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之社会心理学.pptx
《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之社会心理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之社会心理学.pptx(135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五节 态度,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七节 社会影响,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第,2,页,/,共,136,页,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简史,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3,页,/,共,136,页,第一单元 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它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的影响。,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3,、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第,4,页,/,共,136,页,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其意义是,行为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第,5,页,/,共,136,页,(二)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层面: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等,2,、人际层面: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3,、群体层面:群体凝聚力、社会影响等,4,、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等。,第,6,页,/,共,136,页,练习,2,、,F.H.,奥尔波特(,F.H.A ll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B ),的学科,”,。,A,、社会心理,B,、社会意识,C,、社会知觉,D,、社会观念,4,、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P,E),其中,,E,的含义是(),A,、行为,B,、个体,C,、函数关系,D,、个体所处的情境,第,7,页,/,共,136,页,7,、社会心理是()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A,、社会认知,B,、社会意识,C,、社会规范,D,、社会刺激,9,、在社会心理学有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的研究内容。,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第,8,页,/,共,136,页,一、哲学思辩阶段,(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二、经验描述阶段(,19,世纪中叶对,20,世纪初),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心理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体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达尔文,第,9,页,/,共,136,页,三、实证分析阶段(,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1,、瑟斯顿(,L.Thurstone,1928,)、李科特,(R.Likert,1932),:态度测量,2,、谢里夫,(M.Sherif,1935),:,游动效应,3,、勒温,(L.Lewin),:心理场论,第,10,页,/,共,136,页,练习,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A,、哲学思辩阶段,B,、实证分析阶段,C,、学派时代,D,、经验描述阶段,13,、历史上最早的心理学研究,是围绕()的哲学家思辩。,A,、社会分层,B,、遗传与环境,C,、本能和教育,D,、人性,第,11,页,/,共,136,页,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第,12,页,/,共,136,页,二、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方法,1,、观察法:,自然观察与参与观察,2,、调查法:访谈、问卷,3,、档案法,第,13,页,/,共,136,页,练习,20,、口头调查又称为(),A,、纸笔法,B,、量表法,C,、访谈法,D,、档案法,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观察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内部,”,信息,且材料来源可能可加真实,B,、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可能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C,、观察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有助于减少被观察者的紧张感或唐突感,D,、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第,14,页,/,共,136,页,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特斯,),(一)学习的机制,1,、联想:经典条件反射,2,、强化: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与负强化,3,、模仿,第,15,页,/,共,136,页,(二)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动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三)不足之处,忽视当时的情境、个体的主观因素、心理过程的分析,第,16,页,/,共,136,页,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收益和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1,、成功的命题,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4,、剥夺,满足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第,17,页,/,共,136,页,三、符号互动论(詹姆斯和米德),人的社会行为是对刺激的意义的理解(语言:内部,外部)、运用或改变,(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对他人的互动,而不是存在于事物自身中。,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第,18,页,/,共,136,页,(二)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第,19,页,/,共,136,页,(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和观点,1,、意识与潜意识,2,、,“,力必多,”,3,、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4,、生本能与死本能,5,、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超我:道德原则,自我:现实原则,本我:快乐原则,四、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荣格等),第,20,页,/,共,136,页,(三)新精神分析的主要观点,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二)荣格(,C.Jung,)的分析心理学,是通过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传形成的一种潜在状态。,集体无意识,原型原型意象情结意识,第,21,页,/,共,136,页,练习,*,28,、()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A,、,F.H.,奥尔波特,B,、勒温,C,、特里普力特,D,、麦独孤,*,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B,、勒温,C,、班杜拉,D,、奥尔波特,第,22,页,/,共,136,页,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第一单元 社会化,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第,23,页,/,共,136,页,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3,、教导社会成员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方向,4,、培养社会角色,第,24,页,/,共,136,页,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四、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第,25,页,/,共,136,页,五、社会化的分类,1,、语言社会化,2,、性别角色社会化,性、性别、性别角色,3,、道德社化,4,、政治社会化,第,26,页,/,共,136,页,练习,43,、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的过程,A,、成年人,B,、社会人,C,、心理健全的人,D,、合格社会成员,44,、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的机制。,A,、继续社会化,B,、终身社会化,C,、早期社会化,D,、再社会化,第,27,页,/,共,136,页,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心理状态。,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一)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二)规定角色和开放型角色,(三)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四)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第,28,页,/,共,136,页,三、角色扮演,1,、角色期待,2,、角色领悟,3,、角色实践,四、角色失调,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第,29,页,/,共,136,页,练习,50,、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A,、社会地位,B,、社会认知,B,、社会情感,D,、社会意识,53,、作为教师,既需要权威者的角色,又需要和学生作朋友的角色,这两种角色有时难以协调,这是(),A,、角色内冲突,B,、角色失调,C,、角色不清,D,、角色间冲突,第,30,页,/,共,136,页,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1,、定义,也叫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主我 客我 镜我,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第,31,页,/,共,136,页,3,、自我的功能:,(,1,)保持个体的内在一致性,(,2,)解释经验,(,3,)决定期待,4,、自我的形成:,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5,、自我概念的测量:,在六、七分钟内写出,15,个,“,我是谁,”,的叙述句,第,32,页,/,共,136,页,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小测试。请你准备好纸笔,仔细听我的问题:从现在开始,我会连续问你,20,次“你是谁?”,请你把头脑中浮现出来的答案一一写出来。例如:我叫,(姓名),我是,学校的学生,等等。请不必有什么顾虑,也不要多加考虑,想到什么就回答什么。回答每个问题的时间为,20,秒,如果写不出来,可以略掉,继续往下写。,第,33,页,/,共,136,页,如果被试的回答既有客观陈述,又有主观解释,则可以认为自我观念是平衡的,如果被试的回答倾向客观陈述或主观解释,则可能是不平衡的。在主观解释式的回答中,最好既说到自己好的方面,也说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倘若被试只对自己作好的评价,则表明他有自卑感。再从回答内容是否涉及自己的未来前途来看,如果被试在所有的回答中一次也没有提到自己未来前途的事情,则可能缺乏理想的自我;如果被试提到了自己的未来的事情,则说明已经有了理想的自我。,第,34,页,/,共,136,页,你是谁?,1.,我是,;,2.,我是 ;,3.,我是 ;,4.,我是 ;,20.,我是 。,第,35,页,/,共,136,页,对于学生的答案,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从量上看:,能写出,910,个问题的答案,则大体可,以认为没有什么心理障碍,如果只能回答,7,个乃至,更少的问题,就可能是学生过分压抑。,从质上看:,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学生的回答。,从回答内容的表现方面来看,可分为:客观陈述式,的回答;主观解释式的回答;中性式的回答。,第,36,页,/,共,136,页,二、身份,1,、身份的定义,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自我认同。,2,、身份的特点:,(,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第,37,页,/,共,136,页,三、自尊:自信,自卑,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影响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正确的比较。,第,38,页,/,共,136,页,练习,5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A,、主我,B,、客我,C,、镜我,D,、社会自我,*,58,、詹姆斯(,1980,)关于自尊的经典公式是(),A,、自尊,=,成功,/,自信,B,、自尊,=,成功,/,抱负,C,、自尊,=,自信,/,抱负,D,、自尊,=,抱负,/,成功,第,39,页,/,共,136,页,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第三单元 归因,第,40,页,/,共,136,页,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定义,包括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自己的知觉,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1,、认知者的经验,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图式的作用:,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的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3,、认知者的情绪,第,41,页,/,共,136,页,练习,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基础的,A,、人际沟通,B,、情景判断,C,、社会知觉,D,、人际知觉,64,、受()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A,、遗忘曲线,B,、印象,C,、图式,D,、个体信息,第,42,页,/,共,136,页,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认知客体的形象,二、印象形成的效应:,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2,、光环效应,3,、刻板印象,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一)加法模式 (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 (四)中心品质模式,第,43,页,/,共,136,页,四、印象管理: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已,2,、隐藏自我与自我,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已,4,、投人所好,第,44,页,/,共,136,页,练习,66,、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A,、印象管理,B,、第一印象,C,、首因效应,D,、印象管理,75,、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的性质。,A,、积极,B,、消极,C,、双向作用,D,、定向作用,第,45,页,/,共,136,页,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概念:找行为的原因,二、行为原因的分类,1,、内因与外因,2,、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3,、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制性原因,第,46,页,/,共,136,页,三、控制点理论:,控制点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观点。认为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内控者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的。而外控者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这种态度与行为方式是不可取的。,第,47,页,/,共,136,页,四、归因的原则,1,、不变性原则,2,、折扣的原则,3,、协变原则:刺激、主体、背景,五、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2,、自我价值保护,3,、观察位置,4,、时间因素,第,48,页,/,共,136,页,练习,87,、在许多情境中,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A,、成败归因,B,、稳定归因,C,、综合归因,D,、不可控归因,94,、()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可能的失败也不怀疑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变,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A,、行动者,B,、内控者,C,、外控者,D,、观察者,第,49,页,/,共,136,页,第四节 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第,50,页,/,共,136,页,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自然需要引起自然动机,社会需要引起社会动机。,二、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与调节,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刺激,第,51,页,/,共,136,页,三、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强,一般难度,中等,困难的任务,低,第,52,页,/,共,136,页,练习,107,、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A,、,U,型曲线,B,、倒,U,型关系,C,、线型关系,D,、指数曲线,第,53,页,/,共,136,页,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1,、起源于依恋,2,、作用:满足个体的社会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迫,3,、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外压大,亲合动机增强)、情绪、出生顺序,二、成就动机,1,、重要性,2,、抱负水平,3,、影响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第,54,页,/,共,136,页,(四)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1,、家庭教育方式,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三、权力动机,积极的权力动机:谋求更高的地位和权力,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和地位,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社会控制的需求,无能力的恐惧。,第,55,页,/,共,136,页,四、侵犯行为(攻击行为),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侵犯的原因:,1,、本能学说:是人的死本能的表现(弗洛伊德),来源于动物适应环境的习性(罗伦茨)。,第,56,页,/,共,136,页,2,、挫折,-,侵犯学说:与受到某种挫折有关,如果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强化、联想、模仿,4,、去个性化: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自控能力降低。,(三)影响侵犯的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影响,第,57,页,/,共,136,页,利他产生的条件,1,、外部因素,(,1,)自然环境:良好的环境促进利他,(,2,)社会情境:他人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而且在场人数越多,利他越小。这是由于责任扩散的缘故,即把责任分给在场的其他人,个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责任减轻了。相反,独自一人时利他的可能性增大。,五、利他行为,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第,58,页,/,共,136,页,(,3,)时间压力:时间紧迫难于利他,(,4,)利他的对象:容易被帮助,与自己相似的人,有吸引力的人,没有伤害过自己的人。,2,、内部因素,(,1,)心境(,2,)内疚 (,3,)人格:责任感、同情心,3,、利他的技能,第,59,页,/,共,136,页,练习,119,、()是指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A,、亲合动机,B,、权力动机,C,、亲社会动机,D,、侵犯动机,*,122,、心理学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会使个体的侵犯性(),A,、增加,B,、减少,C,、不变,D,、不确定,125,、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一般情况下,在场的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越少,B,、越多,C,、越难预测,D,、迅速增加,第,60,页,/,共,136,页,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交情绪的概念,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与社会需要有关,二、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二)嫉妒,(三)羞耻与内疚,第,61,页,/,共,136,页,练习,*,126,、社会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A,、主观体验,B,、社会知觉,C,、社会动机,D,、社会态度,128,、()是指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A,、焦虑,B,、嫉妒,C,、恐惧,D,、羞耻,第,62,页,/,共,136,页,第五节 态度,第一单元 态度的形成,第二单元 态度的转变,第三单元 态度的测量,第,63,页,/,共,136,页,第一单元 态度的形成,一、态度的定义:,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态度的特点:,(,1,)内在性 (,2,)对象性(,3,)稳定性,2,、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cognition,)、情感成分,(affection),、行为倾向,(behavior),成分,第,64,页,/,共,136,页,3,、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通过态度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4,、态度与价值观,有价值,-,肯定的态度,无价值,-,否定的态度,二、态度的功能:,(,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第,65,页,/,共,136,页,三、态度的属性,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四、态度的形成,1,、依从,2,、认同,3,、内化,第,66,页,/,共,136,页,练习,131,、一般地说,态度的各个成分之间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A,、情感成分,B,、行为倾向成分,C,、认知成分,D,、动机成分,134,、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功能,A,、工具性,B,、自我防御,C,、价值表现,D,、认知,第,67,页,/,共,136,页,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的模型,美国学者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一个态度转变模型,如下图所示,:,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可信,差距,信念,警告,意图,畏惧,人格,分心,第,68,页,/,共,136,页,二、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一)传递者,1,、信息的传递者,2,、说服的意图,3,、说服者的吸引力,(二)沟通信息,1,、信息差异,2,、畏惧: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最好的说服效果,3,、信息倾向性,(三)接受者,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3,、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四)情境,1,、预先警告,2,、分心,3,、重复,第,69,页,/,共,136,页,三、态度转变理论,(一)海德的平衡理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即如果出现不平衡,则向平衡转化。他提出,P-O-X,模式,P,:个体,O,:他人和另一对象,X,:可能是一个人或事物,+,:肯定关系,-,:否定关系,第,70,页,/,共,136,页,P,O,X,P,O,X,+,+,P,O,X,+,+,P,O,X,+,+,P,O,X,+,+,+,P,O,X,+,P,O,X,+,P,O,X,+,四种不平衡,结构,四种平衡结构,第,71,页,/,共,136,页,费力最小原则:个体尽可能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海德的结论是:如果三者关系在所有方面都是正面的,或者,如果两种关系是反面的,一种关系是正面的,那么,平衡状态就会存在。除此之外的所有其它组合都是不平衡的。,例如,如果,P,对,O,的评价是正面的,,P,和,O,对对象,X,的评价也都是正面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平衡状态。如果,P,对,O,的评价是负面的,即,P,并不喜欢或接受,O,,但,P,和,O,对,X,的评价都是正面的,这时,P,就会因为,O,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而产生不平衡。,第,72,页,/,共,136,页,(二)认知失调论,态度改变是为了维持态度三个因素(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一致。如果两种认知不一致,就会造成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给个人造成心理压力使他通过改变态度的某些认知成分达到认知协调。,认知失调有四种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以及新旧经验相悖。,(三)社会交换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第,73,页,/,共,136,页,练习,139,、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A,、低程度的畏惧,B,、中等程度的畏惧,C,、高程度的畏惧,D,、任何程度的畏惧,142,、海德提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A,、费力最小原则,B,、符合需要原则,C,、社会交换原则,D,、道德原则,*,144,、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A,、诱因的强度,B,、回避动机,C,、趋向动机,D,、达到平衡状态,第,74,页,/,共,136,页,第六节 沟通与人际关系,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第,75,页,/,共,136,页,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二、沟通的结构,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前景等七个因素构成。,第,76,页,/,共,136,页,信息,接受人,信息,源,信息,通道,反馈,障碍,背景,沟通模式,第,77,页,/,共,136,页,三、沟通的功能,1,、沟通是获得信息的手段,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6,、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7,、沟通能力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第,78,页,/,共,136,页,三、人际沟通的分类,(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的优势是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非正式沟通具有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等优点,但存在着随意和可靠性差的弱点,(二)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三)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四)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五)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第,79,页,/,共,136,页,五、沟通网络,1,、正式沟通网络,链式 轮式 圆周式 全通道式,Y,式,2,、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 集束式 偶然式,第,80,页,/,共,136,页,练习,157,、()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的满意度比较高。,A,、圆周式,B,、轮式,C,、全通道式,D,、,Y,式,147,、()不是沟通结构模式中的基本要素。,A,、信息,B,、障碍,C,、背景,D,、认知,第,81,页,/,共,136,页,第二单元 体语沟通,体语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通过体语实现的沟通叫体语沟通。,一、目光与面部表情,(一)目光,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愉悦时瞳孔变大,厌恶时瞳孔缩,第,82,页,/,共,136,页,(二)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另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第,83,页,/,共,136,页,二、身体运动与触摸,(一)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的位置,(二)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第,84,页,/,共,136,页,三、姿势与装饰,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动作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第,85,页,/,共,136,页,四、人际距离,人体与他人沟通与交往时双方的空间距离。,由于是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因而不同。,(一)公众距离(,12,25,英尺),(二)社交距离(,4,12,英尺),(三)个人距离(,1.5-4,英尺),(四)亲密距离(,0,18,英寸),一英尺,=0.305,米,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第,86,页,/,共,136,页,练习,149,、一般来说,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A,、目光,B,、面部表情,C,、空间距离,D,、姿势,155,、霍尔(,E.T.Hall,)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表明,公众距离为(),A,、,0,英寸,18,英寸,B,、,1.5,英尺,4,英尺,C,、,4,英尺,-12,英尺,D,、,12,英尺,-25,英尺,第,87,页,/,共,136,页,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与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特点是:,1,、个体性,2,、直接性,3,、情感性,第,88,页,/,共,136,页,二、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兴趣爱好、态度、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隐私,第,89,页,/,共,136,页,四、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4,、平等原则:,不卑不亢,第,90,页,/,共,136,页,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你称自己的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其要点是:,(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1,、包容的需要,2,、支配的需要,3,、感情的需要,第,91,页,/,共,136,页,(二)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比如精神崩溃。,(三)对于这三种基本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这两种满足方式。,(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1,、主动包容式,2,、被动包容式,3,、主动支配式,4,、被支配式,5,、主动情感式,6,、被动情感式,第,92,页,/,共,136,页,练习,159,、()不是人际关系的特点,A,、个体性,B,、直接性,C,、情感性,D,、系统性,162,、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第,93,页,/,共,136,页,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概念,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是人际吸引强烈的形式。,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一)熟悉性和邻近性,(二)相似性,(三)互补,(四)外貌,(五)才能,(六)人格品质:最积极的是真诚,最消极的是古怪,第,94,页,/,共,136,页,练习,166,、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A,、智慧,B,、真诚,C,、热情,D,、幽默,182,、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但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A,、指数关系,B,、线性关系,C,、,U,型关系,D,、倒,U,型关系,第,95,页,/,共,136,页,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即人际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交流、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二、人际互动的形式,人际互动有合作与竞争,(一)合作及其基本条件,1,、目标一致,2,、共识与规范,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第,96,页,/,共,136,页,(二)竞争及其基本条件,1,、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2,、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难得,3,、争夺中可能出现零或冲突,4,、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三)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社会心理学者多伊奇提出一种解释产生竞争与合作的理论,-,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第,97,页,/,共,136,页,练习,*,167,、根据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手段才能实现,这样他们之间的关系是(),A,、合作关系,B,、竞争关系,C,、冲突关系,D,、互助关系,第,98,页,/,共,136,页,第七节 社会影响,第一单元 从众,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99,页,/,共,136,页,第一单元 从众,一、从众的概念,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符合。,二、从众的功能,1,、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正确的做法是:从众但不盲从,第,100,页,/,共,136,页,三、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2,、权宜从众,3,、反从众,四、从众的原因,(一)寻求行为参照,执照费斯廷格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二)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偏离群体,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三)群体的凝聚力,第,101,页,/,共,136,页,三、影响从众的因素,(一)群体因素,1,、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越大。,2,、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数量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其临界值大致在三,-,四人。,(二)个体人格因素,1,、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产生越少。,2,、个体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第,102,页,/,共,136,页,练习,186,、群体规模影响从众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一般在()影响最大。,A,、,1,人,-3,人,B,、,3,人,-4,人,C,、,4,人,-6,人,D,、,10,人以上,187,、从众是一种()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A,、被动的,B,、主动的,C,、积极的,D,、有效的,第,103,页,/,共,136,页,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的概念,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也称社会助长。,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刺激)观众效应,二、优势反应强化说,-,对社会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1,、优势反应易于表现,弱势反应受到抑制,2,、个体通过其竞争动机和他人对其评价的认知获得社会促进效果。,第,104,页,/,共,136,页,二、社会惰化的概念,个体与他人一起活动时,其效率比单独时更为低下的现象。,通常容易做的动作,易出现社会促进,不容易做的动作易出现社会惰化。,原因: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第,105,页,/,共,136,页,练习,191,、个体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叫做(),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利他,D,、从众,*,193,、已学习和掌握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反应,称为(),A,、社会促进反应,B,、社会惰化反应,C,、优势反应,D,、弱势反应,第,106,页,/,共,136,页,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一)模仿的概念,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现象。,模仿是人们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个体感知到他人行为时,会有重复这一行为的愿望,模仿便随之而来。,第,107,页,/,共,136,页,其特点是:,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2,、相似性 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二)模仿的意义,1,、学习的基础,2,、适应作用,3,、促进群体的形成,第,108,页,/,共,136,页,(三)模仿的发展,从无意到有意,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四)塔尔德的,模仿律,1,、下降率,2,、几何级数率,3,、先内后外律,第,109,页,/,共,136,页,二、暗示,(一)暗示的概念,暗示是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及体语及符号对他人的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较间接的形式进行,第,110,页,/,共,136,页,第,111,页,/,共,136,页,(二)暗示的分类,1,、按信息的来源: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2,、按暗示双方的接触关系-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心理咨询 三级 社会心理学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w****g】。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w****g】,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