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及实践层级.pdf
《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及实践层级.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及实践层级.pdf(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1001学术前沿丨2023.07上THESOHOLARLYVIEW学术大视野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及实践层级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建军【摘要】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批判和建构开创了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视域,揭示了分配正义在不同生产方式下的实践样态,还原了分配正义的历史生成逻辑与实践次序。任何分配正义都是历史中的事实原则和规范性价值,与人类生产方式和发展形态相适应,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涵括:前资本主义基于劳动与所有相统一的朴素形式、资本主义基于资本所有权的异化形式,以及后资本主义基于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理想形式,这三个层级构成了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和实践次序。马克思的分配正义在当代中国实践
2、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效应,为人类建构更加公正的分配制度开创了薪新道路。【关键词】分配正义生产方式个人所有权需要原则【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D 0 1】1 0.1 6 6 1 9/j.c n k i.r ml t x s q y.2 0 2 3.1 3.0 0 8在当代政治哲学的开掘、耕耘与研究中,分配正义问题总是得到众多思想家的关注、肯认和推崇。分配正义问题逐渐成为显学,绝非当代政治思想史上的“偶然事件”,而是身处资本逻辑控制中的人们不断反思个人所有权、社会财富、劳动贡献等问题使然。而这些问题,却是马克思倾其一生追问、批判和建构的重要政治哲学论域。应该说,马克思因其对资
3、本主义宰制下的个人所有权和私有制的批判而呈现了自已的政治哲学主张,也因其对超越市民社会并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建构而表达了对美好社会的价值诉求,更因其对按需分配的未来共同体的运行模式的展望而勾绘了人类理想的社会正义图景。因而,马克思并不拒斥分配正义,或者说,他必定会持有某种分配正义思想。然而,在英美学界,有部分学者发起了关于马克思是否持有分配正义的“疑问”,时至今天,这种“疑问”引发的理论争鸣和思想分歧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界域揭示马克思分配正义的真实语境、理论意涵,挖掘其核心要旨,以期化解争执,探寻实践启迪。黄建军,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
4、山西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特聘教授,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兼职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著作有劳动所有权原则的历史界域与双重规律(论文)、唯物史观论域中的分配正义及历史生成逻辑(论文)、劳动所有权的正义悖论及其超越(论文)等。JUL.2023IFRONTIERSI101马克思分配正义的理论争鸣与思想分歧自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由塔克和伍德提出的“马克思反对正义”的命题 持续引发争论,并成功制造了“马克思拒斥分配正义”的论断,从而把马克思推向了“缺乏分配正义”的被告席。塔克指出:“马克思不把共产
5、主义想象成分配公平王国;尽管马克思这一场合确实谈到了著名的按需分配的准则,但在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中,共产主义主要不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2 在塔克看来,马克思不仅没有分配正义思想,而且马克思所建构的共产主义也将分配正义排在外。伍德则进一步指出:“正义描述的只是交易行为和分配制度同生产方式的适合程度,而不是特定的价值取向或应然原则。因此,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不是一种“不正义”的行为。马克思并没有以不正义”之名遣责资本主义。”3 伍德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的误读,进一步割裂了“马克思与分配正义”的关联,形成了马克思反对分配正义的理论偏见。其实,仅有塔克、伍德对马克思分配正义问题的反驳不足以引
6、起强大的理论连锁效应。问题的关键在于,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该问题的悄然“介入”和对塔克的观点的简短评论引起了极大的理论争鸣,即罗尔斯也附和认为,马克思在一定意义上是反对正义的,至少罗尔斯拥护塔克的观点:共产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超越了正义的社会。它排除了必须诉诸正当和正义原则的理由”【4。并且,罗尔斯在政治哲学史讲义中指出,马克思设想的按需分配“不是一条正义的原则,它也不是一条正当的原则”5。罗尔斯的“正义论调”使得“马克思与分配正义”的思想交锋的战火愈燃愈烈,各种理论分歧、争论、评论不断扑面而来,在“马克思”与“分配正义”之间割划了一道深深的理论裂缝。罗尔斯反复强调:“完全的共产主义社会似
7、乎是一种在下述意义上超越了正义的社会,即引发分配正义的环境条件被超越了,而且,公民们不需要,也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关注分配正义问题。”罗尔斯把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看成是超越分配正义的社会,即这样的社会既不需要分配原则,也不需要以分配正义去规约社会的运行。显然,罗尔斯的论断与马克思所建构的“按需分配”原则存在着理论差别,至少,罗尔斯并不认为按需分配是一条分配正义原则。除此之外,布坎南也极力反对把分配正义与马克思设想的“按需分配”连接起来,他指出:“从正义讨论的要点来看,共产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并不在于它最终侥幸而又有效地实施了正确的分配正义原则,从而解决了分配正义的问题,而在于它使分配正义的整个争论成
8、为多余。”7 可以看出,西方许多研究马克思正义理论的人们并不认为马克思持有分配正义理论,或者说,他们试图塑造一个“去分配正义”的马克思。更为重要的是,有西方学者以此推断,既然马克思是拒斥分配正义的,那么正义本身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就没有用武之地。因为“绝大多数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都不赞成马克思关于丰富的乐观预测,转而把需求原则当作一种分配原则”【8。并且马克思本人也多次强调,“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那么,马克思真的缺乏分配正义理论吗?事实并非如此,因为马克思对正义问题(包括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的零散论述是在多重维度上给出的,正义在他那里既有事实判断的理论
9、语境,也有价值判断的理论语境;1 0既有理论批评的否定性语境,又有理论建构的肯定性语境。他的正义思想真正体现了博登海默的著名论断:“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即是说,马克思的正义(包括分配正义、交换正义)具有多维度的思想指涉和意蕴,如果仅仅看到其中的一面,必然会陷入西方学者1021学术前沿|2023.07上学术大视野学术大视野THESCHOLARLYVIEW捏造的理论陷阱,从而把马克思独特的分配正义理论一并清扫进历史的深渊。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对分配正义的所有论述都基于一个思想前提,即他把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分配形式以及所有制关系看成是具有历
10、史生成性的生产方式的基本要素,而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变更和发展,分配正义也会随之发生历史性、时代性的改变。如果抛弃了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前提和理论预设,即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总体性理论指向,那么分配正义就会退变为他所批判的抽象的原则,成为脱离历史的具体关系和现实场域的“空壳”。胡萨米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每种生产方式都包含相对应的分配方式”【2。以此来看,马克思的分配正义在根底上是内在于生产方式、所有制形式的分配正义,这种分配正义因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倾向从而与西方一贯标榜的应得正义有着根本性区别。我们要理解马克思的分配正义,就必须将之看作不同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的构成性要素,在人类历史变革中揭开其本
11、来面目。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分配正义在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分配正义是自柏拉图以来的思想家们探究的重要政治哲学论域,分配正义也自然而然成为了许多政治思想家津津乐道的规范性价值。但戏剧性的是,西方思想史上的分配正义理论恰恰是外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或者说,是对抽象法权的反映。在历史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分配正义的核心意旨被圈定在“应得正义”和“所有权”的框框之中,所谓分配正义,就是每个人各安其位、尽守其职,使每个人获得其应得的东西,即根据既有的尺度使应得者能够“得其应得”。这一原则是西方传统分配正义理论标榜的核心尺度,但不涉及“应得什么”,即使有“应得的对象”,也仅限于“美德”或“城邦之善”。在西方
12、传统中,基于应得的分配正义“讲得是操作的形式,但首先需要确定每个人应得的是什么”【1 3。由此,如果从现今的尺度来看,“应得不能作为分配正义的原则”(4,因为如果不限定“应得的对象”,那“得其应得”就毫无现实意义,而是沦为抽象的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分配正义就是“比例关系”或“成比例”,它具有四个比例项,设A和B代表两个人,c和d代表他们各自占有的份额,则A:B=c:d,按此比例类推,亦可得出(A+c):(B+d)=A:B。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分配正义所要达到的就是这种比例和组合。【1 5 可见,“应得正义”往往并不指涉具体的分配内容和分配形式,而是确定了人与物之间的“所属关系”以及分配中应该遵
13、循的“比例关系”,在此意义上,“应得并不适合作为分配特别是公正分配的一个基本的根据”1 6。O启蒙以降,在市民社会兴起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盛行的历史背景下,启蒙思想家规约了“权利”和“契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基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的分配正义理论。霍布斯摒弃了古希腊基于“美德”讨论分配正义的做法,重置了分配与美德关系,强调分配对于美德的本源性、先在性。在他看来,分配正义是对自然法和契约论的遵循,是有关奖励和惩罚的正义,它“意味着按照一个人的功过大小的比例来进行奖惩”1 7。与之不同的是,洛克以“财产权”为标尺厘定了分配正义的法权基础。洛克认为,“每人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这种权
14、利决定了他拥有自由支配自己生命和财产的权利,所谓分配正义就是依循这种权利自由处理自己的财产,而这种权利最重要的体现即“劳动所有权”,因为劳动是获得对他物的所有权的前提。“我的劳动使它们脱离原来所处的共同状态,确定了我对它们的财产权。”1 8 洛克提出的所有权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基于“法权”确立分配正义的重要依据。黑格尔则从法哲学视角解释了“物”和“我”的关系,奠定了劳动所有权的JUL20231FRONTIERS1103法哲学基础,折射出他对分配正义的理解。黑格尔认为,人除了“自我”之外,还具有“外在的东西”,即“物”。当“人把他的意志体现于物内,这就是所有权的概念”1 9。在黑格尔看来,正义就是
15、绝对精神的法权折射,而人通过“占有,就是所有权”确认了他的“外在性”,获得了“我”之对象,使“物乃获得我的东西”这一谓语”【2 0。由此,黑格尔把分配与占有、所有权勾连起来,形成了基于法哲学的财产观、分配观。黑格尔认为,人们(我)可以通过与他者订立契约而转让我的财产权或“物”,并认为这是正义的行为。由此来看,黑格尔的分配正义不仅没有说明分配的对象,而且还将之从现实层面拉回抽象的法权层面,从而无法回答分配正义的本质。与西方传统分配正义标榜的内容不同,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是从批判西方传统法权理论出场的。马克思谈论分配正义的出发点在于,他看到了分配正义产生的历史实在关系,特别是物质生产关系。而西方传统的
16、分配正义理论要么忽略了分配正义的社会历史基础,把这一原则概括为抽象的法权;要么忽略了分配正义关涉的具体的财产关系和所有权原则,而将之论述成永恒的“天然权利”2 1】;要么像小资产者蒲鲁东那样“逃到法的领域中去求助于永恒公平”【2】,结果从经济现实陷入“法学空话”【2 3。马克思认为,分配正义发生的场景必然内在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分配正义必然离不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财产关系。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真正的科学”,揭示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以及由此形成的人的交往关系(经济关系、法的关系等),为理解分配正义开创了科学的理论视域。所以,马克思强调,“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
17、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 4。这表明,马克思所论及的分配正义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内蕴的生产关系的表达,它不再是西方思想家标榜的抽象法权,而是从抽象的原则以及伦理层面回转到了具体的历史和实践层面,即回到了历史逻辑与历史实在关系中,是不断生成的动态的概念。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规约了分配正义的历史生成逻辑。分配正义并非仅是一条抽象的法权原则,它“归根到底是特定历史阶段生产方式的反映,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所指涉的物质生产方式 的事实原则和规范性价值”【2。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人的物质生产方式具有前提性、本源性,而作为生产方式之“附属”的分配形式具有依赖性、次生
18、性,生产方式是分配正义的原生条件。马克思强调,生产方式的历史前提性决定了分配正义的历史依赖性,“只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一致,就是正义的;只要与生产方式相矛盾,就是非正义的”【2 6。评判分配形式是否契合正义,源于依循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个原生性标准。由于生产方式是不断流变的和跃升的,所以分配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历史的转变,这意味着判断一种分配是否正义,不能采取一劳永逸的标准,而应该将之置于不同类型的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中加以考察。所以,马克思指出,如果依循生产方式这个标准来评判分配正义,那么就不能将资本主义的分配形式看成是绝对的“不正义”,“难道资产者不是断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吗?难道它事实上不
19、是在现今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唯一公平的分配吗”?【2 7 在马克思看来,即便资本主义存在剥削和不正义,但从它自身的生产方式来看,又不可避免,“甚至在只是等价物交换的商品交换情况下,资本家只要付给工人以劳动力的实际价值,就完全有权利,也就是符合于这种生产方式的权利,获得剩余价值”(2 8。显然,马克思并不像西方学者论述的那样,在资本主义的分配问题上模棱两可,相反,马克思强调不能以资本主义自身的标准来践行其分配正义,因为这个标准本身是“虚伪的空话”,是资产阶级自身的“法权标准”,对资本104学术前沿|2023.07上ARLYVIEW学术大视野主义分配正义的评价,还应该坚持“向前看”和“向后看”,将之置
20、于前资本主义和未来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中进行“历史比照”。与此相反,西方那些一贯否定马克思分配正义的人们就是陷入了一元标准,伍德就把“生产方式”看作理解“分配正义”的唯一尺度,在他看来,“正义就是与生产方式相适应”【2 9。实际上,伍德完全没有理解“马克思强调的分配正义是生产方式在历史变迁中呈现出来的各所不同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是生产方式的反映,也是阶级利益的呈现”【3 0。理解分配正义应该坚持基于生产方式的“历史起源学”,即将之看作是历史现象,而不是将之永恒化。另一方面,分配正义本身具有与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相适应的实践层级。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蕴含在人类生产关系的实践之中。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
21、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1 3 1 对于分配正义的分析和考量亦是如此,它源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实践变革,孕育于人类具体的物质生产活动之中。马克思把分配正义还原为历史唯物主义界域中的概念,并不是否定其现实指涉和实践意蕴。相反,这一理论回溯之路正是基于分配方式源于物质生产方式的理性考量,所以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的理解不能将其看成超历史主义的“正义假定”,而应该“被看作一个实践的概念”【3。分配正义的实践意蕴正在于它表达基于人类共同体变迁的财产关系和分配形式。由此,人类生产方式如何发生实践性变革,其分配正义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此意义上,人类生产方式更替的逻辑表现为从“
22、本源共同体”向“市民社会”再向“真正共同体”的次序向前发展,1 3 而蕴含在其中的分配方式也按照“古代朴素的所有制”向“近代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制”再向“未来共同体的公有制或共有制”的实践形态发展,在生产方式的演进逻辑中,分配正义的实践序列恰好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正如尼尔森所言:“在具备不同生产方式的不同社会里,我们拥有特定的正义原则,它独一无二地适用于那个社会及其生产方式。”3 4 在马克思那里,分配正义体现出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实践次序,是生产方式的现实表达和实践关涉,因而不是抽象的理论原则。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与主要形式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历史逻辑体现为,他通过“人体解剖法”对
23、历史形态及其内蕴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的考察,即通过考察古代生产方式揭示了分配正义的最朴素形态,通过探究市民社会以及资本主义共同体,揭示了分配正义的异化形态,通过重释未来社会的生产方式,揭示了分配正义的最理想形式,最终在历史演变的逻辑形式中还原了分配正义的理论本质及其实践层级。前资本主义的分配正义及原初朴素形式。马克思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财产关系、所有制形式的分析是解开分配正义历史原相的钥匙,这一思维方法被马克思称之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1 3 5。尽管“人体”是“猴体”的高级形式,比“猴体”更加复杂,但“猴体”是“人体”的前阶,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避免地由前资本主义“进化
24、”生发而来。而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前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正义原则逐渐发生了新的转向,并在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中为基于所有权的异化的抽象正义原则提供了必然性和可能性。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规约了分配正义的原初朴素形式。马克思通过考察“早先的历史生产方式之点”,揭开了分配正义所呈现的J“一些原始的方程式”1 3 6。特别是在人类最早结成的自然共同体中,人们建构了“有组织的社会形式”【3 7,这些社会形式是由生产方式构成的社会形态。其中最典型的是亚细亚、古典古代和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马克思通过对这些形式的考JUL20231FRONTIERS105察,揭示了人类分配方式的最初形态。在亚细亚形式中,分配方
25、式呈现为“财产共有”,由于人对共同体的依赖程度最大,所以,单个人的财产就是共同体的财产,其中最重要的财产形式就是土地财富。在这种形式中,“人类素朴天真地把土地当做共同体的财产,而且是在活劳动中生产并再生产自身的共同体的财产”。1 3 由此,分配正义就表现为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共同消费,不存在私有财产,相反,个人把自己看作共同财产的“所有者或占有者”【3 9。与此相似,在古典古代所有制中,由于单个家庭占有一定的私有财产即小块分地,共同体的财产(公有地)则被进一步分解。马克思认为,这种形式尽管存在私有财产,但总体而言,单个人的“公社成员的身份在这里依旧是占有土地的前提”【4 0,即这种所有制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 分配 正义 历史 逻辑 实践 层级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