脱节;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不紧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等。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2005、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是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建设创新型农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这是由农业科技的属性和功能决定的。农业科技既具有科技工作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特殊性:一是农业科技的公益性特征。农业科学研究所获得的科技成果大都属于纯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范畴,直接受益的都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的效果是农业发展和全社会消费者普遍受益。二是农业科技的区域性特征。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绝大部分是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而创新对象又是有生命的复杂有机体,受大自然的影响十分直接,产生的成果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成果的使用也有明显的地域性限制。三是农业科技的稳定性特征。大田农作物育种周期为8~10年,而茶、桑、果、畜、禽、水产等的育种周期为20年左右,转基因抗虫棉、禽流感疫苗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经过了20年左右的持续努力,这都需要持续稳定的支持。这些特点决定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必须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是紧迫的重大任务,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按照积极稳妥、科学筹划、开拓创新、扎实推进的总体要求,努力解决构建工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要重点解决能力和效率问题。切实尊重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点,以深化改革为基础,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等重大任务,按照自然生态区域与行政区划相结合、条件建设与机制创新相结合、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整合资源与优化配置相结合、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农业高校的科研基础设施、创新团队和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国家基地和区域中心,提升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争取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具备自主创新的整体实力,构建成果转化应用的快速通道。力争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精干高效的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成为建设创新型农业的知识源、技术库和加速器。 (二)要结合行政区划和生态区划综合布局。布局的关键,不是把现有机构推倒重来,而是按照国家需求和自身创新实力,整体规划,形成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学机构的作用。总的看,在自主创新的三个层面上,要优化配置农业科研机构和相关农业高校的科技资源,建设国家基地,开展重大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及关键技术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全局性科技基础性工作。根据农业综合区划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中,建设一批区域性主导技术和产品开发实验室、实验基地、改良中心和产品创新中心,开展有优势有特色的应用基础与高新技术研究、区域产业发展共性技术研究和重大技术集成转移。建立科技成果扩散和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站点,形成服务于科技推广与应用体系,服务于广大农民的科技服务网络。在新体系构建过程中,通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投入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带动,以任务带团队,以团队促网络,以网络建体系,“干中兴,兴中建”,形成符合新时期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三)要以构建新的运行机构为核心。一是完善投入机制。根据农业科研公益性特点,坚持“稳定支持、适度竞争”的原则,稳定支持农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行业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项目,择优支持探索性研究项目。二是改革立项机制。特别是在应用性研究领域,要建立科研选题和立项的公开、公示、公议制度,广泛听取并充分尊重农民、农技人员、企业和专家的意见,做到顶层设计与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实现选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三是建立大协作机制。按照“资源共享共用、权益合理分享”的思路,通过明确权益分享比例,推进跨单位、跨区域的农科教、产学研的大协作,形成联合攻关团队与战略联盟,促进突破性大成果的产生和创新效率的提高。四是建立业绩分类评价制度。跳出科研人员自我评价的“小圈子”,基础研究成果以同行认可和学术影响为评价依据,应用性研究成果以生产和市场应用实际效果为评价依据。 (四)要将建立健全基层农推广体系作为重要基础。前不久,国务院讨论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各地要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适应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加快建设步伐。总的要求是,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此,要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明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合理设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理顺管理体制。要发展社会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积极稳妥地将可交由市场来办的一般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分离出来,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保证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的供给。 (五)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成果转化的有效方式和方法。在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体系过程中,我部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探索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应用的新制度,走出了新路子。比如,实行行政首长项目负责制,加强了综合协调,整合了行政、技术、项目资源,实行首席专家技术负责制,由各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知名专家研究提出技术方案,解决技术难题;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户负责制,每个技术指导员分包示范户,培训和指导生产,并提供其它相关产业的技术服务及主要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信息;实行绩效评价制,对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进行绩效评价,及时跟踪反馈,等等。今后,各地要继续发挥各类农业科研教学单位的优势,与技术推广部门紧密结合,深入实际,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解决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努力确保农业科技创新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领导,转变工作方式,增强创新意识,狠抓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现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任务和思路已经明确,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工作落实。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力量凝聚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宏伟事业中来,把农业科技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要按照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逐项抓好工作落实。各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苦练内功,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通过农业科技提升行动的实施,逐步构建多方参与、灵活高效、互利共赢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新机制。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角度出发,遵循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政策吸引人才,通过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和行业科技计划项目,建立从中央到地方上下贯通、首席专家(组)负责的农业科学技术协作网络。一是加快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尽快形成一支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二是加快培养一批通晓业务、擅长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尽快形成一支适应全球化竞争的管理人才队伍。三是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技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尽快形成一支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力倡导情系三农、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三)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实践证明,对农业科技投资,就是对农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力的投资,就是对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条件,确保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通过项目带动,促进产学联合创新,使企业逐步成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要主体。部内各司局要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我部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料,加强衔接,形成合力。积极创新方式和方法,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农业科技创新,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投入格局。 (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适应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努力把握稍纵即逝的各种机遇,全方位利用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增强创新的互补性,提高创新起点,缩短创新周期。要主动参与国际科学研究计划,进一步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继续保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优势领域,增强科技竞争的实力和科技发展的能力。加大实施农业科技与产品的“走出去”战略,鼓励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适时地将技术和产品向境外输出,尤其是优先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输出,开拓农业技术和产品的国际市场。 (五)加快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加强以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为主的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制定并实施品种权战略,不断提高对专利权、软件著作和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把创造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措施,贯穿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野生资源保护等科技执法工作,为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中华农业英才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的激励导向作用,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农业科技人员进行表彰,鼓励农业科技人才积极投身科技创新,进入新农村建设主战场,多出成果、出大成果。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 同志们,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大有可为的伟大事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 第22页 共22页-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市长 农业科技 创新 工作会 发言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xrp****65】。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xrp****65】,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