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提问艺术.doc
《语文课的提问艺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的提问艺术.doc(3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语文课的提问艺术 ――《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听后随感 河北省辛集市乒乓球学校 刘彦芬 今天,听了这样一节语文课,主要内容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前半部分,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生活的美好感情,并学习作者精彩的景物描写。 老师是这样讲的:第一步听读课文,并找出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了那些景物?读完后有一学生回答:“有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 “停”――老师说:“只回答有哪些景物,具体的景物!”学生愣了一下,竟然马上领会了老师的意思――尽管老师并没有说清楚他的要求,这“具体”二字也让人费解。 “有菜畦、皂荚树――”老师打断学生的回答,板书几种景物名称后,问道:“同学们,这些都是什么物体?”学生疑惑继而沉默。 “是植物还是动物?”老师启发道。“植物——”学生齐声说,回答的很齐很响亮。 “还写了什么?” “蟋蟀、油伶――” “这是?” “动物――”学生又齐声回答,声音比刚才响多了。 “对,既有植物,又有动物。那么,同学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们的?桑椹是――?” “紫红的――” “紫红是什么呢?”老师的讲课进入状态,紧接着问道,几个学生在低声回答什么,“是颜色”,“对,是颜色!黄蜂呢?黄蜂是什么样的?” “肥胖—-”学生的声音又响了。 “‘肥胖’是写黄蜂的什么?”师满含期望地启发道。 “ 形态――”老师终于露出了满意笑容.”好,对极了.那么,你们再想想,文中对油蛉和蟋蟀的描写又是从哪入笔的呢?” “声音――” -接着老师又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诸如文段中的鸣蝉是写什么季节的景物?对叫天子的描写是动景还是静景?等等,学生此时是对答如流 。 在此基础之上,老师又问了:“那你们说作者都是从人的那些感觉出发写出来的呢?比如碧绿的菜气是作者看到的,是从视觉出发,那么光滑的石井栏呢?” 学生马上明白了老师的启发,师生齐声说“是摸到的,从触觉入手――” 籍此“活跃”的气氛,老师做了这部分的最后小结:“看,作者对百草园动植物的描写真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冬皆有,如此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文章能不美吗?!并且请同学们注意:不仅写作角度的变换值得我们品味,作者的句式、用词也很有特色呢, 比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老师终于讲完了,长舒了一口气,看着老师如释重负的神情,我真是深感同情。真累呀,这一堂课讲的可太辛苦了。老师依次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答案与问题环环相扣,密不透风,甚至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于是在一次次发问、诱导和一次次回答、纠正中,学生的自主思考都被老师的“循循善诱”给扼杀了。这“满堂问”比之“满堂灌”的教学简直是换汤不换药! 我深感语文教改的步履维艰。不能只改形式呀,形式永远要服务于宗旨。只有深刻地领会了教改的精神,才能彻底打破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做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现在,我们回味一下这堂课――学生是否体会到了作者那种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美好感情呢?文章对百草园的描写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学生感受到了吗?整堂课听下来,学生只是在回答老师一些散碎的问题,收获不过是知道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写作层次、写作角度等等生硬的知识性问题――只能使信息畅达问题清楚的充其量是技巧,最高也就是能达到会做某些阅读题以应付考试而已,实际上,恰恰是这些问题肢解了一段美文,剪碎了一幅美妙得有声有色的图画。忽略了任何写作方法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的实质性问题。我个人认为,这远不如一段配乐散文朗诵、不如在朗诵中的片刻遐想更给学生以陶冶。只有使感情通道畅达才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达到高峰体验,而决不是为了热闹。 当然,仅靠朗诵和遐想的确不够,我也并不反对提问式教学,恰恰相反,我认为,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体会课文,几乎是一种必须的教学手段,更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关键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实现我们的教改精神,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关于第一点我在另一篇文中已作细谈,在此不做赘述。这里只对提什么样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我觉得,课堂语文提出的问题无外乎三种:一是一目了然的问题,学生不启而发;二难易适度的问题,学生启而后发;三是难度大的问题,学生是启而不发。 一目了然的问题按道理来讲是没必要提问的,但是我们语文老师却经常不自觉的会提出一些这样的问题,偶尔是难免的,甚至有时是必要的――强调呀或者过渡的需要等,但如果象上面这位老师提出太多这样的问题――诸如:“鸣蝉是什么季节出现的景物?”之类,连小学生也不用认真思考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陷于被动,无法突破老师的思维轨道,只能在老师画的圆里转圈,根本不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表面看起来,学生回答得又对又齐,其实呢是一种“假繁荣”、“假活跃”。我也有过这样的课例,以前没认识到其中的弊端,有时甚至感觉良好。以学生的角色,在听了几堂这样的课之后,我才深深感到了这热闹背后的空洞。所以,我们应力求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 学生启而不发的问题,是我们课堂上免不了遇到的麻烦,说麻烦是因为我们都害怕碰到它--尤其是讲公开课的时候。事实上,学生之所以启而不发,不一定是问题的本身难度大,很可能是我们的问题设计不科学,不了解学生想什么,只想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走。比如,这个老师开始问“第二自然段描写了那些景物”,学生回答“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比“菜畦、皂荚树”比更好吗?就因为不是老师心中设计的答案,就被一票否决了,居然还扣上了“不具体”的帽子,想来有点好笑,还有诸如:“它们是什么物体?紫红是什么?”等生硬的问题,毫无启发性可言,又怎能怪学生启而不发呢!当然这不过是个个例,因微见著,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此外,老师提问题的逻辑性、以及范围的宽窄、难易程度等都可能引出这个程咬金的杀出。我个人认为,对问题科学的设计是避免这种尴尬的上策,下面对第二种问题的阐述也许对此现象有些避免 。 难易适度的问题,应该也是比较科学的问题,所谓启而后发就是要学生掂起脚才可以摘到这个苹果。它不论大小不拘形式,共同的特点是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在此例举几例如下: (一) 钱梦龙老师的《驿路梨花》的开头一问“我们怎样来学这篇课文呢?我想请几位朗读课文,然后回答我,你喜欢这篇文吗?无论喜欢不喜欢,都要讲出道理来。”上海师大何以聪教授评论说,这个问题大得无边,答案可以五花八门,撒网容易收网难――而钱老师说,这正是他教学中自以为还差强人意的一招呢。好就好在答案可以五花八门,――这样,每个学生在一开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去感受作品,并且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发表意见,那就容易激发学生生动的思想,唤起他们的真挚的感情。从对课文的理解来看,先让学生有个整体的、生动的感受,也是必要的――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现,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我受此启发,在教《最后一课》时,放弃了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的旧模式,设计了小弗郎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样两个大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理由找根据――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个个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引出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前后变化的原因,理解了失去国土对人心的震撼,自然而然就深入到了爱国这一主题上。化难为易,轻轻松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为自己能积极参与而兴奋不已。 (二) 宁鸿彬老师讲《七根火柴》是这样安排的: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给这篇课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学生就有了《无名战士》《火红的心》等标题,老师提问――那么,为什么本文要以“七根火柴”为题呢?当学生说出了七根火柴是本文的线索之类的答案时,老师又问,本文开头的景物描写和火柴是什么关系――师生共同研读得出结论为“需火”;课文描述卢进勇和无名战士接触这一段,和火柴什么关系?――结论是“献火”;卢进勇追赶部队的这一部分和火柴是什么关系?――最后总结是“送火”。 宁老师对《七根火柴》的问题设计和钱老师对《驿路梨花》的问题设计,看来相去甚远,一个是撒网捕鱼,大放大收,一个是银钩垂钓,一线相穿。但是殊途同归,都起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问题难易适度,没有哪一个学生会坐冷板凳,每个小脑袋瓜里都有自己的 想法,把自己的身心都和作者和文中的人物交融在了一起,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相比之下,我感觉我们对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研究的不尽如人意,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语文教改精神在课堂上,做好引路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文意,对每一篇文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见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关键不就这一“石”吗,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在这“石”的设计上做一做文章呢。-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课 提问 艺术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